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秀琴,張 婉,趙宏鳳,劉美玲,劉 麗,王曉麗,賈孟輝,2,馬自萍
·經驗交流·
回醫(yī)藥藥氧療法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sICAM-1和IL-8的影響
馬秀琴1,張 婉1,趙宏鳳1,劉美玲1,劉 麗1,王曉麗1,賈孟輝1,2,馬自萍1
目的觀察回醫(yī)藥藥氧療法對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血清可溶性細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白細胞介素-8(IL-8)因子的表達及臨床療效。方法將80例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的患者按照隨機原則分為回醫(yī)藥藥氧高、中、低劑量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20例,其中,高、中、低劑量治療組分別采用3藥芯/次、2藥芯/次和1藥芯/次的氧氣吸入療法,氧流量均為1.5 L/min,每次40 min,每日1次;對照組采用單純低流量氧氣吸入療法治療,氧流量為1.5 L/min,每次40 min,每日1次;各組均連續(xù)治療10 d為1個療程,4組均配合常規(guī)治療和護理。各組分別于治療前、1個療程和2個療程后測定血清中sICAM-1和IL-8的含量,觀察其臨床療效并進行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結果高、中、低劑量治療組在治療后的總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NIHSS評分均低于對照組;與對照組相比,1個療程后,高、中劑量組的血清sICAM-1和IL-8含量明顯低于對照組(P<0.05),低劑量組與對照組相比,無顯著性差異(P>0.01);2個療程后,高、中、低劑量治療組的血清sICAM-1和IL-8含量較對照組均明顯下降(P<0.05),NIHSS評分均低。結論回醫(yī)藥藥氧療法能夠明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癥狀和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降低血清sICAM-1和IL-8的表達。
回醫(yī)藥藥氧療法;缺血性腦卒中;可溶性細胞黏附因子-1;白介素
回醫(yī)藥藥氧療法是我院回醫(yī)藥腦病科研發(fā)的一種用于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等腦心類疾病的專利技術,本課題組運用該療法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患者80例,療效顯著,現報道如下。
1.1 一般資料:全部病例均來自我院2015年1月-7月回醫(yī)藥腦病科收治的80例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所有患者均符合缺血性腦卒中的診斷標準[1],并經 CT和MRI證實。80例患者中,各組患者在年齡、性別、病程及基礎治療方面無差異,具有可比性。
1.1.1 納入標準:符合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診斷標準,并簽署相關知情同意書。
1.1.2 排除標準:①短暫性腦缺血發(fā)作或出血性中風及混合性中風者;②伴有深度昏迷、伴發(fā)嘔血等影響藥氧治療者,或經證實因腦腫瘤、腦外傷等原因引起的中風者;③70歲以上,妊娠期或哺乳期婦女;④合并肝、腎、造血系統(tǒng)和內分泌系統(tǒng)等嚴重原發(fā)性疾病患者;⑤不符合納入標準及依叢性很差的患者。
1.2 方法
1.2.1 分組:隨機將80例符合缺血性腦卒中診斷標準及納入標準的患者分為4組,分別為回醫(yī)藥藥氧高、中、低劑量治療組和對照組,每組各20例。
1.2.2 治療方法
1.2.2.1 治療組:①藥氧藥芯組成及制備[2]:阿魏、蕓香、蘇合香、安息香、沉香、薄荷等味,上藥各等份研末,過80目籮,滅菌,用無紡布制成4 cm×3 cm大小的藥包,內盛3 g重上方粉末制成藥芯,密封備用。②操作程序:將藥芯放入一次性霧化器盒內,將霧化器連接至病房設備帶上氧氣接口處,通氣,檢查密閉性,將氧氣導管連接于面罩,經口鼻吸入,每次40 min,每日1次。③治療方法:回醫(yī)藥藥氧高、中、低劑量治療組分別采用3藥芯/次、2藥芯/次和1藥芯/次,氧流量均為1.5 L/min,每次40 min,每日1次;10 d為1個療程,共治療2個療程。
1.2.2.2 對照組:采用單純低流量氧氣吸入療法,每日1次,每次40 min,10 d為1個療程。各組患者均配合基礎治療和護理(抗凝、營養(yǎng)腦神經治療)。
1.2.3 檢測、療效判定:各組分別于治療前后、1療程、2療程后,檢測血清可溶性細胞黏附因子-1(sICAM-1)和白細胞介素(IL-8)水平,進行臨床療效神經功能缺損評分。臨床療效標準:根據全國第四次腦血管病會議制定的神經功能缺損程度進行評分[3]。神經功能缺損評分(NIHSS)評分標準:基本痊愈,功能缺損評分減少91%~100%;顯著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46%~90%;進步:功能缺損評分減少18%~45%,生活不能自理;無變化,功能缺損評分減少或增加在0%~17%;惡化:功能缺損評分增加18%以上??傆行拾ㄈ?、顯著進步及進步。
1.3 統(tǒng)計學方法:所有統(tǒng)計數據應用SPSS 20.0軟件進行統(tǒng)計分析。
2.1 臨床療效比較:1個療程后,回醫(yī)藥藥氧低、中、高劑量組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1。2個療程后,回醫(yī)藥藥氧低、中、高劑量組有效率均高于對照組,與對照組比較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2。
