閆冰+何桂英
【摘要】本文論述了家風在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方面有著獨特作用,表現在能夠充分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真正落細、落小、落實,有效促進“家”“?!惫餐耍纬砷L效機制四個方面。學校通過家風教育側重培養(yǎng)少年兒童友善意識,家庭通過家風培育側重養(yǎng)成少年兒童友善行為,社會傳媒通過家風弘揚側重營造友善環(huán)境,三者以家風為著力點,形成合力,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家風在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中要處理好糟粕與精華的關系、應然與實然的關系、國內家風與西方家風的關系、創(chuàng)造性轉化與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關系。
【關鍵詞】家風 少年兒童 友善 價值觀
【中圖分類號】G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0450-9889(2017)09A-0004-02
黨的十八大把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凝練成十二個詞,其中友善是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個人層面的重要內容,也是少年兒童道德品質的核心要義。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不僅關乎其健康成長及人生價值選擇,甚至關乎國家未來和民族興旺。家庭具有重要的立德樹人功能,主要通過家風實現。家風一般指一個家庭或家族在長期的家庭生活中形成的傳統(tǒng)風尚。家風貼近生活,貼近實際,具有潛移默化、代代相傳、代代受益的特征。人們常講“勤儉家風出清官,孝悌家風出孝子,尚武家風出良將”,說明家風在塑造個人品格方面的獨特作用。家風注重以文化人,以文育人,其所蘊涵的仁、義、孝、和等內容是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的寶貴資源。
一、家風在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中的獨特作用
(一)充分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的營養(yǎng)
總書記指出:“培育和弘揚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必須立足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使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成為涵養(yǎng)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的重要源泉?!奔绎L是中華優(yōu)秀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髓,本身蘊涵豐富的友善思想資源,如《顏氏家訓》《朱子家訓》《孝經》《弟子規(guī)》等,盡管內容不同,但都教人崇德向善。在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孔子的“己所不欲,勿施于人”“重道義,輕私利”的人際和諧思想、孟子的“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社會大同觀念、墨子的“兼愛,非攻,愛無差等”交往之道,無一不是以友善為價值追求。家風與中華傳統(tǒng)文化相互交融,一脈相承,家風在形成過程中得以充分汲取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營養(yǎng),薪火相傳,歷久彌新。作為凝聚中華傳統(tǒng)文化精髓的文化資源,家風能夠潛移默化地影響人,感染人,培養(yǎng)人,真正實現以文化人,以文育人。
(二)能夠真正落細、落小、落實
總書記指出:“一種價值觀要真正發(fā)揮作用,必須融入社會生活,讓人們在實踐中感知它,領悟它?!彼瑫r強調:“要注意把我們所提倡的與人們日常生活緊密聯系起來,在落細、落小、落實上下功夫?!鄙倌陜和强伤苄暂^強的群體,以家風為載體,能真正把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在實際生活中落細、落小、落實。落細,就是從生活細節(jié)抓起。生活中,一句噓寒問暖的話語、一個彎腰撿拾垃圾的動作、一張充滿愛的笑臉,都蘊涵在家風中,無形之中陶冶少年兒童的情操,啟發(fā)少年兒童的友善觀念。落小,就是從小處著手。古人云:“勿以善小而不為,勿以惡小而為之?!鄙倌陜和焉苾r值觀教育要從點點滴滴的友善行為做起,持之以恒,積善成德。禍患常積于忽微,這就要防微杜漸,如果認為惡小可為,無關緊要,久而久之,則會失之毫厘,謬以千里,扭曲整個人生價值觀。落實,就是父母言傳身教,以身作則,把友善體現在行為上,以實際行動為少年兒童做榜樣,使少年兒童通過對父母長輩行為的觀察模仿習得友善行為習慣。
