張雅琪+鄭榮寶+唐曉蓮+張春慧+黃婷+謝昊+譚建純
摘要:以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中1998—2015年285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相關文獻作為研究對象,通過CiteSpaceⅢ可視化分析軟件對文獻研究知識基礎及研究前沿進行共被引網絡、關鍵詞共現網絡及突現詞分析,對土地增值研究現狀、研究前沿進行分析,理清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發(fā)展脈絡、熱點分布、演化路徑和未來發(fā)展趨勢。結果表明,土地增值及收益分配研究已完成基本理論和研究體系的構架,但存在研究網絡交叉性研究較多、缺乏系統(tǒng)性、收益分配測算模型研究相對較少等方面的不足,這為我國土地增值及收益分配研究體系的重新規(guī)整提供了理論支撐。
關鍵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可視化分析;研究進展
中圖分類號: F301.3 文獻標志碼: A 文章編號:1002-1302(2017)20-0355-08
隨著社會經濟的迅速發(fā)展和城市化的不斷深化,2014年末我國城鎮(zhèn)化率已經達到54.77%。城鎮(zhèn)化進程的加快不僅給城市發(fā)展帶來人口、交通、環(huán)境等諸多壓力,同時城市用地也面臨著嚴峻的短缺。土地的稀缺屬性使得土地在城鎮(zhèn)化過程中地位越來越重要,伴隨而來的則是土地性質及用途的急劇轉變,土地價值隨著城市的外拓逐漸提升。大量城市周邊的農用地被征收,直接影響到村民的收入水平及生活質量,土地價值的增長沒有給村民帶來更多的收益,反而使村民在土地征收過程中失去了他們最基本的生活生產資料。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過程中分配不公平、不合理現象日益頻繁,嚴重地損害了村民的利益。因此,深入研究農地非農化進程中土地增值的內在規(guī)律、理論及收益分配的測算等理論及知識的聚類,探索土地增值收益研究的起源、發(fā)展脈絡及熱點前沿,為建立合理、公平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進一步為開拓該領域提供理論參考和借鑒,促進社會經濟健康、協調及可持續(xù)發(fā)展具有極其重要的意義。
本研究選用1998—2015年中文社會科學引文索引(CSSCI)文獻作為研究來源,選用CiteSpaceⅢ可視化分析軟件并結合SATI3.2文獻題錄信息統(tǒng)計分析工具對有關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文獻進行數據挖掘,并以可視化的方式將該領域內的發(fā)展變化呈現出來。從分時、動態(tài)及多元的角度出發(fā),對以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為主題的文獻進行挖掘,深入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知識基礎、研究范圍、研究內容、研究主題和研究熱點,明確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演化路徑和未來發(fā)展趨勢。
1 研究方法與數據
1.1 研究方法
傳統(tǒng)的綜述性論文寫作需要耗費大量的時間和精力閱讀文獻,這給許多想快速了解某一領域的學者造成一定的困擾。早在1904年Pearson就提出將Meta分析方法用于文獻綜述類研究[1],被稱為“系統(tǒng)性綜述”,主要對某一領域的相關研究起源、發(fā)展及演化過程進行有效梳理,但是Meta局限于對不同研究的相關系數進行合并,因而對純理論性的文獻綜述所涉范圍無法借鑒該方法。陳超美在2004年通過改進德雷克賽爾大學所設計的作者被共引分析軟件ACA,最終開發(fā)成CiteSpace信息可視化軟件[2],填補了純理論性綜述無法通過計量方法進行統(tǒng)計的缺陷。該軟件通過不斷的改進和升級,成為近年來在信息分析中最具特色和影響力的可視化軟件。本研究將以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相關文獻作為研究對象,利用CiteSpaceⅢ軟件和SATI3.2軟件,對被引文獻和引文文獻進行數據挖掘和計量統(tǒng)計,為梳理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相關研究提供分析工具。
1.2 研究數據來源與分布
為保證本研究可以清晰、準確、全面地梳理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科學發(fā)展脈絡、發(fā)展趨勢及結構分布。本研究在文獻篩選過程中基于1998—2015年CSSCI數據庫進行檢索,以“土地增值收益”“土地發(fā)展權”“土地權益”“土地收益”“失地農民補償”“土地增值”“土地所有權”為主題詞,通過SATI3.2文獻題錄信息統(tǒng)計分析工具統(tǒng)計并去重,共獲得285篇文獻及1 748條去除自引的索引文獻、國內相關文獻及相關新聞報道,對所得文獻數據及引文數量進行年度分布統(tǒng)計(圖1),期刊來源分布統(tǒng)計(圖2),學科分類比例統(tǒng)計(圖3)。
