龍山文化
- 山東五蓮丹土古城探析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商周至漢代等遺存。遺址經過多次勘探發(fā)掘,發(fā)現了大汶口文化晚期、龍山文化早期和龍山文化中期三個連續(xù)擴展的城址,是海岱地區(qū)最早發(fā)現并經科學發(fā)掘的大汶口文化晚期城址。1977年、1996年分別被公布為山東省和全國重點文物保護單位。2 遺址發(fā)現與調查1934年春,中研院史語所的王湘、祁延霈發(fā)現并確認了丹土遺址。之后,山東省文物管理處、山東大學、山東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山東博物館、故宮博物院、中國社會科學院、中美聯合考古隊等單位先后對其做過多次調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年20期2022-11-25
- 丁公龍山文化城址與黃河下游龍山文化城芻議
界對黃河下游龍山文化城址的研究越發(fā)深入,其中位于山東鄒平丁公村的丁公龍山文化城的發(fā)現非常重要,它為黃河下游地區(qū)龍山文化城址的發(fā)現與研究提供了許多新的珍貴材料。本文將丁公龍山文化城與已發(fā)現的黃河下游龍山文化城進行比較研究,對山東丁公龍山文化城的選址、形制特點、建造技術及其在我國城市建設史中的地位進行探討,從而加深對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的認識。1 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山東鄒平丁公龍山文化城位于山東省鄒平市長山鎮(zhèn)丁公村東的丁公遺址①,面積約18萬平方米,地勢微微隆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年19期2022-11-22
- 唐山大城山文化遺址述評——“唐山原點”回顧
冀東濱海地區(qū)龍山文化類型。大城山文化遺址擴大了龍山文化的分布范圍,豐富了龍山文化的內容,展現了4 000多年前唐山先民的生產和生活狀況。大城山是唐山市區(qū)的原點。唐山;大城山;龍山文化遺址;唐山市區(qū)原點一、唐山大城山文化遺址的發(fā)現唐山大城山文化遺址是1955年初(農歷正月初四)發(fā)現的,發(fā)現人是當時唐山工人速成中學的教導主任張金聲和教師魏日升。1955年3月,河北省文化廳派人做了實地調查,后經呈報國家文化部批準,于1956年10月20日,由河北省文化管理委員會
唐山師范學院學報 2022年5期2022-11-15
- 以地層關系證實山東龍山文化淵源的史前遺跡
——東海峪遺址
大汶口文化向龍山文化過渡的淵源關系,讓對這兩個文化之間關系認識還處于懵懂階段的考古界撥云見日。1 遺址基本情況東海峪遺址發(fā)現于1960年,東臨黃海1千米,有一條自然河道自遺址西北角繞過西南角流入黃海;西去奎山3.5千米;東北距兩城鎮(zhèn)遺址24千米;西南距堯王城遺址16千米。遺址東部因長期取土早已夷平,東北部保存最好,高出周圍地面約2.5米,向西南傾斜與平地連成一體,當地人稱之為“鏊子頂”。遺址公布面積約8萬平方米,文化層厚1~2米,文化內涵十分豐富。1973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年17期2022-11-03
- Q 龍山文化的黑陶有哪些特點?
柄杯新石器·龍山文化高:18.5cm 口徑:14.5cm 足徑:6.5cm山東省膠縣三里河出土中國國家博物館藏據科學測試,龍山文化的年代約為公元前2400—前2000年,是我國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種文化。龍山文化陶器以砂質黑陶和泥質黑灰陶數量最多,陶器的制法雖然還在使用手制,但快輪拉坯的使用已很普遍,即利用陶輪快速旋轉中產生的動力拉坯成型。用這種制陶方式制造出來的陶器器形規(guī)整,器壁厚薄均勻,產量和質量都有很大提高。黑陶是以獨特的滲碳工藝,采用強還原氣氛燒制而
藝術品鑒 2022年25期2022-10-11
- 陶鬶,山東地區(qū)史前文化的典型代表
鬶在大汶口—龍山文化系統(tǒng)的各主要遺址中都有發(fā)現,且數量眾多。如在膠縣三里河遺址中,考古工作者在一千五百平方米的發(fā)掘范圍內,發(fā)現了多達近百件的陶鬶。關于陶鬶的發(fā)現,還有一個特別有趣的故事。清乾隆十年,被稱為“揚州八怪”之一的高鳳翰回到故里。一天,有農夫在村外田野里挖出一個造型高古的陶罐,被高鳳翰討去插花做了清供。一日興起,高鳳翰便以這清供為題,畫了幅水墨淡彩畫。畫中的陶罐里插了幾枝蓮花,并題詩一首:“介子城邊老瓦窯,田夫掘出說前朝。老翁拾來插清供,結得蓮房碗
旅游世界 2022年9期2022-09-15
- 山東博興利城遺址調查研究
