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 明
論運動技能的學習對社會適應能力的增強作用
李 明
通過文獻資料和專家訪談,對社會適應做基本的概念釋義,并探究學生發(fā)展社會適應能力的必要性。研究顯示:學習運用運動技能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精神,有助于理解和學習社會規(guī)范,有利于鍛煉個人承擔社會角色的作用。
運動技能;社會適應;作用
根據(jù)世界衛(wèi)生組織對于健康的定義來看,社會適應能力的強與弱是衡量現(xiàn)代人社會健康的一項重要指標。此外,教育部在2011年制定的《體育與健康課程標準》中,強調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是其課程的核心價值所在。毋庸置疑,社會適應能力的提升已然成為體育活動中重點培養(yǎng)的能力模塊之一。體育活動的參與主要表現(xiàn)在運動技能的學習與運用上,因此,研究運動技能的學習對人際交往能力、團隊協(xié)作能力、規(guī)范意識等社會適應能力的影響,就顯得尤為必要了。
所謂社會適應指個體與他人及社會環(huán)境相互作用、具有良好的人際關系和實現(xiàn)社會角色的能力。[1]相對于個體來說,社會適應不是一個抽象的存在,實質上它體現(xiàn)出的是個體社會化過程。一個生物人需要通過在社會中的角色學習,體驗和感悟社會,將社會性知識內化,獲得與社會關系密切的價值觀。個體社會化不是存在于封閉的空間,應該存在于開放、動態(tài)、隨機性的空間當中。倘若一個呱呱墜地的自然人,被局限于某個封閉空間亦或是不與他人交流溝通,社會化就會被切斷,例如狼孩、豬孩等。合格的社會化過程理應加入到社會潮流之中,接受社會規(guī)范,認知社會規(guī)律,學會或善于和他人溝通,強化交際能力,形成自己的交際朋友圈,而在交流互動的同時形成獨立的價值評判標準與自我觀念,且思想積極向上。此外,個體在社會化過程中要勇于迎接困難和挑戰(zhàn),能用有效的手段克服挫折與失敗,面對沖突時要協(xié)調好妥協(xié)與抵抗、競爭與合作。簡言之,社會化其實就是個體被賦予社會屬性的過程,個體需要從生活能力、社會規(guī)范、生活目標、社會角色等四個方面加以培養(yǎng)、學習,這樣才能成為一個合格的社會人。
新世紀是一個經濟、信息、人才全球化的時代,是一個機遇與挑戰(zhàn)并存的時代,作為學生要緊跟時代步伐,學會適應來自社會的進步節(jié)奏。目前,我們正處于信息爆炸的時代,舊時代對于人才的標準已經滿足不了社會的需要,新的變革正在發(fā)生,人才素質的定義已不在局限于對知識、技能的掌握,創(chuàng)新意識、價值觀念、個人品質、身心健康以及社會適應能力均被當做評價人才素質高低的指標。
但是,在當今的學生群體中,社會適應能力已變得異常脆弱,學生社會適應能力每況愈下,這不僅不利于自身發(fā)展,而且也與社會要求背道而馳。如今的大學校園普遍具有社會的某些性質與特點, 很多在校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存在明顯的不足與差距, 如: 自我認知能力、獨立生活能力、人際交往能力、學習能力、應對挫折能力、創(chuàng)新能力等較低, 不能滿足社會的需要。[2]隨著改革開放的深化,以及社會主義市場經濟的建立,既帶來了物質豐盈的市場、蓬勃發(fā)展的經濟,同時也加劇了社會間的競爭、加快了異質文化間的碰撞,也改變了生活方式、打破了原有的價值觀念,思想和生活都在革新,人們的心理變得格外敏感,面對著現(xiàn)實的沖擊,我們需要具備更加成熟和睿智的心理去適應瞬息萬變的世界。
