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曉航
摘要:社會經(jīng)濟的不斷發(fā)展,中專生面臨著社會環(huán)境、家庭環(huán)境以及校園環(huán)境等的壓力,對中專生的心理產(chǎn)生巨大影響。本文主要分析了中專生的學習行為特點,并簡單分析了心理教學方式的研究,以此提高中專生的樂觀、向上、健全的人格,提高中專學生的綜合能力。
關鍵詞:中專生;學習行為;心理教學方式;探析
中圖分類號:G635.5 文獻標識碼:B文章編號:1672-1578(2017)09-0247-01
前言:社會主義市場改革的逐漸深化,教育體制改革的進一步加深,中專學生面臨著學習壓力、就業(yè)壓力等普遍加大,對環(huán)境的適應性以及自我管理能力、自主學習能力等方面的心理問題體現(xiàn)突出,由此引發(fā)的學習行為成為中專學生的普遍現(xiàn)象,文化課基礎課程興趣低,專業(yè)課程興趣濃厚,自主學習能力差,實訓課程興趣強等,此種現(xiàn)象影響了學生在其他方面的課程,影響了中專學生的全面發(fā)展。
1.中專生的心理特點
有資料顯示,全世界多達13億人口存在心理健康問題,心里壓抑逐漸成為21世紀普遍的心理問題,而在這些人口中,青少年占據(jù)了將近1/5,可見,心理學的重要性[1]。在中專生的人群中,年齡普遍在16-18歲之間,正處于青少年時期,自我意識迅速發(fā)展,具有強烈的成人感,卻帶有盲目性與封閉性,對事物的認知能力大大增強,喜歡獨立思考、爭論,卻容易固執(zhí)己見,難以聽取別人的意見,叛逆心理較為嚴重[2]。在中專學校,學生最容易出現(xiàn)的心理問題有學習上懼怕失敗,做事缺乏耐心,注意力不集中,自信心差,態(tài)度消極等,影響了學生的學習行為,而相應的,學生的學習行為亦造成了學生心理上的負擔,對此,心理學教師應根據(jù)學生學習行為作為參考,提高心理學教學效率,降低青少年心理壓力,提高中專學生的綜合性能力。
2.中專學生學習行為特點分析
學生學習的行為習慣是經(jīng)過反復練習形成的,并逐漸成為了一種學生個體需要自覺、主動且反復練習的一種學習行為方式[3]。對學生來講,好的學習行為習慣極為重要,而壞的學習行為習慣則嚴重影響了學生的發(fā)展。在中專學生中,其學習行為具有以下幾種明顯特點。
2.1 文化基礎課程的興趣低,專業(yè)學習興趣濃厚。中專學生大多數(shù)是文化基礎知識掌握較低,難以進入重點高中而進入中專學習博一個相對較好的未來的。在中專學生中,文化基礎知識較差,甚至對文化知識學習具有一定的恐懼心理,除此外,中專課程在難度與深度上,高于普通高中的文化課知識。巨大的落差使一些原本以為進入中專就能夠擺脫文化課的學生更加厭惡文化知識的學習。對文化課的興趣較低,降低了中專學生的積極性,造成了學生在中專學校必備課程---心理學的學習上,難以達到較好的學習效果。對于進入中專的目的--專業(yè)課的學習多數(shù)學生表現(xiàn)出較高的興趣,然而,中專學生在專業(yè)知識上的學習效率難以達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究其原因,文化基礎的低下使學生自身對專業(yè)知識的學習上理解較慢,掌握速度也相應降低。
2.2 學習自主性差,對實訓課程興趣較高。在中專學校,多數(shù)教師過于注重知識的傳授,而忽略了對教學形式的改變,枯燥的教學形式、乏味的理論知識難以引起學生的興趣,學生自主學習能力較差。相較來說,生動且從來未接觸過的實訓課程則能夠引起學生較大的興趣。然而,在外在表現(xiàn)上,參與性不強、自主學習意識較弱、主動性低等影響了中專學校實訓課的開展,影響了學生對技能的掌握。目前,現(xiàn)有的學校管理模式?jīng)]有新意,學生心理上對學習的排斥性等,影響了學生對知識的學習,對此,加強學生的心理學教育極為重要。