城遺址時代為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周至漢代遺址,1981年全國第二次文物普查時發(fā)現,當時調查勘定面積約25萬平方米。經調查勘探,文化堆積厚約2.5米,最厚地方近5米。調查發(fā)現有不少人類用火后遺留下的紅燒土、裸露的雜物和拋棄的灰坑等遺存。在實地調查中撿拾、采集到的大多為夾砂黑陶、夾砂紅陶以及有弦紋、附加堆紋等紋飾的龍山文化陶片,其他主要有石斧、石錛、石鏟等石器和蛋殼陶杯、盆、鼎、鬶、罐等,部分可辨器形,龍山文化特征最具典型的是單耳蛋殼陶杯、白陶鬶、鳥喙形鼎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年13期2022-08-24
- 素面陶鬲的發(fā)展研究
要:山東地區(qū)龍山文化晚期的陶鬲,相對國內其他地區(qū)來說,出現時間較晚。從目前已經出土的素面陶鬲位置來看,基本上是沿著古代濟水的走勢發(fā)展的,已有研究顯示這或許和大規(guī)模的族群遷移有關。在山東地區(qū)已經出土的陶鬲中,外形呈素面的占絕大部分,具有濃厚的當地文化特色。在龍山文化后續(xù)的岳石文化中,幾乎看不到素面陶鬲,這也為年代的推算提供了參考。本文首先闡述山東龍山文化,介紹素面陶鬲的來源和背景,而后就其分布情況進行論述,最后以山東德州出土的具有代表性的陶鬲為例進行探討。關
東方收藏 2022年6期2022-07-08
- 淺談山東龍山文化黑陶
陳宸 盛秉祥龍山文化泛指我國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約新石器時代晚期的一類文化遺存,因首次發(fā)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而得名,距今約4500至4000年。一般說來,龍山文化可分為山東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陶寺等幾種類型,其中以山東龍山文化類型最具代表性。龍山文化填補了仰韶文化和殷商之間的空白,是非常重要的發(fā)現。山東龍山文化繼承了大汶口文化衣缽,其陶器制作在方法上較中原龍山文化有了很大的進步,普遍使用輪制技術,因而器型規(guī)整,器壁厚薄均勻
東方收藏 2022年4期2022-05-18
- 文明龍山 無雙黑陶
巔峰,為山東龍山文化所獨有,是山東特有的文化符號。文章賞析了山東博物館館藏蛋殼黑陶杯的精品典型,并對蛋殼黑陶的發(fā)現、所處的龍山文化時代、所蘊含的文化內涵以及在現代的傳承和應用進行探討,對弘揚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提升文化自信具有積極的意義。關鍵詞: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鎮(zhèn)館之寶;制作工藝DOI:10.20005/j.cnki.issn.1674-8697.2022.04.004山東,東臨大海,泰山居中,物華天寶,人杰地靈。在新石器時代,文明的火種垂青著這片土地,智慧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2年4期2022-04-20
- 菏澤市堌堆文化探源
堌堆東部存有龍山文化時代的房基遺址,從疊壓打破關系看,圓形房基居于最下層,時代最早;其次是中間層的方形圓角房基;時代最晚的是方形房基,位于上層,時代早晚展現出了房基的繼承關系。此外,在安邱堌堆遺址的東北部斷面裸露處,發(fā)現有許多層厚約8厘米的居住面相互疊壓。從成分上分析,此處的居住面包含黃沙層和燒土面兩部分,當時的人們習慣將草和泥土攪拌后涂抹在黃沙層上,經火燒成較為硬實的地面用于居住。居址型堌堆還可見于莘冢集遺址,在1979年試掘時發(fā)現堌堆上有龍山文化灰坑7
炎黃地理 2022年2期2022-03-21
- 中原龍山文化時期的文明化觀察
□劉丁輝龍山文化是繼仰韶文化之后,在黃河中下游地區(qū)發(fā)展起來的一種新石器時代晚期考古學文化。龍山文化的范圍很廣, 東邊到山東黃海沿岸及皖北、蘇北地區(qū),西邊到陜西關中平原,北邊到遼東半島渤海灣沿岸,南邊到鄂西北和江漢平原北部,主要分布地區(qū)是河南、山東、河北、山西南部和陜西關中等地。 龍山文化實際上是一個非常龐雜的復合體,其中包含著許多具有個性特征、文化傳統(tǒng)和分布范圍的區(qū)域性考古學文化,這是目前大多數學者的共同認識。 各地進入龍山文化時期的時間有異,文化面貌也不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22年10期2022-03-07
- 豫北新鄉(xiāng)地區(qū)龍山文化聚落相關問題研究
