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文/周奉超
我“特”故我在
——從融媒體下的兩會報道看傳統(tǒng)紙媒優(yōu)勢再造
□ 文/周奉超
全國兩會既是媒體融合的試驗地,也是校驗場。紙媒只有跟上分眾化差異化的傳播節(jié)奏,保持優(yōu)質新聞產品的融合性生產,才能建立紙媒兩會報道的內容之特、講述之特、情懷之特,有力提升自身的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
深度融合 內容重塑 表達自新 傳播情懷
(一)深耕主渠道,傾力打造“我的”焦點,不求最快但求唯一
“2017年GDP增長6.5%左右,進出口回穩(wěn)向好,單位GDP能耗下降3.4%以上……”當政府工作報告里所有的新聞亮點,在電、網、微、端以秒速更新完畢;所有圍繞數(shù)字、圖表、熱詞的報告解讀“刷屏”一整天后,明天的報紙還有東西寫嗎?當然有。
解密。記者“鬧中取靜”,目光從臺前移到幕后,通過對多位參與政府工作報告起草人士的專訪,“挖”出猛料:60人組成一個報告起草組,每條網友的意見都會看,干不成的就不寫、政府說了就要算,上網時看的新聞也會列入報告……通篇大實話,滿滿新鮮感,當這篇名為《起草組多位成員解密政府工作報告起草 總理親自加上“堅持節(jié)用裕民的正道”》的報道在《廣州日報》封2版見報后,很多人眼前一亮。跳到報告“背面”看報告,從一個鮮為人知的側面,解開政府工作報告起草出爐的神秘面紗,感受報告凝聚的心血——這給了讀者一個角度,也讓紙媒“故事”多了一層鮮度。
精顯。避開甚至棄用大版面、大數(shù)據(jù)、大圖表拆讀報告的套路,讓矛盾集中的關鍵詞成為新聞眼,并請來代表委員“點題”,以一個個潛在的坎、現(xiàn)實的難,警示發(fā)展之路、堅定政府目標,成為紙媒內容選擇的又一“蹊徑”?!督衲暝贉p企業(yè)稅負3500億》《和社會資本合作,決不能隨意改變約定》,《南方日報》《長江日報》等黨報聚焦政府效能、市場環(huán)境、改革創(chuàng)新等,直陳痛點、直言對策,將對政府工作報告的解讀具象化,引發(fā)共鳴。
兩會期間,紙媒的獨家策劃、深度追說、高端訪談等欄目繼續(xù)發(fā)力。《為一個表述 想一個通宵》就是《廣州日報》對全國政協(xié)新聞發(fā)言人王國慶的一篇獨家專訪,“一場發(fā)布會要準備1700多條問題”“讓朋友圈的媒體人提前點菜”“回避尖銳問題就是不負責任”……發(fā)布會的新奇和費勁讓人印象深刻。《新華日報》還聯(lián)合長江沿線10家省級黨報,推出了整版報道《同飲一江水 共抓大保護》,分別采訪代表委員,圍繞長江生態(tài)修復話保護、提建議,以我為主的獨家深度,加上對母親河的情感溫度,使報道在兩會期間獲得了特別關注。
(二)源頭找活水,每一場會、每一句話里求獨家
3月7日,習近平總書記參加人代會遼寧代表團審議的重要講話,引起熱烈反響?!丁安徽摻洕l(fā)展到什么時候,實體經濟都是根基”》——《廣州日報》《長江日報》即以習總書記的原話作了頭條標題,可謂振聾發(fā)聵、一“題”獨家。
(三)互換信息場,新聞報道由“相加”走向“相融”
今年兩會,《廣州日報》在Twitter(推特)上開通賬號“I Love GZ”,成為首家開通Twitter賬號的城市媒體,《廣州日報》的原創(chuàng)新聞,分別用英文、普通話、粵語三種形式,向世界發(fā)聲。《新華日報》則創(chuàng)意“兩會點點看”,根據(jù)兩會當天熱點,拍攝最現(xiàn)場的視頻畫面,與當天的《新華日報》頭版內容相結合,“動起來”的《新華日報》每天一份。
(一)同場解讀,“我”更專業(yè)
年內全部取消手機國內長途和漫游費,是今年兩會的一大熱點。消息發(fā)布的第二天,《廣州日報》便開了一個整版“圓桌會”,打工者、代表委員、通信企業(yè)、運營商、普通市民進行5方通話,你問我答、你考我辯,從“取消長途漫游費誰最受惠、為何定在十一取消、老的套餐會否調整、全國會不會統(tǒng)一資費”四個問題,將消息進行了延伸解讀——用戶其實更希望流量也別漫游了。