美國未來學家阿爾溫·托夫勒在《未來的震蕩》一書中指出:“社會變革”和技術革新的加速發(fā)展, 使社會上所有的個人和組織都越來越窘于應付了, 處理不當, 將引起適應力的大崩潰.[3]目前,社會處于轉型期,一部分學生面對著現(xiàn)代化進程中出現(xiàn)的問題,表現(xiàn)出諸多壓力與不適,消極的、焦慮的情緒體驗,不僅使學生行為認知發(fā)生偏差,而且在心理上也產生變形?,F(xiàn)代社會中部分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相當薄弱,表現(xiàn)為:自我中心感太強,缺乏合作精神,不善于處理人際關系;對父母的依賴性強,獨立生活能力差;心理承受力低下,意志薄弱,缺乏面對困難、挫折的勇氣,處理危機能力差等等。上述問題的出現(xiàn),主要歸結為以下幾個原因:1)獨身子女家庭,關愛程度過大,溺愛與寵愛,往往會抹殺個體獨立面對問題的能力;2)應試教育的封閉性、單一性,導致學生不能很好建立和培養(yǎng)起健全人格。學生是未來社會主義建設的主體,其社會適應能力的高低,既關系著國家未來建設的興旺,也影響著個體生活品質的滿意度。因此,學校需要堅持貫徹執(zhí)行素質教育,積極采取有效手段,豐富和增加學生課外實踐活動,開展心理健康教育,培養(yǎng)和鍛煉學生的社會適應能力。
3.1 有利于改善人際關系
社會的基本基因是人,因此,衡量個體的社會性常常以其人際關系的健康性作為評價指標之一。不難發(fā)現(xiàn),個體長期處于良好的人際關系環(huán)境中,對其個性的發(fā)展具有積極的推動作用,同時,使其在社會互動過程中獲得更多滿足感、幸福感。體育活動是一種多方社會參與的集體活動,正是因為其具有明顯的社會互動價值,所以在人際交往環(huán)節(jié)中扮演著重要載體作用。例如,在生活中常常遇到一種場景,素未謀面的陌生人借助球賽完成關系的延伸,試想一場酣暢淋漓球賽,讓素不相識的陌生人之間建立語言鏈接、肢體協(xié)作。比賽中相互配合,當動作技能發(fā)生錯誤的時候,往往相互指正,共進學習,默契度的上升,帶來的是彼此的信任,溝通頻率的增加,是關系網建立的社會基礎。然而,從個體性格角度來看,外向型個體通常熱衷于體育技能的展示,究其原因有自我認同的內因推動,也有社會交往需求背景下群體認同感的推波助瀾。另一方面,性格內向、膽小的個體應該鼓勵積極參與體育活動,掌握運動技能既可以增進自信,增強自我認知,又可以增加接觸外界、與人交流的機會。運動技能的展示與運用,不僅可以幫助個體改善人際關系,而且還能解決外交問題。眾所周知,20世紀70年代中美關系的正?;年P鍵推手就是中美兩國的乒乓球隊互訪事件,表層傳達的是兩國選手乒乓技能的展示,深層推動中美兩國外交建立,幫助搭建政府溝通交流之橋梁。
3.2 有利于培養(yǎng)良好的合作精神
合作的優(yōu)勢主要體現(xiàn)在通過團體協(xié)作取得最大化社會效益,合作配合能力是衡量生物人具備社會屬性的指標之一,也是培養(yǎng)社會適應能力的主要途徑。在整個社會運行系統(tǒng)中,個體的力量常常如螢蟲之光般微弱,而集體的力量確如浩瀚星辰匯聚之光芒,明亮且奪目。但是集體力量的形成與發(fā)展離不開每一個成員協(xié)作、配合,每位成員的人格里應該都鑲嵌著團隊勝利的榮譽感。體育項目中相當一部分都呈現(xiàn)出集體性特點,這就為個體團結協(xié)作、合作共贏精神的植入,深耕出一片沃土。從田徑場上的四人接力,到綠蔭場上不同位置球員間的配合,再到籃球場中團隊奮進的默契以及其它種種集體戰(zhàn)斗的項目,它們都反映出只有當每名參與者都擁有強烈的團隊認同,積極配合協(xié)作事件的發(fā)生,完成角色職責,履行應盡義務,那樣才能獲得團隊實力的最大發(fā)揮。例如,曾經奪取“五連冠”的中國女排,論個人技術和身體條件并不強于當時的美國、蘇聯(lián)和古巴,而她們能夠獲勝的關鍵是依賴了隊員之間、隊員與教練之間的密切協(xié)作,從而形成了勢不可擋的集體力量。由此證明,體育活動是一種蘊含著協(xié)作基因,需要通過精誠團結的力量參與的活動,而在體育活動養(yǎng)成的合作習慣也會潛移默化的遷移到生活中,進而提高社會適應能力。
3.3 有助于理解和學習社會規(guī)范
社會規(guī)范是社會活動的準則,是規(guī)定社會行為的標尺,在社會共同生活中,它孕育于社會互動之中,有制度的、非制度的,其本質是反映社會關系。體育運動本身就是一個規(guī)章制度比較嚴謹?shù)纳鐣顒樱瑢⑴c人員有較強的行為約束力。體育運動的規(guī)則約束力表現(xiàn)出一種根深蒂固性,在技能動作的學習時,你會被束縛于模式化、固定化的動作演練之中,如果你表現(xiàn)出與傳統(tǒng)技術動作格格不入的行為,那么你的運動行為就會被定義為錯誤動作的示范。