余萍萍
摘 要: 本文從英漢句子長度和句子內(nèi)部結構的角度探討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并選取張培基散文翻譯中的句子分析譯文中句子結構的處理符不符合目標語的句子特點。
關鍵詞: 句子長度 句子結構 張培基散文翻譯
一、引言
漢英之間的翻譯涉及英漢兩種語言之間的轉換,因英漢兩種語言存在共性,使得英漢之間的翻譯具有可能性,但英漢語之間的差異給翻譯造成困難。英漢在諸如語音、句法、篇章結構、語義、文化等方面存在差別。了解這些差異是進行合理翻譯的重要條件。關于此問題,何匡提出:“語言是長期歷史發(fā)展的產(chǎn)物,一切發(fā)達的語言都有極豐富的詞匯和嚴密的語法結構,不同的語言在語音、詞匯、結構上有極其復雜的區(qū)別。因此,上述語言形式的改變過程是一極復雜的過程,它絕不像譯電碼那樣簡單機械,輕而易舉?!盵1]由此可見,對英漢兩種語言區(qū)別的了解對翻譯質量的影響起著舉足輕重的作用。
在英漢區(qū)別中,對句法差異的關注是最基本的,也是必需的。翻譯初學者往往遇到翻譯顯得力不從心,翻譯出來的句子拗口,讀起來沒那么地道。主要原因之一是對英漢句法的差異不夠了解,在翻譯的時候照搬原文句法而沒有按照目標語句法結構進行處理。張培基的《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自1980年首次出版之后,已經(jīng)印刷三十幾次,為中國學者深入研究翻譯理論與技巧提供了豐富多彩的典型事例。學術界對張培基散文翻譯的研究層出不窮,經(jīng)久不衰。某些英語學習愛好者紛紛將張培基散文英譯當作必讀書籍,備受推崇,對英語學習者影響很大,頗受英語愛好者的喜歡。從句法的角度探討張培基散文英譯是一個有益的嘗試,本文將僅從句子結構的處理分析張培基散文英譯。
二、從句子結構處理看張培基散文英譯
1.英漢句子長度差異
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體現(xiàn)之一是英漢句子長度存在差異。中國人重整體,偏重綜合性思維;英美人重個體,偏重分析性思維。中國人的整體性思維體現(xiàn)在語法上的隱含性及句法的意合性。英美的分析性思維體現(xiàn)在語法的外顯性。英語的語法外顯性體現(xiàn)為英語重語言形式,使得英語在主謂賓構建的這一主干的基礎上,在節(jié)點處長出各種修飾性短語、狀語從句、定語從句等,從而英語很多句子容易形成枝繁葉茂的撐天大樹,使得不少完整的英語句子顯得比較長。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語法的外在形式不突出,邏輯相對英語而言顯得松散。漢語句子以時間順序為線索,以動詞為中心將各個成分鋪排下去。漢語句子沒有英語句子那樣枝繁葉茂,鮮有在節(jié)點上長出繁雜而又茂盛的枝丫。漢語句子更似一節(jié)一節(jié)的竹竿、似前行的流水。呂叔湘在《中國文法要略》中指出:漢語里“特多流水句,一個小句接一個小句,很多地方可斷可連”[2]。這些特點使得漢語句子短小,在一般情況下,在表達同樣意思的時候,一個完整的英語句子要長于一個完整的中文句子,而且中文句子的數(shù)量要多于英文句子。因此,在翻譯中經(jīng)常需要將幾個中文句子譯成一個枝繁葉茂的英文句子。如張培基散文英譯中的兩例:
例1:有時流到很逼狹的境界,兩岸叢山迭嶺,絕壁斷崖,江河流于其間,回環(huán)曲折,極其險峻。
張譯: Sometimes it comes up against a narrow section flanked by high mountains and steep cliffs, winding through a course with many a perilous twist and turn.
原文由幾個簡短小句組成,張培基用了一個完整的英文句子將其譯出。如果將原文按照漢語流水式的行文習慣譯出將是:“Sometimes it comes up against a narrow section, its two banks are flanked by high mountains and steeps, rivers run through them, and there are lots of twists and perils.” 這樣的翻譯是典型的中式英語。張培基將“兩岸叢山迭嶺”處理成過去分詞短語“flanked by high mountains and steep cliffs”修飾“a narrow section”, “江河流于其間”譯成現(xiàn)在分詞短語“winding through a course”,“回環(huán)曲折”用了名詞“twist and turn”,“極其險峻”巧妙地譯成形容詞“perilous”。張培基按照英語行文習慣將多個中文短小精悍的句子譯成一個相對而言較長的英語句子之后,符合英語的表達習慣,處理得非常妙。
例2:它可能是一條現(xiàn)代的烏衣巷,家家有自己的一本哀樂賬,一部興衰史,可是重門疊戶,諱莫如深,……
張譯:It may be a modern version of Wu Yi Xiang, a special residential area of nobility in the Jin Dynasty southeast of todays Nanjing, where each family, secluded behind closed doors, has its own covered-up story of joys and sorrows, and rise and decline...
