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奕潼
摘 要:《古詩十九首》基本是游子之歌、思婦之詞,抒發(fā)游子的羈旅情懷和思婦閨愁是它的基本內(nèi)容。本文從女性視角入手,分析《古詩十九首》的女性心理的形成原因和女性心理的具體特征、表象,凸顯《古詩十九首》以孤獨和等待為核心的女性心理。
關鍵詞:《古詩十九首》;女性;心理
中圖分類號:I207.22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1005-5312(2017)30-0076-01
《古詩十九首》是南朝梁蕭統(tǒng)在編纂《文選》時從《古詩》中選錄的十九首詩歌。這十九首在漢代民歌基礎上發(fā)展起來的五言詩直接反映了東漢末年下層人民群眾的生活狀況,其風格質(zhì)樸率真,不事雕琢,即所謂“逐臣棄友、思婦勞人、托境抒情、比物連類、親疏厚薄、死生新故之感,質(zhì)言之、寓言之、一唱而三嘆之”(王康《古詩十九首繹后序》)。
古詩十九首,大多是游子思婦之辭,包含著他們的傷情感懷,因此,今天,我們就來探索一下古詩十九首中的游子思婦情懷。
一、游子詩中的情感表達
(一)游子傳統(tǒng)的思鄉(xiāng)思婦之情
《去者日以疏》中寫“思歸故里閭,欲歸道無因?!薄_@樣的感情在《涉江采芙蓉》中也有體現(xiàn):游子渡過江水采集蓮花,想要送給自己思念的人,然而“所思在遠道。還顧望舊鄉(xiāng),長路漫浩浩。同心而離居,憂傷以終老?!边@些詩句都直白地表明了詩人想要回到故鄉(xiāng),與妻子家人共享天倫而不能的苦悶,明明是感情融洽深厚的夫妻,卻因為游仕在外而不能團聚。
(二)仕途坎坷的彷徨失意及由此而生的及時行樂之感
《明月皎夜光》中詩人寫到“昔我同門友,高舉振六翮。不念攜手好,棄我如遺跡?!碑斈晖T好友在平步青云之后,詩人本以為朋友會提攜自己一把,卻不料竟將自己如走路留下的腳印一般拋棄了。這充分表達了詩人對世態(tài)炎涼的驚訝,憤懣和不平,甚至由此而生出一份怨氣“良無磐石固,虛名復合益!”。
東漢末年,宦官專政,外戚亂朝,四方割據(jù),土地兼并,黃巾起義,三分天下,社會動蕩不安,文人士子郁郁不得志。長期背井離鄉(xiāng)的落魄,欲求功名而無門的失意,思歸故鄉(xiāng)而不能的憂思,使得許多文人心生倦怠,發(fā)出了“晝短苦夜長,何不秉燭游。為樂當及時,何能待來茲!”(選自《生年不滿百》)的感嘆。在《今日良宴會》中,詩人聽曲而感慨:“人生寄一世,奄忽若飆塵。何不策高足,先據(jù)要路津?無為守窮賤,轗軻長苦辛”人生在世,如塵土般被風吹散,為什么不先登高位,安享富貴呢?別再辛辛苦苦,安守貧賤了。這可以說是詩人的樂觀曠達,但這種曠達是在詩人對現(xiàn)實的失望上所寫就的,這種感情與建安時期文人固守風骨的隱世不同,更不如蘇東坡“竹杖芒鞋輕勝馬,一蓑煙雨任平生”的胸襟和辛棄疾“了卻君王天下事,贏得生前身后名”的雄壯。
(三)由現(xiàn)實而生出的人生哲理
漢末社會動亂,政治黑暗,士人所奉行的價值標準受到?jīng)_擊,思想的信仰危機由此而生,老莊思想蔓延,影響到了士人的生活方式,這種思想的沖擊和交鋒,就使得許多文人思考人生的真諦。在《驅(qū)車上東門》中,詩人這樣寫“潛寐黃泉下,千載永不寤。浩浩陰陽移,年命如朝露。人生忽如寄,壽無金石固。萬歲更相迭,圣賢莫能度。”由墓地想到了埋在墓地下的人,人沉睡于黃泉之下,千年萬年,再也無法醒來。人的壽命,并不像金子石頭那樣堅牢,經(jīng)不起多少跌撞。歲去年來,更相替代,千所萬歲,往復不已;即便是圣人賢人,也無法超越,長生不老。詩人對生命的短促感到分外地惆悵,這是對生命價值的探索,但是得出的結論卻是:“不如飲美酒,被服紈與素?!睆闹形覀兛梢钥吹皆娙耸潜е环N消極的態(tài)度寫下了這首詩,這與《赤壁賦》中“自其變者而觀之,則天地曾不能以一瞬;自其不變者而觀之,則物與我皆無盡也,而又何羨乎!”的閑適曠達及《離騷》中“汩余若將不及兮,恐年歲之不吾與。朝搴阰之木蘭兮,夕攬洲之宿莽?!钡恼駣^“修能”相比,高下立見。
二、思婦的情懷
生逢亂世,丈夫遠游,許多妻子新婦就只能守在家中盼望著丈夫的歸來,這種思婦詩表達的感情比較單一,主要就是對丈夫的思念,擔心的情感及內(nèi)心孤獨寂寞的苦悶之情。在《行行重行行》中,妻子滿心擔憂地囑托丈夫“棄捐勿復道,努力加餐飯?!?/p>
古代女性生活封閉,雖然漢代婦女比之后世地位要高,受到的迫害也較少,(呂后掌權,女性封侯,婦女再嫁)但仍然不能擺脫世俗的禁錮,被封閉在家庭之中,《明月何皎皎》中,妻子“出戶獨彷徨”不知“愁思當告誰”她們期盼的也只是“客行雖云樂,不如早旋歸?!?/p>
長期分居別離使得家中妻子只能睹物思人,“置書懷袖中,三歲字不滅”(《孟冬寒氣至》)“客從遠方來,遺我一端綺。著以長相思,緣以結不解。”(《客從遠方來》)一封書信,三載置于懷中,一方端綺,能讓她驚喜癡情,可見夫妻別離對妻子的傷害如此之深。
參考文獻:
[1]張麗鋒.曹魏三祖時期文學研究[D].保定:河北大學,2015.
[2]賴思穎.淺析《古詩十九首》[J].文學界(理論版),20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