2.3 缺乏明確的學習目標,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對于多數(shù)中專學生而言,由于初中時期的家長的疏忽管教或者其他導致了學生沒有養(yǎng)成良好的學習行為,在進入中專學校后,教師教學模式的改變,學生對自身的放松更是導致了學生積極性降低。學生在學習中沒有明確的目標,缺乏應有的前進方向,加之青少年自身或多或少的叛逆心理,導致了中專學生很難聽取教師的意見,對知識文化課以及專業(yè)知識進行有效學習,最終離開學校,期間對專業(yè)知識技能一知半解,失去了進入中專的必要性。
3.基于中專學生學習行為特點分析心理學教學
3.1 創(chuàng)造輕松課堂氛圍,緩解學生對文化課的懼怕心理。中專生文化課水平較低,并非是自身智力低下,而是對文化課的抵觸、懼怕心理在作怪。多數(shù)中專生沒有掌握到正確的學習方法,課堂上教師講授的內(nèi)容無趣、乏味,學生自身缺乏目標等,導致了學生課堂上的注意力不集中,進而導致學生成績低下,長久下來,極易產(chǎn)生懼怕文化課的心理現(xiàn)象。因此,心理學教師應先行了解學生的心理特點,進而對癥下藥,在課堂上創(chuàng)造良好的氛圍,巧用幽默語言提高學生注意力,提高師生互動,利用多媒體,使課堂新鮮、有趣、形象,促使學生輕松的接受知識,同時,心理學教師應多與其他科目教師溝通,引導其他教師了解學生心理,改善課堂氛圍,降低學生壓力,提高學生課堂效率。
3.2 課下及時與學生溝通,培養(yǎng)良好的師生關系。當前,多數(shù)中專生正處于叛逆期,難以輕松解決自身與教師、與同學、與家庭之間的關系,其他人的不理解加重了學生的壓力,進而造成學生學習行為上的轉(zhuǎn)變。此時,心理學教師應在課下及時與學生進行溝通,通過自身的心理學知識,促使學生說出心理的想法,掌握學生的心理活動,并加以引導,使學生向好的一面發(fā)展。此外,僅心理學教師自身努力難見成效,心理學教師應加強與各科教師間的溝通,及時了解學生的學生行為與外在表現(xiàn),及時發(fā)現(xiàn)學生的心理變化。在溝通中,心理學教師可以朋友、家人的形式與學生進行溝通,關心愛護學生,提高與學生間的關系,促使學生在遇到心理問題時能夠主動與教師溝通,發(fā)泄心理壓力,提高學生學習效率。
3.3 加強學生自身的思想道德教育,為學生樹立遠大目標。在中專學校,心里叛逆嚴重、缺乏目標、盲目的青少年,心理教師的重要性可想而知。引導學生面對現(xiàn)實,為學生樹立正確的道德觀念,引導學生樹立未來的目標,促使學生學習的主動性與積極性。在某些中專學校中,教育體系不夠完善,心理健康教育更是缺乏,學生心理壓力難以紓解,導致學生養(yǎng)成了多種不好的學習行為。對此,學校應加強心理學教學資源投入,吸引能力較強的心理學教師,為學生擺正前進方向,使學生正視現(xiàn)實,轉(zhuǎn)變自身觀念,并根據(jù)社會與時代發(fā)展的需求,引導學生樹立目標與正確的觀念,提高學生的積極性。
4.總結(jié)
中專學生的心理問題的成因是多樣的,而學習行為也表現(xiàn)出了多樣化,為改善學生自身的不良學習行為,幫助學生克服心理問題,學校應加強心理學教育。面對學生在文化課上的水平較低,學習缺乏積極主動性,缺乏明確目標,自主能力差等現(xiàn)象,心理學教師應加強與其他教師的溝通,使各科教師了解學生心理問題,對癥下藥,加強與學生溝通,解決學生的心理問題,為學生樹立正確觀念,引導學生樹立目標,提高學生對學習的積極性,提高中專學生的綜合性能力。
參考文獻:
[1] 楊洋. 中職教育心理學教學探討[J]. 教育科學:全文版, 2016(5):00119-00119.
[2] 石曉娟. 中專心理學教學之我見[J]. 祖國:建設版, 2014(1):109-109.
[3] 耿紅霞. 基于中專生學習行為的地理教學方式研究[J]. 現(xiàn)代教育科學:中學教師, 2012(2):173-17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