由此看見,在樣本觀察期1998—2015年,國內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的相關文獻數呈現波動式的上升趨勢;引文數量在1998—2006年呈現快速增長趨勢,說明該時期對土地增值收益領域的研究熱度和重視程度較高,關注度逐漸提高。2006—2015年又呈現出快速下滑趨勢,這歸于黨中央對村民土地增值收益的高度重視。但是出臺政策的不斷調整,使得研究者無法準確捕獲相關熱點。近幾年,在研究該領域時主要引用2006、2007年相關研究學者觀點,后期所提出的觀點及視角還不夠成熟,因而造成近年來引文數量呈不斷下滑趨勢。
從期刊來源分布來看,《中國土地科學》占據了1998—2015年文獻數據來源榜首,據《中國學術期刊綜合引證報告》(2008版)統(tǒng)計,期刊來源排名前20中有14種期刊對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進行深入探討,本研究統(tǒng)計前10種期刊的影響因子進行說明,期刊影響因子(IF)越大,說明該期刊整體的學術影響力越大,反之影響力越??;在對總被引頻次分析中發(fā)現,《經濟地理》《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法學研究》,3種期刊總被引頻次位居前3,計算公式如下:
IF(k)=(nk-1+nk-2)/(Nk-1+Nk+2);
式中:k為某一年;nk-1+nk-2為某一期刊在k年的被引用總數量;Nk-1+Nk+2為該期刊在k年的被引用數量。
總被引頻次越高,說明該期刊在學術交流中受重視程度越高,反之則被使用率相對較低;H指數是由Hirsch在2005年提出的一項新的文獻計量標準[3],用于判斷科研機構、期刊、學科及研究個人成就及研究質量。H指數越大,個人成就及研究領域問題質量越高,反之越低。本研究以影響因子為主,對總被引頻次和H指數進行計量統(tǒng)計,發(fā)現《經濟地理》《法學研究》在該領域研究過程中無論是在影響力還是期刊質量方面都處于較高水平,詳見表1。endprint
2 土地增值收益領域文獻計量分析
2.1 知識基礎構架
研究領域的探索可以將其概念化為研究前沿熱點到知識基礎的時間映射與回顧。樣本數據中被引文文獻構成該研究領域知識基礎的基礎框架,相對的引文文獻則為研究前沿[4-5]。將研究前沿與知識基礎通過CiteSpacesⅢ生成多視角共引網絡可以有效地揭示土地增值收益領域的發(fā)展與歷史進程,體現出知識基礎與研究前沿之間的相互關系。本研究基于1998—2015年CSSCI數據庫,構建土地增值領域的知識基礎和研究前沿的多維知識網絡視圖,對該視圖進行信息處理與挖掘,并進行深度解析。
為了更好地查看1998—2015年土地增值領域研究進展,本研究在進行操作過程中設置如下:①時間切割值為1;②主題詞來源:標題、摘要、系索詞和標志符;③主題詞類型:名詞短語,同時選擇參考文獻;④設置提取每個時間段切片排名前50個高頻出現的節(jié)點;⑤閾值C、CC、CCV分別設置為(3、2、16)、(3、3、20)、(3、3、20),其余的由線性內插值來決定并賦值。
運行CiteSpacesⅢ軟件得到網絡時區(qū)圖及被引頻次最高節(jié)點所屬研究區(qū)域,如圖4所示,其中包括557個節(jié)點和 1 996 條線,平均輪廓值為0.767 8,超過0.7,說明本研究聚類的高效性是可以信服的。
從圖4和表2可以看出,2008年以前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呈現出尚淺的狀態(tài)。從圖4中可以發(fā)現,近幾年有關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的相關研究較少,但聚類的集中性較強。研究分支相對較多且彼此之間的關聯性緊密,主要體現在土地增值收益來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之間的關系,具有較強的相互解釋性。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測算模型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與發(fā)展權同其他聚類群組之間的相互關系較為疏離,但與被引頻次較高的節(jié)點處聯系較為緊密。本研究圍繞關鍵的節(jié)點形成多個文獻聚類群組,將土地增值收益劃分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來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測算模型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與發(fā)展權5個知識基礎群組。
