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俊麗
試析書法品評中的“書卷氣”
朱俊麗
“書卷氣”是書法審美品評的重要概念,它是一個動態(tài)的、發(fā)展的概念,其內(nèi)涵應包括多種審美風格,從外在表現(xiàn)來看,它可以反映在文人書家不斷追求的書法圖式建構上,從中國文化的角度來看,它是中國文人文化理想之建構在書法藝術上的反映。重新審視“書卷氣”這一概念,對當代書壇的創(chuàng)作取向,具有重要的意義。
書卷氣 史學觀照 當代意義
作為書法審美品評的標準,“書卷氣”亦常尷尬的生存在一個狹隘的理解空間內(nèi)。一般上都認為“書卷氣”特指某一種藝術風格,如“指書法作品具有一種靜穆嫻雅,耐人尋味的氣息和感染力,是溫文爾雅的書風,為書家思想境界,精神氣質,知識學問,品德情操等的綜合積淀和自然流露”。這一解釋具有相當大的代表性,但代表性并不等同于正確性,因為把“書卷氣”的內(nèi)涵限定在“靜穆嫻雅,溫文爾雅”之類的書風是有失偏頗的。我們不妨尋根究源,以“史”的眼光關注這一概念。
最早見于經(jīng)傳的書法家,在秦始皇時代力倡“書同文”的李斯,便是一個文字學家和文字改革家。東漢靈帝時所立《熹平石經(jīng)》的主要??焙蜁鴮懻卟嚏撸且晃簧莆霓o、通經(jīng)史、能音律、工繪畫的博學大家。立石之主要目的在于為天下學者提供一個權威性的六經(jīng)版本,免使“俗儒穿鑿,疑誤后學”。這也許可以算做書法與其他傳統(tǒng)文化結緣的較早例證,但此時“書卷氣”似無明顯表現(xiàn)。而此后不久,西晉著名文學家、書法家陸機所遺之《平復帖》意態(tài)蒼渾老健,結體俊逸流落,極富自然意趣,給人的感覺已與同時期的民間書寫迥異。東晉大書法家,“書圣”王羲之能為四十余名文人墨客蘭亭之題詠制序,可以想見其博學多才?!短m亭序》全篇凡28行324字,寫來從容不迫、氣韻生動、雄秀并蓄、文情并茂,字里行間流露著淳雅之情、蕭散之致,遠非凡夫俗子所能為。南朝梁人袁昂《古今書評》中說:“王右軍書如謝家子弟,縱復不端正者,爽爽然有一種風氣?!痹喊l(fā)現(xiàn)了這種“風氣”,但是不能站在時代的高度給以界定。這種表現(xiàn)為形貌不端而神采煥然的風氣,在更多的屬于晉韻的同時,我想是否就可以說是“書卷氣”呢?可見,在書法藝術的自覺時代,甚至更早一個對期.書家就十分注重加強書法之外的學識修養(yǎng),只下過表現(xiàn)為潛意識,沒有掛在口頭罷了。
唐代的文人們處在較他們的先輩后學都更為開放的文化環(huán)境中,儒、釋、道三教的各自鼓吹充斥著他們的頭腦,他們的思想、生活乃至平時的行徑似乎都較其他時代的文人們更為多元化,在這個時代,“書卷氣”也并沒有成為書法批評的一個核心理念,雖然張懷瓘曾經(jīng)強調“論人才能,先文而后墨”,并認為二王“皆兼文墨”。
在中國歷朝歷代中,宋代優(yōu)遇文人最厚,養(yǎng)成了文人的自得、自尊意識。宋人有一種強烈的自我意識。這種意識注入書法中,便是追求表現(xiàn)一己之“意趣”。而學問之氣象則是“意趣”的一個重要內(nèi)容。因此,追求“書卷氣”已成了宋代書家的自覺行動。宋人將法散漫化,為“書卷氣”的展現(xiàn)提供了新的圖式。元、明將法精微化,但這并不影響“書卷氣”的進一步發(fā)展。由于帖學之日盛和畫家書法群、隱士書法群的出現(xiàn),又為“書卷氣”的滋潤提供了新的契機。元人書法一面是宋代情趣化趨勢的延續(xù);一面又是發(fā)憤昂揚之情的淡化,對沖和之趣的向往?!皶須狻痹谝欢ǔ潭壬媳憩F(xiàn)為向晉人的回歸。明代晚期政治經(jīng)濟衰落,外擾內(nèi)困、動蕩不安的社會環(huán)境,對于書家情緒及書藝風格都產(chǎn)生了不可抗拒的影響。其時連綿大草盛行,書法幅式由尺牘到手卷再到此時的巨幅立軸,這一轉變?yōu)闀医柙姇茲残刂兄畨K壘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形式空間,但大幅式的出現(xiàn)也使傳統(tǒng)書卷氣的表現(xiàn)發(fā)生了一定的轉變。晚明書家在幅式的轉化中極力保持清奇俊逸氣息,通過筆法、章法的調整,使晉、宋風范得以創(chuàng)造性的發(fā)揮。作品在郁勃之氣中又不失濃郁的文人氣質,這對帖學的發(fā)展來說是一大貢獻。王鐸在這一轉換中成就卓著,他的書法激情宣泄而又不失理性控制,吳德旋在《初月樓論書隨筆》中認為他“有北宋大家之風”。這一階段,書家在前代的影響下,在實踐中對“書卷氣”觀念有著進一步探索。
清朝書風的主流則是帖學漸退,碑學日興,由于書卷氣與碑的關系比之與帖的血緣相對遠些,因此,總的看來清朝書風中“書卷氣”蔓延的局面有所收斂。碑學的復興亦并不能重復蠻荒高古、野逸縱橫的天然氣象。富于學養(yǎng)、善于開拓的書家們?nèi)栽陬B強地追求著一種生氣。從清中葉金農(nóng)、鄭燮,晚清何紹基、趙之謙、吳昌碩等以師碑為主的書家作品中,亦不難看出其中彌漫著渾樸雋永之氣。碑版之氣與“書卷氣”交融在一起,使其書法沉著中又不乏生動。從碑意中寫出了學養(yǎng),且不喪失“書卷氣”,是這批書家成功之明證。
通過對“書卷氣”產(chǎn)生、發(fā)展的粗略梳理,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從外在表現(xiàn)來看,“書卷氣,不是某一種具體的書法圖式的表現(xiàn),而是歷代文人書家的文藝審美理想在書法圖式中的不同反映。從內(nèi)在表現(xiàn)來看,“書卷氣”是書家腹有詩書、胸含萬匯作用下的一種文化氣質外溢的美,是作品散發(fā)出的一種高雅的韻味,一種脫俗的氣質。神采氣韻美是“書卷氣”的主要表現(xiàn),它是內(nèi)涵的、高層次的藝術語言,是隱藏在作品背面的人的精神世界的曲折反映。
古往今來從無沒有學問的大書家。學書者只有把提高學問、素養(yǎng)放在與潛心臨池同等重要的位置上,才能使書法達到較高的境界。要提高當代的書法藝術水平,如何把握“書卷氣”的內(nèi)涵,繼承“書卷氣”這一優(yōu)良傳統(tǒng)同樣是個關鍵的問題。
[1]方聞.心印——中國書畫風格與結構分析研究[M].李維琨譯.陜西人民美術出版社,2004.
[2]陶明君.中國書論詞典[M].長沙:湖南美術出版社,2001.
(作者單位: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
朱俊麗,畢業(yè)于首都師范大學,文學院碩士,重慶城市管理職業(yè)學院教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