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阜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 山東 曲阜 273100)
宋代詩詞中的“布谷”意象研究
熊豐
(曲阜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山東曲阜273100)
布谷鳥的意象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最早可追溯到春秋時期,經(jīng)過唐朝的發(fā)展在宋朝達到頂峰。本文搜集整理并分析研究了宋代詩詞中的布谷意象,探得“布谷”意象所代表意義的多樣性,以及“布谷”作為物候意象在宋代詩詞中占比甚大,由此可見“布谷”物候意義的深入人心。
詩詞;布谷;意象;物候
據(jù)《漢語大詞典》,“布谷,鳥名。以鳴聲似‘布谷’,又鳴于播種時,故相傳為勸耕之鳥。”布谷即大杜鵑,鳴叫時類似“布谷”。四聲杜鵑亦稱“布谷”,鳴聲清亮,四聲一度,古人常依據(jù)其叫聲及望帝的傳說將其啼聲想象為“不如歸去”、“弗如歸去”,我們說的子規(guī)、杜宇一般指的是四聲杜鵑。
杜鵑在古代詩詞作品中代表的文化意象多種多樣,如望帝啼鵑、不如歸去、催耕等。盡管古人對杜鵑科的鳥類不做太大區(qū)分,但作為物候鳥的布谷鳥在古代詩詞中的意象卻變化不大,基本都和物候有關(guān)。四聲杜鵑既有“布谷”之名又有“杜宇”、“子規(guī)”之名,且不論詩詞作品中描寫的是“大杜鵑”還是“四聲杜鵑”,僅作者在表達春回大地,物候變化,農(nóng)田需耕時,都采取“布谷”一詞,而不選用“杜宇”、“子規(guī)”,就已經(jīng)表達了作者的態(tài)度,而這種態(tài)度正是對“布谷”所代表的物候意義的認同,且這種認同一直被后世詩人所接納。
早在西漢時期乃至戰(zhàn)國時期,古人對各種鳥類的認識和探討已非常深入,布谷鳥也開始進入文人的視線,在文學(xué)中嶄露頭角,留下屬于自己的獨特的文化印記。布谷鳥的意象出現(xiàn)在文學(xué)作品中最早可追溯至《詩經(jīng)》中的《國風(fēng)·曹風(fēng)·鸤鳩》。而“布谷”一詞在詩詞中明確出現(xiàn)最早可追溯至唐朝,發(fā)展至宋朝被文人大量使用。從唐至清的“布谷詩”中,大部分都是在宋朝,且在幾乎所有有關(guān)布谷的詩詞作品中,布谷鳥都象征著一定的物候意義??梢娝稳藢Σ脊萨B物候意義的關(guān)注和喜愛。
由于“布谷”在宋代詩詞中的出現(xiàn)達到了頂峰,且其在宋代詩詞中的運用情況也基本涵蓋了所有的類型,因此,本文就以宋代詩詞為例對“布谷”的意象進行分析研究。
中國古代把谷雨分為三候:一候萍始生;二候鳴鳩拂其羽;三候戴勝降于桑。其中的“鳴鳩”即是布谷。谷雨第二候時,布谷鳥會出來活動,以其獨特的啼叫聲催促人們進行春耕,加上人們對帝望傳說的美好希冀,于是布谷鳥就順理成章地成為了催耕之鳥。
宋代包含“布谷”的詩詞中,催耕的意義占了絕大部分。如“杜宇傷春去,蝴蝶喜風(fēng)清。一犁梅雨,前村布谷正催耕?!?葛長庚《水調(diào)歌頭其八》)、“布谷布谷天未明,架犁架犁人起耕?!?陸游《禽聲》)值得注意的是有些詩詞中,明寫“布谷催耕”,暗地里卻是在借布谷催耕一事對當(dāng)時的社會進行諷刺,表達人民困苦的情狀。如黎廷瑞的《禽言四首》:“布谷布谷,十家九家逃亡屋。去冬屯田買牛到黃犢,今春軍需剝皮共食肉。無??筛菡擄?,秋糧要米從何辦。布谷布谷奈爾何,江南漸少淮南多?!苯璨脊却吒?,描寫了人民逃亡,十室九空,去年冬天買的牛好不容易養(yǎng)大了一點,今年春天卻要作為軍需把耕牛殺死,剝其皮食其肉。但是百姓自己卻沒有了耕牛用來犁田耕種,既然無法耕種,糧食也就無所出,那秋天的征糧又該如何?寫布谷從江南遷移到淮南,實則是寫難民從江南逃亡到淮南的社會慘狀。有時人們的困苦卻主要是由于時歲之故。比如丘葵的《禽言》:“去年冬旱無麥熟,阿婆餅焦難再得。門前忽報谷公來,灶冷樽空難接客?!痹娭袑懙烙捎谌ツ甓齑蠛担溩記]有收成,直到布谷鳥再次飛來家里也是冷灶空樽。