#C1聚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來源:圖4中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來源知識群組是國內土地增值收益研究領域中最早達到研究閾值的聚類群組,即“農村集體土地所有權與土地增值收益”。該群組中文文獻最早被引用時間在1998—2000年(表2),文獻總量相對較多,但中心度偏低(表3)。與其他聚類之間的關系較為緊密,主要是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相關性較強。通過對該領域的文獻回顧發(fā)現,該群組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增值收益來源途徑”及“土地增值收益來源性質”2個方面。大多數學者在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來源時,因用途轉變及性質變更等原因,將其歸納為供求性增值、用途性增值、投資性增值[6],或者是直接投資增值、土地間接投資增值、土地自然增值、征地不完全補償增值;也有研究學者認為勞動力投入促使土地用途轉變,投入資金要素、技術要素,實行科學管理可共同促使土地增值[7]。但他們所提出的來源僅限于對土地整體進行宏觀增值的把握,并未對土地增值過程中的細節(jié)進行解釋,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在現實的土地增值收益過程中存在多個環(huán)節(jié),如一塊農地轉非農用地所需要經過的流程包括土地征收、土地供應、土地出讓、房地產開發(fā)四大環(huán)節(jié),每個環(huán)節(jié)又包含若干小項,朱一中等均從4個環(huán)節(jié)并結合實際進行了研究,并填補了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過程中對細節(jié)分析的空白[8]。
#C2聚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群組初次被引時間大概為2002—2004年(表2),節(jié)點呈現出較高的中心性,并與周邊聚類群組連接相互緊密,形成一個具有較強凝聚力的網絡中心區(qū)域,向不同領域進行高頻輻射(圖4)。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來源的基礎上,形成較為豐富的成果和結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后續(xù)研究具有較強的解釋度。該群組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知識基礎映射到政治制度、法律權益及收益分配中并實證化。從單一的理論研究擴展成為一個匯集政治領域、經濟領域、法學領域及理學領域的綜合性研究領域。在研究體系上,將土地收益分配去向歸納為“漲價歸私”[9]、“漲價歸公”[10]、“公私共享”[11-13]。其中,鮑海君的《城鄉(xiāng)征地增值收益分配:村民的反應與均衡路徑》和梁爽的《土地非農化過程中的收益分配及其合理性評價——以河北省涿州市為例》的共被引文獻量和同被引文獻量分別為 1 888 747 和3 961 346次。且高中心節(jié)點外圍呈現深色圓圈,說明該領域內的文獻在整個研究領域中具有較高的影響力。從圖譜中發(fā)現該群組研究時間跨度較大,且不斷出現新的研究熱點,諸如將土地收益權進行重構,以改變村民處于收益分配鏈末端的狀況。這一觀點的提出,為后續(xù)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研究提供了新的視角。#C2聚類同時還延伸出1個新的分支,即土地增值收益與土地稅收制度的相互關系,但由于該分支提出時間較早,研究期限又較短,故在統(tǒng)計聚類過程中仍將其計入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中。
#C3聚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初次被共引時間大約為2006—2008年(表2)。圖4顯示為土地收益分配制度的聚類群組,節(jié)點相對密集,土地收益分配理論中心度相比較低,且處于一個較為均衡的狀態(tài),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具有較強的關聯性,幾乎與#C2聚類群組形成一體,部分共被引網絡呈現出重疊態(tài)勢,并形成多個研究中心。目前,對該領域的研究主要為兩大板塊,一是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相關的行政法規(guī)制度,二是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相關的經濟制度。