,該區(qū)發(fā)現的龍山文化遺址多達50余處(圖1),顯示出較為繁榮的聚落景觀。 為促進新鄉(xiāng)地區(qū)龍山文化的深入研究, 筆者擬從聚落角度,就相關問題進行探討。圖1 新鄉(xiāng)地區(qū)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圖一、聚落考古發(fā)現新中國成立后,為配合國家基本建設和第一次全國文物普查,新鄉(xiāng)地區(qū)的考古工作者對楊崗[1]、魯堡、青堆[2]、三位營、王官營[3]等遺址進行了調查,對新鄉(xiāng)劉莊營[4]、孟營、何屯、東高村[5]等遺址進行了試掘,發(fā)現一些龍山文化遺存。 20 世紀80年代以來,國家基本建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22年8期2022-02-07
- 郝家臺遺址龍山文化石鏃、骨鏃的初步研究
對郝家臺遺址龍山文化時期的石鏃、骨鏃從出土概況、分類等方面入手,探討其在遺址中的生產、使用策略和意義,不足之處敬請方家斧正。一、郝家臺遺址龍山文化石鏃、骨鏃概況郝家臺遺址位于河南省漯河市郾城區(qū) (原郾城縣)東北的石槽趙村臺地上,當地人稱 “磕腳臺”,南距沙河1千米,面積約5萬平方米。京廣鐵路從遺址西半部穿過,將遺址分為兩部分,西部較小,東部較大。該遺址在1986—1987年經河南省文物研究所 (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兩次發(fā)掘,發(fā)掘面積共計3212平方米,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21年9期2022-01-09
- 推動龍山文化“兩創(chuàng)”,講好新時代章丘“黃河故事”
重要源頭——龍山文化就誕生于章丘。龍山文化在黃河文化中獨樹一幟,于1928年首次發(fā)現于濟南章丘龍山城子崖而得名。龍山文化的發(fā)現,證明中國東部存在一個土生土長不同于仰韶彩陶文化的黑陶文化。這種黑陶文化在許多方面與殷墟文化更加接近,否定了“中國文化西來”的假說,使章丘城子崖成為聞名于世的“考古圣地”。作為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龍山黑陶以“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堪稱東方藝術珍品、世界文化瑰寶。今年8月30日,濟南市獲評東亞文化之都的獎牌上,龍山文化熠熠
走向世界 2021年46期2021-12-23
- 從山東考古探源中華文明
文化類型——龍山文化。吳金鼎的龍山之行揭開了山東考古的序幕。龍山文化的發(fā)現雖然充滿了偶然,但也是前輩們充分謀劃的結果。因為當時中國境內只發(fā)現了仰韶這一支史前考古學文化,但是這些彩陶與商周的陶器區(qū)別很大。仰韶文化分布于中國西部,因此中研院的先生們想去東方找一找和商周淵源更直接的史前文化。1936年,中國近現代考古學家尹達、著名學者王獻唐等對日照兩城鎮(zhèn)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從而對龍山文化有了更深入的了解。兩城鎮(zhèn)是中國東部沿海地區(qū)的龍山文化遺址,面積是城子崖遺址的
走向世界 2021年49期2021-12-23
- 象形與秩序——淺析龍山黑陶的藝術風格
50014)龍山文化被發(fā)現于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zhèn),并因此而得名。龍山文化上承大汶口文化,下續(xù)岳石文化,主要位于黃河流域的中下游地區(qū),以山東東部、中部和江蘇淮北地區(qū)最為典型。龍山文化時期,人口激增,社會分工進一步深化,在相對先進的社會經濟條件下,黑陶藝術高度發(fā)達,逐漸形成了極具特色的黑陶文化。經考古發(fā)現和實證,龍山文化出現快輪制陶技術,燒制工藝愈發(fā)成熟,精美陶器也應運而生。龍山文化遺址發(fā)現了大量的磨光陶和素面陶,是黃河流域極具代表性的黑陶類型。龍山文化遺址發(fā)現
北京印刷學院學報 2021年3期2021-12-03
- 試論駐馬店地區(qū)龍山文化的特點及社會性質
匯地域。境內龍山文化遺址分布廣泛,內涵豐富,所呈現的文化面貌復雜多樣。因此,廓清該地區(qū)龍山文化的特點,解析其所處的社會性質,對于研究中原文明和國家的起源將大有裨益。文章依據現有的考古資料,對駐馬店地區(qū)龍山文化的特點及社會性質做初步論述。關鍵詞:龍山文化;特征;社會性質1 駐馬店地區(qū)龍山文化的發(fā)現與研究駐馬店地處淮河上游和汝河之間,地勢西高東低,西部屬于桐柏山脈、伏牛山余脈的淺山區(qū),東部為遼闊的沖積平原,中部湖澤眾多,河流縱橫。系北亞熱帶向暖溫帶的過渡地區(qū),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21年8期2021-07-16
- 山東菏澤青邱堌堆遺址
