郗楊
摘要: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里不僅強烈地表達出了女性主義思想,同時也深刻地揭示了當時社會女性的集體焦慮。本文通過對書中的幾位女性人物的性格、命運的對比揭示了當時社會背景下英國女性的集體焦慮,同時揭示了當時女性的集體焦慮根源。
關(guān)鍵詞:傲慢與偏見;婚姻;女性;集體焦慮
《傲慢與偏見》是英國著名小說家簡·奧斯汀的代表作之一。這部作品以英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鄉(xiāng)紳階層日常生活為素材,生動地反映了當時處于保守和閉塞狀態(tài)下的英國中產(chǎn)階級世情和婚戀狀況。小說中深刻細致地塑造了眾多生動的人物形象,其中最成功的就是伊麗莎白的形象,她成為女性意識興起的重要代表人物,成為眾多女性羨慕的完美的形象,這也是該小說經(jīng)久不衰的重要原因之一。
《傲慢與偏見》這部作品,在國內(nèi)外一直都有研究。其中國內(nèi)研究大多從婚姻觀與金錢觀進行闡述,突出對女性意識的分析。但是都只局限在對女性主義的解讀、婚姻觀與金錢觀的沖突,因此小說中以伊麗莎白為代表的各種女性形象的深層探究仍需進行全面而系統(tǒng)的梳理和研究。作者在小說中塑造了非常鮮明的女性人物形象,在男女人物塑造上形成了強烈地對比,以突出的女性形象來強化女性主義意識。小說的最大的局限性在于雖然表現(xiàn)出了強烈的女性主義意識,但是書中的女性人物她們?nèi)匀灰鼜挠诋敃r的社會環(huán)境之下,他們在經(jīng)濟上仍然要依附于男性,最后改變自身命運的唯一途徑只有婚姻。小說充分折射出了英國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工業(yè)革命時期,英國女性所表現(xiàn)出的“集體焦慮”—要生存,要獲得生活上的保障,唯一的捷徑就是找到一樁幸福美滿的婚姻。
18世紀末到19世紀初的英國,男女平等還尚未被提出,女性在男性統(tǒng)治的社會下生存,其艱難可想而知。作為“家庭天使”,他們沒有繼承權(quán),她們生活的中心是家庭,存在的作用就是掌管家務(wù)。女性要生存,要獲得生活上的保障,唯一的捷徑就是找到一樁幸福美滿的婚姻。女性在社會經(jīng)濟方面的困境,使其的生存地位也受到了很大的局限性。而且在婚姻生活中,丈夫?qū)ζ拮拥呢敭a(chǎn)是有絕對占有和支配的權(quán)利的。繼承權(quán)利的喪失,經(jīng)濟權(quán)力的缺失,這些都深刻地說明了當時的英國女性的社會地位的低下。婚姻更多的是由于經(jīng)濟需要、生存需要而存在。這種與生俱來的生存危機感深深地影響著當時整個社會的女性群體。簡·奧斯汀就生活在這樣的時代里,在這樣的大時代背景下,作為女性作家,天性的敏感讓她更能捕捉到當時女性群體的焦慮情緒。她以敏銳的女性視角,將當時英國女性的集體焦慮通過對書中的幾位女性人物的性格、命運的敘述傳達給了讀者。這幾位女性人物有上流社會的賓利小姐,以及中產(chǎn)階級家庭的伊麗莎白、簡姐妹和中產(chǎn)階級商人家庭的夏洛特。
小說中最吸引人的人物形象就是伊麗莎白。她有著超越其他女性的求知能力,愛讀書善于思考,能言善辯,雖然沒有姐姐簡的出色的容貌,但是她的思想的光芒已足以讓男主角達西無法自拔地愛上她。她充當著家庭里的智囊,是父親最引以為傲的好女兒,是母親在眾人出丑尷尬的時候的救場人,是姐姐簡的愛情參謀。她敏銳地觀察到了賓利先生對姐姐的情意,她從旁幫助姐姐獲得自己的愛情,提醒姐姐提防來自賓利小姐的虛偽的示好。伊麗莎白是小說中自尊心最強的女性角色,她敏感的情緒源于家庭出身的并不高貴,她在與人交往中更加謹慎,雖然她在一群女性中脫穎而出,但是其并沒有擺脫“家庭天使”的影子。她內(nèi)心里仍然渴望著嫁給一個有才又有貌的丈夫。