行政法規(guī)制度主要涉及制度學和法學對土地相關權益的研究。楊紅朝從制度學和法學的角度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過程的公平共享現狀、理論進行研究,并提出與劉英博(表2)相同的觀點,實現土地收益權益的重構,并提出解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不公的根本在于完善土地權益的制度與法規(guī)有利于更好保護村民權益[14];程宇等則通過實踐,提出“經營式動員”模式,用于彌補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過程中的漏洞和缺陷,其核心部分是將村莊、社會組織以利益結盟的方式互相牽制,互相促進,實現土地資產增值,改變村莊運行的秩序,從簡單的地緣、血緣關系上升為利益關系的牽涉,增加土地制度的張力[15]。endprint
關于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相關的經濟制度,朱一中等認為完善土地產權制度及土地作為商品進入土地一級市場是實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有效方式[8];而張廣輝等卻認為土地產權制度的缺失并非是造成土地收益分配不公的根源,村民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有失公允是因為法律的缺陷與政府執(zhí)行力度不到位[16];諸培新等均對土地補償制度和稅收制度進行了大量深入研究[17-19]。
#C4聚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測算模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測算模型首次共被引時間為2002—2003年(表2)。有2個關鍵點文獻與#C2聚類具有較為緊密的聯系,但整體上聚類相對較為疏離。由此可見,該聚類在研究過程中以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為研究基礎,在方法上另辟新徑,構建經濟數學模型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進行測算。在該網絡研究中,大多數學者以地租理論為基礎,沿用Capozza and Helsley的城市經濟理論模型,對國外所研究模型進行修正,構建農地價格和市地價格的動力學模型[20]、城市地租動力學模型[21]、地價與地租之間的動態(tài)演變模型[22]、土地增值收益物元模型[23]、土地增量價值模型[24]等,用于土地增值收益的測算。
#C5聚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與發(fā)展權:“土地增值收益分配與發(fā)展權”處于圖譜的外圍邊緣位置,首次被共引時間為2007—2009年(表2),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中分離出來的一部分新的分支,但關聯性較弱。通過文獻回顧,土地發(fā)展權最早在1947年英國《城鄉(xiāng)規(guī)劃法》中被提出[25],隨后法國、美國、相繼設立土地發(fā)展權制度,但實施效果甚微。#C5聚類與#C3聚類之間的關聯性較強,關鍵節(jié)點文獻為沈守愚的《論設立農地發(fā)展權的理論基礎和重要意義》,標記僅2群組的流動路徑線路。因此,#C5可以被視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測算模型共同的延伸。該領域更多地側重于研究土地發(fā)展權的法學意義[26]、土地發(fā)展權與補償制度之間的內在關系[27]、土地發(fā)展權與土地增值收益的耦合性[28]。
通過上述5個聚類的分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文獻被共引網絡形成了來源、理論、制度、測算、權益的清晰脈絡,體現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持續(xù)性、連貫性和延展性,直觀地展示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領域知識群體之間的演進過程(圖5)。
綜上所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領域圖譜聚類的知識群組數量比較多,所構成的演化路徑在分配來源、分配理論、分配制度、模型測算及發(fā)展權5個路徑進行演化。#C1聚類群組與#C2聚類群組網絡呈現重疊部分,后繼研究具有可延伸性;#C2處于整個網絡的中心點,與周邊聚類群組聯系較為緊密,通過#C2,在后繼研究過程中延展出分配制度、測算模型及土地發(fā)展權三類,成為整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領域的理論基礎;#C3聚類群組與#C2聚類群組重疊成分較大,呈現出2組聚類群組合并態(tài)勢。由此可見,2組聚類相互解釋性較強,且#C3知識群組是#C2知識群組的政治角度的理論延伸,成為#C2知識群組的前沿分支;#C4和#C5聚類群組與#C2聚類群組有著較為緊密的聯系,與#C5聯系相對較弱。由圖4可知,#C4知識群組與#C2知識群組聯系集中在關鍵中心節(jié)點處。#C2知識群組在經濟領域的理論升華與實踐應用,將是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領域的一個重要研究方向和熱點;#C5知識群組主要與#C4知識群組形成緊密的聯系,雖然與#C2有一定的關聯性,但筆者認為,#C5應為#C4知識群組的一個重要分支。
