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孟玲
《哈姆雷特》中成長主題的研究
張孟玲
當談?wù)撈鹕勘葋喌谋瘎 豆防滋亍窌r,評論家大多集中在戲劇的延宕性和主人公的猶豫性格上,然而本文通過細致的文本分析發(fā)現(xiàn),盡管哈姆雷特在面對重重磨難和痛苦時有所猶豫和徘徊,卻歷經(jīng)了成長的過程。他完成了從一個純潔的,不經(jīng)世事的王子到一個成熟的,決絕的,有包容心的英雄的轉(zhuǎn)變。
在莎士比亞燦若群星的戲劇中,《哈姆雷特》無疑是最負盛名,也是批評家最熱衷的一部。尤其是戲劇情節(jié)的延宕性,評論家更是眾說紛紜。他有足夠多的機會去復仇,但他卻延遲了,這也是導致悲劇發(fā)生的緣由之一。有些評論家把這歸因于主人公性格的致命弱點;另外一些卻認為這是因為哈姆雷特本身是一個人文主義者,他寧愿選擇理性的判斷而不是盲目的行動。
本文的作者認為,哈姆雷特在復仇的過程中確實存在猶豫和延遲,并且導致了最終的悲劇結(jié)果。但他本人也是他自己所處的時代和環(huán)境的受害者,在這方面我們應(yīng)當同情他。憑借他單獨一人的力量無法擊退強大的,肆意橫行的惡勢力,無法做到撥亂反正。但是他卻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去承擔責任,籌劃復仇方案,并在此過程中不斷提升自己,收獲了成長。
在戲劇的開端,哈姆雷特以一個幾乎完美的人,一個人文主義典范的形象出現(xiàn),我們可以從莪菲莉亞對他的贊美中窺到一斑:“朝臣的眼睛、學者的辯舌、軍人的利劍、國家所矚望的一朵嬌花、時流的明鏡、人倫的雅范、舉世注目的中心……”(第三幕,第一場)
哈姆雷特一開始像童話中王子一樣過得無憂無慮。他在父母的雙翼護佑之下快樂地生活著。像其他年輕人一樣,他喜歡青春的歡樂時光,對莪菲莉亞表達著他純真激情的愛意。
他對所有的人一視同仁。他把霍拉旭,一個城墻的普通的士兵視為知己好友,并且對他十分尊重和信任。他稱來宮殿里表演的演員們?yōu)楸硌荽髱熀团笥?,甚至和他們一起探討如何上演一部真正的戲劇?/p>
他信奉人的力量,對人類有著積極的觀點:“人類是一件多么了不起的杰作!多么高貴的理性!多么偉大的力量!多么優(yōu)美的儀表!多么文雅的舉動!在行為上多么像一個天使!在智慧上多么像一個天神!宇宙之精華,萬物之靈長!”(第二幕,第二場)
然而厄運的到來讓他措手不及。首先是他的父王被他的叔叔毒死,母后被這個篡權(quán)者蒙騙成婚;然后是他受到了新國王派來的奸細的監(jiān)視,而這兩個人以前都是他的同窗好友;再次一擊是他心愛的女朋友莪菲莉亞也被國王作為工具過來探測他是否真的變瘋了。一度為他提供精神力量,愛的源泉的家庭,友誼,愛情頃刻間都化為謊言和陷阱,讓單純的王子難以承受。
單純的,涉世未深的王子面對的敵人卻是狡猾陰險,老練毒辣的克勞狄斯。篡權(quán)的國王先是表現(xiàn)得像個父親一樣慈愛,承諾要像對待親兒子一樣對待王子,但是他卻沒有給王子任何實權(quán)。當他發(fā)現(xiàn)自己的這一套對哈姆雷特不起任何效果,就派細作去監(jiān)視王子,正如上文所說,首先是哈姆雷特兩位同窗好友,再是大臣,后面還有莪菲利亞,最后甚至還有王子的親生母親。當哈姆雷特識破了這一奸計,并誤殺了大臣波洛尼厄斯之后,篡權(quán)的國王不得不編造了一個理由將王子發(fā)配國外并授意隨從將他在半途殺害以絕后患。
但是哈姆雷特這邊卻是孤身奮斗,他擁有的,只有一個可靠的朋友霍拉旭,而后者卻只是一個權(quán)位低微,勢力弱小的士兵?!暗溇褪且蛔O(jiān)獄?!?(第二幕,第二場) 他寫道,在那里他四處受敵,每個人都虎視眈眈地要將他置于死地。
在經(jīng)歷了一系列變故之后,哈姆雷特對他曾經(jīng)熱烈追求的對象,莪菲利亞,變得冷酷和諷刺。他也不理解為什么自己的母親,一個最優(yōu)雅,最忠貞,最值得尊重的王后,能變節(jié)得如此之快,在他父王死后僅僅一個月就迅速褪去了悲傷,進入了另一個男人的懷抱。于是他開始對所有的女性持懷疑和批判的態(tài)度。“弱者,你的名字是女人!”他用最辛辣甚至是惡毒的語言來詰問自己的母親。然而我們讀者卻清晰地看到這實際上對他的母親來說是不公平的。因為她本身,也是整個悲劇的受害者。人類之于他來說,也不再是令人尊重的、上帝偉大的杰作。他開始變得極端,懷疑所有的人類。但其實我們知道,盡管他身陷險境,四面楚歌,他身旁有些朋友是一直關(guān)心他的,但憤怒的他已無余力去察覺這些溫暖。在痛苦和折磨的重壓之下,他變得消極和脆弱,甚至想到以自殺來了結(jié)一生?!叭ニ?,去睡就結(jié)束了,如果睡眠能結(jié)束我們心靈的創(chuàng)傷和肉體所承受的千百種痛苦,那真是生存求之不得的天大的好事。去死,去睡”(第三幕第一場)