伊麗莎白和其他“家庭天使”不同的地方在于,她用讀書來充實自己而不是在意所謂的淑女需要學會的各種技藝,她不屑與去討好男性,而這正是貴族男子達西所欣賞的地方。就是這樣一個無時無刻不在與當時的社會舊俗做斗爭的優(yōu)秀女性,由于其處于的社會地位和物質(zhì)的尷尬處境,她也不得不屈從于當時的社會道德標準,所幸的是她的與眾不同的氣質(zhì)讓她贏得了一個大眾所接受認可的美好婚姻。小說中對伊麗莎白的描寫明顯是作者的偏愛,每當寫到伊麗莎白總是帶給讀者無限的愉悅和遐想。這樣的女性,也深陷于對自己未來的焦慮中,由此可見當時社會中的女性的集體焦慮。
簡是貝內(nèi)特家族女兒里對婚姻和愛情最被動的一個,她的婚姻可以說是當時英國社會的女性婚姻的理想典范。文中曾借其母口中說出,在她十幾歲的時候就因為美貌出眾而被眾多男性追求,其中還有一位男性為她寫了詩歌。而當她成年之后,因為她的美貌而成功地吸引了賓利先生。簡是小說中最美貌的女子,她溫柔順從,心地善良,是英國傳統(tǒng)女性的優(yōu)秀代表,就是這樣的一個典范式的女性,也因為社會地位和物質(zhì)基礎(chǔ)的匱乏而飽受折磨,在她向往的愛情的道路上一波三折。作者并沒有因為她是一位集齊了容貌和性格優(yōu)勢,符合當時大眾價值觀的女性而給予她平順的未來??v使她有如花的美貌,但是難敵當時的社會對于金錢物質(zhì)的衡量。她生于一個中產(chǎn)階級家庭,因為是女兒而沒有財產(chǎn)的繼承權(quán),無法有足夠的嫁妝,這正是橫亙在她與有錢的單身漢賓利先生之間的最大的障礙。書中的簡是一個心如止水,舉止得體的優(yōu)秀女性,但是在面對這種社會不合理的規(guī)則的時候,她也是深深地陷入了焦慮當中。她甚至親自前往倫敦去驗證賓利是否對她還有感情,在被賓利小姐欺騙之后也陷入了深深的悲傷當中,這些曲折困境都充分展示了即使再德才兼?zhèn)?,秀外慧中,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之下,作為女性對婚姻和未來的焦慮也是無可避免的。
與簡對婚姻的完全被動相比,盧卡斯家的夏洛特就是典型的機會主義者了,作為一個長相不美但是擁有著敏銳的洞察力的女孩子,她清楚地意識到自己的不足—“長到二十七歲,從來不曾好看過”,她認為“出嫁不一定會叫人幸福,但總歸是女人最適意的保險箱,能確保他們不挨凍受饑”。夏洛特對自己的婚姻完全是積極主動的,有任何的機會都要去把握。作為女主人公認可的好友,她確實是一個充滿風趣和機智的女孩子。但是作為家中的長女,她的家族不可能給她提供未來的生活保障,即使結(jié)婚也因為家庭條件的限制也不會有任何的嫁妝。因此,她的未來只能把握在自己的手中。從這里不難品味出作為當時的中產(chǎn)階級女性的悲哀。并不是人人都有伊麗莎白和簡的幸運,更多的女性就像夏洛特一樣,即使擁有睿智的頭腦和足夠的知識,但是因為當時男權(quán)社會的限制,中產(chǎn)階級未婚女性總是會成為社會中的婚姻滯銷品。簡·奧斯汀對于夏洛特的婚姻的描寫其實也正是其對于大多數(shù)平凡女性的生存關(guān)注,他們的人生有可能最后都是“摒棄美好的情感,而去追求世俗的利益。”正像夏洛特做的那樣,在柯林斯遭到伊麗莎白拒絕之后乘虛而入,引誘柯林斯向她求婚。夏洛特想法也充分體現(xiàn)了同時代大多數(shù)女性的悲哀的想法—“對于受過良好教育但沒有多少財產(chǎn)的青年女子來說,嫁人是唯一的一條體面出路”。endprint
