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潘 斌
記者的業(yè)務素養(yǎng)養(yǎng)成
◎潘 斌
新聞記者作為一則新聞事件的接觸者和向受眾傳播新聞資訊的“操刀手”,其在新聞采訪中的業(yè)務素養(yǎng)以及對新聞事件的把握和敏銳性起到了重要作用。而新聞記者在新聞采訪中業(yè)務素養(yǎng)的養(yǎng)成,直接影響到新聞的成型和傳播視角,同時對新聞本身的挖掘也會讓新聞更能滿足受眾的需求。筆者將就新聞記者在電視新聞采訪中應當具備的業(yè)務素養(yǎng)能力進行探討。
新聞采訪 記者 業(yè)務素養(yǎng) 養(yǎng)成
一個記者能夠走上工作崗位,必須具備的就是新聞采訪和編輯業(yè)務能力。采編工作業(yè)務水平直接影響到一個新聞工作者的業(yè)務水平。另外,新聞記者的素質也直接關系到新聞成品的質量,對于傳播事實真相,提升咨詢流通,拓展新聞媒體的發(fā)展渠道,有著十分重要的作用。
1.能夠提高新聞記者的判斷力。
最好的采編工作不僅能夠保障做出更好更有價值的新聞,而且能夠展現(xiàn)一個新聞記者該有的業(yè)務水平。在長時間的新聞采訪和編輯工作中,記者會掌握一定的新聞采訪和編輯的技巧和方法,當這些技巧和方法能夠成為一個記者迅速把握新聞熱點、找準新聞切口的工作要件時,就具備了一個新聞記者該有的業(yè)務素質。采編工作并不是了解一些新聞采訪編輯的理論知識和一些書本上的框架就能夠完成的,它需要新聞記者不斷充實知識,不斷在實際工作中積累經驗,在團隊合作中積極做好配合,并借鑒他人先進的觀點和思路才能得以實現(xiàn)。
2.能夠確保新聞的真實性和時效性。
電視新聞記者的采編工作是建立在保證新聞真實有效的基礎上實現(xiàn)的,并不是像寫小說、創(chuàng)作戲劇那樣,為了情節(jié)的生動,為了能吸引觀眾,而可以營造沖突和戲劇矛盾。新聞必須是真實的。提高新聞報道的時效性,才能使新聞以最快、最新、最獨特的形式展現(xiàn)在公眾面前,為受眾提供幫助。
3.能夠為受眾提供更便捷的收視體驗。
一個記者具備了良好業(yè)務素養(yǎng),就能夠在紛繁復雜的信息來源中剝繭抽絲,找到最需要向受眾傳達的信息,也能夠將新聞中的亮點以獨特的視角展示給受眾。用最簡單明了的語句,用最易于接受的陳述脈絡和豐富的鏡頭語言,傳達出最有效的信息,是新聞記者采編能力的重要體現(xiàn)。讀者在收看一篇新聞報道時,能夠擁有便捷高效的收視體驗,是電視新聞記者的編輯水平過硬的最好詮釋。
4、能夠提升新聞媒體的市場競爭力。
每天有大量的咨詢呈現(xiàn)在新聞媒體平臺上,受眾在這些海量的信息中搜尋自己需要的信息十分麻煩。當一則新聞出現(xiàn)在大眾面前,是與眾不同的,是別出心裁的,會讓受眾眼前一亮,久而久之,這個新聞媒體就會被讀者接受并樂意使用和觀看。新聞媒體的用戶增多就會為它帶來可觀的經濟效益和社會效益,是其市場競爭力提升的重要方面。在新聞媒體競爭如此激烈的今天,競爭力的高低直接決定了一個新聞媒體能否生存下去,能否發(fā)揮效力。
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和編輯的過程中,不能任由個人能力的發(fā)揮,不能想怎么寫就怎么寫,更不能想怎么拍就怎么拍。記者需要有自己的底線和堅守的原則,這才能保障新聞能夠成為有價值的新聞。