2.2 研究主題的演化路徑分析
2.2.1 研究主題演化過程 對主題的分布及演化研究可以直觀地表現出不同時間段內的熱點、視角及研究方法的變化。對某一研究主題最為精準、精煉地表達是文獻研究中的關鍵詞。關鍵詞之間的相關性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揭示不同研究方向或視角的內在聯系。因此,本研究通過對關鍵詞進行共現分析來判斷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領域的主題構架的發(fā)展變化。具體操作方式如下:①時間切割值為1;②節(jié)點類型為關鍵詞;③閥值設定TPO50;④采用MST計算方法,并運行CiteSpaceⅢ得到以關鍵詞為節(jié)點的共現網絡圖譜,得到關鍵詞共現的關鍵路徑(圖6)、關鍵詞中心度(表3),修剪后圖譜含164個關鍵節(jié)點及266條連線。
2.2.2 研究主題辨別 關鍵詞中心度越高,代表該關鍵詞在整個共現網絡中越重要,并在一定時期內是核心的研究主題。本研究按照中心度大小對關鍵詞共現的路徑關鍵性進行篩選(表3),從而對不同時期的土地增值收益研究主題進行科學辨別。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觸發(fā)階段在1994—1996年,該階段主題研究主要集中在土地增值收益的來源階段,從土地自然增值和人工增值2個方面切入分析;真正開始進行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起步于2006—2007年。隨著城鎮(zhèn)化的快速推進,原有城市空間主體已經趨于飽和狀態(tài),無法滿足更多城市功能的需求,該階段政府通過制定政策,開始向外拓展城市空間,以征收周邊農村土地為對象進行城市擴張。“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土地發(fā)展權”“城市政策”等關鍵詞,呈現出較強的中心度,是整個研究的核心節(jié)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及“土地發(fā)展權”關鍵詞周邊圍繞著密集的網絡連線,說明該關鍵詞一直以來作為研究領域的熱點?!俺鞘姓摺弊鳛橥恋卦鲋凳找娣峙涞囊粋€重要的宏觀背景,是推進城市空間外延的一個重要政策基礎。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在2008年得到迅速發(fā)展。進入該領域新的分支越來越多,圍繞“土地增值收益”為核心,出現了“土地征用”“分配機制”“土地權益”“理論分析”“制度租金”“地租理論”等多樣化復合命題及新命題共同組成研究網絡,且“分配機制”“土地權益”“理論分析”具有較為均衡的中心度,“制度租金”“地租理論”等中心度相對較低。根據共現詞網絡圖譜進行分析,這一時期出現最多的關鍵詞為“分配制度”,但中心度較高的卻是“土地征用”,說明該階段對這兩方面的研究均為重點。其中“分配制度”“土地權益”“制度租金”“地租理論”是影響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重要影響因素,“土地征用”是政府宏觀背景政策。endprint
2009—2012年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一個轉型期。從城市用地的土地增值收益研究逐漸轉向城市邊緣及城中村土地增值的研究。將“農地非農化”轉變成為“城鎮(zhèn)建設用地”,產生的“級差地租”獲得超額增值,并進行收益分配。該階段圍繞“收益分配”為中心,向四周輻射形成“土地征收”“農地非農化”“級差地租”“地方權力”及“集體建設用地”5個新的研究方向。中心度較低,屬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主題的分支拓展。通過關鍵詞頻次發(fā)現,該時期的主要關鍵詞為“農地非農化”。2013—2015年,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又進入一個較為寬泛的研究拓展階段,開始出現“土地產權”“征收與補償”“征地制度”“利益均衡”“制度保障”“機制創(chuàng)新”等,更多是通過法學角度展開多方位研究。
通過上述總結,發(fā)現該領域在相關研究過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來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測算模型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發(fā)展權5個群組的關鍵詞交叉出現,循環(huán)往復的同時又產生新的研究分支,原有研究分支及熱點隨著時間的推移,不斷進行完善和拓展。
