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趙增普 等
衡水中學真的只是一所超級工廠嗎?
文-趙增普 等
編者按
: 2017年6月1日,河北省教育廳發(fā)放文件,對河北衡水中學衡水第一中學的不規(guī)范辦學行為,要求進行整改;而在6月7日,6名高考理科狀元與智能機器人Aidam的人機大戰(zhàn)在北京開戰(zhàn),其中就有衡水中學畢業(yè)生、2016年河北省理科狀元孟祥熙(現(xiàn)就讀于北京大學)。他所在的小組最終戰(zhàn)勝了Aidam。高考前后,衡水中學太容易成為輿論焦點。去年,這所中學考上北京大學的有76位,考上清華大學的則有63位。從2012年的96位上榜(清華63人,北大33人)至今,衡水中學始終維持著高考奇跡,也在教育界和社會不斷引發(fā)爭論,甚至被“妖魔化”為不人道的超級高考工廠。
那么,身在其中的普通師生又是如何回憶這所學校,如何看待高考?
健康讀書郎(2010屆衡中畢業(yè)生)
首先,衡水作為河北教育最發(fā)達的地區(qū),本身生源質(zhì)量就是極好的,全省掐尖。
二來,妖魔化衡中是很奇怪的。即使在實驗班,大家生活也和普通高中生差不多,八卦、戀愛等也不過明禁,實際官不究狀態(tài)。當然學習氛圍是很緊張的,比如自習考試化,慢慢適應就好。我高二的一個女同學曾經(jīng)割腕,但并不是因為學習。她在家里被捧著長大,到了學校有人際交往障礙,后來休學了。
有人和衡中斗智斗勇最終換校,或者上了大學還恨衡中,有必要嗎?因為衡中的主流價值觀就是跑贏高考,能上211、985,而且實驗班大部,普通班尖子都能達成目標。
衡中提供了一個成功率極高的渠道,操作性很強。假如你不想上一流大學,或者說你想?yún)s不想費功夫,那被排擠到邊緣也是正常的。
作為一個成年人,學會對自己的選擇負責。
沫野千予(2016屆畢業(yè)生)
去年離開衡中到T o p2大學就讀,說實話,沒有衡中,我這種人家的孩子,哪里有機會上這種大學?在衡中很開心,也很感恩。為了一個更好的未來拼搏過,遇到了我現(xiàn)在的男票,還結(jié)識了對我一生都很重要的老師。他們很多話都很經(jīng)典,受益終生,比如說“一切都會好起來的”……在我大學遇到困難時,支持我不跳樓的就是這句話吧。
衡中小學渣
回想起高中三年,跟失憶了沒什么區(qū)別,能記住的全都是吃喝玩樂的零碎小事。
成人禮的時候,班長帶著級部發(fā)的蛋糕回來,被我們整個拍在了臉上,連班主任也沒能幸免,被涂了一臉奶油。他在成人禮紀念冊上寫:他的同學大多都結(jié)婚了,甚至又離婚了,他還什么都沒干成……看到這些,莫名心酸。
高三數(shù)學老師得了很嚴重的腰病,要臥床靜養(yǎng),否則可能會癱瘓,然而我們開始高考自主復習時,他仍來輔導,手叉著腰站在前面,看著我們自習。最初他教我們的時候,我們都覺得他脾氣很怪,沒想到最后全班最喜歡的是他。
好吧,作為一個有尊嚴的衡中小學渣,我想說衡中就是學習的時候拼命學,玩的時候狠命玩,時間安排合理……本來覺得自己失憶了,直到寫下這些,才意識到那些人,那些事,那些衡中教會我的,都記在了靈魂深處。
shallow苑
高二轉(zhuǎn)去衡中。在那里呆了一年半,遇到了最可愛的一群人:不是學習機器,也不是書呆子,只是一群在當時非常重視學習的普通人。
高考前幾天很緊張,同桌放棄自己的復習時間,給我寫一張張小紙條,那是現(xiàn)在想起都能讓我心安且溫暖的話,高考能夠正常發(fā)揮,到現(xiàn)在都要謝謝她。
也會因為在課間笑得太大聲,被班主任叫去談話:“你狀態(tài)太放松啦?!?/p>
也會因為語文成績不好,被語文老師要求寫每日反思總結(jié),而且每天得到老師的反饋,或者一句鼓勵的話,或者一個笑臉。
現(xiàn)在回想,都是最懷念的一段經(jīng)歷,因為當時年輕,因為當時做著現(xiàn)在回想永遠不會后悔的事。
婉如清揚(往屆畢業(yè)生)
每天早晨5:30起床,晚上10:00就寢。
習慣了早上在天黑黑的時候顧不得洗臉刷牙迅速沖出宿舍。習慣了早讀下課最后幾個走進餐廳。習慣了吃飯時的狼吞虎咽(進了大學,發(fā)現(xiàn)誰都比不上我的吃飯速度)。習慣了每天看著倒計時上自習時,分秒必爭。習慣了利用課間時間到水房洗頭發(fā),無論嚴寒酷暑。習慣了離午休鈴聲8分鐘時沖出教室,奔向餐廳;狼吞虎咽后再次狂奔到宿舍,恰好打鈴。
那時自己像是一只急于求生的狼,渴望的是知識,是高分。
習慣了晚飯時不餓不去餐廳的壞毛病。習慣了晚上獨自躲在被窩念叨著高考目標、無數(shù)次掉下的淚水一次次浸濕被角。那時的生活確實令人酸楚,自己對高考也會迷茫。
習慣了每周的周測成績排名,不管進步退步,努力從未停止。
習慣了三周放一次假卻只能在家待12個小時,晚上回到溫暖的家,早上天不亮就得折好沒晾干的衣服再次啟程。
我不知道我是不是被“制度化”了,我只知道這個地方已經(jīng)烙入了我的靈魂,再沒哪個地方會讓我有這么多的愛與恨、牢騷和誓言、激情與失落。它讓我度過單純的少年時光,充滿可笑的理想與無畏的奮斗,留下了我獨一無二的青春。
趙增普(衡水中學老師)
高考剛結(jié)束,網(wǎng)上又開始流傳這份名單——
“哪份名單上你認識的人多一些?
