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奈
用餐時都一樣
◎夏奈
我住在北京的時候,附近可以吃飯的店鋪極少,只有一兩家麻辣燙店和烤串攤,可選的食物實在少之又少。有時候只是為了去熱鬧一點的夜間食肆,也不得不跟夜店一族往三里屯鉆。沒辦法,好像過了深夜,也就只有那里會供應(yīng)稍微多樣一點的宵夜。
南方可不同,當年我在上海,住的附近除了燒烤攤和麻辣燙店,還有鴨脖子店、餃子館和海底撈。
深圳就更勝一籌了,除了這些食物,還有紫菜包飯和各式各樣的茶點。大晚上來一碗蘿卜牛腩,暖暖的湯汁慢慢從喉嚨流進胃里時,人會愉快到不行。
我一直覺得在異鄉(xiāng)獨居或與友人合租,廚房一定要開伙才有家的感覺,所以我找房子時,廚房是必不可少的。
在《深夜食堂》中,老板將隔夜的咖喱澆在新鮮出鍋熱騰騰的米飯上,趁著冷咖喱被熱氣慢慢融化的時候吃,因為這個時候的咖喱更入味,飯菜也更加好吃。結(jié)果食客看到后紛紛表示也想試試看,竟然讓“隔夜的咖喱飯”也成了座上客的最愛,食客們都說:“咖喱還是隔夜最好吃,光是澆點咖喱汁,就能吃下三大碗米飯呢?!?/p>
身為一個客家人,要說什么食物能讓我最有“家里的感覺”的話,應(yīng)該就是釀豆腐和擂茶。
釀豆腐是客家獨有的菜式,將豆腐切成三角形,然后切開其中一角,將肉糜置于其中,之后放進鍋中,將各面煎至金黃色即可出鍋。用豬油煎是最好的,配點豬油渣也很好吃,新鮮出鍋的釀豆腐放在洗好的生菜中,蘸點紫金椒醬,一整個塞入口中,簡直沒有第二種食物可以與之抗衡。
至于擂茶,具體的做法我記得不是很清楚,只是奶奶每一周都會擂一兩次茶,招呼鄰里一起喝。奶奶去世后,我就很少有機會再喝到擂茶,家里沒有幾個人會做是其一,其二是初中之后便開始住校,只能與學校的飯?zhí)么蚪坏馈?/p>
去年三月,我姑姑和堂哥一起在縣城盤下一間店鋪,開了一間叫“萬家食府”的餐館。過年的時候,我去幫了兩天忙。我每天端著菜穿梭于廚房和包廂間竟然一點也不覺得累,反倒覺得很愉快。在這些食客中,有開車途經(jīng)這里的司機,有假期回家過年的學生,有大腹便便老板模樣的商人,也有帶著小孩子的年輕夫婦。
只要走出餐館,他們每個人的每一天或許都有著截然不同的經(jīng)歷,然而當他們安定坐下,慢慢用餐時都是一樣的:他們是平凡、知足且無畏的人,臉上寫滿了微小的愛和幸福。
(摘自《眼眶會紅的人,一輩子都不會老》中國華僑出版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