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丁亞平
一代人的愛與怕——阮玲玉:默片史上的天才演員(上)
文|丁亞平
當我們把目光投射到影史上的默片時代,阮玲玉這個名字會首先跳出來。阮玲玉,于90多年前驚鴻一瞥;而無聲電影,則在30年代達到輝煌的黃金時期。
1985年,北京舉行紀念阮玲玉逝世五十周年學術(shù)討論會,會議主題著眼于阮玲玉和左翼時代左翼電影工作者的關(guān)系,認為阮玲玉立場鮮明,向往光明,追求進步,她的表演才華在左翼電影運動所開創(chuàng)的天地中得以迅速發(fā)展起來。同時她也遭到黑暗、反動和落后勢力的攻擊,“阮玲玉被迫自殺是反動派和黑暗勢力圍剿的結(jié)果”。有幾位在發(fā)言中還說,阮玲玉剛剛25歲,正值藝術(shù)創(chuàng)造的旺盛時期,卻留下“人言可畏”的遺言自殺了,是很令人痛心的。并堅持將阮玲玉的命運悲劇納入階級壓迫與反抗的左翼話語表述中,甚至將她自殺身亡解讀為“是反動派加緊對左翼電影運動的破壞與迫害”“是在當時電影戰(zhàn)線上‘圍剿’與‘反圍剿’斗爭激烈”的表現(xiàn)。鄭君里在談阮玲玉的文章中也說:“阮玲玉在影片里扮演的人物,起先都懷著一定的生活的理想,對封建勢力和豪紳買辦、財主、流氓的迫害展開血淚的斗爭,但差不多毫不例外地招致了粉身碎骨的失敗。她以每個劇中人物的悲慘遭遇向舊社會提出義憤的控訴和猛烈的抨擊!這些作品給我們留下至今不忘的印象。”這是一種傳統(tǒng)的以民族主義和階級論為主調(diào)的經(jīng)典電影史論。這種多少顯得過于僵硬和教條的電影史觀,與后來一度盛行的以溫情和懷舊為主調(diào)的消費主義論,采取感性的視覺或其他感官機能快感的角度,何種方法更能趨近真相?當下我們究竟應(yīng)該采取什么樣的辯證的電影史觀?回顧阮玲玉這樣一個天才影星是怎樣誕生、成長、墜落的過程,以及與我們今天遙遙相隔的默片歲月,從中找尋歷史的蹤跡,并進而考察、反思當下中國電影史,研究電影文化的整體發(fā)展,比如像電影人才等青年電影成長中一些可能有價值的東西,是有意義的。
民國時期經(jīng)典老電影和那個年代出現(xiàn)的天才演員,某種意義上是無法復(fù)制的?,F(xiàn)在的電影界,當然也會出現(xiàn)這樣那樣的新人,但是我們回望過去,回看中國電影100余年的發(fā)展歷史,那些經(jīng)典之作與優(yōu)秀的電影人彪炳于史冊。就電影演員而言,較早的像王漢倫、張織云、嚴珊珊等屬于中國電影史上的第一代,如阮玲玉、胡蝶,以及其后的陳云裳、白楊、趙丹等,則屬于第二代。而類如上述諸人,后來者沒有人能夠替代。
當我們走進阮玲玉的世界的時候,天才演員的判斷和描述會成為一個問題嗎?就阮玲玉而言,她是怎樣誕生的?在電影史上為電影做出了什么樣的貢獻?作為明星,如何成為文化消費的對象?
