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剛
(山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對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研究①
劉剛
(山西財經大學體育學院 山西太原 030006)
在新時期新形勢下,對高校體育教學也提出了新的要求,高校體育教學的改革應順應時代的要求,對體育教學方式方法的改變是改革的主要途徑之一。本文主要采用文獻資料法對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了理論梳理,闡明了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概念,分析了高校體育教學中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構成要素包括:理論基礎、教學目的、操作程序、實現條件、評價體系,總結歸納出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特點以及作用,明確了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理論意義,為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推廣提供了有益的理論借鑒。
小群體教學模式 體育教學 高校
隨著體育教學改革的進一步深化,對體育教學模式的研究已經成為高校體育教師的研究重點。體育教學模式從20世紀50年代開始深受蘇聯模式的影響,發(fā)展到20世紀80年代,隨著快樂體育、終身體育等新的教育思想的提出,體育教學模式出現了大的進步發(fā)展,在這樣的背景下,小群體教學模式也開始被從西方介紹到中國。小群體教學模式相對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能突出學生的主體地位,在充分發(fā)揮學生的自主能動性、創(chuàng)造性、培養(yǎng)團結合作的精神、適應社會的能力等方面具有獨特作用。但在實際操作過程中,由于對小群體教學模式理解的誤差,導致出現一些問題。本文在借鑒國內外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基礎上,嘗試對小群體教學模式做進一步的解析,使其能更好地服務于高校體育教學。
教學模式最早是20世紀70年代美國學者喬伊斯和威爾開始提出的,他們認為:“教學模式是一種系統(tǒng)的教育目的、教學策略、課堂設計和教材選擇,以及社會和心理之間的相互影響,教師行為模式化的各種可供選擇的類型”。我國從20世紀80年代開始研究教學模式,由于教學過程的復雜化,影響因素較多,出現了多種理解界定。我國學術界一般認為教學模式是“依靠教學思想和規(guī)律形成的,在教學過程中必須遵循的相對比較固定的教學程序和方法的策略體系”。
小群體教學模式是社會學理論視角的小組互動學習,是西方合作學習思想的一種具體的實施方法和手段。我國學者秦志宇、毛振明、盛群力、李云等人都對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了研究,形成了一定的成果。本文結合他們的觀點,將小群體教學模式定義為:在群體理論指導下,學生互幫互助學習和教師的具體指導與控制,從多維度激發(fā)學生的自主學習興趣和自我提高的主觀能動性,進而達到教學的目的。
小群體教學模式通常包括5個要素:理論基礎、教學目的、操作程序、實現條件、評價,這5個要素之間有規(guī)律的聯系就是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結構。
小群體教學模式是以學生為中心,使學生全身心投入自發(fā)自主學習,體現了人本主義教學思想。小群體教學模式注重個體發(fā)展,而非知識灌輸,根據學生的實際情況分組教學,與人的身心發(fā)展規(guī)律相一致。
人是社會中的人,人的社會屬性是人的根本屬性。小群體教學模式以分組教學使學生在學習過程中能互助、互動、協(xié)調合作學習,這促進了學生群體的社會交流,體現了學生在學校這個社會中的社會屬性。教師按照學生的需求和興趣進行教學,教師的教授指導和學生的學習形成有效的社會交往活動,體現出人的實踐性、主體性。
小群體教學模式為小組成員間的互助合作學習創(chuàng)造了大量的機會,在這個過程中會對學習的知識進行進一步的精加工,從別人身上學習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方法,在評價過程中設定個人目標的實現是集體目標實現的基礎,鼓勵每個小組成員做出最大的努力,這就是精加工理論和動機理論的反映。
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目的在于培養(yǎng)學生的團隊精神、合作意識以及社會交往能力。這一教學模式有利于促進學生學習思想和學習行為相結合,做到知行統(tǒng)一,有利于培養(yǎng)學生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的能力,有利于構建小群體成員和諧的人格體系。
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操作程序是指在體育教學活動中,教學的環(huán)節(jié)和步驟以及每個步驟具體的實施方法,它規(guī)定了教學活動的參與者在教學活動中應該先做什么、后做什么,各個階段應達到的具體目標,當然這種程序并非是一成不變的,根據教學內容和學生的實際情況會有相應的調整。