報紙極具親和力的報道,與當日諸多新媒體單一新聞推送形成了反差。不止于此,根據(jù)“取消長途和漫游費,通話費用降低,許多因身在外地而疏于聯(lián)系的親戚朋友可以盡情話家?!钡念A設場景,《廣州日報·廣州參考》聯(lián)合《河南日報》《湖南日報》、湖北廣電、《四川日報》、蘇州廣電等各地媒體的新媒體編輯,設計制作了一條名為“您又有6個親友來電”的通話互動H5,讓大家感受各地親友更加頻繁來電問候的情景,一夜刷爆朋友圈。一條信息解讀,經過紙媒的現(xiàn)場采訪、整合編輯、創(chuàng)意包裝、技術嫁接,最終實現(xiàn)了新聞“融”包場。
(二)同堂講座,“我”更全面
將兩會重大事件、信息進行“科普化”處理,已經成為媒體在兩會報道上的常態(tài)。特別是進入全媒體時代,借助網絡傳播的全息化和多信道,新媒體可以在極短的時間內,對大信息量新聞進行精細化解構和分類推送。紙媒做不到這么細、達不到那么快,卻可以合“二”為一,實現(xiàn)信息規(guī)?;?,并一次呈現(xiàn)。
王毅外長答記者問,主流紙媒大部分用了1個版的體量予以報道。問答實錄配發(fā)4-5張現(xiàn)場圖,加上核心點提煉,整場發(fā)布會的亮點幾乎一網打盡。由于當下國際時局和大國關系的撲朔迷離,紙媒在主標點上各有關注“百花齊放”,又形成了信息梯面:《望中美關系能步入“不惑之年”》《中國,將繼續(xù)做國際形勢的穩(wěn)定錨》等。對于這堂“時事大課”,紙媒還加了“延伸題”:《外長4年10答“中國外交”》,縱向梳理4年外交大事,立體呈現(xiàn)的報紙版面達到了學習輔導材料的效果。
用新聞維度聚合思考、用評說溫度滋養(yǎng)思想——傳統(tǒng)紙媒這一特質,決定了紙媒“跳出兩會看兩會”的觀察模式和思維慣式,兩會新聞在完成信息供給的過程中,紙媒是傳播人,是思想者,也是傳道者。
《新華日報》在兩會期間,每天1-2篇“兩會快評”說兩會,《今天我主持》則由記者擔綱主持,一期兩個話題,與代表委員碰撞“兩會思考”?!稄V州日報》開設的“三人行”也是一檔“茶寮”欄目,但更側重眼前人、身邊事,從“小”看兩會,《文明向善,展現(xiàn)廣東精氣神》《省錢省心是醫(yī)療改革之依歸》《兩會女記者 敢拼就對了》等系列觀察,構建起《廣州日報》的兩會銳視角?!赌戏饺請蟆贰澳戏綍r論”刊發(fā)的《全面從嚴治黨要善于從總書記重要講話里找答案》《深入推進農業(yè)供給側結構性改革》,《長江日報》“長江評論”推出的《民法典是權利保障的基石》《為民服務也有創(chuàng)造性》,都緊扣兩會熱點,說現(xiàn)象、辨是非、亮態(tài)度,實踐用“新聞”傳遞思想的價值訴求,牢牢占據(jù)了兩會輿論引導的主動。
同樣是會上會下、場內場外,紙媒長期積累的話題、熱點,通過議案提案的“兩會時間”,說出真相、說破癥結、說明道理;而發(fā)展進程中的難點、盲點、弱點,也在兩會時間被一一拷問“思過”,紙媒以其特有的思辨性,喚起兩會的社會思考。在信息蕪雜、渠道多元的當下,這一點顯得尤為珍貴。
融時代,沒有了定向單一傳播的絕對優(yōu)勢,紙媒兩會到底報什么?如何還能“整出花”?兩個問題,其實分別對應著紙媒的兩大“命”:一是使命,即遵循規(guī)律、恪守兩會作為國家政治生活大事的報道規(guī)范準則,立場基調不出位不逾矩,這本就是紙媒的責任擔當;二是性命,守住框線,報道的章法必須“入世”,因為只有不斷順應分眾差異化的傳播節(jié)奏、貼合全媒體的語境語速,紙媒才能在融合生長的大媒體格局下“活命”。
不辱使命,更革新搏命——眾多主流紙媒正是抓住這一“命數(shù)”,準確把握兩會報道中的“變亦不變”,依托持續(xù)的優(yōu)質新聞產品的融合性創(chuàng)造和互補型生產,積極實踐紙媒兩會的內容之特、 講述之特、情懷之特,獲得了自身傳播力、引導力、影響力和公信力的提升,也將為未來全媒體的融合之路提供借鑒。
(作者是《蘇州日報》總編室副主任)
編 輯 梁益暢 46266875@qq.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