說阮玲玉是天才演員,最早的判斷和見解,出自和她有過合作的電影史上的杰出導演孫瑜。他說阮玲玉是中國電影默片時代的驕傲。孫瑜在當年紀念阮玲玉專號的《聯(lián)華畫報》上發(fā)表文章說:阮玲玉有著“天才的演技”,“一點毫不夸張地說,阮玲玉的卓絕演技是霸占了中國影壇十幾年以來的第一位?!辈⒎Q贊她“是默片時代戲路最寬、最有成就的一代影星”。
1982年,在意大利都靈舉辦的中國電影回顧展中,由阮玲玉主演的無聲電影《神女》贏得了國外電影同行們的贊許,不少人驚呼“發(fā)現(xiàn)了阮玲玉”這樣一位天才的電影女演員,親昵地稱她為“中國的嘉寶”“中國的英麗特褒曼”?!爱斘覒?yīng)一些外國朋友的要求,簡略地介紹了阮玲玉的身世之后,他們無不神情黯然,嗟嘆不已,為這位優(yōu)秀影星的早夭不勝惋惜……”
《聯(lián)華畫報》出版的“阮玲玉紀念專號”
夏衍也曾說:
我與她接觸不多,但從僅有的幾次交談中感覺到她內(nèi)心里是向往光明、追求進步的。當時的電影表演一是受文明戲的影響,一是受外國電影和話劇的影響,而阮玲玉是以她對實際生活的觀察和切身體驗進入角色創(chuàng)造的,她的表演深深地植根于生活之中,真實自然,至今仍有藝術(shù)魅力。
有趣的是,阮玲玉當年描述自己表演狀態(tài)和經(jīng)驗的時候,說一進入創(chuàng)作的過程中,她就是瘋子。為了演好戲,她每接到一個角色時都會把自己關(guān)在房間里,對著一面大鏡子,有說有笑,不停地來回走動,做著各種各樣的表情,專心揣摩人物的心理、語言、動作和眼神,時而嬉笑,時而哭泣,宛若瘋了一樣?!拔揖褪莻€瘋子!”她說。天才才會這樣描述自己,一般人可能覺得這樣柔弱的、溫和的青年女演員不可能是這樣的。阮玲玉留下的文字不是很多,但這卻是她留下的原話。
在拍攝影片《再會吧上?!罚?934年)時,有人曾問阮玲玉:“怎樣才能演好戲?”她回答了兩個字:“多看?!痹掚m不多,但耐人尋味。
1991年,香港導演關(guān)錦鵬拍了一部故事片叫《阮玲玉》,其中訪談、紀錄和虛構(gòu)交錯輝映,用半紀錄的形式講述了默片時代著名影星阮玲玉悲劇傳奇的一生。
這部電影不但在手法上具有探索和創(chuàng)新意義,同時也是在向早期無聲電影致敬。電影里有導演跟阮玲玉的飾演者張曼玉的一些互動、對話、采訪,這些片段,和擺拍摹仿以及相關(guān)的、失傳的膠片中的場景段落拼集到一起,很有意思。其中有一個段落:導演問張曼玉,你有沒有想過50年以后會被人提起,你希望不希望多年以后你會被影迷、被新一代的觀眾記起?張曼玉回答說她沒有那個期望。對于導演所說的阮玲玉在50年之后大家還能記住她的話,張曼玉的回答是:“我跟她不一樣,阮玲玉是在很短暫的生命、人生和電影的生涯中間突然停留了下來,在25歲的時候,在她最光輝、燦爛的歲月她突然停留了下來?!边@是很有意義和價值的評論。在這部影片的拍攝上,關(guān)錦鵬稱:“我想拍的是那個時代的女人的命運?!边@樣的影片創(chuàng)作啟發(fā)我們?nèi)ニ伎迹鳛橛靶堑娜盍嵊?,她有著怎樣的天才演員的品格,她如何成為我們現(xiàn)在的文化想象,而不是一般的文化消費、市場消費的對象。作為一個女人,阮玲玉短暫的一生和電影史、社會史,以及社會學意義上的夢想的追求、實現(xiàn)和證明有怎樣的聯(lián)系,和當下的電影、社會現(xiàn)狀,又有著什么樣的關(guān)聯(lián)呢?這是需要我們?nèi)ヌ皆兊膯栴}。