在宋代有關(guān)布谷的詩詞中反映物候與時節(jié)變化的詩詞也占了相當(dāng)?shù)囊徊糠?,如“呼布谷。東里西鄰才一簇。社鼓初鳴春酒熟?!?仇遠《歸田樂》)寫的是春天到了,社日祭神的鼓樂響起了,春酒也熟了?!皶r令過清明,朝朝布谷鳴。”(陸游《嘲布谷》)是說清明過后,布谷現(xiàn)身,每日鳴啼。“瀾翻布谷喚春晴,浩蕩花風(fēng)擁旆旌?!?王炎《和留獻之出郊勸農(nóng)》)布谷鳥于春初出現(xiàn),就好像在呼喚春天,等待著春光燦爛,百花盛開。這部分反映時節(jié)變化的布谷詩詞與布谷催耕的意象也常常聯(lián)系在一起,使得作品的完整度更高,也更加豐富了布谷在詩詞作品中的形象。
如陸游的《覽鏡》:“鏡中老翁誰?非得少年我。誦書如布谷,拈出無一可?!逼渲?,“誦書如布谷”,即是詩人抓住了布谷鳴啼不止的鳴叫特點,以布谷鳴啼比喻自己誦書。又如蘇軾的《見子由與孔常父唱和詩輒次其韻余昔在館中同》:“雖非蒙倛狀,尚有歷國苦。誦書口瀾翻,布谷雜杜宇。”以“瀾翻”來形容布谷啼叫不休,進而表明描寫對象的誦書之刻苦。但蘇軾也曾批評過布谷的聒噪,在《和陶赴假江陵夜行郊行步月作》中,蘇軾寫道“詩人如布谷,聒聒常自名?!奔词且圆脊萨B鳴聲的聒噪來諷刺詩人的自命不凡。而元好問在《論詩三十首》中也借由布谷來表達自己的詩學(xué)主張,“斗靡夸多費覽觀,陸文猶恨冗于潘。 心聲只要傳心了,布谷瀾翻可是難?!痹脝栒J為詩歌既然是傳達心聲與真情,意盡就該言止,不要太多太長,不須搖唇鼓舌,多所鋪張。這里也體現(xiàn)了元好問注重詩歌真情實感,反對形式華艷的觀點。
如陸游《三月二十日兒輩出謁孤坐北窗》:“歲月不相貸,布谷忽已鳴。 新夏亦自佳,北窗綠陰成?!薄洞合闹圾Q鳥百族惟布榖聲最悲急動人戲作十》:“春風(fēng)舍人去,陸子嘆以驚。欲挽春使回,無奈布榖聲。春亦何負汝,旦暮聲不停?或謂布榖者,一氣感使鳴,春老自當(dāng)去,微禽彼何情?上天運四時,斗柄亦崢嶸,奈何獨私春,欲使久不傾!南風(fēng)吹眾綠,一掃紫與赬,此時豈不佳,乃爾懷不平?勿作兒女態(tài),起視東郊耕?!标懹我圆脊萨B在暮春時節(jié)日夜鳴叫,好似大好年華歲月也被布谷鳥給催走了,于是詩人用“恨”“無奈”來表達自己對布谷的觀感,并非詩人真的就“恨”布谷,而是詩人把對光陰流逝的惋惜和無奈寄予其中。
正因如此,宋代詩人還以布谷來敦促人們及時行樂,莫負大好春光。如蘇轍《寒食贈游壓沙諸君》:“寺門古木芽葉動,倉庚布谷相和呼。及時行樂不可緩,歲長春短花須臾。”
作為詩詞中的文字游戲,江心宇的《三禽言》饒有意趣:“布布谷,哺哺雛。雨苦苦,去去乎。吾苦苦,吾苦苦,吾顧吾姑?!痹娙艘圆脊萨B的叫聲和名字作為詩趣,玩弄了一把文字游戲,巧妙而又有趣。
張嵲的《心老得法天柱修靜能道黃龍會中諸耆舊及他宗》:“口如布谷本無語,身似虛空何所還。觀音巖迥出云雨,好住幽窗望小山?!痹娙藢⒉脊萨B鳴啼不止的特點進行了反寫,表達出塵脫俗的禪意,也是一大意趣。
在曾豐的《晚春客路》中布谷和杜鵑就同時出現(xiàn),詩人很清楚地描寫了它們的區(qū)別:“布谷聲通俗,提壺語帶文。杜鵑相告處,益有激而云?!痹娙撕芮宄刂雷约核鶎懢烤篂楹挝铮娭械摹安脊取兵Q叫聲比較質(zhì)樸通俗,應(yīng)該是大杜鵑;而 “杜鵑”的鳴叫聲凄厲激越,應(yīng)該就是作為“子規(guī)”的四聲杜鵑。
綜上可以看出,無論如何分類,在宋代,除極少量詩詞作品以布谷鳥本身特點進行創(chuàng)作,其他詩詞作品基本上都是以布谷的物候特征為基礎(chǔ)進行創(chuàng)作。布谷鳥在文學(xué)中的的意象古已有之,其為物候之鳥也在很多古籍如《時令》中有所描寫,雖在唐之前并沒有被大量應(yīng)用到詩詞作品中,但其所代表的物候意義卻一直在詩詞中得到了傳承,直至現(xiàn)代,我們也時常以布谷鳥作為催耕的使者,可見其作為候鳥的深入人心。
[1] 羅竹風(fēng).[Z].漢語大詞典.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11年.
[2] 王秀梅(譯注).[M].詩經(jīng).北京:中華書局.2015年.
[3] 北京大學(xué)古文獻研究所.[M].全宋詩.北京:北京大學(xué)出版社.1991年.
[4] 唐圭璋.[M].全宋詞.北京:中華書局.1999年.
熊豐(1993-),女,河南信陽人,曲阜師范大學(xué)文學(xué)院古代文學(xué)碩士在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