•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故鄉(xiāng)憶事,溫暖回首
      ——評禾素散文集《風中的蔓勒?!?/h1>
      2017-11-13 16:10:00趙靖宏
      邊疆文學(文藝評論) 2017年9期
      關鍵詞:傣族散文故鄉(xiāng)

      趙靖宏

      故鄉(xiāng)憶事,溫暖回首

      ——評禾素散文集《風中的蔓勒?!?/p>

      趙靖宏

      傣族作家禾素,本名方思入,出生于云南省德宏州芒市,現居香港,是中國散文學會會員,中國少數民族作家學會會員,香港作家聯(lián)會會員,天涯社區(qū)網站香港版專欄作家,“海那邊”華人論壇專欄作家。禾素雖然很早就喜歡文學,但大學的專業(yè)卻是音樂,直到2005年才真正開始文學創(chuàng)作,其中,她的《消逝的馬纓花》獲“中國當代散文獎”,2016年出版了她的散文集《風中的蔓勒?!?。禾素的家鄉(xiāng)芒市,傣語為“勐煥”,是傣族土司領地,現居住著傣族、景頗族、德昂族等多種民族,出生、成長在這樣一個少數民族聚居、崇尚自由快樂、民族風情濃厚的邊陲小城,禾素深受影響,她在散文世界里勾勒了一個讓人魂牽夢縈的故鄉(xiāng),一個她心中的理想國。二十多年客居異鄉(xiāng)的經歷,既開闊了禾素的視野,也加深了她的鄉(xiāng)愁,她以一個游子的視角講述故鄉(xiāng),文字溫暖,情深意切,形成她的散文獨有的風格。

      禾素的家族——方家是芒市歷代世襲土司的后裔,先祖在清朝時曾被伺封為正四品官員,到了她曾祖父一輩,家道中落。盡管家境大不如從前,但家族的文化氛圍卻傳承下來。禾素的外公在十二歲時就曾前往緬甸求學,精通傣語、漢語、英語、緬語,還譯寫了多部傣劇,在當地頗有名氣,禾素出生于這樣的一個重文化的傣族大家庭,從小便接受了良好的教育。從禾素散文中得知,她的家教非常嚴格,外公從小就教導她對長輩要尊敬,做人要信守承諾,不貪圖小惠等為人之道,還要求她多讀書,即便犯錯受處罰也是抄唐詩,這在當時那個經濟、文化都落后的傣族村寨極為罕見。除了外公,禾素對寫作的熱愛還與她小學班主任有莫大的關系,她曾和朋友多次講起那位用極富感染力的聲音把古典文學當故事來講的班主任,正是在班主任的鼓勵和表揚下激發(fā)了她對文學的濃厚興趣。良好的家庭教育、家族的文化傳承以及班主任的啟蒙為這個傣族小女孩心里埋下了一顆文學的種子,后來,她參加了魯迅文學院的高級文學創(chuàng)作函授班的學習,這期間她的散文作業(yè)《消逝的馬纓花》得到了高度評價,自此踏入文壇。有人把禾素稱為新一代“傣族作家第一人”,這不僅是因為禾素的傣族身份,也因為她的散文熱衷于對傣族文化的描寫,基于對自己的民族和故鄉(xiāng)的深厚情感,禾素用溫暖清麗的文字敘述著那些真摯美好、溫暖動人的鄉(xiāng)情、親情、友情、愛情,把簡單的生活寫得娓娓動聽,安靜祥和。

