胡展奮
改革開放以來,各種新的職業(yè)層出不窮,什么精算師、試睡師、離婚師……月嫂也是新的職業(yè),而且也不算“新”的了,但不知何故,很久以來我對此“嫂”不以為然:什么月嫂,不就巧立名目的一個“抱嫂”嗎?
沒想到“六月債,還得快”,差不多話音剛落,月嫂到家。
小孫女是3月15日落地的,3月20日出院,月嫂姚郁蓉(我們叫她“姚嫂”)當天即來到家里,大大的眼睛,言談舉止很大方。
最初幾天看不出她能耐,只是通宵不歇地看護孩子,但接下來的事馬上讓人刮目相看——孩子不斷地哭卻原因不明,姚嫂觀察了一下,果斷地說,雖然快半夜了,必須立即送醫(yī)院,孩子很可能是“鵝口瘡”。說實話,我們很想拖到天亮,但姚嫂說,嬰兒的病,夏天的云,一刻一變,拖到天亮,不知會怎么樣。于是立刻赴醫(yī)院。醫(yī)生當場表揚來得及時,這種常見病雖然不致命,但其特征是不能拖延,否則最易反復發(fā)作,常見寶寶反復發(fā)作三個月甚至四個多月不得痊愈的,就是沒有在最初的一兩天里控制。
我和姚嫂聊了一下,發(fā)現一個優(yōu)秀的月嫂除了持有“母嬰護理專項證書”“育嬰師證書”“國家高級催乳師證書”和中華醫(yī)學會頒發(fā)的“經絡調理師證書”外,還必須精熟兩部經:嬰兒經、產婦經。
說第一部經,姚嫂對新生嬰兒的生理特征與護理簡直爛熟于胸。月子里的嬰兒最難帶,相較于嬰兒哺乳與護理,你得首先是嬰兒疾病的“發(fā)現者”,前者容易掌握而后者要懂初級兒科學。某次,姚嫂護理一丁姓嬰兒,發(fā)現其腹股溝上有一個5毛硬幣大小的微凸,認為是嬰兒疝氣,應該立刻送醫(yī),孰料新生兒的奶奶聽了說:我家的毛毛頭剛出生就是“小腸氣”(疝氣)?孩子父親聽了趕緊上網,然后向全家宣布:沒事!這一拖就是三天,姚嫂被迫以辭職“施壓”,結果送到醫(yī)院,嬰兒的“腸頭”已經掉進陰囊,腫得鴨蛋那么大了,被醫(yī)生批評后,丁家全家向姚嫂道歉并致謝。
月嫂除了是嬰兒疾病的“發(fā)現者”之外,還是產婦的健康“參謀長”。姚嫂說,我一看產婦就先判斷她的體質是燥熱型還是虛寒型,一個產婦可以兼有兩種體質或過渡型體質,但不同的體質要有不同的“開奶”措施和產后調理方法,最忌民間急于求成的產婦補益,不分青紅皂白,鯽魚湯、黑魚湯、母雞湯、紅糖黃芪當歸一股腦地補上,很多產婦本來倒沒病,經過如此瞎搗鼓,反而懨懨的了。
在眾多的月嫂中,姚嫂還有她的獨門秘技——月子菜,要川菜就川菜,要粵菜就粵菜,要徽菜就徽菜,要上海菜就上海菜,一問,原來開過菜館十多年,專門學過。
呵呵,姚嫂自是大受歡迎,僅僅燒“月子菜”怎么行?對不起,最起碼全家的三餐指南能放過她嗎!
(摘自《新民周刊》)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