原文由多個小句構成,譯文只用了一個長句子處理?!癐t may be a modern version of Wu Yi Xiang”是主句,“where”引導非限定性定語從句。張培基的翻譯處理得合理得當,符合英語的行文習慣。從句子長度進行比較,原文意思與語法獨立的單個句子比較多,句子都比較短,譯文只有一個較長長度語法完整獨立的句子。
2.英漢句子內(nèi)部結構差異
英漢句子結構的差異不僅表現(xiàn)在句子長度上,還體現(xiàn)在句子內(nèi)部的結構上。漢語是一種意合語言,靠意義統(tǒng)治語言,漢語的邏輯關系不依賴于外在的語言形式揭示,而是通過意義領悟,可以憑借字、詞、句的意義加深對語篇的理解。漢語對語言的外在形式及邏輯相對英語而言要求不高,其銜接手段一般不用或用得很少,銜接手段種類和數(shù)量沒有英語多。很多時候,漢語添加顯示邏輯關系的詞語是畫蛇添足,多此一舉。因此,漢語的外在形式顯得松散,銜接用得并不多,常常單個小句松散地排列。
相反,英語是一種形合語言,大部分時候英語需要借助外在的語言形式實現(xiàn)句子的連接,注重形式和邏輯,句子結構緊湊,銜接手段多樣化,使用非常頻繁。一個英語句子中常出現(xiàn)一個SV主干結構,其他部分以修飾或從屬關系枝藤葉繞地依附在這個主干結構上,形成結構緊湊、邏輯嚴謹?shù)木渥印?/p>
基于英漢差異,在漢譯英時常運用英語伴隨短語、定語修飾語、定語從句、狀語從句等手段將漢語的幾個小句處理成一個結構緊湊、邏輯嚴謹、形式完整的英文句子。反之,英譯漢的時候,則需將枝繁葉茂的英文句子處理成一節(jié)節(jié)少枝丫似竹子的多個短小的漢語句子。
例3:所以每每在大雪中的黃昏里,圍著暖爐,圍著祖父,聽著祖父讀著詩篇,看著祖父讀著詩篇時微紅的嘴唇。
張譯: Often of a snowy evening, we children would hang about grandpa by a heating stove, listening to him reading poems aloud and meanwhile watching his busy ruddy lips.
譯文將原文的“圍著祖父”處理成了主句(we children would hang about grandpa),將圍著暖爐處理成介詞短語(by a heating stove),將“聽著祖父讀著詩篇,看著祖父讀著詩篇時微紅的嘴唇”處理成了現(xiàn)在分詞短語作伴隨狀語。張培基巧妙地將中文原文零散的幾個小句處理成了一個結構緊湊、邏輯條理清晰、符合英語行文習慣的句子。
例4:我就在祖父的房里,一直面向著窗子,從黃昏到深夜—窗外的白雪,好像白棉花一樣飄著;而暖爐上水壺的蓋子,則像伴奏的樂器似的振動著。
張譯: I would seek solace in grandpas room where I would stay gazing out of the window from dusk till late into the night while snowflakes were flying like cotton and the lid of the kettle over the heating stove rattling like a music instrument playing an accompaniment.
譯文將原文幾個語法完整獨立的中文短句處理成一個英文復合句,“我就在祖父的房里”譯成主句“I would seek solace in grandpas room”,“一直面向著窗子”譯成定語從句。譯文采用定語從句、連接詞及作伴隨狀語的現(xiàn)在分詞短語將原文松散的幾個句子譯成英語復合句,使得英文譯文行文緊湊而流暢,符合英語的行為習慣。
三、結語
本文從英漢句子長度及句子內(nèi)部結構差異的角度討論英漢句子結構存在的區(qū)別,并結合張培基中國現(xiàn)代散文英譯中的例句進行分析,考察張譯文中對于英漢句子結構差異的處理情況,發(fā)現(xiàn)張譯文在充分考慮中英句子結構差異的基礎上,將譯文處理得當,符合英語行文表達習慣,為廣大英語愛好者從英漢句法差異的角度學習翻譯提供了很好的素材。
參考文獻:
[1]羅新璋.翻譯論集[M].北京:商務印書館,1984:613-614.
[2]張培基.英譯中國現(xiàn)代散文選(一)[M].上海:上海外語教育出版社,2007:1,3,268,271,172,174,173,175.
基金項目:百色學院2015年度校級科研項目“英漢句法差異在張培基散文翻譯中的體現(xiàn)“,項目編號:2015KBS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