徐芳麗
戲曲寫作如何把握“雅”與“俗”的度
徐芳麗
雅與俗是文藝創(chuàng)作中最為基本的一對矛盾關系,處理好雅與俗的關系是提升文藝作品接受度與審美表現的重要手段。文章從此出發(fā),首先分析了雅與俗之間的辯證關系,指出了雅與俗并非截然二分的關系,而是相輔相成的關系,然后就如何把握好雅與俗之間的度提出了針對性的建議,包括注重大眾性、兼顧品味性、提升藝術性等。
戲曲寫作 雅俗共賞 辯證關系
戲曲起源甚早,成型于宋元時期,至今已有800余年的發(fā)展歷程,戲曲既有廣泛的群眾基礎,這是其俗的一面,也有著婉轉的唱腔,優(yōu)美的唱詞,這是其雅的一面,深入把握戲曲寫作的雅與俗,是當前戲曲藝術創(chuàng)新性傳承的邏輯前提。
雅與俗之爭,由來已久,并且經歷了從二元對立到相互融合的發(fā)展變化。在中古以前的文藝觀念中,雅、俗之間的界限非常明顯,甚至雅、俗內部都可以再做細致的劃分,如魏晉時期文學創(chuàng)作的“文”、“筆”之分。宋代市民社會的興起,使得俗文化在社會中的影響力與話語權日益增加,不少文人學者開始重新認識雅與俗的關系,蘇東坡甚至提出了“以俗為雅”的口號,略早的梅堯臣也提出了相同的見解,并在作品創(chuàng)作中多有實踐。戲曲不同于詩詞曲賦,其誕生與發(fā)展本身就有著很強烈的大眾基礎,各種民間藝術,如說話、唱詞等為戲曲提供了無窮的財富,使得戲曲自身“俗”氣盎然。當然,文人學者介入戲曲創(chuàng)作,如湯顯祖的臨川四夢乃至清代的《桃花扇》、《長生殿》也使得戲曲中充滿了文人士大夫的氣息。昆曲作家唐英更是提出了“引俗入雅”的觀點,可見在戲曲創(chuàng)作中,雅與俗并非截然對立的,而是相輔相成的,俗的元素,運用的巧妙可以轉變?yōu)檠牛鐥钊f里《竹枝歌》中的“須遣拖泥帶水行”等。而雅的內容如果使用過濫,也會俗不可耐,典型的便是花間詞人作品中各種意象。
戲曲不同于一般的藝術形式,其自誕生以來,基因里就有著大量俗的元素,即使是高雅如昆曲的戲曲,同樣也離不開俗的浸潤。當前,我國戲曲藝術發(fā)展進入瓶頸期,除了和現代文化娛樂樣式多元化對戲曲觀眾的侵占有著很大的關聯以外,戲曲創(chuàng)作中出現的種種問題,特別是脫離群眾的問題都是導致戲曲衰落的要因。因此,在戲曲寫作中要特別注意大眾性,以大眾性作為戲曲吸引觀眾的前提條件,對此,最佳的選擇則是在戲曲寫作中融入各種樣式的民間藝術,從民間的俗語俚語到各種故事傳說等,都是戲曲創(chuàng)作的養(yǎng)分。此外,風格多元、內容豐富的民歌乃至各種小曲小調同樣是戲曲寫作中的重要對象,可以納入到戲文創(chuàng)作中,如此,基層群眾在欣賞戲曲文化時才能有一種親近感。
傳統藝術門類在現代社會的發(fā)展是一個非常宏大的課題,不少藝術樣式均面臨著凋零的風險,很多藝術樣式為了吸引觀眾,在發(fā)展中出現了迎合群眾低級審美趣味的現象,通俗轉變?yōu)榈退住⒂顾啄酥翋核?,在相聲、二人轉等演出形式中較為常見,戲曲創(chuàng)作也同樣面臨著過分追求俗而帶來各種形式審丑的問題,對此,戲曲寫作在注重大眾性的同時,也要兼顧品味性,這里的兼顧品味性,一方面是在引入俗元素的同時,也引入雅元素,比如中國的古典器樂、詩詞曲賦等都是雅的內容,將詩詞改編為戲文,既朗朗上口,又有著獨特的雅韻。另一方面也指導俗的內容進行雅化處理,從而變俗為雅,比如將民間小曲小調稍作改編,配合器樂重新演繹出來,又如,對民間唱詞中不符合現代審美趣味的予以刪除或替換。
在藝術創(chuàng)作中,雅俗共賞是最高的追求,既能滿足人民群眾的審美需求與審美能力,又能在審美活動完結后,給人民群眾相應的思考,起到一定的教育作用。因此,雅俗共賞本質上就是藝術創(chuàng)作中的藝術性所在。在戲曲創(chuàng)作中,首先要樹立辯證的雅俗觀,既不能一味的以雅來作為作品品質提升的不二法門,也不能一味的迎合大眾的需求而故意拉低作品的層次而是應該從作品演繹的實際需要出發(fā),兼顧藝術與市場,爭取二者的平衡點;其次要注意雅與俗的高度統一,戲曲作品的雅與俗不是截然分開的雅與俗,而是相輔相成的雅與俗,在戲曲寫作中千萬要避免上一部分雅,這一部分俗的機械的雅俗觀,而是根據戲曲寫作的實際需要使雅俗融合到一起,即同樣的唱詞,這種角度聽為雅,換個角度聽又帶有俗的意思,如此,才能實現雅俗共賞的追求。
戲曲藝術作為一項綜合性藝術,在我國藝術發(fā)展歷程中長期發(fā)揮著非常重要的作用,是人民群眾茶余飯后的主要娛樂形式之一。當前,戲曲藝術發(fā)展到了瓶頸期,而戲曲寫作則是從破除戲曲藝術發(fā)展難點的重要手段,對此,需要從雅俗共賞的角度出發(fā),采取好相應的寫作技巧,使戲曲既有雅的精神,又有俗的外貌。
[1]劉玲玲.明清戲曲“雅俗論”研究評述[J].大眾文藝:理論,2009(05):73~74.
[2]王永寬.清代戲曲的雅俗并存與互補[J].東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2008,10(03):86~92.
[3]徐芳麗.戲曲寫作如何把握“雅”與“俗”的度[J].戲劇之家,2015(08):44.
海南省定安縣瓊劇團)
徐芳麗(筆名徐姝璟)(1974-),女,漢族,海南省定安縣瓊劇團編劇,定安縣戲劇協會理事,海南省戲劇家協會會員,2017年全國“巾幗建功”標兵。創(chuàng)作大、小戲曲劇本幾十部,多次獲省級大獎,部分作品參加全國會演并得到好評。主要作品有:《母瑞山》、《奏考回瓊》、《父愛如山》、《定安娘》、《新生之路》、《梅卉傳》、《財神到》、《明宮史》、《城管與小販》、《樹新風》等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