,獲得了一批龍山文化、岳石文化、商代、周代、漢代、唐宋、明清時期的文化遺存。2021年度發(fā)掘的龍山文化房址保存較好,墻體多次原位重建。岳石文化房址使用時間不長,陶器共出較多下七垣文化的花邊口沿繩紋罐、細繩紋鬲等,出土的爵與二里頭文化早期爵的形制較為接近。商代地層堆積急劇變厚,并以大型動物為祭祀犧牲。西周遺存甚少,東周出現大型夯土臺和貴族墓,漢代成為墓地,堌堆利用方式改變。唐宋至清代經歷多次大規(guī)模黃河泛濫,堌堆四周被洪水沉積掩埋。這批發(fā)掘材料代表了魯西南大量
大眾考古 2021年10期2021-05-07
- 考古所見濰坊地區(qū)蛋殼黑陶杯
黑陶杯是典型龍山文化的代表性器物之一,它造型精美,制作工藝精湛,代表了龍山文化制陶工藝的最高水平。由于其制作復雜、規(guī)格極高、不易保存,因此現在可見完整器物極少。本文擷取濰坊地區(qū)出土的部分蛋殼黑陶杯,結合其出土遺址描述,使讀者對這一地區(qū)的此類器物的分布和特征有一大致了解,進而說明濰坊地區(qū)在東夷文化發(fā)展史上的重要地位。陶器是人類歷史上使用時間最長的器物類型,它出現時間早,種類多,時代和地域文化特征明顯。因此,一直以來都是考古學斷代的主要依據之一,也是考古學區(qū)系
收藏家 2020年8期2020-09-23
- 龍山郡:有“龍山文化”就有龍山小米
,相傳自有“龍山文化”以來就有“龍山小米”,從清朝乾隆年間開始向皇帝進貢。2010年,農業(yè)農村部批準對“龍山小米”實施農產品地理標志登記保護。然而,到了2016年,龍山小米只有零星散戶還在堅守種植,一斤也只能賣到10多元,除去成本,一畝地收入遠不如種蔬菜,昔日顯赫一時的“龍山小米”面臨著無人種植的局面,反倒是章丘南部山區(qū)的小米產業(yè)日漸壯大,漸成氣候。當地人都說現在是“龍山小米南山造”。也正是在2016年,從事建筑行業(yè)多年的察時省,在平陵古城內成立了山東龍山
農產品市場周刊 2020年2期2020-04-27
- 商夷早期文化關系考辨
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和岳石文化,是華夏文明形成的重要源頭之一,貫穿史前和整個先秦時代。欒豐實認為 :“‘夷’是夏商周中原地區(qū)的居民對海岱地區(qū)為主體的東方地區(qū)的稱謂,海岱地區(qū)新石器時代至夏商時期考古文化的族屬為東夷族?!盵7]本文的“夷”是指新石器時代晚期至夏商時期黃河下游地區(qū)古老民族的統(tǒng)稱,所轄范圍包括現在的山東、豫東、皖北及蘇北地區(qū),主要涉及龍山、岳石兩種考古文化。年代約為公元前2500年至公元前1600年。商族屬為商族,夷族屬是東夷族,兩個古老民族在年
商丘師范學院學報 2020年2期2020-01-09
- 新石器時代黃河下游黑陶文化成因及演變探析
下游大汶口至龍山文化時期為代表的黑陶文化,則在陶器燒制工藝方面使得中國的制陶技術達到了新石器時代的巔峰。一、黑陶藝術的起源及演變相對于器表裝飾而言,燒制技術的進步無疑具有更為深遠的意義。磨光黑陶的燒制,尤其是黑陶中的代表性精品蛋殼黑陶的出現,標志著我國古代的陶器制作達到了相當高的水準。1928年,龍山文化(典型龍山文化)被考古學家吳金鼎先生在調查平陵城時于歷城縣(今屬濟南章丘)龍山鎮(zhèn)城子崖首次發(fā)現。1959年,大汶口文化首次被我國考古學家發(fā)現。從地層疊壓關
文化產業(yè) 2020年3期2020-01-02
- 昌樂史前文化略窺
前,從而走向龍山文化時代,走向龍山文化時代的繁榮和輝煌。在大汶口文化基礎上成長發(fā)展起來的龍山文化,不論是社會意識、社會組織還是生產力發(fā)展水平,都達到了一個嶄新的高度。這一時期,昌樂境內的先民聚落遺址已達60多處,而且在白浪河上游和大丹河上游地區(qū),還出現了兩處密集的聚落遺址群。白浪河上游遺址群位于馬宋鎮(zhèn)至喬官鎮(zhèn)程家河一帶,據統(tǒng)計,在長9公里、寬不足5公里的范圍內,發(fā)現新石器時代遺址24處,其中大汶口文化遺址4處,龍山文化遺址20處。最密集地段如馬宋河西向西包
理財·收藏版 2019年4期2019-09-10
- 楊照:我的中國通史是雞精
汶口文化連接龍山文化,構成了山東龍山文化。另外有上接仰韶文化的河南龍山文化,更西邊有陜西龍山文化,延伸出去就是甘肅的馬家窯文化。南邊早期有河姆渡文化,然后河姆渡慢慢擴展成為一個更大的長江流域的文化,一般稱之為湖熟文化。這些新石器時代文化區(qū)域的形成,首先沖擊了我們過去對于夏、商、周的理解。以往對于夏、商、周的理解很簡單、很直接,就是夏朝滅亡了之后是商朝,商朝滅亡了之后是周朝,這是用后來的朝代概念回頭想象夏、商、周時期,不自覺地假定夏、商、周就像宋、元、明、清
看天下 2019年7期2019-03-22
- 徽鹽馬龍山文化養(yǎng)老項目土地流轉工作圓滿結束
,安徽鹽業(yè)馬龍山文化養(yǎng)老項目土地流轉工作圓滿結束,首期共計簽約土地面積約1200 畝。馬龍山文化養(yǎng)老項目位于合肥市肥東縣境內白馬山風景區(qū)北,地塊環(huán)境優(yōu)美,區(qū)位優(yōu)越明顯。北鄰規(guī)劃建設中的方興大道,南望巢湖半島,接環(huán)巢湖觀光大道(合肥濱湖科學城),建設中的旅游大道橫穿而過,西靠青陽山藍山灣景區(qū)。離長臨河高鐵站直線距離約一公里,方興大道建成后距省委省政府約10 多分鐘車程。項目首期規(guī)劃總用地面積約1200 畝,其中建設用地和流轉用地約各占600 畝。概念性規(guī)劃方
