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沈 棲
王梵志以詩說孝
□ 沈 棲
王梵志乃唐代草根詩人也。興許他棲于鄉(xiāng)野、無權(quán)無勢,在那個年代藉藉無名。他一生創(chuàng)作了300多首詩,《唐詩三百首》乃至《全唐詩》卻一首未收。直到《宋史·藝文志》才列入了一卷《王梵志詩集》,也因其太過草根氣而“零落成泥”,旋即被廟堂埋沒而失傳。幸有敦煌寶庫為其珍藏,得以重見天日?!拔逅摹毙挛幕\動興起,胡適的《白話文學(xué)史》專節(jié)推出“白話詩人王梵志”。當年胡適編輯出版的《每天一首詩》,選了一百首絕句,第一首就是王梵志的《梵志翻著襪》,這才引起世人關(guān)注,且贏得聲譽。
《王梵志詩集序》評價說:其詩“具言時事,不浪虛談,不守經(jīng)典,皆陳俗語”;現(xiàn)代有評論認為,王梵志的詩率真坦然,追求自由獨立,在被污辱被損害的卑微中顯露出反抗與批判的清醒,同時也有一種人性深處愛的燭照。筆者力所不逮,僅以“說孝”的視角窺其詩作的思想底蘊。
人性之愛莫過于親情,這種親情維系著家庭倫理。我國傳統(tǒng)文化體現(xiàn)在家庭倫理方面就是“父慈子孝”,如王梵志所說:“父子相憐愛,千金不肯博。”“立身行孝道,省事莫為愆。”當然,王梵志的詩更多的是站在“子”的角度形象化地闡述如何盡孝。
子女盡孝不是空話,它盡在生活的細節(jié)中彰顯感恩的情懷和忠愛的心緒。王梵志詩云:“耶(爺)娘絕年邁,不得離傍邊。曉夜??词?,仍須省睡眠?!边@首詩以小輩的口吻寫出了對父母生活起居無微不至的關(guān)心和照顧。孝順年邁的父母,哪怕是夜間睡覺也得一夜多醒(即“省睡眠”),時刻“看侍”其被子是否蓋好,內(nèi)衣是否順正,枕頭高下如何,是否需要方便等等,真可謂:于細微處見孝道。
這個淪落在鄉(xiāng)野之中的知識分子,多少經(jīng)受過生活困苦的煎熬和精神屈辱的折磨,但他仍有一顆不移的盡孝之心,其詩多從平民的層面闡發(fā)“貧親須拯濟”的孝道。正因如此,王梵志主張:“雖剩一袋米,分糧各一半”,“積下錢二三,奉母度寒日”。當年父母也是在窘困的情形下哺育子女,作為成人后的子女理應(yīng)時刻記念,尋求涌泉相報的機會,盡管自己并不富裕,也得盡自己最大的力量從物質(zhì)上救濟失去勞力的父母。
除了物質(zhì)上的資助外,對父母的孝道還體現(xiàn)在精神上的關(guān)心和慰藉。這種關(guān)心和慰藉是以尊重為其邏輯支點的。王梵志詩云:“坐見人來起,尊親盡遠迎”;“尊親嗔約束,共語莫江降。縱有些些理,無煩說短長?!薄白鹩H”是對父母的敬重、惜護、愛戴,見面笑臉相迎,對話坦誠相言,即使理在你一邊,也無須與父母計較,論高低說長短,讓父母晚年精神保持愉悅。
“積善必余慶,積惡必余殃。”這是王梵志留下的一句名言,至今仍常被人們所稱道。
(摘自《上海灘》2017年第10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