阮玲玉出生于社會最底層,乳名阿根,僅看這樣的名字就知道不可能是大戶人家小姐的稱呼。她全名阮鳳根,上了學以后改名阮鳳英,從影以后藝名阮玲玉。她在不到十年的時間里參拍了29部,也可以說是30部電影。因為當阮玲玉轉(zhuǎn)移到一個新電影公司的時候,那家公司跟發(fā)行公司鬧矛盾,她當時參演的一部片子雖然是拍出來了,但是沒有上映。但在已公映的29部里,絕大部分都是有價值的好影片,可惜如今這29部我們也看不全了,現(xiàn)僅存9部影片。其中,如卜萬蒼導演的《三個摩登女性》、費穆導演的《城市之夜》、孫瑜導演的《小玩意》、吳永剛導演的《神女》、蔡楚生導演的《新女性》等,都是如雷貫耳的大導演,這些名導與阮玲玉合作,作品如今已經(jīng)被公認為無聲電影年代的經(jīng)典。從這些影片中,可以看出阮玲玉精湛的演技。
阮玲玉1910年4月26日出生于上海,祖籍廣東中山縣南朗左步頭村。她父親是一個工人,很早的時候就從老家到上海打工,做的職業(yè)相當于現(xiàn)在油庫、加油站的工作。夫妻倆結(jié)婚好幾年后才有這么一個女兒,所以非常疼愛她。但是在她6歲的時候,父親倒在離屋子不太遠的一個路邊的水塘里,不幸過世,去世前手里還抓著一個用玻璃做的串珠,大概是送給女兒的禮物,可見對阮玲玉的愛。隨著父親的離世,這個家庭的支柱就倒了。此后,阮玲玉便跟著媽媽到外面做事。母親帶著她一起到一個姓張的人家去幫傭。雖然經(jīng)濟條件不好,但是母親較為重視阮玲玉的教育,希望女兒要讀書,有出息,所以給她報了崇德女校,上了小學。小學畢業(yè)以后阮玲玉便接著讀了初中。
1930年9月,聯(lián)華影業(yè)公司的發(fā)起人合影。左起:黎民偉、羅明佑、林楚楚、梅蘭芳、阮玲玉、孫瑜、黃漪磋
在幫傭上學的過程中,阮玲玉跟張家的四少爺張達民走得比較近。那時候的阮玲玉才十一二歲,張達民平日里多幫襯母女倆,有時候家里因為有一些小矛盾甚至要趕她們走的時候,他還從中幫助母女倆說話。阮玲玉和母親都很感激他。張達民在外面讀過書,對阮玲玉持續(xù)地示以一種情感的暗示。這樣的示好、追求,對年輕的阮玲玉來說,是她冰冷的青春歲月里讓她心動的浪漫韻事,在她的人生中具有轉(zhuǎn)折性的意義。為什么如此說呢?因為,這個看似對她來講是不幸的,但又是幸運的人生轉(zhuǎn)折,令阮玲玉的心理、情感世界載沉載浮,更讓她由此與電影結(jié)下不解之緣。阮玲玉走上從影之路與張達民的大哥張慧沖有著直接的關(guān)系。
張達民的大哥張慧沖,是位英俊的小伙子。他一開始是上海航海??茖W校的學生,后來到日本繼續(xù)學習航海,可是半途迷上了魔術(shù),他學了一些東洋魔術(shù)的技巧以后就回到上海,不久又迷上了電影,于是很快加盟了當時的商務(wù)印書館。商務(wù)印書館在上海早期影戲業(yè)中,“舉辦最早”,它始于1917年開辦的電影制作機構(gòu),附屬于照相部,稱為活動影戲部(后改稱影片部)。張慧沖在“商務(wù)”的活動影戲部做演員,曾主演過幾部電影,大約在1923年至1924年之間,先后拍過《蓮花落》《好兄弟》等??d于1924年第3期《電影雜志》上的《商務(wù)印書館的影戲事業(yè)》“出品”一節(jié)中,提到這兩部電影:“本館出品,概分教育、社會、時事、風景四大類,已出五十余種,最近攝成的《大義滅親》和《蓮花落》,歷在國內(nèi)各埠及國外開演,均博得觀眾熱烈之歡迎。