邵宛澍
河鯽魚,是蘇滬一帶對這種魚的叫法,北方一律把鯽魚叫做河鯽魚,不分“河”、“?!?。鯽魚是鯉魚科的,可觀賞食用。觀賞鯽魚其實就是老鯽魚,其色或紅若金,養(yǎng)的人比較少,因為鯽魚形扁,不是每個角度都能觀賞的。鯽魚的壽命很長,生命力也很強,因此也有許多寺廟用作放生魚。當(dāng)然,如果魚的生命力不強的話,等法事做完,魚也死了,還放什么生?
河鯽魚肉質(zhì)鮮嫩但多刺,是產(chǎn)婦產(chǎn)后調(diào)理的上品,既有營養(yǎng)又能發(fā)奶,故民間多以河鯽魚燉蛋、河鯽魚篤湯給產(chǎn)婦坐月子食用。若河鯽魚燉湯,必須煎透后再加水煮,湯色才會變白。菜場里的河鯽魚有大有小,大的有斤把,小的只有半兩。鯽魚奇嫩,買再大的也不怕肉老;而半兩之類的,照理說應(yīng)該是貓魚了,難洗難弄,卻也有人買來做菜的。然而,吃小河鯽魚是必須有些功底的,否則怕是一頓飯沒吃完,就要送醫(yī)院把魚骨頭給夾出來了。
野生河鯽魚,色青黑,極鮮,肉嫩而不松,乃是上品。暑天,鯽魚畏熱,喜歡往土里鉆,所以往往有股味道,有的人稱其為“泥土氣”,也有人稱之為“草腥氣”。如果有條件的話,買回家養(yǎng)上幾天即可。塘養(yǎng)的河鯽魚,色青白,體型大,價格便宜,一般沒有泥土氣,在菜市場能買到的多是這種。關(guān)于鯽魚的挑法,只是我的一家之言,袁枚的《隨園食單》則大不相同,說到“鯽魚……擇其扁身而帶白色者,其肉嫩而松……黑脊渾身者,倔強磋丫,魚中之喇子也,斷不可食”。
河鯽魚塞肉,要選六兩至八兩的鯽魚,太小了,難以塞肉;太大了,燒不入味,肉也容易掉出來。以前人們不喜歡買有籽的魚,是認(rèn)為“魚籽也賣了魚價鈿”,現(xiàn)在則不然,都知道魚籽營養(yǎng)好,反而有籽的魚行俏起來了。殺魚刮鱗去魚鰓,刮鱗的時候,肚子上的鱗難刮,有經(jīng)驗的廚師是先刮鱗再殺的。這里還有段典故,說是有一次觀音娘娘變成魚,才知道魚的痛苦,于是勸人先殺再刮鱗。其實,魚鱗可用小鋼絲刷刷掉,也是蠻容易的。河鯽魚的內(nèi)臟一般沒用,挖去后一定記得把肚皮內(nèi)側(cè)的黑膜一同除去,否則會有苦味和腥味。
所謂塞肉,并不是把肉一塊塊地塞進去的。肉最好是五花肉,要剁得極碎,上海人叫“斬肉糜”。斬肉糜的時候,刀上沾些許酒,既可以解腥,又可以讓肉不粘在刀上,一舉兩得。肉糜中放入料酒、細(xì)鹽、少許醬油及糖,如果有魚籽,也可以剁在一起??季恳稽c的話,剁入少許藕或是地梨(荸薺),可以使肉糜吃口松軟,最后把肉糜塞入洗凈的鯽魚肚子,待用。
蔥,是極有講究的。燒菜有句口訣,叫做“生蔥熟大蒜”,在此并不適用。上海人最喜歡的一種蔥,叫做“小香蔥”,碧綠生青,極細(xì),半尺來長。這種蔥現(xiàn)在越來越少,菜場里的攤主往往把小的青蔥挑出來,冒充小香蔥,但往往是長短不齊,粗細(xì)不均。如果有興趣,可以自己種一些,在大多數(shù)種子店,都有小香蔥的種子賣。香蔥要四兩,洗凈,去蔥白,切成兩至三寸長待用。
鍋洗凈,干鍋燒熱,用姜片擦鍋,可保證魚皮不被粘住。加油,放入姜片及蔥白,燒上大約半分鐘到一分鐘,到姜片發(fā)黑,即將蔥白及姜片撩起棄置。然后,大火待油滾,放入香蔥,翻炒至即焦,取出。魚下鍋,雙面稍煎,讓魚皮吃牢魚肉即可,加水大半碗及醬油少許,加鍋蓋小火燜燒十分鐘至十五分鐘,再放糖,收干。起鍋裝盆撒上先前煸好的干蔥。如果要盆面漂亮,可以再撒些生蔥段。
這道菜,干蔥亦可吃,香脆爽口,別有風(fēng)味。魚肉嫩,肉糜香,魚中有肉味,肉中有魚味,實乃人生一大享受。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