      一、故鄉(xiāng)情結

      人,一旦離開家鄉(xiāng),便會生出故鄉(xiāng)情結來,而且離家越遠越久,這種情結就越濃越烈,禾素便是如此。她在散文集《風中的蔓勒?!肥灼谝痪湓捑桶l(fā)出了“不走出故鄉(xiāng)的人,哪里會知道故鄉(xiāng)為何物!”(《風中的蔓勒梗》)的感慨,寥寥數語道出了郁結于心的鄉(xiāng)愁。雖然已經移居香港二十余載,但禾素骨子里仍是“家鄉(xiāng)寶”,每年都要頻繁往返于芒市和香港,并將對故鄉(xiāng)的思念鐫刻于散文里。禾素形容自己是“一株生長在南疆肥沃土壤里的小草,被人連根拔起移植到這遙遠的沒有土壤的城市里”(《佳節(jié)焦慮癥候群》),香港縱然是個現代、發(fā)達的大都市,卻無法讓她找到精神的歸屬感,她自述道:“我應該是那種雙腳踩著故鄉(xiāng)的土地,靈魂才得以回歸的人,處于故鄉(xiāng)以外的地兒,身上便兀自少了一份靈氣”(《幸福的回響》)。雖然見過世面,歷經繁華,禾素依然心系邊境小城的故鄉(xiāng),當友人直言芒市風景不錯,但人們活得沒有夢想時,她并不以為然,她深知故鄉(xiāng)的安逸和落后,但這安于現狀的生活方式背后,卻有著能讓禾素為之神往的魅力。故鄉(xiāng)的傣族人民把快樂和鄉(xiāng)情至于金錢之上,“可以為了跳一場嘎央(集體舞)或趕一個熱鬧的擺(集會)而放下手頭上賺錢的營生”(《幸福的回響》),這種快樂至上,符合人性的,自然的生活方式是身處大都市里為世俗生活所羈絆的作者所懷念的。在禾素看來,故鄉(xiāng)人民按照他們的生活軌跡不緊不慢地過日子,雖然在物質上沒有大城市那么富足,但安貧樂道的生活幸福指數頗高,他們用自己的生活哲學在這個浮華喧囂的世界尋找到了靈魂的安然。

      一個如此熱愛家鄉(xiāng)的人,卻被命運安排到一個遠離故土的都市,這也許是命運與禾素開的一個玩笑,但這絲毫沒能淡化她對故鄉(xiāng)和民族的深情。作為一名傣族作家,禾素致力于本民族文化的寫作,她的很多篇目都寫了傣族的民俗風情,涉及傣族取名字的習俗、傣族的節(jié)日、傣族對小乘佛教的信仰、傣族的婚嫁喪禮、傣族的服飾等方面?!督Y婚紀念日》一文里描寫了傣族有趣的婚嫁習俗“只要你不顧一切勇敢跟相愛的人離家出走,家里會認為生米已經煮成熟飯,只能任由他們在一起不會反對,不過要男家擺宴席請寨子里的人白吃白喝三天三夜”;《又是一年擺冷細》中介紹了在傣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擺冷細”來臨之際,傣族人民家家戶戶舂糯米粑粑,女孩和小媳婦們搶挑寨子井里的第一擔水,老人們帶著鮮花和貢品到奘房(寺廟)禮佛,男孩女孩著盛裝趕擺,傣族人民用虔誠和熱烈的心認真對待民族的傳統(tǒng)節(jié)日;《時光的褶皺》中,由一條“黑漆漆的傣族筒裙”展開了對“我”的祖祖在歷史的變遷中摸爬滾打,跌宕起伏的一生的敘述,祖祖以堅強樂觀的態(tài)度,充滿生命力的韌性展現了家族的精神力量。筒裙上的每一道褶皺不僅匿藏著一段如煙往事,也凝結著一個民族的絢爛文化,作者相信“在所有民族文化與服飾文化當中,一定浸透了那個民族獨有的智慧和汗水,記載著那個民族特殊的歷史和命運”。作者在講述故鄉(xiāng)的傣族傳統(tǒng)民俗風情時不是簡單介紹,而是印烙了她成長的記憶,她將民俗風情與自身經歷相融合,在故鄉(xiāng)情結中展現對民族文化的認同,呈現出具有生命力和人情味的傣族文化。