賓利小姐是在財產(chǎn)和容貌上都遠遠勝過一般女孩的上流淑女。她“在各方面自視甚高,瞧不起別人”,她出生于體面的家庭,嫁妝也有2萬英鎊。作為上流社會的淑女,她同樣也有同時代的其他女性的生存焦慮。即使是有錢人,在當時的英國上流社會也是有很多衡量標準的。她的家庭富庶但是祖上仍然是商人家庭,對于當時的上流社會來說,她并不是貴族男子擇偶的第一位人選,她也不可能下嫁于比她的階層更低的男性,面對這樣的人生困境,她選擇了主動出擊去爭取最英俊,有錢的男子—達西。為了能夠配得上貴族男子達西,她更期望自己的哥哥去娶達西的妹妹,因此蓄意隱瞞信息,刻意誤導自己的哥哥,為了自己的婚姻而去犧牲自己哥哥的幸福。同時因為覺察到達西對伊麗莎白的心意,她不斷地在達西的面前對伊麗莎白進行詆毀、嘲諷,希望達西能夠?qū)σ聋惿讌拹?,轉(zhuǎn)而達到自己的目的。同樣是機會主義者,夏洛特有著中產(chǎn)階級的女性悲哀,賓利小姐作為上流社會的女性,也有著和夏洛蒂一樣的焦慮和悲哀。簡·奧斯汀通過對賓利小姐的側(cè)面描寫向我們傳達了一個事實—在當時的社會背景下,不論階層和貧富,所有的女性面對自己的生存與未來都是一樣的焦慮和無奈。
簡·奧斯汀在《傲慢與偏見》中塑造了四位典型女性人物,有著不同的性格、不同的階層,但是其共同之處在于:不論是有2萬英鎊的嫁妝的賓利小姐,還是沒有任何嫁妝的商人之女夏洛特,在當時的男權(quán)社會下,她們都在為自己的婚姻而殫精竭慮。他們從成年之后就面臨的集體焦慮就是“除了婚姻之外無法用其他的方式改變自己的人生命運”。本書中的開門見山的那句至理名言—“有錢的單身漢總要娶位太太”,既是簡·奧斯汀對當時男權(quán)社會的無情嘲諷,同時也從側(cè)面寫出了當時社會女性的集體焦慮和悲哀。即使是光芒四射的充滿智慧的伊麗莎白,她也沒有真正的走出過婚姻之外的道路,他們都不曾也無法去真正謀求過經(jīng)濟的獨立,因此也從未體現(xiàn)出婚姻財產(chǎn)之外的價值。伊麗莎白和簡不過是幸運地找到了在經(jīng)濟上能夠幫助他們的男性,以此來緩解來自當時社會的壓力而已,但是他們并沒有跳脫出“家庭天使”的局限,后半生除了依靠自己的丈夫,她們無法靠自己的能力生存下去。
簡·奧斯汀用嘲諷的筆觸寫出了當時社會背景下女性無奈的從屬依附地位,雖然這種女性意識的表達在現(xiàn)在看來不夠鮮明,但是在當時的社會環(huán)境下,她已經(jīng)為女性意識的解放做了一定的努力,她用文學的筆觸在向當時的男權(quán)社會無聲地抗議著。時至今日,“女性對于自身的出路的找尋和探索”仍然是重要的社會問題,《傲慢與偏見》仍對我們的社會生活有著重要的教育意義,依然會以超越時間空間的力量給予有著生存困境的女性深入心靈的人文關(guān)懷。
參考文獻:
[1]AUSTEN J.Pride and Prejudice[M].Beijing:Aviation Industrial Press,2007.
[2]DE B S.The Second Sex[M].London:Pan Books,1988:295.
[3][英]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M].王科一,譯.上海:上海譯文出版社,1990.
[4]簡·奧斯丁著,孫致禮譯.傲慢與偏見[M].譯林出版社,2000.
[5]候維瑞,李維屏.英國小說史(上)[M].譯林出版社,2005.
[6]朱虹.奧斯汀研究[M].北京:中國文聯(lián)出版公司,1985.
[7]蔡嵐嵐.簡·奧斯丁《傲慢與偏見》中的女性形象—論文學創(chuàng)作中女性意識的覺醒[D].福建師范大學,2003.
[8]趙淑萍.女性主義視野下的中西方婚戀觀——以《紅樓夢》和《傲慢與偏見》為例[J].江西社會科學,2010(12):122-125.
[9]劉玉紅.淺析《傲慢與偏見》中體現(xiàn)的女性主義[J].時代文學,2009(18):62-63.
[10]李俏,王建華,張超,等.從傲慢與偏見解讀現(xiàn)實婚姻觀[J].中華女子學院山東分院學報,2008,5(5):47-51.
(作者單位:信陽農(nóng)林學院 外國語學院)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