又有《好兄弟》即將攝就,不日可以開演。在攝制中的有《患難交情》《母之心》和《亂世鴛夢》?!睆埢蹧_主演的影片,雅俗共賞,不僅受國內(nèi)觀眾歡迎,而且還曾到國外去放映,盛況可見一斑,亦可謂“為國產(chǎn)片之別開生面而者”,影響較廣。拍電影的同時,張慧沖亦持續(xù)地沉湎于魔術(shù)。一次,他和一個德國的魔術(shù)大師聶哥拉打擂臺,競技獲勝,而“聲振上海灘”。這樣一位在電影界嶄露頭角的青年,思維活躍,興趣多種多樣,才華在靈魂內(nèi)浮動。據(jù)弘石研究,從30年代開始,張慧沖基本息影,將興趣轉(zhuǎn)向了魔術(shù)表演。作為我國巨型魔術(shù)的創(chuàng)始人,他多次組建“慧沖魔術(shù)團”,足跡幾乎遍及全國,并先后三赴南洋諸國巡回演出。1958年,他還曾應(yīng)邀進中南海為中央領(lǐng)導獻藝。當然,這是后話。
張達民跟阮玲玉交好之后,遭到家里人的強烈反對,特別是張達民的媽媽覺得兩人門不當戶不對,堅決不同意。在此情況下,張達民勸阮玲玉休學,兩人在外面租房同居。那時,張達民的大哥張慧沖就說他們公司要招聘演員,有一個電影叫《掛名的夫妻》在選女主演,建議阮玲玉去試一試。阮玲玉聞聽后當然很樂意,同時也由于生計所迫,就去應(yīng)試。那時的明星公司勢頭正旺,公司兩個主要老板鄭正秋和張石川,都是中國早期電影史上重要的先驅(qū)人物,他們在20世紀20年代前半期創(chuàng)辦的明星影片公司,到30年代時已成為影壇三大電影公司之一。他們是老板,同時也兼導演和編劇,不過,張石川側(cè)重于導演,鄭正秋則側(cè)重于編劇,兩個人有較多合作。他們聽說有一個長相不錯的年輕女孩來應(yīng)試演員,就一起去面試,但是因為阮玲玉太緊張,她的第一次面試就沒有通過。當時有一個跟阮玲玉一塊演對手戲的男演員,是有一點表演經(jīng)驗的,所以阮玲玉無論撅起嘴,弄出酒窩,還是歇斯底里作發(fā)作狀,都歸于失敗。在受到鼓勵以后她第二次去應(yīng)試,這次她平靜多了,也順利通過面試。第二次應(yīng)試時自由發(fā)揮的阮玲玉就像一位哲人所言:“當你觀察、注視、全神貫注于美好的事物時,你的心一定得遠離先入為主的偏見;你的心一定不能被問題、煩惱及臆測所占據(jù)。只有在你的心非常安靜時,你才能真正地觀察,然后你的心才能對美好的事物敏感,或許這樣就能找出和自由相關(guān)的線索了。”《掛名的夫妻》的導演卜萬蒼,在第二次的面試中發(fā)覺到了阮玲玉深具自由的質(zhì)素和表演上的巨大潛力,在她一點表演經(jīng)驗都沒有的前提下,就讓她擔綱《掛名的夫妻》的女主角。一到鏡頭前,阮玲玉便展現(xiàn)出一副生命力自由旺盛的樣子,那充滿媚力的生命體都活了起來??梢娙藗兎Q她是天才演員并非隨便說說的,阮玲玉在電影的表演上確實具有異于常人之處。
《掛名的夫妻》改編自包天笑的小說《一縷麻》。阮玲玉和黃君甫于片中擔綱主演,阮玲玉飾演的是聰明漂亮、多才多藝、畢業(yè)于光明女校的?;ê筒排访钗?。全片圍繞女主人公隱忍的婚姻故事展開,這是明星影片公司繼《玉梨魂》之后,取材于鴛鴦蝴蝶派小說的第二部影片。
阮玲玉一被明星影片公司聘入,便做了女主角,而且一舉成名。初戰(zhàn)告捷的阮玲玉此后又接連拍攝了《血淚碑》(1927)、《北京楊貴妃》(1927)、《洛陽橋》(1928)、《白云塔》(1928)四部影片。
