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海紅
[摘 要]狀物的記敘文和散文是明顯不同的兩種文體,小學語文高年級把這兩種文體放在一起的用意也是很明顯的。教師在教學中應該引導學生對這兩種文體進行粗略的比較,讓學生獲得一些文體的初步印象。
[關鍵詞]小學語文;《廣玉蘭》;《夾竹桃》;對比閱讀
[中圖分類號] G623.2 [文獻標識碼] A [文章編號] 1007-9068(2017)31-0080-02
蘇教版小學語文六年級下冊第六單元的課文排列非常的有意思,第一篇排了《廣玉蘭》,第二篇排了季羨林的名篇《夾竹桃》。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可能隱含了編者由淺入深,循序漸進介紹狀物抒情類文章的意圖。是的,這兩篇文章可以從很多地方進行對比,從而突出各自的特點,為學生學寫這類文章提供一個范例。
首先,比較寫花的顏色。
同是寫花的顏色,《廣玉蘭》是這樣寫的:在綠油油的葉叢中,花朵是那樣的潔凈、高雅。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那花瓣的色彩,說它純白吧,又似乎有一種的淡淡的青綠色滲透出來。
《夾竹桃》寫花的顏色是這樣的:一盆紅色的,一盆白色的。紅色的花朵讓我想到了火,白色的花朵讓我想到了雪?;鹋c雪是不相容的,但是這兩盆花卻融洽地開在一起,宛如火上有雪,或雪上有火。我的心里覺得這景象十分奇妙,十分有趣。
同樣是寫花的顏色,兩篇文章在寫法上既有相似之處,也有明顯的不同之處。先說相似之處,前文抓住了廣玉蘭花“潔凈”“高雅”的特點,寫了它的顏色是一種有著淡淡的青綠色滲透著的白色。而后文則扣住了“奇妙”,寫了夾竹桃紅色和白色的兩種顏色。因此,能夠扣住事物的特點,進行寫作是它們的共同點。
不同之處也是相當的明顯,前者用“我無法用文字準確形容”來表現作者當時的心情;后者作者則用紅色聯想到了火,由白色聯想到了雪,然后進一步想象,平常生活中水火不相容的現象,想到了這兩盆花能夠和諧地融合在一起,從而突出了“奇妙”與“有趣”,相比而言前者主觀感受寫得比較簡單,而后者在描寫客觀事物的基礎上進行了充分的聯想和想象,從而表達了自己的主觀感受。
其次,比較如何寫花開。
《廣玉蘭》這篇文章詳細寫了花開的不同形態(tài),從含苞待放開始,寫到剛剛綻放的,寫到盛開著的,最后花瓣凋謝了的,這是按照開花的遲早這個時間順序來寫的。在具體的敘寫時,含苞待放的花苞是碧綠、鮮嫩的;剛剛綻放的重點寫了花蕊的長度和形狀;盛開的花朵寫了它像嬰兒笑顏的情態(tài);凋謝的花朵寫了花蕊已經長成了圓莖和種子。整段圍繞著“生生不息”細致寫了廣玉蘭花在不同生長階段呈現出來的顏色、形狀、情態(tài),給人以一定的知識。這是狀物類記敘文的重要特點。
散文的最重要特點是抒寫真情實感,文中的景物只是抒發(fā)作者真情實感的一個舞臺或者背景。因此散文一般不會對于景物的顏色、形態(tài)、情態(tài)等方面進行具體細致的描述。作者往往選取最能引發(fā)他情思的內容,作一描述?!秺A竹桃》就是這樣:
……一朵敗了,又開一朵,一嘟?;S了,又長出一嘟嚕。在和煦的春風里,在盛夏的暴雨里,在深秋的清冷里,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茂盛的時候,也看不出有什么特別衰敗的時候,無日不迎風吐艷。
這一段并沒有寫出夾竹桃是怎樣開的,只是抓住了夾竹桃的“花期長”這個特點,比較概括地進行敘述。而這樣的敘述不是作者目的所在,這是為下文抒發(fā)作者自己的情思做個鋪墊而已。
從春天一直到秋天,從迎春花一直到玉簪花和菊花,無不奉陪。這一點韌性,同院子里那些花比起來,不是顯得非常可貴嗎?