第一份名單:傅以漸、王式丹、畢沅、林召堂、王云錦、劉子壯、陳沆、劉福姚、劉春霖。第二份名單:曹雪芹、胡雪巖、李漁、顧炎武、金圣嘆、黃宗羲、吳敬梓、蒲松齡、洪秀全、袁世凱。
答案揭曉:前者全是清朝科舉狀元;后者全是當時落第秀才。
人生無限!真正的考場其實從來就不在學校!”
作者的用心應該說是好的吧。高考考完,成績不佳的考生及其家長的確需要撫慰。但我覺得這份名單擔不起這份熨帖人心的使命,相反還有毒。
試看第一份:我讀書不多,但也記得畢沅和陳沆是分別編撰過《續(xù)資治通鑒》和《詩比興箋》的大學者和文學家,末代狀元劉春霖則是晚清書法名家,而清代“知名”狀元里至少還有一位“帝師”也是書法家的翁同龢和實業(yè)家張謇,考慮到狀元三年才出一位(據(jù)查,清代共112人),而落第秀才的數(shù)量(人次)比狀元至少大幾個數(shù)量級,這份名單隱含“成功率”豈非已經(jīng)非常驚人?
這里還沒有計算擔任高官仕途的顯達者,要知道,科舉是項選官制度,而非高考那樣的升學考試,因此計算狀元中的高官(比如三品以上)人數(shù),比計算所謂民間知名度更公正。
還有勵志大師出來,說統(tǒng)計了多少年的高考狀元,70%都“銷聲匿跡”,甚至“下場悲慘”,由此又推導出“高考無用論”。同理,我們知道這統(tǒng)計本身就可疑,而且結(jié)論是預先就已經(jīng)得出的。
照這個邏輯,好像高考狀元都必須成為全國首富和諾獎得主,才能證明高考是有用的,可是看看首富和諾獎得主的平均年齡,難道那四張試卷能負責檢驗出考生考后三十年的人生軌跡嗎?有人就是這樣奇怪地一邊批判“一考定終身”,一邊又怨恨“一考不能定終身”。
回歸常識和理性才是最好的勵志。
科舉也好,高考也罷,無非是促進人才流動的一種制度安排,制度必然受到種種制約,不可能完美,寄希望于一次考試就選拔出“真正的英才”無異于計劃經(jīng)濟,但因此就將之貶得一錢不值也太矯情。
君不見越來越多國外名校認可中國高考成績,高考恢復四十年,一直都在努力改變,既然絕大多數(shù)孩子都要走這條路,我們首先應該做的,當然是鼓勵他們努力走得更快些,畢竟優(yōu)質(zhì)教育資源和相應的就業(yè)、從政、乃至婚配資源都是有限的、而且永遠是有限的,這次考試落于下風,當然不代表終結(jié),但是以后再爭取,除非是王思聰,總歸要費更大的勁。所以如果是我自己的孩子高考失利,與其讓他讀雞湯段子自我寬慰,不如趕緊報名去毛坦廠。
至于說高考扼殺創(chuàng)造力,也許吧。如果非要在失去創(chuàng)造力的可能性和失去上好大學的必然性當中選擇一個,有幾個學生會選前者?人生的選擇并不總在“好”和“壞”之間發(fā)生,毋寧說更多是在“壞”和“更壞”之間發(fā)生,這是雞湯們從不告訴我們的。
何況這碗雞湯還一言難盡。我們看看第二份名單,曹雪芹、金圣嘆、吳敬梓、蒲松齡當時都是窮困潦倒,顧炎武、黃宗羲是前朝遺民,洪秀全和袁世凱是亂世梟雄……大概唯一能博得功利化家長青眼相加的只剩下紅頂商人胡雪巖,但是想想胡的結(jié)局,可能馬上又躊躇了。
所以,用別人的成功來鼓舞自己本身就是危險的,你未必清楚那是怎樣一種“成功”,背后有怎樣的代價與無奈,起碼成功不是“出名”那么簡單,但是對這兩者過度的渴望都是有害的,所以,進取心必須要有,平常心也不可或缺。我欣賞的人生態(tài)度是,踏實走好每一步,但對命運保持敬畏?!吨杏埂酚性唬壕泳右滓再姑▽Γ@才是白居易姓名的正解)。
責任編輯:陳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