1、按照新聞規(guī)律采編。
新聞記者在進行新聞采訪之前應當提前設置編輯思路,事件的敘述按照什么順序,是順序,倒敘,還是插敘,從哪個切口入手,是現(xiàn)陳述結果,再闡明事件的經過,這些都需要提前設計。而將編輯思路整理好,再根據(jù)其進行采訪,就會減少很多不必要的工作量,也會讓采訪更順暢。理清編輯思路,要采訪哪些對象,針對不同對象選用哪種溝通方式,轉換場景時怎樣表達不會生硬,這些都為采訪的順利開展和編輯工作的開展提供了幫助。
2、確保新聞真實性。
在現(xiàn)代信息極度快捷的今天,誰能夠搶占最新資訊,誰就能夠報道第一手的新聞咨詢,因此,這就要求新聞記者在編輯新聞時必須迅速、必須新穎。對于一些剛剛從事新聞行業(yè)的記者來說,本身新聞寫作還在摸索的過程中,為了滿足對“快”的要求,有時會忽視新聞的真實性,也許他們并不是刻意掩蓋新聞實事,這是由于編輯過程中的順序調整,沒有邏輯鏈條而“意外”產生的。我們單不說,受眾在接受了錯誤的新聞信息后會對這個新聞媒體平臺的專業(yè)性和權威性產生質疑,也可能會對受眾的決定造成不可逆轉的影響。因此,編輯工作必須要確保新聞真實性,不能為了新鮮就喪失了新聞的功能。
3、注重采編創(chuàng)新。
新聞采編工作不僅要堅持新聞的真實性,還要注重創(chuàng)新,在采編思維上的創(chuàng)新,在行文風格上的創(chuàng)新,在畫面編輯上的創(chuàng)新,在傳播途徑上的創(chuàng)新。一切新的都是新聞記者應當追逐的腳步。創(chuàng)新就對新聞記者的業(yè)務水平和綜合素質提出了更為嚴格的要求,也讓新聞記者不斷迎接挑戰(zhàn)、戰(zhàn)勝過去的自我、超越同儕的必然趨勢。一個具有創(chuàng)新精神和創(chuàng)新思維的電視新聞記者不僅能夠在本單位表現(xiàn)的更出色,也會在行業(yè)內形成競爭力,一旦這樣的人才聚集起來,形成的影響力和效應便會不言而喻。
4、寫有觀點的新聞。
新聞記者在新聞事件的報道中以客觀的態(tài)度進行陳述,是對新聞的尊重,但是并不是意味著新聞記者不能將自己的觀點融合到報道中。例如,在重大災難面前,有的記者會重點報道那些國家領導人親臨現(xiàn)場,進行督導指揮。還有一些記者,將報道的重點視角放在普通的救援人員身上,通過展現(xiàn)一個人在災難救援上的表現(xiàn)來突出這一個群體的行為。這就是不同的報道方式,向人們傳達的都是災難面前的自救和互救,但是新聞記者的個人觀點已經在新聞中呈現(xiàn)。
記者在堅持了新聞采訪和編輯工作應當遵循的原則的情況下,就要通過新聞實操,鍛煉新聞采訪和編輯思維相融合的業(yè)務能力。做好以上的要求,需要新聞記者從以下幾點進行學習和鍛煉。
1、采訪前確定采訪立意和編輯思路。
采訪前確定采訪的主題,理清編輯思路,為采訪的順利開展做好準備。這需要記者有敏銳的新聞敏感性和話題的導向性,在報道的過程中將主題突顯。在看到一個新聞事件的時候,能夠知道他有什么可報道的點,有什么值得挖掘的部分,這些都需要記者在采訪前就要明確。例如,在收到一個校園霸凌的報道事件后,記者就應該確定采訪立意,是單純報道此類事件給家長和學生營造一種“學校不安全”的印象,還是提醒有關部分進行心理干預和社會幫助,這本身就是報道的側重點不同,因此需要記者在采訪前就要明確。
2、規(guī)劃采訪線路和采訪對象人選。
