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刊編輯部
延續(xù)與升華—— 紀念延安精神
本刊編輯部
1942年5月間,延安文藝界人士座談會召開,毛澤東在會議上指出文藝“為什么人的問題,是一個根本的問題,原則的問題”。黨的十八大以來,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哲學社會科學工作座談會、慶祝中國共產黨成立95周年大會,以及中國文聯(lián)十大、中國作協(xié)九大開幕式等場合不止一次地論及文藝事業(yè)的重要性,強調“社會主義文藝,從本質上講,就是人民的文藝”。時移境遷,黨在文藝思想與理論建設上“堅持以人民為中心”的指導方針是一脈相承的。
“欲流之遠者,必浚其泉源?!毖影参乃囎剷屈h的文藝事業(yè)發(fā)展史上的里程碑,而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簡稱《講話》)是體現(xiàn)黨的文藝思想的經典之作,在當下仍有它的闡釋空間和意義生發(fā)。1942-2017,75年的文藝道路,既是延續(xù)更是升華,我刊這期特別推出“紀念延安文藝座談會召開75周年專題”,是為紀念,亦為知往察來。
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召開是一個從量變到質變的過程。延安在三四十年代之交的嚴峻戰(zhàn)略形勢,以及隨著整風運動開展浮出水面的文藝界與軍政隊伍之間、文藝界內部人士之間的種種對立情緒和矛盾糾紛,諸如此等,可用“風起于青萍之末”形容。朱鴻召在《用文藝的方式解決文藝的問題》一文中基于這些跡象顯現(xiàn),分析了延安文藝座談會之所以召開的歷史必然性,并通過對三次座談會議場景的描述,呈現(xiàn)出毛澤東的文藝精神與中共文藝理念的基本導向。
在座談會召開之前,毛澤東曾分別約談了“文協(xié)”“魯藝”以及中央研究院、青年藝術劇院等文藝界相關人士,就延安文藝界所存在的現(xiàn)象和問題,聽取他們的意見和建議。丁玲是延安文藝界的知名人物,也是被約談的對象之一。丁玲的兒子蔣祖林于《丁玲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一文中既呈現(xiàn)了丁玲在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尤其是主政《解放日報》文藝欄期間,為黨的文藝事業(yè)艱苦奮斗無私奉獻的一段經歷,又從兒子的角度描摹了自己心目中可親可敬的母親形象。
“山雨欲來風滿樓”,從林偉民的《1942年,改變了丁玲》一文中,可以看出在一場文藝界風暴即將來臨前,丁玲以她的敏感和細膩捕捉到它可能的動向,并及時自我調整,選擇一種順勢的、積極的姿態(tài)迎接和投入其中。
著名詩人蕭三也曾親歷延安文藝座談會的前前后后,但卻未有丁玲那般的思想轉變經歷。他不僅對與毛澤東在“湘鄉(xiāng)縣立東山高等小學堂”時所建立的同窗之誼終生不渝,對《講話》中所體現(xiàn)的文藝精神也是始終如一地身體力行著。這位坦率真誠、執(zhí)著熱情的文藝工作者形象在高陶《毛澤東與蕭三的一次夜談》一文中格外鮮活而生動。
金玉良在《羅烽、白朗在延安》一文中講述了她的養(yǎng)父母羅烽和白朗夫婦自1941年初進入延安后,四年半的延安生活尤其是延安文藝座談會前后的諸般經歷,以及于其中所顯露的思想困惑和對革命與文藝事業(yè)的堅持。此文讓我們藉以窺見延安文藝界昔年多元個性并存的文化生態(tài)。
誠如陳若谷與石岸書兩位作者在《“人民大眾”的生根與開花》《為誰寫作?》中的分析,毛澤東《在延安文藝座談會上的講話》無論是從中國共產黨領導的革命的使命和擔當、“五四”以來新文學發(fā)展的內在邏輯,還是延安的文藝氛圍、知識分子自我選擇等層面,都有其立論根據與歷史合理性。
2014年10月15日,習近平總書記《在文藝工作座談會上的講話》中指出“傳承中華文化,絕不是簡單復古”,如何“以古人之規(guī)矩,開自己之生面”才是關鍵所在,就文藝自身的發(fā)展而言,逐本而不舍末,才是題中應有之義?!霸娢碾S世運,無日不趨新。”延續(xù)和升華、繼往和開來,75年前的延安文藝座談會所提出“為什么人”“如何為”,在今天依然有其重要意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