阮玲玉的表演風格中彰顯出一種自由、獨立的精神狀態(tài),以及執(zhí)著的個性特征。她覺得明星公司待她很好,那些導演、老板對她特別好,她不能辜負他們。所以當張慧沖跟她說自己要做一個慧沖公司,想借助阮玲玉主演《掛名的夫妻》后的社會影響力,而欲挖她參加時遭拒。阮玲玉對張慧沖說,卜萬蒼對她很好很信任,而且她也答應(yīng)了明星公司,她不能不信守承諾。這雖是一件小事,但從中足以窺見阮玲玉的人品和處事原則。
那時的阮玲玉,一年接拍好幾部電影,明星公司管理層就給她漲薪水,薪水越漲越高,她表示拒絕,拒絕的理由是她的薪水不能高過導演卜萬蒼,否則內(nèi)心有愧,由此可見阮玲玉的謙虛、自信、細心、不狂妄不自私。其實,卜萬蒼當時很年輕,他22歲就拍了人生第一部電影,到1927年執(zhí)導《掛名的夫妻》(這是他的第四部電影,之前的有《玉潔冰清》《未婚妻》《良心的復(fù)活》)時,也才25歲左右。卜萬蒼非常有才華,他后來在27歲的時候又拍了影片《戀愛與義務(wù)》。這部電影現(xiàn)在還能看得到,也是一部無聲電影,是他的盛年力作,影響較大。卜萬蒼第一部電影《玉潔冰清》的女主演是張織云,當時他們在談戀愛,但卜、張二人最終沒能走到一起。張織云是中國有史以來第一個在上海友誼博覽會組織的電影皇后評選活動中,得票第一的皇后,當時名氣很大,而且年輕又漂亮,她的頭銜和天生麗質(zhì),讓她較有自信與優(yōu)越感。張織云后來跟唐季珊交好,唐季珊是一個茶葉商人,他把張織云帶到美國去,與她正式舉辦婚禮的同時,更重要的是去推銷他的產(chǎn)品。張織云嫁給唐季珊后,就少了自由?;楹?,她和唐季珊一共才生活了3年多時間,其后來的遭遇,令人嘆惋。唐季珊是阮玲玉的情感世界中三個最重要的男人中的第二個男人,也是阮玲玉自殺身亡的時候,跟她同居一室的那個男人。
1931年6月,《桃花泣血記》攝制人員在外景地合影,后排右三為阮玲玉
1928年年底,阮玲玉轉(zhuǎn)投大中華百合影片公司,拍攝了《情欲寶鑒》(1928)、《珍珠冠》(1928)、《劫后孤鴻》(1928)、《銀幕之花》(1929)等所謂“黑幕片”和《大破九龍王》(1929)、《火燒九龍山》(1929)等武俠片。這些片子,或涉“時政”,或染“歐化”,商業(yè)色彩較濃。但無論怎樣,阮玲玉非常珍視自己內(nèi)心的體驗,終不失其天真無邪的天性。很快,她便受邀與孫瑜及新成立的“聯(lián)華”合作,迎來了演藝事業(yè)的新天地。至 1932年“一·二八”事變,阮玲玉在“聯(lián)華”已接連拍攝了《故都春夢》(1929)、《野草閑花》(1930)、《戀愛與義務(wù)》(1930)、《一剪梅》(1930)、《桃花泣血記》(1931)等多部影片,廣受青年觀眾喜愛。在阮玲玉不斷接拍的電影中,也包括卜萬蒼邀請阮玲玉拍攝的《戀愛與義務(wù)》《續(xù)故都春夢》《三個摩登女性》等片。