中國鹽業(yè) 2019年9期2019-01-10
- 淺析當代黑陶與安徽阜陽地區(qū)黑陶的發(fā)展現狀
魅力的一種,龍山文化是最具代表性的,阜陽黑陶的發(fā)展也在黑陶文化中占據重要的地位。從黑陶的發(fā)現、發(fā)掘和探索,到黑陶燒成技術的研究、傳承和發(fā)展。本課題是整理有關黑陶的出現發(fā)展,來讓更多人了解黑陶。關鍵詞:黑陶;龍山文化;阜陽黑陶;黑陶意義黑陶文化在人類原始母系氏族經歷過一個繁榮時期。在出土的石斧、石錛、石鑿、石鏟、石錘、石片等石器中,都發(fā)現了一種黑色素胎陶質、有夾碳黑陶和滲碳黑陶的成分。還有一種黑皮陶或黑衣陶,其胎呈灰色或紅色僅胎的表面呈黑色。一、早期黑陶的挖
新一代 2018年14期2018-12-28
- 龍山文化橙黃陶鬶賞析
東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的典型器物之一,被認為與古代東夷人鳥崇拜有關。其形制的變化體現出山東先民在科技上的探索,對后世的青銅禮器也產生了重要影響。山東博物館館藏橙黃陶鬶,體現了實用與藝術的完美結合,是山東史前文化眾多陶鬶中最精美的一件。關鍵詞:陶鬶;龍山文化;鳥崇拜;橙黃陶鬶;形制變化陶鬶是山東新石器時代龍山文化(距今4500~4000年)的典型器物之一。山東博物館藏有一件橙黃陶鬶,其制作技藝精湛,造型挺拔秀美,可以說是山東史前文化眾多陶鬶中最精美的一件。橙黃
文物鑒定與鑒賞 2018年19期2018-12-06
- 淺析龍山文化中黑陶產生的藝術哲學
的廣大地區(qū),龍山文化興起了主要采用輪制、封窯以及碳分子滲透法的黑陶,它來源于我國古代的陶器,距今4600年的黑陶文化,是龍山文化的代表,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中下游一帶,黑陶藝術品具有“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堅如瓷、聲如磬”的特點,被史學家譽為“原始文化的瑰寶”。一個事物的興盛必然導致一個事物的衰落,黑陶就是在中原地區(qū)的彩陶衰落后興起的,正如老子的道家理論中,世上有一物生成,必定有生成該物的物質,還有該物生成的依據,這就是各類事物各有自身的“道”以外,萬物又
絲路藝術 2018年9期2018-09-21
- 聯墨雙馨
困村,區(qū)域內龍山文化、水滸文化、運河文化、魯西南農耕文化交匯融合,交通便利,民風淳樸,歷史悠久,環(huán)境優(yōu)美,文化底蘊深厚。據賈氏族譜記載,明朝洪武年間,賈氏祖由山西洪洞遷此建村,因村旁有一大土堌堆,故命名為賈堌堆。2013年開始“美麗鄉(xiāng)村”創(chuàng)建活動。2016年大路口鄉(xiāng)片區(qū)被評為濟寧市美麗鄉(xiāng)村示范片區(qū)。位于片區(qū)核心的賈堌堆村依托本地地形地貌,立足村情特點,以龍山文化為根,以農耕文化為魂,以美麗田園為脈,以古樸村落為形,挖掘省級文物保護單位——龍山文化賈堌堆遺址
對聯 2018年7期2018-08-02
- 新砦二期文化性質新論(上)
類遺存,介于龍山文化和二里頭文化之間,發(fā)掘者將其命名為“新砦期二里頭文化”,認為“新砦期文化是介于河南龍山文化晚期和二里頭文化一期之間的文化遺存”[2]。1999年,作為“夏商周斷代工程”的一個研究項目,北京大學等單位再次發(fā)掘了新砦遺址,又發(fā)現了這類遺存,發(fā)掘者稱之為“新砦二期”,并說“新砦二期遺存上承龍山文化,下與二里頭文化緊密相連。龍山晚期、新砦二期、二里頭文化早期三者之間存在明顯遞嬗變化的痕跡,再次證實二里頭文化的確是在豫西龍山文化晚期基礎上發(fā)展起來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18年6期2018-07-04
- 山東地區(qū)酋邦時代戰(zhàn)爭試探
以列舉,認為龍山文化屬于典型的酋邦時代[2],處于“上溯中國文化的原始[3]”的重要歷史階段。對于龍山文化時期戰(zhàn)爭遺存的研究,對揭示早期國家的形成具有十分重要的參考價值。英國考古學家柴爾德曾提出,武器實物和防御設施是戰(zhàn)爭在考古學上的證據[4]。我國考古學家嚴文明認為,史前戰(zhàn)爭的擴大主要表現在武器的改進、城堡的出現和亂葬坑的增多[5]。因此,本文試圖以龍山文化典型遺址出土各類武器為主要研究對象,并綜合城址、墓葬等遺存進行綜合分析,希望利用考古學研究成果說明酋
殷都學刊 2018年1期2018-04-08
- 探究山西龍山文化的魅力