(三)有效促進“家”“?!惫餐?/p>
蘇霍姆林斯基說過:“如果一個孩子沒有良好的家庭教育,那么不管老師付出多大的努力,都收不到完美的效果,學校里的一切問題都會在家庭里折射出來,而學校復雜的教育過程產生困難的根源也都可以追溯到家庭?!彪S著社會經濟發(fā)展,人們生活節(jié)奏加快,成人常忙于工作、事業(yè),把孩子的教育問題寄托于學校,盡管學校不斷加強教育,但是由于家庭教育不足甚至缺失,造成教育上的“木桶效應”。即教育成效不取決于最長的那塊木板(學校),而由最短的那塊木板(家庭)決定。最好的教育應該是家庭教育和學校教育的有機結合,家風正好是兩者的結合點。家風是聯通家庭與學校的橋梁。家風盡管在家庭中形成,但是傳統(tǒng)家風的教育主要靠學校完成,許多中小學校開設傳統(tǒng)文化教育課程,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實際上是家風的內在體現,其落腳點在于實踐,家庭是最好的實踐場所,孩子做得好不好,家長最有發(fā)言權,教師和家長一“教”一“評”、“教”“評”結合、凝成合力,可以有效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
(四)有助于建立友善價值觀教育長效機制
教育部和共青團中央印發(fā)的《關于在各級各類學校推動培育和踐行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長效機制建設的意見》指出:“各級各類學校要建立長效機制,深入持久、扎實細致地推進社會主義核心價值觀培育,踐行工作長效化常態(tài)化科學化。”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不是一蹴而就的,需經歷一個長期過程,需建立長效機制作為保障。長期以來,人們往往只關注建立有形的長效機制,如制定教育活動方案、計劃、制度等,常常忽略無形的長效機制。從某種程度上講,家風就是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的無形長效機制。家風在長久的家庭生活中形成,貼近生活,貼近實際,貼近少年兒童,生活中的尊老愛幼、和睦鄰里等行為示范正是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無形長效機制的體現。堅持無形長效機制和有形長效機制相結合,有助于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真正實現長效化、常態(tài)化、生活化。
二、家風在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中的實踐思考
(一)學校通過家風教育側重培養(yǎng)少年兒童友善意識
培養(yǎng)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的前提是培養(yǎng)其友善意識。學校是培育少年兒童友善意識的主渠道,根據基礎教育的要求,學??梢酝ㄟ^聽、說、讀、寫等多方面的感官刺激,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培養(yǎng)其友善意識。聽,就是教師要把歷史上關于家風的精華,如《弟子規(guī)》《孝經》等,講給少年兒童聽,根據少年兒童的年齡特點,多講生動活潑的家風故事,多講追求真善美的家庭人物事跡。說,就是讓生生之間、師生之間多多交流,如通過說說身邊的家風故事,分享對家風的理解,把文明的家風內化于心。讀,就是誦讀家風經典,如《三字經》《弟子規(guī)》等,要求少年兒童經常誦讀,在情感上陶冶學生,在潛移默化中促進少年兒童領悟家風內涵。寫,就是要引導少年兒童把好家風化為具體要求,如孝敬父母、團結鄰里等日常行為,并在日記中記錄下來。以聽、說、讀、寫的方式,將友善思想有機融入基礎教育當中,循序漸進地培養(yǎng)少年兒童的友善意識。endprint
(二)家庭通過家風培育側重養(yǎng)成少年兒童友善行為