卜萬蒼導演的影片《三個摩登女性》是由陳瑜(田漢化名)編寫的劇本,這部影片被后來的研究者看做是“左翼”電影的發(fā)端之作。拍攝之初,卜萬蒼本來想讓阮玲玉飾演虞玉。她飾演過這類角色,塑造的人物形象風騷潑辣,個性鮮明,由她來演或可以駕輕就熟,保險系數(shù)較大。“誰知,一向樂于聽從導演安排、極好說話的阮玲玉卻主動要求扮演影片中的女接線員周椒貞。周淑貞端莊文靜,性格內(nèi)向,在民族危亡的時刻積極投身于救亡活動,并能誠摯地幫助和教育沉弱于享樂之中的張榆,是一個具有積極進取精神的女性?!边@是阮玲玉沒有扮演過的形象。改變戲路,成功的把握有多少呢?“阮玲玉不僅堅持自己的要求,并向公司保證,如果因自己表演失敗影響了公司的收益,她愿包賠經(jīng)濟上的損失。經(jīng)過她力爭,她終于獲準扮演周淑貞這個角色,并以飽滿的激情、嫻熟的演技,真實、純樸、清新、細膩的人物心理刻劃,成功地完成了周淑貞的形象塑造?!贝似?933年年初上映,在社會上引起熱烈反響。
自《三個摩登女性》之后,阮玲玉先后拍攝了《城市之夜》(1932)、《小玩意》(1933)、《人生》(1933)、《歸來》(1933)、《香雪?!罚?934)、《再會吧,上?!罚?934)、《神女》(1934)、《新女性》(1934)、《國風》(1935)等影片,頗具市場號召力。
阮玲玉出演的30部電影,大都是和那個時代較著名的電影導演合作的。如前所說,阮玲玉到明星公司之后,第一部作品是跟卜萬蒼合作的《掛名的夫妻》。此外,如鄭正秋、張石川等連續(xù)執(zhí)導的幾部電影,都是請阮玲玉擔綱主演。鄭正秋和張石川都是中國電影史上的先驅(qū)人物,中國第一部短故事片就是他們合拍的,中國第一個民族電影公司也是他們倆創(chuàng)立的。和阮玲玉合作過的電影公司和導演,還包括李萍倩、朱石麟、孫瑜、費穆、吳永剛、蔡楚生、羅明佑等,可以說囊括了那個時代最好的導演和電影制作公司。阮玲玉短暫的一生中有9年時間在拍電影,成績輝煌。
阮玲玉(1935年)
阮玲玉在30年代的走紅,不能將之簡單地歸因于意識形態(tài)的“進步”和“左傾”。上海電影制片廠的制度結(jié)構(gòu)和宣傳系統(tǒng)逐漸變得常規(guī)化和細致,新的電影技術(shù)改變了電影制作的過程,電影雜志的增多產(chǎn)生了新的宣傳策略和令女演員名聲大噪的形式——它植根于一種針對女演員的話語之中,這種話語則源自她們在20年代壓倒性的負面形象。新的技術(shù)和宣傳策略是阮玲玉成功的決定性因素,而不是政治。
阮玲玉能夠于9年的時間里在演藝事業(yè)上取得驕人的成就,除了電影制片廠制度結(jié)構(gòu)和宣傳系統(tǒng)的因素外,最直接的原因恐怕還是和阮玲玉合作的導演在當時的知名度有關(guān),她的最后一部電影《國風》拍于1935年,在參演了這部片子之后,阮玲玉于是年的3月8日就去世了。這部影片是屬于政府交辦的主旋律電影,由羅明佑和朱石麟掛名執(zhí)導,實際上的導演是朱石麟,羅明佑是電影公司的老板,因此亦列名其上。朱石麟是費穆、桑弧的老師和好友。他在20世紀30年代開始拍片,40年代取得令人矚目的成績,成為中國電影史上的重要人物。1946年,朱石麟由上海到香港,去開拓華語電影圈一個新的分支和基地,成為港島影壇上的重要導演。朱石麟的地位,尤其在香港電影史上的極高地位,和他的造詣與成就是分不開的。香港電影在七八十年代成為世界第二大電影產(chǎn)地,作為新時期香港導演之父的朱石麟在一定意義上發(fā)揮了重要作用。
《野草閑花》劇照/《城市之夜》劇照/《小玩意》劇照
我們現(xiàn)在讀民國歷史,可能要通過看老報紙、老雜志、老的城市照片和影像。民國的真滋味在當時的雜志、報紙、城市照片、咖啡館、舞廳、電影院,還有電影中得以呈現(xiàn),如《馬路天使》《小城之春》《神女》《一江春水向東流》等一些老電影,在影迷心中永遠留有一方圣潔的空間。