世人稱之為“龍山文化”,它們有著獨一無二的魅力和現代價值。關鍵詞:龍山文化(黑陶文化);民間手工藝黑陶,出現新石器時代晚期的滇藏文化、大汶口文化、龍山文化、屈家?guī)X文化和良渚文化等遺址中[1],是中國陶瓷藝術領域中一顆璀璨的黑珍珠。其中龍山文化又稱黑陶文化,因發(fā)現于山東章丘龍山鎮(zhèn)而得名,距今約4350~3950年。其不但有著悠久的歷史,而且有著燦爛的古文明。在中國新石器時代的研究方面,作為黃河下游地區(qū)直接承襲大汶口文化發(fā)展起來的古文化之一,它們值得后人細細挖
美與時代·城市版 2017年12期2018-01-25
- 中華文明的第一塊基石
璧、琮同時。龍山文化玉器中圭是最典型、最精美的。考古發(fā)現,那時圭是長條板狀,底部平,首有平、微弧兩種,雙面磨制出刃,少數單面磨刃。很像生產工具中的錛和鏟,故而早期人們認為它是勞動工具,實則刃部并無使用痕跡。龍山文化中發(fā)現的平首玉圭,下部都有穿孔,高等級者下部雕飾有鷹紋、獸面紋,磨制精美,充滿神秘之感。平首圭盛于新石器時代后期延用至商。商代出現了長條尖首圭。商代遺址考古中經??梢婇L20厘米以上的尖首大玉圭。此后這種尖首玉圭逐漸取代平首玉圭,到兩周,基本形制固
齊魯周刊 2017年4期2017-02-20
- 中國古代玉器賞析
蒿峰龍山文化屬新石器時代晚期文化,1928年首次發(fā)現于山東章丘縣龍山鎮(zhèn)城子崖,30年代命名。龍山文化距今約4000年至3500年,主要分布于黃河中下游的山東、河南、山西、陜西。重要的遺址有多處,如山東城子崖,日照兩城鎮(zhèn),丹土、大朱封,陜西石峁,山西陶寺,河南王灣等。龍山文化玉器生產工具有斧、鏟、刀、鑿、錛等,裝飾品有環(huán)、笄、璜、璇璣、玦、鐲、虎、鳥、人形佩;禮儀器有圭、鉞、璧、琮、戈、牙璋等。龍山玉器的玉材多采自本地。泰山、鄒城、海陽等地都產玉,顏色有深綠
齊魯周刊 2016年45期2017-01-03
- 王城崗龍山文化大城
——“禹都陽城”的所在地
李伯謙王城崗龍山文化大城 ——“禹都陽城”的所在地□李伯謙中國20世紀百項重大考古發(fā)現之一的河南登封告成鎮(zhèn)八方村王城崗遺址,是一處河南龍山文化遺址,1954年被發(fā)現。1975年為探索夏文化,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現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院,下同)的安金槐先生率隊進行調查,1976年開始發(fā)掘,1977年河南省文物考古研究所和中國歷史博物館 (現中國國家博物館)考古部合作發(fā)現了一座河南龍山文化城址[1],即后來所稱的小城,同時在其東北不遠處發(fā)現了戰(zhàn)國時期韓國的陽城
黃河·黃土·黃種人(華夏文明) 2016年12期2016-09-03
- 從地域文化角度看封龍山文化研究的當代價值
文化角度看封龍山文化研究的當代價值趙 琳, 吳 然(石家莊鐵道大學 四方學院,河北 石家莊 050228)所謂地域文化,是一種以地域為載體和依托,經長久歷史沉積所形成的文化。封龍山集悠久的歷史和豐富的文化內涵于一身,具有典型的地域文化特質。封龍山文化的特征主要表現在內容的豐富性、影響的廣泛性和傳承的延續(xù)性。從地域文化的角度審視封龍山文化的研究傳承與開發(fā),不僅順應了國家和地區(qū)的文化發(fā)展需求,有助于推動地區(qū)經濟的發(fā)展,而且可將之應用于高校建設,提升教育教學效果
石家莊鐵道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6年4期2016-04-03
- 日照城市記憶
空前的高度。龍山文化是一顆璀璨的明珠,在歷史的長河中閃爍著耀眼的光彩,日照地區(qū)是龍山文化遺址分布最為密集的地區(qū)之一。有近百萬平方米的兩城鎮(zhèn)遺址,以及國內外知名的堯王城遺址、丹土遺址、東海峪遺址等。近1個世紀以來,國內外著名的專家學者紛紛對日照地區(qū)龍山文化進行了深入細致地科學調查和研究,其中包括:中國第一代考古學家梁思永,山東省立圖書館館長王獻唐,美國芝加哥自然歷史博物館長、美國國家地理學會執(zhí)行副總裁特里·加西亞等專家學者組成的考察團,中美兩城地區(qū)聯合考古隊
海洋世界 2015年5期2015-12-07
- 武安念頭遺址發(fā)掘簡報
;念頭遺址;龍山文化;春秋時期;簡報【摘 要】念頭遺址位于邯鄲武安磁山鎮(zhèn)念頭村東側,河南岸的高臺地上。2008年3—8月,河北省文物研究所與邯鄲市文物研究所對念頭遺址進行了考古發(fā)掘,發(fā)現各類文化遺跡160余座,其中包括灰坑、墓葬、房址等,出土各類完整或可復原的器物200余件,陶片2萬余片。發(fā)掘結果證實,念頭遺址主要包含新石器時代和東周兩個時期的文化遺存。該遺址的發(fā)掘,對邯鄲地區(qū)的考古學文化研究具有重要的學術意義,同時也為研究古代趙文化以及邯鄲地區(qū)古代文化等
文物春秋 2014年4期2014-12-20
- 黑陶藝術的獨特裝飾及文化價值