表1 1個療程后,4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2 2個療程后4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臨床療效比較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2 NIHSS評分:1個療程后,回醫(yī)藥藥氧低劑量組NIHSS評分與對照組比較,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回醫(yī)藥藥氧中劑量組、高劑量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2個療程后,回醫(yī)藥藥氧低劑量組、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NIHSS評分較對照組明顯降低,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見表3。
表3 1、2個療程后4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治療前后NIHSS評分比較(分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2.3 1、2個療程后血清sICAM-1和IL-8的含量變化:見表4-表5。分析顯示各組間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0.05),與對照組相比,1個療程及2個療程治療后,回醫(yī)藥藥氧低劑量組sICAM-1和IL-8的含量差異無統(tǒng)計學意義(P>0.05);回醫(yī)藥藥氧中劑量組和高劑量組sICAM-1和IL-8的含量差異有統(tǒng)計學意義(P均<0.05);其中回醫(yī)藥藥氧高劑量組sICAM-1和IL-8的含量低于低劑量組。
表4 1個療程后血清sICAM-1和IL-8的含量變化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表5 2個療程后血清sICAM-1和IL-8的含量變化
注:*與對照組比較,P<0.05。
缺血性腦卒中是因腦部血管閉塞、能量代謝障礙所引起的一系列病理生理變化,可導致腦組織不可逆損害;其病理損害過程主要為各種原因導致腦組織缺氧、缺血,進而發(fā)生部分腦組織細胞凋亡,導致神經功能缺損和功能的完全或部分喪失。臨床研究發(fā)現,ACI后血清sICAM-1和sVCAM-1的濃度均明顯增高[4]。Soriano等[5]發(fā)現體內ICAM-1因子相對缺乏,可以減輕對腦組織及神經細胞的損害。有研究表明,IL-8能增強ICAM-1 及 FasL 的表達量[6]。有學者對腦梗死患者血清IL-6和sICAM-1變化的研究發(fā)現,二者的表達量均有升高,提示二者與腦缺血后炎性病理損傷的程度和腦梗死有關[7]。因此本研究選用上述因子來探討回醫(yī)藥藥氧通過調節(jié)IL-8和sICAM-1的表達量,達到防治腦組織損傷的目的。
回醫(yī)藥在防治腦血管疾病方面的原則為芳香醒腦開竅、豁痰祛瘀通脈,而回醫(yī)藥藥氧療法是我院回醫(yī)藥腦病科根據回醫(yī)經典著作《回回藥方》所遴選出的治療心腦疾病的經典方藥,通過改變給藥方式,并與現代醫(yī)學相結合,研發(fā)出新型回醫(yī)藥專利技術——回醫(yī)藥藥氧護理法。其作用原理是將芳香類回藥與普通氧氣相結合,以氧氣作為載體,形成藥氧氣,從口鼻霧化吸入,從而達到迅速增加血氧、藥物含量的目的,發(fā)揮其改善心、腦供血不足的作用。
本課題的核心內容是在現代醫(yī)學治療缺血性腦卒中有效方法的基礎上,運用回醫(yī)藥藥氧治療法作為治療組,并與單純低流量吸氧療法(對照組)進行對照研究,觀察治療前后患者神經功能缺損積分、血清sICAM-1和IL-8水平變化,以期探討回醫(yī)藥藥氧療法在介入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現代防護中的價值和意義,為進一步研究和開發(fā)回醫(yī)藥新技術、新方法奠定基礎。本次研究表明,回醫(yī)藥藥氧療法能夠明顯改善缺血性腦卒中患者的神經功能,其發(fā)揮作用可能與降低患者血清sICAM-1和IL-8表達量,從而發(fā)揮腦保護作用有關。臨床實踐證明,該法具有起效快、操作簡單、療效顯著、安全簡便、無副作用、無痛苦等優(yōu)點,可為后期臨床治療缺血性腦卒中的治療方法提供新的思路和方向。
[1] 中華醫(yī)學會全國第4次腦血管學術會議.各類腦血管疾病診斷要點[J].中華神經科雜志,2010,29(6):379.
[2] 劉麗,王曉麗,馬立鳳,等.回醫(yī)藥藥氧療法治療腦梗死恢復期120例臨床觀察[J].中醫(yī)藥臨床雜志,2014,26(5):468-469.
[3] 中華神經科學會.腦卒中患者臨床神經功能缺損程度評分標準[J].中華神經科雜志,1996,29(6):381-383.
[4] Selakovic V,Colic M,Jovanovic M,et al.Cerebrospinal fluid and plasma concentration of soluble 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 1,vascular cell adhesion molecule 1 and endothelial leukocyte adhesion molecule in patients with acute ischemic brain disease[J].Vojnosanit Pregl,2003,60(2):139-146.
[5] Soriano SG,Lipton SA,Wang YF,et al.Intercellular adhesion molecule-1-deficient mice are less susceptible to cerebral ischemia reperfusion injury[J].Ann Neurol,1996,39(5):618-624.
[6] 蔣業(yè)貴,李兆申.白細胞介素-18在肝損害中的作用與機制[J].肝臟,2003,8(1):49-50.
[7] 劉尊敬,楊期東,劉運海,等.腦梗死患者血清中IL-6和sICAM-1變化及臨床意義[J].中南大學學報,2004,29(3):326.
R743
B
10.13621/j.1001-5949.2017.11.1048
寧夏自然科學基金項目(NZ14242)
1.寧夏銀川市第一人民醫(yī)院神經內科,寧夏 銀川 750001
2.寧夏回醫(yī)藥現代化省部共建教育部重點實驗室,寧夏 銀川 750004
馬自萍,Email:MZP6738@126.com
2017-06-05責任編輯馬興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