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內(nèi)視鏡
人的七種境界
毛澤東同志在回憶自己的母親時曾說:“世界上有三種人,損人利己的人;利己而不損人的人;可以損己而利于人的人。”毛澤東同志所說的三種人,如果從人生境界上再細(xì)分下去,大約有以下七種境界:
第一種境界,舍己為人是圣人。
在事關(guān)民族利益、國家安定的重大問題上,在大是大非、大災(zāi)大難面前,這種人能夠以國家和民族的利益為重,勇于作出犧牲,甚至不惜舍生取義,從而鑄就了中華民族不朽的豐碑。這些人即便是生命短暫,但卻是青史留名。還有一種人,在平凡的工作和生活中辛勤耕耘,無私奉獻(xiàn),想祖國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他們雖然沒有驚天動地的光輝業(yè)績,但憑著對祖國的忠誠和對人民的熱愛,一點一滴鑄就了神圣,成為人們心目中的圣人。
第二種境界,先人后己是賢人。
如果說,第一種境界是把他人的利益頂在頭上,那么第二種境界則是把“他”的利益放在“我”的前面。面對利益的考量,這種人首先考慮到他人,把他人的利益擺在第一位,做到先人后己。這種人,往往以“賢”聞名于世,所以可稱為賢人。
第三種境界,利人不損己是高人。
在利益的權(quán)衡上,這種人以他人為重,對自己則放眼長遠(yuǎn),不計較個人的眼前利益。雖然吃得眼前虧,但收獲的卻是長遠(yuǎn)利益。這種人,可以稱作是高人。要想達(dá)到這種境界,不僅需要謀略和智慧,更需要胸襟和氣度。
第四種境界,利人利己是好人。
這種境界,是在利益面前,將“他”與“我”置于平等地位,相互幫助,相互支持。一事當(dāng)前,想到了別人,也考慮到了自己,對“他”與“我”一并加以考量。“贈人玫瑰,手留余香”,就是這種境界的真實寫照。
第五種境界,利己不損人是常人。
這種境界,以自身利益為重,關(guān)心自身得失進退,但不會為了自己的利益去壞人、害人。面對風(fēng)雨雷電,倒也心安理得,有一份釋然和坦然。這是大部分人的人生哲學(xué),所以說這種境界是常人。
第六種境界,損人利己是壞人。
為了自身的利益,不惜上下鉆營,甚至不擇手段。這種人得勢時,要風(fēng)得風(fēng),要雨得雨,真是風(fēng)風(fēng)火火,錦繡人生。但一旦失勢,則是樹倒猢猻散,人散財失,晚景凄涼。
第七種境界,損人不利己是小人。
如果說第六種境界尚有以個人利益為重的緣由,那么損人不利己的人則是毫無理由。他們生活在陰暗的心理下,心胸狹隘,為人齷齪,見不得別人風(fēng)光,容不下他人得意,即便是別人成功與自身利益沒有一絲一毫的關(guān)系,但出于嫉妒等陰暗心理,也積極扇陰風(fēng)、點陰火、使陰招,并且人前人后兩種面孔,往往讓人難辨正邪。這種人,以算計他人為樂事。殊不知,離地三尺有神明。自以為步步心機,最終害人害己。
品德的養(yǎng)成,與一個人成長的環(huán)境有關(guān),更與自身的修養(yǎng)和歷練有關(guān)。圣人、賢人心懷天下,以大眾蒼生為念,“先天下之憂而憂,后天下之樂而樂”。他們或者普渡眾生,或者服務(wù)百姓,或者甘于犧牲,不圖私利,不計得失。這種人,給我們樹立了一座座道德豐碑,為后世敬仰。高人、好人能夠權(quán)衡利弊,放身物外,放眼長遠(yuǎn),其行為光明磊落。面對利益誘惑,能夠思己慮人,做到動心不動手,守住了道德底線。這種人,即便是沒有崇高的道德標(biāo)準(zhǔn),但是能夠堅守做人的根本,做一個常人也無可厚非。至于壞人、小人,為了一丁點兒的利益,也出于妒忌心理,想盡了歪招,耍盡了陰謀。他們即便是占有了利益,但見不得道德的陽光,只能處于被鄙夷的境地,生活在陰暗的角落,惶惶不可終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