2.2.3 路徑分析 由關鍵詞共現網絡分析及關鍵詞中心度網絡分析發(fā)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無論從哪些方面進行研究,均圍繞著土地增值這一核心展開。本研究借用關鍵詞共現網絡研究,疏理出一條主要的研究演化路徑,見圖7。
“土地發(fā)展權”演化路徑從土地產權中分離出來并通過雙方達成的協議讓渡給其他人,從而對土地進行不同用途的開發(fā),而土地所有者可以獲得被讓渡方所給予的補償[29-30]。結合關鍵詞共現網絡可以看出,土地增值收益在研究過程中,主要集中在對“土地發(fā)展權”“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土地產權”“政府行為”“地租理論”等共同組成研究領域的基本框架。隨著研究的進一步發(fā)展,研究主題逐漸在“土地發(fā)展權”“土地征用制度”“土地收益分配制度”“土地產權”“政府行為”“地租理論”中逐漸完善,促使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結論與實踐應用相結合, 進而推動我國土地增
值收益分配相關制度的合理化制定。
2.3 研究前沿進展
研究前沿的辨識可以有效地為學者研究提供最新的研究動態(tài),預測研究領域的未來發(fā)展方向。在本研究方法中采用詞匯或短語的突現度探究學科發(fā)展的新趨勢和突然變化。CiteSpaceⅢ在分析突現術語時采用對主題來源(題目、摘要、系索詞、主題單元詞或詞組)復選框中內容提取突變專業(yè)術語,從而揭示突現主題屬于變動趨勢,反映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的前沿。
在本研究觀察期內發(fā)現存在2個活躍期2004—2005年、2008—2010年,除去活躍期年份(表4),1998—2015年未再出現過突變主題術語,可見每當突變主題術語出現前或出現后都會有一個緩和期醞釀新的突破,將研究的制高點推向更高的層面。
2004年的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土地征用領域,關注土地市場中土地征用和用地擴張過程中土地價值的增加。通過國家征地制度的改革等相關政策,引導村民進行土地股份制改革,為研究者指明研究方向。實現土地增值的有效途徑是將集體用地國有化,通過統(tǒng)一的土地市場和國家管理,實現農用地土地增值最大化;同時說明在城鎮(zhèn)化不斷推進過程中,城市用地短缺,農用地被征用,土地市場存在土地供不應求的現象,推動土地價格持續(xù)攀升,是土地增值的一個宏觀環(huán)境。
2005年的研究前沿集中在土地資源和土地補償之間的相關性研究和探索。主要針對失地村民進行征地補償,并通過土地收益模型進行測算。這些領域除了政策性研究外,對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中的分配方式及測算進行了研究。模型研究涉及到經濟理論模型、動力學模型、土地估價模型、物元模型等,且案例研究備受研究者的關注。
2008年研究前沿主要集中在農地非農化過程中農地發(fā)展問題,該方面的研究主要體現在農村集體所有制改革過程中村民長期的權益保障,主要借鑒英國、美國、德國、日本等資本主義國家對土地發(fā)展權的研究及中國臺灣地區(qū)土地發(fā)展權制度,以土地發(fā)展權對土地增值收益的影響為研究熱點,體現出我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過程中征地補償標準趨于科學化、合理化,突出土地發(fā)展權對保護村民權益的重要性。
2010年開始,對分配機制開始展開全面研究,增加了公平分享、土地價值、城市格局、地價評估、劃撥土地使用權、農村集體建設用地流轉、土地產權等相關熱點。從2010年研究突現詞發(fā)現,它是對2004年、2005年、2008年突現專業(yè)術語研究的一個升級,并加入收益分配過程中重要的分配原則——公平分享理念。同時在土地流轉過程中土地增值在收益分配時重點強調土地使用權的所有者,為完善村民權益提供了方向。
根據上述分析可以發(fā)現,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過程中同樣是秉承土地增值來源、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理論、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研究、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模型測算及土地發(fā)展權交替展開研究,彼此之間相互補充。通過不斷地交叉、組合,逐漸形成系統(tǒng)、綜合性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模式。研究中較為明顯的是出現了對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制度的進一步細化,加上國家政策的不斷倡導,因而該領域成為目前研究的主要趨勢。整體上,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在來源、理論、制度、測算的更新及與政治學、經濟學、理學的內在交融與互動愈加頻繁,欠缺的是對土地增值收益的進一步細化測算與收益分配的配比計算。