黑陶;裝飾;龍山文化;陶文化中圖分類號:J329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673-2596(2014)11-0239-02陶藝作為一種純藝術表現形式(這里我指的是作為表現的陶藝,而非日用陶瓷),在當今現代社會的發(fā)展與全球化進程中,在當今中西文化的碰撞中,在“發(fā)現東方”是當代中國的精神自覺下,無論是觀念上,還是形式上,中國現代的陶藝都得到了較大發(fā)展。但是,就陶藝的現代意識方面來說,并沒有得到很好的重視,尤其是在這個有著悠久的陶瓷藝術發(fā)展史的中國,如何來重
赤峰學院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4年11期2014-12-20
- 中國原始樂器“鈴”初識
始僅知有湖北龍山文化的一例,后20世紀30年代四川廣漢三星堆文化出土大量銅鈴,為研究長江流域鈴的發(fā)展狀況提供了大量資料。本篇就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和三星堆文化各種鈴的出土狀況,就其分布、分類及其用途以及三種文化之間的關系方面略陳管見。關鍵詞:龍山文化;二里頭文化;三星堆文化;陶鈴;銅鈴鈴是一種搖奏體鳴樂器,是因其聲而命名的。在先秦文獻里,關于鈴的記載很少,但在考古中發(fā)現了一些遠古遺存,其上限可追溯到仰韶文化后期,距今6000年之久。以往有些音樂考古學家把搖
新校園·中旬刊 2014年7期2014-10-16
- 龍山文化中的“蛋殼黑陶”
先民創(chuàng)造的“龍山文化”遺存,被世界各國考古界譽為“四千年前地球文明最精致之制作”的蛋殼陶。“蛋殼陶”這一發(fā)現立即轟動世界,揭開了考古史上劃時代的一頁。這類器物黑如漆,并且器壁如同蛋殼一般,因此又有“蛋殼黑陶”之美譽。龍山文化蛋殼黑陶高柄杯,是“山東龍山文化”特有的標志性陶器,也是我國古代制陶藝術的巔峰之作。“蛋殼黑陶”表明龍山文化時期的制陶工匠對陶土的選擇和燒窯技術的掌握均已達到了十分高超的境地。諸城市博物館館藏的蛋殼黑陶杯,為呈子遺址第72號墓中出土,通
文物天地 2014年7期2014-09-04
- 邁入文明的大門:龍山文化的審美解讀
30072)龍山文化以1928年在山東歷城龍山鎮(zhèn)發(fā)現的城子崖文化遺址而得名。龍山文化的發(fā)掘與研究歷經數十年,人們對它的認識也逐步深入,但諸多問題直到現在還難以定論。龍山文化首先在山東發(fā)現,后來又在中國很多地方發(fā)現類似的文化遺存,但無法確定其他地方的龍山文化是由山東龍山文化傳過去的,因此,專家們遂將山東的龍山文化稱之為“典型的龍山文化”,將其他地區(qū)的龍山文化稱之為泛龍山文化。嚴文明先生指出,現在人們說的“龍山文化”其實是一個龐雜的復合體,其中有許多文化自身特
武漢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 2013年6期2013-10-21
- 龍山文化玉禮器的審美特質
00063)龍山文化玉器距今約4000年左右,處于新石器時代晚期,因于1928年4月首次在山東省章丘縣龍山鎮(zhèn)城子崖發(fā)現重大考古遺存而得名。它主要分布在黃河流域中下游地區(qū),如陜西、山西、河南、山東等地,其中以處于山東的龍山文化最為典型。龍山文化玉器不僅是大汶口文化玉器的直接延續(xù),而且在整體風格上還呈現出南北交融的特點。從出土的玉器來看,龍山文化玉器的種類豐富,大致可分為兩類:一是禮儀類玉器,有玉琮、玉牙璋、玉鉞、玉璇璣以及新石器玉器中首次出現的玉圭等;另一類
河北大學學報(哲學社會科學版) 2013年1期2013-04-08
- 兩城鎮(zhèn)龍山文化遺址保護性規(guī)劃開發(fā)研究
60)兩城鎮(zhèn)龍山文化遺址保護性規(guī)劃開發(fā)研究邵健楠(中國海洋大學 山東青島 261060)山東省日照市兩城鎮(zhèn)遺址是龍山文化的典型遺址,距今約 4000多年,具有極高的歷史文化價值,是原始文化的巔峰。遺址于 1934年首次發(fā)現,1936年開始挖掘,目前已經出土了大量的陶器遺物,其中又以黑陶最為著名。然而如此珍貴的文化遺址并沒有得到應有的保護和開發(fā),周圍居民保護意識淡薄,挖掘出來的遺址被嚴重破壞,遺址沒有發(fā)揮其應有的珍貴價值和意義。相關部門雖然高度重視這些情況,
和田師范??茖W校學報 2012年3期2012-11-08
- 父系氏族取代母系氏族之謎
有黃河流域的龍山文化、齊家文化和大汶口文化晚期,長江流域有良渚文化、屈家?guī)X文化、青蓮崗文化等。龍山文化因1928年被首先發(fā)現于山東省章丘市龍山鎮(zhèn)城子崖而得名,因龍山文化中有精美的黑陶,故又被稱為“黑陶文化”。該文化遺址因遍布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江蘇等地,又被劃分為山東龍山文化、廟底溝二期文化、河南龍山文化、陜西龍山文化、龍山文化陶寺類型等。山東龍山文化又稱典型龍山文化,它上承大汶口文化,下接岳石文化,年代為距今4000—4500年,主要分布于山東中部、
群文天地 2011年15期2011-10-25
