星雯
堅守者的頌歌
——讀王振興小說《漢碑劫》
星雯
“說起來,大概誰都不會相信,連續(xù)七個晚上我都做同一個夢,而這個夢,就像一個輾轉曲折,浪漫神奇,動人心魄的電視連續(xù)劇?!?/p>
小說《漢碑劫》就是以這樣令人驚異而又好奇的形式開頭的。接下來,小說以飛龍上化為神靈的七通漢碑和一個得道高僧,以托夢的方式,講述了在數十年歷史大潮中迭蕩起伏,風險重重,劫后余生的風雨歷程,以及與這個過程相關人物的夢想、追求、性格、命運、愛情、以及人性嬗變的故事。
亞里士多德說,“人是天生的政治動物?!比藙?chuàng)造文化,利用文化,也毀滅文化。
飛龍山,一座集自然景觀、書院教育、佛道寺觀、精美建筑、名家書法、摩崖石刻等璀璨歷史文化于一身的千古名山。彌足珍貴的是,此山存有七通歷經千年風雨的國寶漢碑。但是,在洶洶而來、泥沙俱下、魚龍混雜的社會大潮中,不僅所有的人都被裹挾其中,就連珍貴的漢碑等歷史文化遺產亦毫無例外地成為政治斗爭的工具和犧牲品。在此其間,有些人加入了批判、破環(huán)、毀滅、盜竊的行列;有的人卻堅持著信仰,挺直了脊梁,忍受著磨難,在那里苦苦地堅守、保護著這些彌足珍貴的國寶。在這個過程中,人性的高尚、良善、堅韌、貪婪、狡詐、卑劣等,都毫無遺露地展現出來。
《漢碑劫》講述的就是這一過程,若用一句話概括,這部小說可以說是一曲堅守者的頌歌。
“歷史總是用傷痕襯托輝煌。”
因為需要堅守的,必是神圣不可放棄的東西。如土地、民族、國家、人格、尊嚴、愛情;如文物、文化、文明……,當這些神圣的東西面臨侵略、盜毀、破壞時,就需要人去保護、堅守。而每一種堅守,必然是一場苦難、付出和犧牲;每一個堅守者,無一不是歷盡坎坷,苦難重重,遍體鱗傷。主人公杜玉簫,因為研究、保護飛龍山文化,特別是幾通漢碑,一次次地遭受劫難∶差一點被打成反動派;丟失了圣潔的初戀;被關押、批斗、折磨;被貶到邊遠山區(qū);被迫去經營破產的工廠……。杜玉簫的初戀情人薛梅,因為長得美麗,被教育局副”局長言武看上,此人竟以“宣揚漢碑等封建文化?!钡哪氂凶锩群Χ庞窈?威逼薛梅嫁給他。為讓杜玉簫免于劫難,能留在教學崗位和學生身邊,能去研究和保護漢碑,她選擇了“放棄也是愛”嫁給了言武。雖然過著息夫人式的生活,但她始終堅守著對杜玉簫純真的愛,以自己的一生幸福和年輕生命為代價,保護了兩通彌足珍貴的漢碑。
堅守者必是信仰者,沒有信仰,堅守就沒有根基。杜玉簫對飛龍山文化的情感,源于對浸潤著祖祖輩輩心血和汗水,生他、養(yǎng)他、長他的土地、山巒的熏陶滋養(yǎng),以及師父的諄諄教誨。隨著文化的提高和研究的深入,這種樸素的情感升華成一種信念∶一個國家要強大,必須有經濟;一個國家要偉大,必須有文化。愛國主義不是口號、空話,而是從愛山、愛水、愛家、愛鄉(xiāng),愛護祖宗留下的文化、藝術等具體行動中體現出來的。歷經千年滄桑的漢碑,是中華民族的璀璨文化和寶貴遺產,決不能在我們這一代人手中毀掉。憑借這種信仰,保護漢碑,弘揚飛龍山文化,成了他畢生的事業(yè)和追求。
堅守不僅是一種信仰和事業(yè),更是一種品德和人格。