民國電影中特別值得一提的是那時的影迷文化。中國的第一部電影是1905年的《定軍山》,但是在此之前,中國的電影觀眾,就可以看到至少44部的外國進口電影了。而且,從1895年一直到1937年間,外國在中國發(fā)行的影片竟有5000多部,可是國產(chǎn)電影才1000多部!也就是說,相比外國電影,中國的國產(chǎn)電影少了將近4000部。其中,1933年外國進口影片323部,1934年是345部,主要是美國電影,差不多一天公映一部,觀影之盛亦由此可見一斑。當時光顧電影院的觀眾群體來自社會各個層面,1932年上海一家報紙上發(fā)表了一篇文章,歸納了當?shù)刈畛9忸欕娪霸旱?類觀眾:
(1)談戀愛的青年;
(2)厭倦舞臺劇的有閑婦女;
(3)無聊的富商;
(4)生活的貧窮青年;
(5)影評人(為電影評論而上電影院看電影的)。
除了上述幾類以外,當時經(jīng)常到影戲院看電影的還有:
(6)外國人;
(7)文化人;
(8)層次不低的電影人。
20世紀30年代中期——主要還是無聲電影時期,有的電影院只放外國電影,有的電影院修得豪華、奢侈,還有大量的外國進口影片,這背后龐大的外國觀影群體自然是很重要的一個因素。據(jù)有數(shù)據(jù)統(tǒng)計,當時在上海的外國人達15萬人之多。此外,還有像被稱為華北電影大王的聯(lián)華公司創(chuàng)辦人羅明佑這樣的觀眾,以及許多喜歡看電影的文化人、左翼文人等觀影者類型,他們中的一些人既從事文學創(chuàng)作,又兼編劇,甚至電影導演,如曹禺等,而觀看外國電影成為他們學習、研究電影的一條重要途徑。在這類電影觀眾中,魯迅是頗值得一提的一個例證,他大約在十年左右的時間里,觀看了一百多部電影。
眾所周知,魯迅在日本留學時,一次因觀看電影而引發(fā)他關(guān)于醫(yī)頭腦還是醫(yī)身體的思考,同時,也讓他厭憎了看電影。此見于他的《藤野先生》一文的記述。魯迅之子周海嬰在《魯迅與我七十年》一書中也寫道:“聽母親說,父親原先不大喜歡看電影。在北京期間不要說了,到了廣州,也看得不多。有一次雖然去了,據(jù)說還沒有終場,便起身離去。到上海以后,還是在叔叔和其他親友的勸說下,看電影才成了他唯一的一種娛樂活動?!敝?,看電影便成了魯迅業(yè)余的一種喜好,《魯迅日記》有關(guān)于此類的記錄,比如1924年4月12日條下:“晨往女子師范校講。午后往北大取九月分薪水泉十二。往一五一公司買木工用小器一副,二元。往平安電影公司看《薩羅美》?!贝似鶕?jù)王爾德的戲劇《薩樂美》改編,美國聯(lián)藝電影公司1922年出品。
《神女》海報及劇照
據(jù)許廣平回憶說:“開初我們看電影,也是坐在‘正廳’的位置的。后來……索性每次看電影都跑到‘花樓’上去了。”魯迅去看電影時,往往會和妻兒以至朋友一同前往,他們總是買頭等電影票,挑選樓上類似包廂的最佳位子。1927年,魯迅在廣州看《詩人挖目記》,評其“淺妄極矣”;1931年7月30日,魯迅和許廣平看電影后給出“殊不佳”的觀后評論;1934年2月22日:“午后同廣平攜海嬰并邀何太太扒碧山往虹口大戲院觀電影?!?935年,與許廣平和周海嬰在南京大戲院看《野性的呼喚》,評曰“與原作甚合”,諸如此等。周海嬰回憶道:“我幼年很幸運,凡有適合兒童觀看的電影,父親總是讓我跟他去觀看,或者也可以說是由他專門陪著我去觀看地。