慈能勇??
摘要:怎樣做好學困生的轉化工作,是每個教師都必須認真對待和認真研究的問題。在這方面我取得了良好的教學效果,并摸索積累了一些經(jīng)驗。在此拋磚引玉,不介意貽笑大方。
關鍵詞:英語;學困生;教學
我從事外語教學工作十幾年了,在教學過程中,每屆都會碰到一定數(shù)量的外語學習上的學困生。我的體會是要與學生做朋友,建立和諧融洽的師生關系。
師生關系是學校教學中最主要的人際關系。教學過程是教師與學生之間在理智、情感和行為諸方面進行動態(tài)的人際交往過程。建立良好的師生之間的人際關系是教學成功的保證。而學困生更值得關注,也更需要關注,教師和學困生之間的關系便更為重要。一位耐心體貼、循循善誘、誨人不倦的教師,肯定會為這些學困生所尊敬;而他們往往又會順應老師的期望,以高度的熱情投入學習。那么,如何才能建立教師與這些學困生之間良好的人際關系呢?我從以下幾方面去作了些努力:
一、 富有新意的課初開端
每堂成功的課都有一個好的開端。古人云:“萬事開頭難”,意即凡事要有一個好的開端不容易,有了好的開端,其他事情也就不那么難了。一堂課開端質量如何,將明顯影響學生學習的興趣、方向和效果。課初開端主要任務是使教學一開始便能緊緊抓住學生的注意力,主要方法是富有新意、不拘一格、時間長短適當。英語課課初開端的方法很多,這里僅舉兩例。
(1)用英語“寒暄”。一上課,教師一進入課堂,師生之間情感交流就開始了。師生彼此自然地致以親切的問候,用英語“寒暄”一會兒。
(2)以游戲激起學生興趣。游戲是學生最喜聞樂見的,因此把它作為一節(jié)課的開端,那整節(jié)課的效果都應該很好。
二、 轉變自己的角色,把鼓勵送給每一位學困生
一般來說在那些學困生眼中,老師就像是一個無惡不作的“大惡人”,處處要“置他們于死地”,別說聽你上課了,就連看都不想看到你。針對這點,我們便應努力使這個壞印象在那些學困生的腦海中消失。我們可以在課上多給他們表現(xiàn)的機會,讓他們多讀、多說,當他們稍有一點成績時便大加贊賞,鼓勵其繼續(xù)努力,還鼓勵其他一些學困生向他學習,這樣可以一舉兩得:這位學困生自己會覺得有點興趣,會再作努力,其他學困生互相其實也會攀比,也就會努力。這樣也可以為融洽師生關系打下一定的基礎。
三、 在課外做學生心貼心的好朋友
以往我們做老師的都是下課以后就會坐在辦公室里,好像自己離了課堂就已經(jīng)是脫離了學生。我想課外更是老師和學生交流特別是和學困生交流的好機會,我們應該利用好。
四、 理解、尊重、寬容、善待學困生
英語教學成功與否,不僅取決于學習者的智力因素,還取決于他們的情緒、態(tài)度、學習動力等,因此教師在任何時候都要注意控制自己的情緒,不遷怒、不急躁,切忌使用訓斥、侮辱人格和傷害自尊心的語言,切忌向家長及班主任告狀。
學困生在班級中常被同學鄙視,有些教師也認定他們是班級的“敗類”“包袱”,在社會上受到冷眼,在家也受到家長的訓斥,心里有一種壓抑感,有厭學情緒,自信心不強。鑒于此我主動采取適當?shù)男问饺ピ耘嗨麄?。當我看見學困生抄其他同學的作業(yè)時,我不但不責備,還主動將最好的學生的作業(yè)本借給他們抄,并叮囑他們要“一抄、二讀、三背”。第二天上課,有意識地叫學困生站起來口頭做一遍,同樣也能達到預期的效果。每次的單元測驗,我將成績有進步的學困生的名字提出來及時表揚,讓他們也享受一下成功的歡樂及喜悅。有些學困生的頭腦反應的確慢點,有時一個簡單的時態(tài)講幾遍還不理解,我不厭其煩地再多講幾遍;有時想法編成公式和順口溜,用淺顯易懂的語言講解直到他們聽懂為止。無數(shù)事實證明,學困生有消極性,也有積極性;有逆反心理,也有求知欲;有違反紀律的行為,也有守紀律的愿望。他們畢竟是十三、四歲的孩子,教師一個寬容的微笑、一句體貼的話語、一個會意的眼神、一個輕微的觸摸都會產(chǎn)生巨大的學習動力。
五、 借助集體的力量感染學困生
一個教學班上約有三分之一的學困生,我從音標入手,科學地系統(tǒng)地教學,使班上絕大部分的學生走上正確的學習外語的軌道。班級的學外語氣氛濃,外語成績好,這對那一部分學困生也是一種很大的教育力量。在這樣的環(huán)境中,他常常會不知不覺地感受到集體的壓力。別人的外語都能學得好,為什么我不能?在強烈的學外語氣氛感染下,他不好意思不學好外語。
六、 給學困生指出切實可行的目標
一定的學習目標是學生獲得學習動力的源泉,學困生之所以文化課成績差,沒有奮斗目標是一個重要原因。我在對每位學困生全面了解的基礎上,給他們制定了短期學習目標和長期學習目標(一學期),而且經(jīng)常檢查這些目標,及時修改目標,一旦發(fā)現(xiàn)給他們訂得過高或過低,就逐一幫助他們修正,激發(fā)他們學習的潛力。
總之,教師要掌握學困生的心理,要用真誠的愛喚起他們的共鳴,最終達到使他們自己想學的目的。
作者簡介:
慈能勇,安徽省安慶市,望江縣實驗學校。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