      芒市的傣族信仰南傳上座部佛教,在禾素的家鄉(xiāng)幾乎是有寨子(村子)就有奘房。這一教派主張通過個人修行,達到自我拯救、自我解脫的目的,對佛教的虔誠使得傣族人民以行善積德律己,身為土司后裔的方家同樣如此。禾素的母親即使去到美國仍念著要拜佛,禾素雖沒有母親那么虔誠,但對佛教及其信仰始終敬畏和認同。她在《圣鳥之城》中記敘了與友人一起游于緬甸,禾素從性情溫和的司機、快樂祥和的路人、自由重禮教的家庭、夜不閉戶的村鎮(zhèn)、佛寺林立的城市等見聞,向讀者展現了一個在佛光普照下的美好國度。由于對佛教的虔誠,緬甸這個貧窮落后、政局動亂的國家并未如我們所認為的那樣“窮山惡水出刁民”,相反,這里的人與人之間謙卑、互助、禮讓、信任,盡顯人性中的美好,這便是信仰的力量。禾素的故鄉(xiāng)與緬甸接壤,在故鄉(xiāng)生活的傣族以及很多漢族人民都和緬甸人民一樣信仰佛教,一代又一代的傣族人民繼承了佛教信仰,蘊化出善良樸實、溫和如水的民族性格。禾素認為,“一個優(yōu)秀的民族,進步不僅僅體現在物質財富的增長,更應該體現于精神文化的發(fā)展中?!保ā队质且荒陻[冷細》)禾素深愛她的故鄉(xiāng)和民族,故而也格外珍視傣族文化,特別是傣族文化中的精神文化,她的散文主要圍繞著傣族文化來寫,她愿用她的筆守護這片故土及其精神財富。

      二、親情、友情、愛情

      禾素的散文集里多為回憶性散文。她雖不是一個活在過去的人,卻是一個喜歡懷念過去的作家,那些出現在過去時光里有關親情、友情、愛情的人和事,無論是開心的或是心酸的,都那么熟悉而溫暖,足以讓這個飛出故鄉(xiāng)的孔雀姑娘在異鄉(xiāng)感到幸福。

      友情是滋潤禾素心靈的甘霖。禾素的處女作《消逝的馬纓花》便是有關朋友的故事,禾素在文中寫了她兒時的玩伴小瑞短暫的一生。小瑞在曼妙的花季年華墜入愛河,卻在懷孕之后被男方父母嫌棄,男友也離她而去。命運絲毫沒有眷顧小瑞,在經歷了愛情的失意后小瑞又經歷了病痛的折磨,父母的愚昧無知最終斷送了她年輕的生命??墒?,小瑞從未怨恨過她的父母,甚至還一直維護那個棄她而去的男孩,她用一顆善良的心對待命運的殘酷,禾素在這篇散文里充滿了對她的這位朋友的惋惜和懷念。在《朋友》中禾素講述了她在故鄉(xiāng)那些相隔甚遠卻情誼依舊的好朋友,現實的距離并沒有讓彼此的心疏遠,許久未見他們依舊心無芥蒂的調侃,這讓禾素感到放松和愉悅。時至今日,每每想起和朋友在故鄉(xiāng)度過的那些時光,想起兒時和小瑞在外婆家園子的馬纓花下嬉戲時那親密無間的身影,都讓禾素充滿力量去應對在異鄉(xiāng)寂寞和生活的酸甜苦辣。

      愛情是禾素珍如生命的情感。禾素在她的散文集里談及了她的愛情觀,從她的散文中能看到經歷婚姻變故的她并沒有對愛情失望,她依然是那個相信愛情,渴望愛情的女人,只是,歲月的沉淀讓她更成熟,也讓她寬容慈悲。禾素以釋然的態(tài)度面對過往——“有些人和事,過去就過去了,再見時,能如張愛玲一般淡淡說一句:哦,原來你也在這里。想必已是最好的結局”(《哦,原來你也在這里》),又以不遷就的態(tài)度迎接未來——“愛情于我如命般珍貴,絕不會廉價處理。我若要愛一個人,他必須有讓我折服的地方,我不服一個人絕不會愛那個人”(《為誰低到塵埃里》),禾素對愛情的真誠與倔強可見一斑。散文《這個春天的夜晚》講了一個莽撞的少年勇為了心愛的女孩,以身犯險盜竊紅寶石的故事。這個與“我”青梅竹馬的男孩,二十多年前就已消失不知去向,可一直保存在“我”少年時的那段回憶里。勇的行為雖然幼稚,甚至觸犯了法律,可他就那個純真叛逆的少年,一個可以為了愛情奮不顧身的男孩,單純從愛情的角度來看,與當下那些將愛情與利益緊密捆綁的理性的男女相比,他的愛要顯得可貴。作者以這段發(fā)生在故鄉(xiāng)的愛情故事,追憶那逝去的純真時代,詠嘆那單純、美好、朦朧的愛情。