對于一個較大的新聞事件,采訪的對象有可能有很多,他們分布在比較松散的環(huán)境中,這就需要記者在采訪前進行采訪路線規(guī)劃和采訪人員篩選,以便最快捷、最高效的完成采訪任務。例如,在報道地震災害的新聞中,采訪對象有很多種,記者不能忙著感傷災難的無情,而應當肩負起自己的責任,將新聞報道出去,需求外界的幫助,這就需要對新聞采訪對象進行篩選,把需要幫助的信息報道出去。
3、針對編輯思路做好采訪問題設計。
在編輯思路確定后,就需要記者對采訪問題提前準備。因為采訪對象是主觀能動的人,每個人的想法是不同的,盲目進行采訪,采訪對象有的不知所措,不知道該說些什么,就會影響采訪的進度,有些采訪對象又有太多個人的觀點,夸夸其談,但是這些言論都與采訪內容無關,偏離編輯主題。對于一些經驗比較少的記者來說,更是難以駕馭。所以,為了保障采訪的順利高效展開就需要記者提前按照編輯思路做好采訪問題設計。這樣做是為了有備無患,并不是讓記者死板硬套的按照設計的問題去采訪,這樣不但起不到好的效果,還會讓采訪對象反感,起到負效果。
4、運用溝通技巧挖掘采訪對象的心聲。
采訪就是記者直面采訪對象進行語言的溝通交流,而語言是十分重要的,良好的溝通技巧能夠讓采訪對象樂意接受采訪,消除抵觸情緒,也能夠讓采訪對象敞開心扉,說實話,述真情。新聞記者要性格開朗,樂于和人交流,也要能靜能動,面對不同的采訪對象都能夠應對自如。對待弱者同情但不憐憫,讓他們保留尊嚴,面對名人政要也要不卑不亢,真實傳達新聞事實。
5、整理歸納采訪資料為編輯工作理清線索。
面對龐雜的新聞采訪資料,新聞記者首先不要發(fā)憷,越是錯綜復雜的采訪資料,越要歸納整理仔細,因為可能越細枝末節(jié)的信息就能提高新聞的有效性。因為之前已經做了大量的采訪準備,在采訪資料歸納過程中只要按照編輯思路進行歸納,不僅能夠節(jié)約時間提高效率,還能讓思路更明確。但是,這里值得注意的一點就是,在對采訪資料進行整理歸納時,新聞記者有可能發(fā)現(xiàn)先前擬定的編輯思路與實際采訪中的思路存在偏差,也許先前的思路并不適合新聞報道,這就需要新聞記者認真分析,科學調整,切不能一條道走到黑。
6、在把握新聞事實的基礎上進行創(chuàng)新。
新聞能夠被人們接受不僅因為它的真實性、及時性,還有它的深度和豐富,因此新聞報道創(chuàng)新十分必要。創(chuàng)新是現(xiàn)代社會追逐的寵兒,也是新聞媒體在行業(yè)內能夠占領一席之地的重要法寶。沒有人喜歡看平鋪直敘的新聞,而人們更多的是喜歡閱讀有廣度、有深度和有觀點的新聞。這類新聞報道,能夠讓受眾了解新聞事件的前因后果,來龍去脈,看到不一樣的新聞。也會由此產生感觸和對生活、社會或者是某個領域的新認識,是幫助人們增長知識與見識的渠道。創(chuàng)新在這里就顯得尤為重要。
[1]劉海濤:《外采記者的新聞敏銳與采訪編輯》,《新聞傳播》2016年第24期
[2]卜志敏:《新聞記者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中小企業(yè)管理與科技(下旬刊)》,2016年第 10期
[3]劉蓉:《電視臺新聞記者應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新媒體研究》2016年第17期
[4]趙敏:《電視臺新聞記者應如何做好新聞采訪與編輯》,《新聞研究導刊》2016年第5期
(蘭州廣播電視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