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娟
重復再現(xiàn)法的操作及研究進展
李 娟
巴特林特(1932)對于有意義材料的研究使用了兩種基本的技巧:重復再現(xiàn)法和系列再現(xiàn)法。本研究回顧了重復再現(xiàn)法的具體操作及其研究進展,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實驗材料,改變回憶間隔時間等方式對實驗結(jié)果進行進一步的考察。
巴特林特 重復再現(xiàn) 系列再現(xiàn) 研究進展
巴特林特(Bartlett ,1932)認為記憶是一種建構(gòu)而不是復制。他批評了艾賓浩斯的研究:假設記憶是一種不考慮意義的認知的倉庫而使用了無意義的音節(jié)作為實驗材料。相反,巴特林特認為記住與努力理解意義有關(guān),所以他使用的都是有意義的材料。1932年巴特林特出版了《記憶:一個實驗的與社會的心理學研究》。書中報告了從1913年以后在知覺、記憶、思維和社會以及文化影響過程中的研究。本書的著名理論是關(guān)于建構(gòu)本質(zhì)的理論觀點以及圖式的觀點,該觀點對理解、同化和信息識記非常的重要(Bergman,1999)。巴特林特(1932)認為記憶是一個重構(gòu)的過程,人們依靠已經(jīng)存在的知識-圖式去編碼和記住信息。圖式可以幫助在回憶的過程中對信息的編碼和提取,他們同時會將搜集到的事件信息進行歪曲與之前的圖式保持一致。
巴特林特(1932)對于有意義材料的研究使用了兩種基本的技巧:重復再現(xiàn)法和系列再現(xiàn)法。重復再現(xiàn)指的是同一個人隨著時間進程重復的回憶。系列再現(xiàn)法指的是鏈條式的技巧,一個人回憶起來的是另一個人研究的材料,第二個人的回憶的變成第三個人學習的材料,依次類推(很像兒童時代的“傳電話”的游戲)。巴特林特用重復再現(xiàn)法來檢驗個體對同一個事件的回憶的過程。系列再現(xiàn)法,相反,意味著個體對社會信息的傳遞的過程(Iii,等 2014)。
巴特林特觀察的結(jié)果表明兩種回憶方式都會導致對記憶的建構(gòu)的錯誤傾向,并且他認為錯誤更可能在系列再現(xiàn)法中。巴特林特觀察到了在重復再現(xiàn)的任務中,被試第一次再現(xiàn)在隨后的回憶中,盡管有很多省略和合理化的錯誤,但對事件的敘述相對一致。相比較而言,他認為系列再現(xiàn)法的任務“幾個人累積的回憶會導致新事件、故事和表征的出現(xiàn)。這些陳述暗示著系列再現(xiàn)法比起重復再生法更容易犯錯誤(Iii, 等,2014)。
重復再現(xiàn)法的操作方法:設計一個故事,或者一篇論說文,或者一幅簡單的圖畫,把這些材料給被試,要求他們在規(guī)定的條件下進行記憶。通常被試在15分鐘間歇之后嘗試第一次再現(xiàn),接著在增加時間長度的間歇后再進一步再現(xiàn)。通過這種方法的運用,希冀找出正常的個體隨著時間的推理將普通的改變形式引入到記憶材料中的情形。言語材料為北美民間故事《幽靈的戰(zhàn)爭》由弗朗茲·博厄斯博士翻譯并予以改編(巴特林特,1932)。采用了言語材料,其中對言語材料的要求為是故事的社會環(huán)境與參與被試的社會環(huán)境顯著不同,為持續(xù)不斷地轉(zhuǎn)換提供良好的條件。
巴特林特讓被試從頭到尾讀兩遍故事,以正常的速度閱讀,第一次再現(xiàn)在閱讀故事15分鐘以后,其他的再現(xiàn)則隨機間隔的進行。評分時,根據(jù)Mandler 和Johnson的(1977)的分析方法,這個故事被分成42個命題和主題單元。被試的敘述被轉(zhuǎn)錄為和以故事相同的方式并進行了切分,切分成了命題,實驗的副本被隨機分配給第一作者進行單獨的評分,評分者對相應的實驗條件并不清晰。
有關(guān)重復再生法的研究,Ballard(1913)給孩子們詩歌的片段作為識記材料,并且讓他們重復性的回憶,他們報告了孩子們經(jīng)??梢栽诤髞頊y試的時候回憶起先前在較早的時候沒有回憶起來的內(nèi)容,這種現(xiàn)象他稱之為“記憶增強”。后來的研究證實了這個結(jié)果,一些研究表明隨著時間在回憶的成績上又提高,所有的總的項目在后來的測驗上回憶起來,而在先前的測試中并沒有被回憶起來,這種現(xiàn)象叫做記憶增強(e.g., Erdelyi 和Becker, 1974;Roediger & Payne, 1982)這與巴特林特的實驗結(jié)構(gòu)正好相反。 Erdelyi與Becker(1974)兩個研究報告了對圖片和文字的的視覺呈現(xiàn)后的迫選回憶。結(jié)果表明了,在圖片實驗材料中記憶功能有增強(重復回憶后表現(xiàn)的提高),而在詞匯材料中,并沒有顯著的變化。Gauld與Stephenson (1967)實施了三個實驗,嘗試變換了回憶的時候呈現(xiàn)給被試的指導語的類型。發(fā)現(xiàn)對回憶的歪曲出現(xiàn)在仁慈(寬松的)指導語情況下,當鼓勵被試盡可能精確的情形下不會出現(xiàn),這導致了作者去推斷巴特林特的實驗一定是使用了較為寬松的指導語,在他的原始試驗中,鼓勵發(fā)明和重構(gòu)。Wheeler和Roediger (1992)設計了實驗來調(diào)和Ballard (1913) 和Bartlett的(1932)結(jié)果的差異性。在一個實驗中,一半的被試觀看片子的時候聽兒童的故事,故事被寫下來使得故事中提到的每幅圖片可以呈現(xiàn)。另一半的被試,沒有給故事,只是聽到每幅被呈現(xiàn)出來的圖片的名字(類似于Erdelyi 與 Becker(1974)使用的單詞學習的情境)。然后,被試分別完成0個、1個或者是3個測試。Wheeler與Roedige發(fā)現(xiàn)回憶提高了整個測試的成績,當被試在聽到故事之后立刻接受三個測試的時候,他們在每個測試上都能回憶出更多的圖片。
實驗結(jié)果的差異可能是由于實驗材料、回憶間隔時間等差異造成的,但使用有意義實驗材料的研究為提高了實驗的生態(tài)化效度。未來的研究可以通過創(chuàng)新實驗材料,改變回憶間隔時間等方式對結(jié)果進行進一步的考察。
[1]Iii H.L R,Meade M.L,Gallo D.A,et al .Bartlett revisited: Direct comparison of repeated reproduction and serial reproduction techniques[J].Journal of Applied Research in Memory & Cognition,2014,3(4):266~271.
[2]Mandler J.M.,Johnson N.S.Remembrance of things parsed: Story structure and recall[J].Cognitive Psychology,1977(9).
[3]Ballard P.B.Oblivescence and reminiscence[J].British Journal of Psychology Monograph Supplements,1913(1):1~82.
[4]Erdelyi M.H.,Becker J.Hypermnesia for pictures: Incremental memory for pictures but not for words in multiple recall trials[J].Cognitive Psychology,1974(6):159~171.
天津醫(yī)科大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