浙江一考生
禪語有論,佛學有三大境界:一是毋言,二是慎言、寡言、訥于言,第三才是修辭。人生亦是如此,于“有字之書”中初步領(lǐng)略世界,繼而以“無字之書”體悟世間冷暖,最終在“心靈之書”中沉淀深邃靈魂,循序漸進,方可臻于完滿。
“有字之書”恰似借用他人視角看喧騰社火。它可以是外交辭令式的《左傳》,抑或是縱橫捭闔式的《國語》,還可為寡欲清談式的《世說新語》。從中我們自然可以領(lǐng)略圣傳賢經(jīng)、六韜三略的風采。“高世之才,必負遺俗之累矣?!边@些世間流傳下來的經(jīng)典,亦是人生不可逃脫的法門。
然而拘囿于“紙上得來”,難免“終覺淺”。人生不需要過于厚實的顯形堆砌,因為我們深諳“只可意會不可言傳”的玄妙。第二階段“無字之書”便可引申為親身經(jīng)歷,人生閱歷。
于時光中,某些細碎經(jīng)歷會化為齏粉,便如“字”的升華,語境仍存,體悟延伸。這不是太虛幻境,但它容許塞萬提斯筆下堂吉訶德式的理想飛揚;這不是光耀萬世的燙金碑文,但它卻是荒冢之上凹凸有致、刻骨銘心的生命曲線。這便是體悟的升華,但卻又最難駕馭。
“無字之書”脫離了字的束縛,自然也增加了人生掌舵的難度。背道而馳、南轅北轍,人云亦云、屢進屢退,都是缺乏框架的風險。這便需有“心靈之書”作為靈魂指導。
因此,“心靈之書”便是萬千閱歷、森羅萬象在心靈中的最后沉淀。篩去附贅懸疣,掌握人生方向;積淀潛思哲理,挖掘生命的深度。它是蓋茨比于空虛扭曲靈魂中所見的靈魂真諦;它是潘玉良掙脫世俗偏見追求的藝術(shù)巔峰;它甚至可以是理查德·帕克這只猛虎背后隱藏人性的揭露。
然而,這種境界豈是普羅大眾都可攀緣而至的!時下,浮躁之風盛行,更多人無暇顧及“心靈之書”的修煉,甚至連“無字之書”都不樂意總結(jié)分析,停留在“有字之書”層次的則愈加泛濫。如此之勢,便如厝火積薪,完成燎原。正因如此,范雨素的成長經(jīng)歷,才會掀起互聯(lián)網(wǎng)眾迷惘網(wǎng)民的點贊轉(zhuǎn)發(fā)狂潮,這種共鳴也揭露了當代人的精神短板,“心靈之書”的缺席。
人生如書,需逐級而讀,終級境界仍需以心體之,以心察之。
簡評
開頭從禪語導入,引出評說的內(nèi)容,表達自己的思考,緊扣了文題的語言材料內(nèi)容,做了適度拓展,這為下文的準確評說奠定了基礎(chǔ)。接下來作者圍繞“人生如書,需逐級而讀”而逐層展開論證。論證時,先通過生動而不乏理性的語言逐一闡釋概念所蘊涵的理念,然后通過相應(yīng)的關(guān)聯(lián)詞如“然而”“因此”等推進闡述的深入,顯現(xiàn)評說的內(nèi)容。文章的結(jié)構(gòu)不復雜,但顯得嚴謹而深刻,對讀者有一定的啟迪作用。這得益于作者所具有的獨特思想。文章的語言很好地體現(xiàn)了“評說”文的特質(zhì),理性而不呆板,生動而不感性,評與說結(jié)合得比較合理,如第2、5小節(jié)即是。
得分:58分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