在各項體育運動項目中,各種技術動作通過長期糾正、創(chuàng)新、發(fā)展已經形成了一整套完備的行為方案,是正確動作的典范,每一位運動技能的學習者都要遵守這一行為規(guī)范,從而暗示自己行為要規(guī)范、正確,這樣才能有效的保證技能水平會得到提高。此外,當鍛煉者運用或發(fā)揮運動技能時,往往又被限制在一個更大的行為準則中,如比賽規(guī)則、競賽規(guī)程等,并通過裁判、仲裁、社會輿論、大眾媒體等進行監(jiān)督,它告知鍛煉者需要怎樣在一個合理的范圍內去運用技能,久而久之,鍛煉者的腦中就會形成一定的思維定勢,參與行為自然變得有章可循,中規(guī)中矩。在一定意義上, 體育競賽是社會競爭的一個縮影, 學生在各種體育競賽活動, 通過擔任運動員、裁判、觀眾等各種角色, 逐漸領悟和內化競賽活動的規(guī)則、規(guī)范意識, 而這種意識將會遷移到其它社會活動中去, 為今后參與社會競爭, 遵守社會各種法規(guī), 奠定良好的規(guī)范意識.[3]
3.4 有利于鍛煉個人承擔社會角色的作用
對于個體來說,社會生活總是充滿了隨機與任意,人置于其中也是不斷的切換自我的屬性標簽,因為作為社會人應當具備能根據(jù)不同的場合、環(huán)境,迅速對自己的角色認定,作出正確、恰當?shù)恼{整的能力。角色扮演的自我認知是人類社會適應能力基本體現(xiàn)。體育運動通常是一種分工較為明確的社會活動,根據(jù)參與者的技能、任務的不同,直接決定著參與者的角色扮演,因此,體育運動也為人們適應不同的社會角色提供了良好的平臺。以足球為例,當學生決定分組進行比賽時,學生們就開始根據(jù)自己的所掌握的運動技能,對前鋒、中場、后衛(wèi)、守門員等角色進行自我認定,繼而去扮演這個角色。誠然,當個體進入到體育角色狀態(tài)時,這個個體就有義務去遵守該項目的準則、規(guī)則與道德規(guī)范,同時也有權利去獲得技術表現(xiàn)、他人鼓勵、賽事嘉獎,當熱也有可能需要承受來自他方的責備、嘲笑與諷刺,而個體的任務就是去適應。
[1] 季瀏.體育與健康[M].上海: 華東師范大學出版社,2001.
[2] 吳鍵.學校體育促進學生社會性發(fā)展基本概念的界定與核心目標[J].體育教學, 2006,(1):54-55.
[3] 劉一民.健康體育與學生社會適應能力的培養(yǎng)[J].曲阜師范大學學報,2004,(4):98-101.
[4] 李兵.體育鍛煉對社會適應能力的提高作用[J].湖南科技學院學報,2007,(9):137-139.
DiscussiononSocialAdaptationEnhancementbySportSkillAcquisition
Li Ming
This paper makes a basic definition of social adaptation through documentation and expert interview methods. Besides, it also studies the necessity of students’ social adaptation development. The study shows that learning sports skills can improve interpersonal relationship, be helpful to cultivate the sound team spirit, understand and learn social regulations, as well as promote social adaptation abilities.
sports skills; social adaptation; function
G80
A
1005-0256(2017)12-0161-2
10.19379/j.cnki.issn.1005-0256.2017.12.065
李明(1987-),男,安徽巢湖人,碩士,講師,研究方向:體育人文社會學。
銅仁幼兒師范高等??茖W校藝體系,貴州 銅仁 554300
Department of Art and Physical Education, Tongren Preschool Education College, Tongren 554300, Guizhou, Chin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