有時也讓母親領(lǐng)著我和幾個堂姊去看《米老鼠》一類的卡通片。記得和父母一同看過的電影,有《人猿泰山》《泰山之子》《仲夏夜之夢》以及世界風光之類的紀錄片?!濒斞赣?936年10月去世,在去世前9天還看了一部由普希金小說改編的電影《復(fù)仇艷遇》,視之為“最大慰藉、最深喜愛、最足紀念的臨死前的快意”的影片,并向友人推薦“不可不看”。魯迅于日記中的這類記述,說明看電影是他人生中快樂的經(jīng)歷,看后喜歡的,會向前去看他的朋友強烈推薦。據(jù)統(tǒng)計,魯迅在1927—1936年的10年間, 一共觀看了142部影片,其中美國片就有121部,其次是蘇聯(lián)影片,國產(chǎn)片只有區(qū)區(qū)幾部。許廣平在《記魯迅先生的娛樂》中說:“如果作為揮霍或浪費的話,魯迅一生最奢華的生活怕是坐汽車、看電影了?!蔽覀兒茈y想象魯迅竟也喜歡看好萊塢的電影,他平時生活儉樸,但去看電影,買的卻是頭等座位的票。
青年學生,也是很大的一個影迷群,由他們構(gòu)成了明星崇拜的基礎(chǔ)。我們知道當下的電影如滕華濤《失戀33天》、九把刀《那些年,我們一起追的女孩》等影片,動輒五六億臺幣的票房,青年人是其中主要的一支觀影力量。臺灣一位知名電影理論家、教授,說看了九把刀的電影以后,感覺一塌糊涂。但這部片子的票房之所以持續(xù)地走高,靠的就是青年觀影群體這支生力軍。又如阮玲玉自殺后,立即有報道稱杭州的某某、紹興的某某等影迷覺得阮小姐都走了,活著沒有了意義,進而效仿他們心目中的偶像服毒自殺。據(jù)載,有湖南少女劉飛飛,得知阮玲玉自殺,憤慨異常,認定阮玲玉的死是由張達民和唐季珊兩人所致,故特地從湖南跑到南京,并托她的表哥李某,介紹她入電影界工作,以便代阮玲玉復(fù)仇。《申報》在評論此事時,說劉飛飛之和阮玲玉表同情,傾倒于阮玲玉的藝術(shù),自然是一個重要的因素。但在這個因素之外,疑心她還抱有一種為被壓迫女子伸冤的志向?!吧w她深信阮玲玉的自戕,是給張達民和唐季珊兩個人壓迫而出此。然而在這里我們要告訴劉飛飛,壓迫阮玲玉的,是張達民和唐季珊兩個人?!墒窃诮袢盏闹袊鐣?,被壓迫的女子,不只阮玲玉一個人,壓迫女子的男子,也不只張達民和唐季珊兩個人?!币虼撕粲跖詰?yīng)該把膽子放大一點,向全社會壓迫女子的男子去反抗。這樣,女子才可以得到真正的解放。此外,阮玲玉去世之后,當時的電影界還曾擬議成立阮玲玉演技獎金,而有人則擔心會因而引發(fā)影迷效仿自殺的狂潮:
阮玲玉(1935年)
阮玲玉演技獎金的發(fā)起,我是完全贊同的;但這獎金的發(fā)起只是為了紀念阮玲玉,只是為了提高中國演員的演技,而不是也不能是遏止因阮玲玉自殺而啟示上的中國演員的自殺狂濤的。阮玲玉演技獎金是給人們發(fā)起了,我們?yōu)榱艘患虑榈囊饬x的清晰;是不得不仔細分析一下的。像《新女性》中的女工們一樣,踏過韋明自殺的新聞而向前吧!
在由媒體和大眾文化構(gòu)成的公共話語空間內(nèi),媒體通常發(fā)出與官方不同的聲音,成為社會輿論和民間力量的象征性代表,明星則與現(xiàn)代媒體相伴共生。那么,作為女明星的阮玲玉們?nèi)绾纬綗o情地將她們扼殺的大眾媒體,確是一個挑戰(zhàn)。
(待續(xù))
責任編輯/崔金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