      親情是禾素內心最柔軟的部分?!段乙獮槟憬ㄒ蛔▓@》里作者寫了她父母在離異之后晚年相守而居的溫暖時光,父親在生命最后時刻的慈愛、俏皮,母親在美國時的思鄉(xiāng)之情,還有那神秘的祖宅的古老故事里都凝結了作者對親人和家的思念,在異鄉(xiāng)的很多夜晚,禾素總會想起這些過往來慰藉她那顆切切望鄉(xiāng)的心。《風中的蔓勒?!纷鳛樯⑽募锏氖滓?,以對外公的追憶展開敘述,外公的睿智和才華曾讓兒時的作者欽佩不已,但也終究敵不過生老病死,外公晚年在家門前蔓勒梗樹下靠著躺椅上曬太陽的身影成了禾素揮之不去的記憶。隨著外公的去世,蔓勒梗在一個雨夜轟然倒下,卻永遠活在了禾素的心里。人會老,樹會倒,“唯有故鄉(xiāng),永遠站在原地,在每一個晨露閃耀的清晨,在每一個風雨飄搖的夜晚,熱切等待著她遠在異鄉(xiāng)的孩子,裹挾著一路風塵,從遠方歸來”(《風中的蔓勒?!罚?。禾素的散文集以散文《風中的蔓勒梗》為名,我想是因為蔓勒梗于禾素而言是一個寄托,它不僅寄托著禾素對外公的情感,也寄托著禾素的故鄉(xiāng)情結,那些屬于故鄉(xiāng)的讓禾素感傷亦溫暖的故事,如同風中的蔓勒梗搖曳在故鄉(xiāng)的記憶里,她希望終有一日能“裹挾著一路風塵”回歸故里。

      禾素說“當我們離開家走向世界,故鄉(xiāng)的概念才一下子變得清晰明確”(《風中的蔓勒?!罚?,少年不知愁滋味,只有遠離家鄉(xiāng)以后才能真切體會何謂鄉(xiāng)愁,久居異鄉(xiāng)的禾素對此深有感觸,她把這濃烈的眷戀化為筆下的文字傾吐出來,她的鄉(xiāng)愁里不僅有故鄉(xiāng)的土地和風情,還有這片土地上承載的愛。

      三、簡單生活里的文字堅守

      從某種意義上說,禾素屬于沈從文那一類的作家。沈從文在大城市居住了半個多世紀,仍自稱為“鄉(xiāng)下人”;禾素在香港居住了二十多年依舊保持著故鄉(xiāng)的簡單生活方式。穿梭在香港街頭,她時常因某樣熟悉的物或場景勾起故鄉(xiāng)的回憶,可以說是身在香港,心在故鄉(xiāng)。翻閱她的散文集,你便會發(fā)現她無時無刻不在寫故鄉(xiāng),或是從故鄉(xiāng)帶來的情感經驗,即便是少數幾篇寫香港的散文,她也更關注于發(fā)生在市井街道里的那些有煙火氣的、懷舊的故事,而不是那些高樓林立的繁華地帶,如散文《香港街頭二三事》、《昨夜的渡輪》、《香港記》等便是如此。在快節(jié)奏的香港,禾素不得不為了生活疲于奔走,但在文學的世界她愿意沉淀下來,她告誡自己和讀者不要走得太匆忙,停一下好讓我們的靈魂跟上。她善于在簡單的故事里,平凡的生活中發(fā)現生活的真諦。