副校長包圖放棄北京的優(yōu)裕生活,自愿到山區(qū)支教,因為向領導提意見而蒙受不白之冤。在最困難的時刻,他悲愴而又凜然地說,“每個時代都有人做祭壇的犧牲和貢品,這次就讓我來做吧?!敝钡奖恍袨樽锶?他也決不連累杜玉簫。
于淑雅和薛梅是情同手足的好姐妹,看到杜玉簫和薛梅真摯相愛,她發(fā)自內心的祝福。薛梅為救杜玉簫被迫嫁給言武,受薛梅之托,她毅然走進了杜玉簫的生活,和杜玉簫志同道合,心心相印。在薛梅被害,薛母病逝的艱難時刻,她不顧流言飛語,詬誶謠諑,毅然擔負起撫養(yǎng)薛梅遺孤的重擔。她和杜玉簫、薛梅三人,彼此堅守著信念、信任、信用,以比德如玉的品格,演繹出了人間的大愛、真愛、純潔的愛。
還有文物專家齊海波,在政治大潮中,為保護漢碑等文物,被打斷兩條肋骨,他保持了一個知識分子堅韌、高潔的風骨與情操。在商品經濟大潮中,憑借廣博、深厚的文物知識和所掌握的漢碑信息,轉念之間即可成為百萬富翁,但他仍然堅守著自己的道德底線,寧可貧困而不肯出賣靈魂。這種人,在社會生活中常被視為傻、怪、呆,不合時宜。但正是這些人,才是我們這個偉大民族的靈魂與脊梁。
與堅守者相對應的,是那些破壞者、毀滅者。在他們心目中,無論多么珍貴文化遺產,都不過是一種符號、標簽、工具,是可以根據需要而利用和毀滅的?;舫!⑹媲?、言武等人,他們的靈魂、價值觀都是由權勢、美女、金錢等欲望打造的。而杜玉簫、薛梅齊海波等人,不僅是漢碑的保護者,也是那些人卑劣欲望的阻礙者。為了欲望和利益,他們相互勾結、利用,耍陰謀,施詭計,以飛龍山文化是封建迷信文化為借口,在破壞、毀滅飛龍山文化的同時,陷害、整治這些人。但正如小說所言,“惡人常常陷入自己編織的羅網?!彼麄冊跉鐫h碑等飛龍山文化的同時,也毀滅了自己。
作品是一個人經歷、學識、情感的綜合體現。
作者王振興是一名軍人,長期從事軍事心理學的研究和教學,著述頗豐,成就斐然。退休之后,拖著多病之軀,走上了文學創(chuàng)作道路,先后出版兩部長篇小說,成為一名作家。
作者在后記中寫道∶“本書的寫作緣于一縷鄉(xiāng)愁。”的確,品讀《漢碑劫》字里行間,你可體味到濃重的鄉(xiāng)愁。一座千古名山,幾通珍寶漢碑,家鄉(xiāng)的花草溪流,丘壑山林,鄉(xiāng)土氣息,淳厚民風,濃郁文化等,都是鐫刻于心中永不磨滅的東西。但是數十年來起伏跌蕩,風云變幻的社會潮流,把一切都改變、甚至毀滅了!這不能不讓一個懷鄉(xiāng)游子感到痛惜和愁悵。但是,作者并沒有消極地痛和愁,他說,“鄉(xiāng)愁是個體情感,但涓涓細流,便匯成愛家、愛鄉(xiāng)、愛國的,情感洪濤;鄉(xiāng)愁是一種鄉(xiāng)土文化,但鄉(xiāng)土文化、地域文化、民族文化便構成了雄渾厚重、博大精深、光輝燦爛的中華民族文化。”所以,他用凝重老練,渾樸深沉,知識淵博,出神入化的筆墨,揮灑出了一部浪漫神奇,曲折復雜,寓義深邃,感人至深的小說,從而把鄉(xiāng)愁升華成一種文化、情感、信念和希望,給人們提供了一部值得閱讀、品味、思考、感悟和反省的作品。從這個意義上說,作者也是一位值得敬重的堅守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