這兩句話才是作者寫作的主旨所在?;ㄓ惺裁础盁o不奉陪”,人才有這樣一種感情。作者在這里說夾竹桃奉陪這迎春花、玉簪花、菊花等從春天到秋天,表現了它的韌勁。其實哪里是花的韌勁,而是人的韌勁,作者由花的花期長聯想到了人的韌勁,表現了作者的一種審美追求。
1959年,季羨林作為民間外交的使者,應邀參加緬甸研究會50周年研究大會,在異國他鄉(xiāng)巧遇從小在故鄉(xiāng)常見的夾竹桃,從而引起他無限思緒,激發(fā)了創(chuàng)作熱情,寫下這篇散文。那么季老先生為什么對夾竹桃情有獨鐘,而夾竹桃又為什么會引起他無限的思緒呢?其實,季羨林先生為人所敬仰,不僅因為他的學識,還因為他的品格。他說:即使在最困難的時候,也沒有丟掉自己的良知。他在“文革”期間偷偷地翻譯印度史詩《羅摩衍那》,又完成了《牛棚雜憶》一書,凝結了很多人性的思考。可見這個夾竹桃就是他品格的寫照。所以說散文最重要的特征是抒發(fā)自己的真情實感。這是與記敘文明顯不同的地方。
再次,比較對比手法的運用。
《廣玉蘭》這篇文章中是這樣寫的:秋冬時節(jié),許多樹的葉子凋落了,廣玉蘭卻披著一身綠葉,與松柏為伍,裝點著自然。《夾竹桃》中則是這樣:每年春天,迎春花首先開出黃色的小花,報告春的消息。以后接著來的是桃花、杏花、海棠、榆葉梅、丁香等等,院子里開得花團錦簇。到了夏天,更是滿院生輝。鳳仙花、石竹花、雞冠花、五色梅、江西臘等等,五彩繽紛,美不勝收。夜來香的香氣熏透了整個夏夜的庭院,是我什么時候也不會忘記的。一到秋天,玉簪花帶來凄清的寒意,菊花則在秋風中怒放。一年三季,花開花落,萬紫千紅。
前者只說了在“秋冬時節(jié),許多樹的葉子掉落了”,而廣玉蘭卻一身綠色,表現了廣玉蘭的頑強的生命力。語言非常簡潔。后者作者不厭其煩,從春天的迎春花寫起,寫到了春天各種花開,院子里花團錦簇。接著寫夏天各種花開,滿院生輝,還具體寫了夜來香的香氣讓自己永不忘懷,最后寫了秋天的玉簪花和菊花。為什么作者揮揮灑灑地寫一年三季的花開花落呢?當然這是為下文寫夾竹桃作必要的鋪墊,為了突出夾竹桃能花開三季的韌性。但是這與散文形散而神不散,選材廣泛的重要特征有著密切的聯系。
最后,比較語言的特點。
散文的語言講究精煉和優(yōu)美。所謂的精煉就是簡練,就是要具有高度準確的概括力,做到言簡意繁。例如文章第二小節(jié),運用了“應有盡有”“花團錦簇”“滿院生輝”“五彩繽紛”“美不勝收”“花開花落”“萬紫千紅”等四字詞語,把院子里各種花開的情態(tài)高度準確地概括表現了出來。所謂的優(yōu)美,就是語言要美麗和清新,富有繪畫美和音樂美。還是上面一段,“花團錦簇”不僅僅表現了桃花、杏花、海棠等各種春花的一團一團簇擁的形態(tài),而且表現了它們姹紫嫣紅,滿目生輝的色彩,極富繪畫美。所謂的音樂美,就是富有一種節(jié)奏美。這段中“桃花” “杏花” “海棠” “丁香”等二字詞語;“鳳仙花” “石竹花” “雞冠花” “五色梅”等三字詞語,“應有盡有”“花團錦簇”、“滿院生輝”、“五彩繽紛”等四字詞語,一連串的使用,讀起來朗朗上口,極富音樂感。同時整句與散句的交叉運用,使得文中的句子音韻和諧而又生動活潑。
相比而言,《廣玉蘭》這篇文章雖然也運用了比喻、擬人等修辭手法來增加文章的生動性,但是卻不具有精煉和優(yōu)美的特點。
總之,這兩篇文章放在一起,各有各的特點,我們在教學時要善于引導學生比較它們的異同,從而更好地掌握散文這種文體的一些寫法。
(責編 韋淑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