實現條件也就是常說的手段和策略,是保證小群體教學模式得以順利實施的各種條件和因素,比如:教師的教授、學生的實際情況、教學方法、教學手段、教學內容、教學時間、教育環(huán)境等。為保證小群體教學模式的有效性,教師在運用這一模式時應該對各種教學條件進行優(yōu)化整合,要遵循教學的基本原則,采用特定的教學方法和技巧。
教學模式的評價是指完成教學任務,達到教學目標的評價方法和評價標準。小群體教學模式的評價是以教學分組為基本單位,應按照小組成員的集體表現進行評價,這樣評價的目的是重視小組成員的個體進步,分享團隊成果的喜悅。將個人表現放在團隊里評價,由各小組自己進行評價,重點放在態(tài)度和個人進步上。
在高校體育課教學中,要根據課程的內容、目標和任務以及學生的實際情況,將全班分為若干個小組進行學習,各小組對自己的成員進行角色分配,制定自己的學習計劃和行為規(guī)范。
以小群體教學模式進行高校體育課教學時,各小組要根據自己實際情況制定各小組的教學目標,在向同一個目標努力的過程中需要各成員合作學習,相互觀察同伴的技戰(zhàn)術學習情況,從中發(fā)現問題,共同研究解決問題。成員之間的有效互動是達到小組目標的主要途徑。
小群體教學模式以學生為主體,根據學生的需求及愛好來設計課堂教學,各小組根據本次課的教學目標設定自己的練習計劃,各小組自主決定練習內容和練習量,在這一過程中,教師要引導學生發(fā)揮各自的創(chuàng)造性,設計出符合自己小組實際情況又能激發(fā)小組成員興趣的練習形式,達到本次課的教學目的。
評價體系是教學模式的重要環(huán)節(jié),它是檢驗教學成果的主要途徑。小群體教學模式在評價時不僅看結果,還注重過程,個人評價要放在團隊評價之中,團隊評價以小組為單位,將團隊評價與個人評價相結合。
從社會學角度看,任何教學活動都能轉化為社會活動來分析,當然包括體育教學。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小群體教學模式是通過課堂小群體內成員之間、教師與學生之間以及各小群體之間的互動過程,不僅傳授了體育知識,還培養(yǎng)了學生的社會屬性。
現代大學生的個性鮮明,傳統(tǒng)的體育教學模式已不能引起大學生的學習興趣。而小群體教學模式從西方引進時就強調尊重學生,以學生為主體,重視學生個性發(fā)展的需求,以小群體的形式,通過教師的引導,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興趣是學生學習的內動力,也是影響學習效果的重要因素,小群體教學模式強調學生積極參與體育教學活動的主體作用,符合新時期對高校體育課教學的要求。
在高校體育課教學中采用小群體教學模式有利于培養(yǎng)大學生的團隊精神以及合作競爭的意識。在小群體形式下,成員為達到統(tǒng)一的小組目標,必須注重團隊的作用,個體相互學習、互相鼓勵,既和諧了學習氣氛又培養(yǎng)了團隊感情、提高了學習的效率、增強了集體主義感。隨著體育技術技能的熟練,個體之間、小群體之間還存在著技戰(zhàn)術的比拼及競爭的關系,這也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合作競爭意識。
大學生作為體育教育活動這一特殊社會中的參與人,通過體育教育而逐步發(fā)展、逐漸融入社會化,小群體教學模式的小群體活動學習、互助協(xié)作學習,要求群體成員之間能有效交流,熟練掌握人際交往的技巧,這就促進了學生的社會化發(fā)展,體現了大學生作為一個社會人在體育教學這個特殊社會中的存在,培養(yǎng)了大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在高校體育教學中,小群體教學模式的特點和作用相對于傳統(tǒng)體育教學模式具有不可比擬的優(yōu)勢,它是以問題為導向,以群體互動協(xié)作為核心的體育教學形式,把現代體育教學對學生的全面素質培養(yǎng)帶入了一個全新的領域。小群體教學模式符合現代體育教學思想的要求,符合體育教學改革的趨勢,具有較強的可操作性和實用性。因此,小群體教學模式可作為提高高校體育課堂教學質量的手段之一。
[1]陳元章.“小群體”教學模式在高校體育教學中的實驗研究[J].新課程(下),2015(5):74.
[2](美)Bruce Joyce,Marsha Well,Emilly Calhoun.教學模式[M].北京:中國輕工業(yè)出版社,2009:27-65.
[3]毛振明.日本學校體育教學的學習指導形態(tài)“小集團學習”[J].中國學校體育,1985(6):2-5.
[4]毛振明.體育教學論[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5:5-34.
[5]許婉敏.淺談小群體教學法在教學中的應用[J].寧波高等??茖W院學報,2002(6):24-26.
[6]曲宗湖,楊文軒.學校體育教學探索[M].北京:人民體育出版社,2000:89-95.
[7]李斌,張孝民.分組群體評價教學對大學生心理健康的影響[J].體育科研,2003,24(6):60-61.
G807.4
A
2095-2813(2017)10(b)-0057-02
10.16655/j.cnki.2095-2813.2017.29.057
山西財經大學教改項目,項目名稱:“小群體”教學模式在普通高校公體籃球教學中的研究,項目編號:2014237。
劉剛(1981—),男,漢族,山西永濟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教育訓練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