- 中國古代陶器的種類
。黑陶出現于龍山文化時期。黑陶的燒成溫度達1000度左右,黑陶有細泥、泥質和夾砂三種,其中以細泥薄壁黑陶制作水平最高,有“黑如漆、薄如紙”的美稱?;姨栈姨赵谛率鲿r代早期斐李崗文化遺址中已經出現,仰韶文化、龍山文化時期都有一定數量的灰陶,特別是用于蒸煮的器皿,多為夾砂灰陶。白陶白陶是指表里和胎質都呈白色的一種陶器。它是用瓷土或高嶺土燒制成的,燒成溫度在1000度左右。白陶基本上都是手制,出現于龍山文化晚期,商代為鼎盛時期。硬陶硬陶的胎質比一般泥質或夾砂陶器
國學 2009年5期2009-05-29
- 全運會的龍山文化印記
600年前的龍山文化。因在遺址中發(fā)現了大量輪制漆黑光亮的黑陶和蛋殼黑陶,所以龍山文化最初被稱為“黑陶文化”。龍山黑陶中的精品蛋殼薄陶“黑如漆,亮如鏡、薄如紙、硬如瓷”,造型典雅,古樸大方,藝術精湛,代表著遠古中國陶藝制作的杰出成就,堪稱東方藝術珍品。張國慶是龍山文化所在地山東濟南章丘龍山人。從小受祖輩的影響及龍山文化的熏陶,他一向有著弘揚傳統(tǒng)民族文化、發(fā)展龍山文化和經濟事業(yè)的宏愿。上世紀八十年代末、九十年代初辭職后,他投身于龍山黑陶藝術事業(yè),成立了龍山國慶
走向世界 2009年30期2009-04-01
- 山東龍山文化黑陶的造型之美
新穎的造型。龍山文化最具代表性的器物——陶鬶。關鍵詞:龍山文化 黑陶 造型中圖分類號:J5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005-5312(2009)21在陶器產生之前,隨著火的發(fā)明和日常生活的需要,食物的存儲就必不可少了,因此,當時人們急需一種能耐熱、輕便而堅固的盛器,從而也就有了陶器的產生和陶器的造型設計。龍山文化黑陶是中國陶文化中的一種類型,它器形多樣、制作精美、 其造型是方便使用的功能和審美意識的結合。這些原始的藝術創(chuàng)作與技術發(fā)明,特別是他們所反映出
文藝生活·下旬刊 2009年7期2009-02-04
- 有虞氏的龍興之地
游城子崖類型龍山文化的主要創(chuàng)造者可能就是有虞氏。中國東部早期文化的中心有一個從東向西逐漸轉移的過程,大汶口文化如此,龍山文化也是如此。山東龍山文化中心的西移開始于龍山文化晚期(約公元前2200年),從考古發(fā)掘資料看,當時山東先民有過一次由東南向西北的大規(guī)模遷徙,大舜西遷的古史傳說與此正相吻合。大舜的生地諸馮在今山東諸城,那里的早中期龍山文化異常發(fā)達,可能就是有虞氏的故國所在。西遷以后,耕稼、漁、陶、作什器、貿易以及最后的定居地,都集中在濟水中下游流域,而濟
走向世界 2008年28期2008-02-05
- 為什么說龍山文化是中華文明的黎明期?
英 杰龍山文化因1930年首次發(fā)現于山東省歷城縣(今章丘縣)龍山鎮(zhèn)而得名,又曾被稱為“黑陶文化”。時至今日,龍山文化遺址已發(fā)現數百處,主要分布于山東、河南、陜西、山西、河北等地,如果加上與之相類似的文化,其分布范圍還要大一些。其存在時間大致在公元前27世紀至21世紀,屬新石器時代晚期,相當于古史傳說中的黃帝至唐堯虞舜時代。談到龍山文化,人們總會想到那些薄如蛋殼的黑陶高柄杯。實際上,這種蛋殼黑陶器只是發(fā)現于山東龍山文化的某些遺址中,濰坊姚官莊遺址出土和復原起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9期1984-11-01
- 為什么說皇帝是“人文初祖”?
于這一時代的龍山文化遺址中,考古學家發(fā)現了煉鋼的銅渣,說明青銅冶鑄業(yè)確實是從這個時候開始。不少龍山文化的遺址中還發(fā)現了水井,水井與后世的“井田”、“并邑”、“市井”都有一定的聯系。而二十八宿中的井座星名的得來,與水井的發(fā)明也密不可分。在此以前,仰韶文化晚期的鄭州大河村遺址就已發(fā)現畫有太陽、月亮和星星的彩繪圖案,說明對天文的觀測可能早在黃帝時期以前就開始了。雖然在龍山文化遺址中還沒有發(fā)現文字,但在早于它的大汶口文化營縣凌陽河、諸城前寨等遺址發(fā)現了較為規(guī)范和成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4年10期1984-11-01
- 尋找中的禹都——陽城
掘了屬于河南龍山文化時期的城墻槽遺址。這個遺址的文化堆積層從上到下分別為:春秋、西周、二里崗文化、二里頭文化、河南龍山晚期文化,再往下,便是城墻基槽,它直接為河南龍山文化晚期文化遺存所迭壓和破壞。城墻用夯土筑城,已發(fā)現城的南墻和西墻及其西南城角。從其規(guī)??矗@不是一般房屋建筑的夯土墻基,應是一座城堡建筑遺址的部分遺跡。這座城堡,可能就是禹都陽城。作出這個判斷,首先是時間上的依據。從城墻基槽普遍為河南龍山晚期文化層所破壞看,它應比晚期稍早。城墻夯土層內所包含
青年文摘·上半月 1983年11期1983-01-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