      禾素在多篇散文中抒寫人生思考,展現了她淡然、安然、怡然的人生態(tài)度?!段覀冇肋h奔跑在路上》一文中禾素思考生命的意義,他勾勒了一個她內心的理想國,“在那里,你可以照著理想的方式快樂無憂地活著,你可以散開長發(fā)赤腳奔跑,可以對著天空大聲喊叫,可以緊緊擁抱深愛著的那個人,可以和他在太陽底下舞蹈,你甚至可以裸露著溫柔的上身,站在灑滿月光的窗前,想象他穿過黑夜不期而至的溫柔,在那一刻漫漶如水,泛濫成災。”雖然身體被塵世捆綁,但禾素有一顆向往自由的心,她馳騁于文字間放縱不羈追逐自由;《水姜花的香氣》中作者寫道她和孩子吃著粗茶淡飯,配上老家的咸菜,二十元港幣買到的水姜花香彌漫于蝸居中,這令作者感到安靜從容,發(fā)出“順境逆境,眼界各異,寧靜在心,便可在世間覓得一份安詳”的感慨;《簡單》中可以看到作者一雙兒女是治療撫平她情緒的良藥,她借此抒發(fā)了對簡單的生活的理解,那便是要追隨內心的真實,達到舒服的狀態(tài),做到問心無愧,心存感激。禾素說她的寫作追求是“簡單生活里的文字堅守”,她追求簡單的生活,她的散文也多是從身邊的點滴小事抒發(fā)感悟,往往能以細小處見大情懷,在平凡中見真知,引發(fā)讀者的共鳴,久久沉思于其中。

      讀禾素的散文,能讀出她的孤獨,她的敏感,同時也能讀出她的驕傲,她的樂觀,她的溫暖。禾素的散文在自然樸素,親切感人的語言中滲透著一種情懷,撫慰著讀者漂泊的心,思家的心。生于南疆,久居都市的禾素從未忘記自己的根,二十年多年前她離開故土,多少年以后當她重拾文學夢想時她以故鄉(xiāng)憶事為題材進行散文創(chuàng)作,故鄉(xiāng)成為了滋養(yǎng)她創(chuàng)作靈感的肥沃土壤。她執(zhí)筆向讀者娓娓道來她的親人朋友,她的民族,她的故鄉(xiāng),點滴回憶溢滿相思,再回首,竟溫暖依舊。

      【注釋】

      [1] 禾素. 風中的蔓勒梗 [M].北京:作家出版社,2016-04

      [2] 何真玉.傣族作家禾素與書友分享“創(chuàng)作”的快樂[EB/OL]. http://www.dehong.gov.cn/news/sh/ content-17-35060-1.html, 2017-04-23

      責任編輯:臧子逸

      (作者系德宏師范高等??茖W校教師,文學碩士)

      猜你喜歡
      傣族散文故鄉(xiāng)
      故鄉(xiāng)的牽掛
      心聲歌刊(2022年3期)2022-06-06 06:31:38
      傣族服飾文化在現代生活的運用
      散文兩篇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12
      散文兩章
      西江月(2021年2期)2021-11-24 01:16:08
      走在故鄉(xiāng)
      鴨綠江(2021年17期)2021-10-13 07:06:14
      紙上的故土難離——雍措散文論
      阿來研究(2020年1期)2020-10-28 08:10:56
      月之故鄉(xiāng)
      老友(2019年9期)2019-10-23 03:31:58
      《故鄉(xiāng)》同步練習
      構樹與傣族傳統(tǒng)造紙的保護和開發(fā)
      西南學林(2016年2期)2016-11-08 12:16:36
      傣族民俗文化的英譯對其民族發(fā)展的作用
      唐山文學(2016年11期)2016-03-20 15:25:55

      延吉市| 凌云县| 舒兰市| 望谟县| 环江| 林周县| 福清市| 驻马店市| 和平县| 旌德县| 库车县| 岚皋县| 万源市| 延津县| 黄浦区| 中西区| 郧西县| 连山| 施甸县| 米易县| 汉源县| 鞍山市| 南皮县| 安塞县| 托里县| 洛扎县| 兴仁县| 桃园市| 永德县| 全椒县| 万盛区| 唐海县| 封开县| 安达市| 大埔县| 奉节县| 临西县| 乐陵市| 德江县| 社会| 晋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