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美華
摘 要:小學語文對于學生的學習幫助至關重要,是學生各種能力提升的重要根基。在小學語文中,閱讀理解是促進學生對文章理解以及語言表達、語氣運用的重要課程。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是小學語文極為重要的目標之一,要讓學生能讀、會讀、愛讀,邊閱讀邊思考。對小學語文的閱讀方法進行探究。
關鍵詞:語文閱讀;方法;理解性記憶
閱讀是了解一篇文章最快捷、最直接的方式,好的閱讀方式能加深學生對文章的理解,加深對文章的印象,提高寫作能力。在我國從古至今都將閱讀作為學習的重要部分,很多名言警句也告訴我們讀書的重要性,例如:“鳥欲高飛先振翅,人求上進先讀書?!薄白x書破萬卷,下筆如有神?!钡鹊取PW生處于學習的基礎期,就像蓋房子打地基。培養(yǎng)學生一個好的閱讀習慣,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是作為語文老師不可忽視的一項,那么我們如何去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讓學生養(yǎng)成良好的閱讀習慣呢?下面我就通過以下幾點談談自己的一些見解。
一、量的積累決定質的改變
對于小學生來說,很難養(yǎng)成每天閱讀的習慣。小學中低年級的學生,由于年齡小,自制力和自控力比較差,知識的儲備量也是有限的,所以首先要補充學生的知識儲備量,我會每天組織學生集中閱讀,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閱讀的環(huán)境,年齡小的優(yōu)勢就是融入新環(huán)境比較快,在這個大環(huán)境中,每個人都在閱讀。就拿我們班上的一名同學來說,平時比較靦腆,不愛說話,讓她在同學面前去朗誦閱讀,她總是只發(fā)出很小的聲音,而當組織大家一起集體閱讀時,所有學生都在大聲朗讀,而她也自然地跟著讀起來,因為她知道,大家都在出聲,如果自己不出聲就會格格不入。小學生不喜歡孤獨的一個人,尤其是靦腆、內向的學生,會更渴望融入集體,所以我抓住這一點,給學生創(chuàng)造一個合適的環(huán)境,激發(fā)學生的閱讀欲望,而且不僅讀課本,還要讓學生讀一些教育意義深遠的文章,增加學生的閱讀量。
二、閱讀過程中去理解文章
每一篇文章都不是憑空寫出的,不是簡單地將字和詞湊在一起,而是來自于作者的生活、內心狀態(tài),以及作者想要通過文章去表達什么意思,所以說我會教學生如何邊理解邊閱讀,只有理解了才能讀出感情。
以小學語文四年級下冊中《生命 生命》為例,首先以提問的方式讓學生對這個題目有一個認識,讓學生舉手搶答,自己知道多少有生命存在的東西。而后再次提問,問大家“生命”代表著什么,第一個問題大家搶答很熱烈,而第二個問題提升了難度,很多學生就會選擇沉默,我會在這時候去切入文章,告訴學生,這篇文章的作者也有這樣的疑問,那么我們下面看看文章中是怎么說的。文中提到了三種生命的體現(xiàn),有飛蛾、香瓜種子和心跳。那就讓三個人來進行閱讀,當第一個人讀完,我會提問大家,通過“飛蛾”這一自然段大家知道了什么?大家有的說飛蛾可憐,有的會說很想活著。這時候我告訴學生,其實這就是生命的一種,飛蛾的求生欲望就是一種生命的體現(xiàn),因為它知道只有健康地活著才能擁有生命。下面學生讀完寫“香瓜種子”這一自然段時,用同樣的方式告訴大家,這種生命體現(xiàn)是種子發(fā)芽然后努力突破堅硬的磚縫,這是一種堅強的生命,因為它知道只有突破面前的困難才能擁有生命。第三自然段關于“心跳”,可以讓學生閉上眼睛自己摸著自己的心跳去感受,在感受心跳的同時,感受到生命的存在。讓學生自己邊思考邊感受,這樣將課文分為幾個部分來講,增加了學生對文章的印象。
三、在閱讀中自己找問題,自己找答案
在學生閱讀的過程中,總會遇到生詞,會讓學生感覺模糊,這時候我會告訴學生要繼續(xù)讀下去,或許你自己就能找到答案了。
比如,在課文《最后一課》中,為什么“小弗郎士”要“懊悔”而不是“后悔”?如果繼續(xù)讀下去就會發(fā)現(xiàn),懊悔是表現(xiàn)了他對自己的所作所為很懊惱,也感覺到了后悔,而用“后悔”這個詞就不能將當時主人公的內心感受體現(xiàn)得更好。學生在閱讀的過程中,對于懊悔這個詞理解得還不夠深刻,但是當讓他們讀完整篇文章再去解釋這個詞的時候,學生會有一種恍然大悟的感覺,從而讓學生對這個詞的運用以及理解更加深刻。所以,我在遇到生詞的時候會讓學生把整篇讀完然后再重點解釋,因為這樣學生在清楚整個故事過程的情況下,對生詞已經有了一個大概的認識,這時候再去詳細講解,學生就會容易接受。在解釋完以后,讓學生用“懊悔”和“后悔”來造句,讓他們自己有一個對比,知道這兩個詞的相同點和不同點。自己理解的記憶永遠比死記硬背要好得多。
在小學語文的閱讀課程中,我們要以教方法為最終目的。要充分提高學生的閱讀能力、理解能力,在學習中找方法,有方法了就能找到樂趣,這樣才能讓學生愛上閱讀。
參考文獻:
[1]魏薇.小學閱讀教學的生活體驗研究[D].山東師范大學,2006.
[2]邰先君.小學生語文閱讀學習能力培養(yǎng)研究[D].云南師范大學,2013.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