然而哈姆雷特并沒有抱怨多久,便逐漸意識到在如此嚴苛的環(huán)境下,他應(yīng)當更加謹言慎行,不應(yīng)再像以前那樣暢所欲言,隨心所欲。當他跟父王的鬼魂交談并且得知真相后,便要求士兵嚴守秘密,甚至讓他們發(fā)誓為證。他還不斷地警告自己:“冷靜,我的心啊,因為我必須控制我的舌”(第一幕,第二場)。他成功做到了。當他的兩個同窗好友過來監(jiān)視他,卻發(fā)現(xiàn)從他身上得不到任何蛛絲馬跡。為了更加有效地韜光養(yǎng)晦,他決定裝瘋,這樣才能避開一雙又一雙監(jiān)視的眼睛。
接受過大學教育的哈姆雷特知道,不能單憑鬼魂的一面之詞就給克勞狄斯定罪,他需要足夠的事實證據(jù)。他不能殺害一個無辜的人,當然也不能放過一個有罪的人,于是他需要當著克勞狄斯的面驗證鬼魂的話。他想到了上演一出戲。在演出之前,他跟演員們進行了深入的探討,從故事的情節(jié)到演員的表情和動作,確保演出符合他的預期。在這個過程中,還提前安排霍拉旭暗中觀察克勞狄斯的反應(yīng)。
世事的變故讓哈姆雷特不僅變謹慎深沉,而且開始探索人類的終極話題:生與死。我們不得不承認,對于哈姆雷特來說,困難的不是去和強敵做斗爭,而是面對并克服自己的缺陷,成為一個真正的勇士。他在生死邊緣徘徊,想著結(jié)束自己的生命來了結(jié)這痛苦的負擔,最后卻發(fā)現(xiàn)“生存與毀滅”是每一代人亙古不變的課題。在透徹的思考之后,他決定不再抱怨,勇敢地承擔起自己的責任。
當他在一個教堂的墓地看到兩個掘墓人像扔木頭一樣拋著死人的頭骨和肢體碎片時,他感覺到震驚甚至痛心。哈姆雷特意識到,人類不管生前是體面還是卑微,富裕或貧困,不管他們生前占據(jù)什么職位,死后都是平等的,都不過是一堆腐朽的骨頭而已。那僅有一次的人生,要么勇敢地向死而生,為榮譽而戰(zhàn),輝煌地死亡;要么委曲求全,懦弱地死去。
哈姆雷特從來沒有停止過自我反思,他憤怒自己為什么讓機會一次一次從手邊溜走,而沒有采取任何措施。通過反思他發(fā)現(xiàn)正是自己深思的習慣導致他不能立即行動,錯失了行動的良機。當他聽到跟他一樣年輕的福丁布拉斯率兩萬之眾奔赴一片不毛之地時,被他的英勇和決絕所感動。他分析自己是那種太耽于思考而缺乏果斷行動力的人。所以最后決定應(yīng)當不惜一切代價去維護自己的榮譽,哪怕是自己的生命。從此我們的王子不再猶豫,成熟的決絕的王子正在慢慢站立起來。
經(jīng)歷了一番深思和自我剖析,哈姆雷特變得成熟了。當他歸來時,他不再是那個猶豫的、涉世未深的、感情用事的孩子,他已經(jīng)在誤解面前學會了寬容,在變故面前學會了沉穩(wěn),在混亂面前保持決絕。
王子的寬容來源于他對人類深深的同情。這種轉(zhuǎn)變不僅反映在對莪菲利亞死亡的同情和懊悔上,還體現(xiàn)在他對前來復仇的雷歐提斯的寬容上。當他看到塵土落在美麗的莪菲利亞身上時,之前對她以及所有女性的偏見和冷酷瞬間化為烏有,剩下的唯有滿腔的痛苦和懊悔。和雷歐提斯決斗之后,他甚至向他道歉。當雷歐提斯告訴他國王克勞狄斯在劍上下了毒想謀害他時,他原諒了他,展示了一個寬容的英雄應(yīng)有的風度。
哈姆雷特的果斷決絕充分體現(xiàn)在最后一幕他快刀斬亂麻,適時擊斃真兇克勞狄斯的時刻。真相大白時,所有人陷入一片混亂,他卻保持著超常的鎮(zhèn)靜,指揮有度。當他將鋒利的寶劍刺入篡權(quán)者的身體上時,自己也身負毒藥、時間不多,他還是將身后事有條不紊安排下去。一個正直的英雄終于結(jié)束了他長期卓絕痛苦的斗爭,完成了涅槃。
結(jié)論:面對接連不斷的厄運,虎視眈眈的強敵,忍受著巨大壓力的哈姆雷特,可能剛開始變得消極和憤世嫉俗,但他很快恢復了鎮(zhèn)定,佯裝瘋狂躲過監(jiān)視,制定精密的計劃以謀大局最后完成了自己的使命,更重要的是他在此過程中不斷學習他人,反思自己,參悟人生及生死,完成了一個從單純、涉世未深的王子到一個成熟、寬容、果斷的勇士的轉(zhuǎn)變。這樣看來,他前期的猶豫和徘徊是必要的,是涅槃前的準備,是新生前的必需。
張孟玲(1988.5-),女,漢族,山東菏澤人,碩士研究生,職稱:助教,研究方向:英美文學。
西安歐亞學院 71006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