3 結論與啟示
3.1 研究結論
本研究利用CiteSpaceⅢ的可視化功能對1998—2015年國內CSSCI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進行可視化分析。通過制作共被引網絡圖譜得到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文獻研究演進過程中的關鍵節(jié)點文獻,并辨析出共被引網絡聚類群組所形成的5個知識基礎群組,經過對群組之間的演進過程和理論發(fā)展的識別,最終得到一條各時期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核心路徑。從對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研究的前沿熱點來看,我們可以發(fā)現前沿熱點的研究與共被引結論基本吻合,總體上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特點如下:endprint
(1)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領域已形成一個較為完整的研究網絡。關鍵點文獻可作為今后研究的基礎,但研究脈絡的共引連線不夠系統(tǒng),在今后的研究中,有待將該領域研究進一步系統(tǒng)化,在提出新的研究分支的過程中,深入挖掘每一條分支的內在知識點并進行拓展。
(2)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在主題共現網絡中很少體現出測算模型的中心關鍵點。由此可見,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在理論上較為完善,但對于測算模型及收益分配模型研究相對較少。因而在未來研究過程中,研究者需要加強對該領域的探索,真正地將土地增值收益所提出的理論與實踐相結合,在現實中得到更好的運用。
3.2 研究啟示
由于土地增值收益及其分配在很大程度上受到社會意識形態(tài)的影響,與國外研究領域不一致。但是我們仍然可以借鑒國外較為著名的土地增值管理理論、所有者權益管理制度、土地增值收益管理政策,填補我國在理論、制度和政策上不足的問題。
我國還處在城鎮(zhèn)化快速推進的階段,土地制度的根本性改革又是一個長期艱巨的歷史過程,不可能在近期解決土地增值收益分配中存在的所有現實問題。在今后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研究過程中應以需求為導向,以實際案例分析為基礎,增強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的現實性;其次以政府驅動為輔,通過制定科學合理的分配制度及補償制度,實現村民增收、社會和諧發(fā)展的現實目標;再次要著重強調法律的強制性和約束性,在合法的范圍內規(guī)范政府、村民及開發(fā)商行為,盡量避免在土地增值收益分配過程中產生矛盾與沖突。
參考文獻:
[1]Simpson R J S,Pearson K. Report on certain enteric fever inoculation statistics[J]. Br Med J,1904,2(2288):1243-1246.
[2]Chen C M. Searching for intellectual turning points:progressive knowledge domain visualization[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2004,101(1):5303-5310.
[3]Hirsch J. An index to quantify an individuals scientific research output[J]. Proceedings of the National Academy of Sciences of the United States of America.2005,102(46):16569-16572.
[4]Chen C M. Citespace Ⅱ:detecting and visualizing emerging trends and transient patterns in scientific literature[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 and Technology,2006,57(3):359-377.