我國幼兒教育家陳鶴琴指出:“人類的動作十之八九是習慣,而這種習慣又大部分是在幼年養(yǎng)成的,幼年時代應當特別注重習慣的養(yǎng)成。”少年兒童時期是養(yǎng)成友善行為習慣的關鍵期,在關鍵期內施加相應影響,往往能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培育文明家風和培養(yǎng)少年兒童友善行為習慣是同一過程,在這一過程中,父母長輩要以身作則,父母的良好品質是教育孩子的寶貴資源,父母素質低下則是孩子成長與發(fā)展出現偏差的伏線。正如蘇霍姆林斯基所說:“父親和母親們,你們在孩子身上延續(xù)著自己?!痹诟改附逃幸怀瞿赣H的作用,總書記在同全國婦聯新一屆領導班子集體談話時強調:“要注重發(fā)揮婦女在弘揚中華民族家庭美德、樹立良好家風方面的獨特作用,這關系到下一代健康成長?!币话銇碇v,母親常常給人以賢惠、善良、勤勞等印象,母親常常陪伴孩子左右,舉手投足之間都在影響著孩子、感染著孩子。因此,要發(fā)揮母親在培養(yǎng)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中的優(yōu)勢。
(三)社會傳媒通過家風宣傳側重營造友善環(huán)境
社會環(huán)境對人的影響很大,友善的社會環(huán)境對少年兒童的成長有利;如果社會環(huán)境不好,則會損害少年兒童的身心健康。社會傳媒要積極弘揚社會正能量,深入農村的每個村寨,深入城市的每個社區(qū),大力開展以“家風”為主題的尋找“最美家庭”“最美婆媳”“最美鄰里”“最美姐妹花”“最美兄弟情”等一系列弘揚現代文明家風的活動,讓社會每一個角落都閃爍友善之光,讓每位少年兒童都在友善的環(huán)境下成長。同時,要根據少年兒童的興趣愛好、認知特點等,開展以“家風”為主題的音樂、美術、兒童文學等文藝實踐活動,營造向善、樂善、揚善的社會環(huán)境。
三、家風在加強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中須處理好四對關系
(一)處理好家風中糟粕與精華的關系
家風是中華傳統(tǒng)文化中的精華,但是家風是在小農經濟時代環(huán)境下形成的,不可避免地帶有階級烙印,具有歷史局限性,如《孝經》根據不同人的等級差別規(guī)定了行“孝”的不同內容,把維護宗法等級關系與為君主服務聯系起來,帶有明顯的封建落后性。如何對待傳統(tǒng)家風中的糟粕與精華問題,總書記站在歷史唯物論和唯物辯證法的角度指出:“對歷史文化特別是先人傳承下來的價值理念和道德規(guī)范,要堅持古為今用、推陳出新,有鑒別地加以對待,有揚棄地予以繼承?!币虼耍瑢Υ齻鹘y(tǒng)家風,要樹立“揚棄”理念,不能照搬照抄,要去粗取精,去偽存真,剔除其封建性的糟粕,吸收其友善思想精華。
(二)處理好家風中應然與實然的關系
應然與實然是事物存在的兩種狀態(tài),簡單地講,應然是指事物應該達到的狀態(tài),實然是事物存在的實際狀態(tài)。受多種因素影響,實然與應然之間總是存在偏差。例如,我們常常依據傳統(tǒng)家風,教育孩子尊老愛幼是一種美德,而在“老人摔倒扶不扶”的問題上,出于對自己和家庭的保護,又陷入矛盾,這實際上是知與行的脫節(jié)。在處理家風應然與實然關系上應該堅持知行合一,即對傳統(tǒng)家風的認知不能停留在觀念上、思想上,還要融入實際生活,踐行在行動上,言傳身教,只有把知和行統(tǒng)一起來,才能對少年兒童友善價值觀教育發(fā)揮積極作用。
(三)處理好國內家風與西方家風的關系
國內家風與國外家風是在兩種完全不同的制度、思想觀念及文化下形成的。隨著經濟全球化時代的到來,尤其是在留學熱潮高漲的今天,如何處理兩者的關系十分重要。總書記指出:“我們不僅要了解中國的歷史文化,還要睜眼看世界,了解世界上不同民族的歷史文化,去其糟粕,取其精華,從中獲得啟發(fā),為我所用。”一些西方家風中蘊涵著宗教元素,突出個人主義色彩,這與我國新時期的文明家風格格不入,必須堅決摒棄。當然,西方家風也有其精華,我們可以結合友善價值觀教育的實際,有的放矢地借鑒。
(四)處理好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的關系
創(chuàng)造性轉化,就是要立足于新時代的實際,對那些仍有借鑒意義的家風內涵、家風表現形式等加以改造,使之符合新時期的特點和要求,讓傳統(tǒng)家風更具活力和生命力。如《孝經》開篇指出:“身體發(fā)膚,受之父母,不敢毀傷?!边@可以和當前人們普遍關注的生命教育聯系起來。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就是立足于新時代的進步與發(fā)展,對傳統(tǒng)家風的內涵補充完善,使之更具影響力和感召力。如《孝經》依據父母的生老病死等生命過程,提出“孝”的具體要求:“居則致其敬,養(yǎng)則致其樂,病則致其憂……”今天我們可以把“老有所養(yǎng)、老有所醫(yī)、老有所為、老有所學、老有所樂”等內容充實其中,讓傳統(tǒng)家風更能引起人們的共鳴??傊?,只有堅持創(chuàng)造性轉化和創(chuàng)新性發(fā)展相統(tǒng)一,不忘傳統(tǒng)家風,才能開辟未來;只有善于繼承傳統(tǒng)家風才能創(chuàng)造美好生活。
(責編 周翠如)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