[5]Persson O. The intellectual base and research fronts of JASIS 1989—1990[J]. Journal of the American Society for Information Science,1994,45(1):31-38.
[6]周 誠. 關于我國農地轉非自然增值分配理論的新思考[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06(12):4-7.
[7]高 雅. 從要素角度論農轉非土地增值收益分配[J]. 前沿,2010,1(10):76-78.
[8]朱一中,曹 裕,嚴詩露. 基于土地租稅費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研究[J]. 經濟地理,2013,33(11):142-148.
[9]朱艷麗. 我國城鎮(zhèn)化進程中農地非農化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問題研究[J]. 人口學刊,2013,35(6):20-24.
[10]朱木斌. 孫中山的平均地權理論及其現代啟示[J]. 江蘇行政學院學報,2011(6):45-49.
[11]周 誠. 農地轉非自然增值分配需私公兼顧[J]. 農村經營管理,2010,4(10):28.
[12]鮑海君. 城鄉(xiāng)征地增值收益分配:農民的反應與均衡路徑[J]. 中國土地科學,2009,23(7):33-36.
[13]梁 爽. 土地非農化過程中的收益分配及其合理性評價——以河北省涿州市為例[J]. 中國土地科學,2009,23(1):3-12.
[14]楊紅朝. 論農村民公平分享土地增值收益的制度保障[J]. 農業(yè)經濟,2015(4):30-34.
[15]程 宇,錢 蕾. 經營式動員:土地增值收益實現的策略與機制——來自南縣的經驗調查[J]. 學術研究,2015,(6):58-64.
[16]張廣輝,魏 建. 土地產權、政府行為與土地增值收益分配[J]. 廣東社會科學,2013(1):45-52.
[17]諸培新,唐 鵬. 農地征收與供應中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創(chuàng)新——基于江蘇省的實證分析[J]. 南京農業(yè)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13,13(1):66-72.
[18]孫云奮,齊春宇. 區(qū)域性土地制度改革新思路:土地的梯次配置和土地增值收益梯次分配[J]. 農業(yè)經濟問題,2009(4):59-65.
[19]鄧宏乾. 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機制:創(chuàng)新與改革[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8,47(5):43-50.endprint
[20]丁成日. 城市經濟與城市政策[M]. 北京:商務印書館,2008:175-180.
[21]王佑輝,艾建國. 農地轉用地價體系與增值收益分配[J]. 華中師范大學學報(人文社會科學版),2009,48(4):52-59.
[22]張 鵬,張安錄. 城市邊界土地增值收益之經濟學分析—兼論土地征收中的農民利益保護[J]. 中國人口·資源與環(huán)境,2008,18(2):13-17.
[23]苑韶峰,楊麗霞. 農地非農化過程中土地增值收益分配的物元模型分析[J]. 上海國土資源,2012(4):17-20.
[24]Ruirui L,Daolin Z. A spatial and temporal analysis on land incremental values coupled with land rights in China[J]. Habitat International,2014(44):168-176.
[25]趙尚樸. 城市土地使用制度研究 歐美亞各國城市土地使用制度探索[M]. 北京:中國城市出版社,1996:35.
[26]沈守愚. 論設立農地發(fā)展權的理論基礎和重要意義[J]. 中國土地科學,1998,12(1):17-19.
[27]黃祖輝,汪 暉. 非公共利益性質的征地行為與土地發(fā)展權補償[J]. 經濟研究,2005(5):66-71.
[28]杜業(yè)明. 現行農村土地發(fā)展權制度的不均衡性及其變遷[J]. 西北農林科技大學學報(社會科學版),2004,4(1):4-9.
[29]Tavares A. Can the market be used to preserve land? The case for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C]. Europeans Regional Science Association 2003 Congress,2003:2-3.
[30]Richard L B,Bruce A P. Transfer of development rights:an analysis of new land use policy tool[J]. American Journal of Agricultural Economics,1975,57(4):549-557.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