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秀宏
袁枚是著烹文的大行家,其《隨園食單》家喻戶曉;蘇軾著《菜饕賦》《老饕賦》《黃州寒食詩帖》《酒經(jīng)》《豬肉頌》等,后世流傳的東坡肉、東坡餅、東坡豆腐、東坡魚羹、東坡蜜酒等皆出自其手,也的確堪稱一代美食家;文學(xué)家李漁撰《閑情偶寄》,獨辟“飲饌部”;崔禹錫著《食經(jīng)》;曹寅編《居常飲饌錄》;高濂書《飲饌服衣箋》;曹慈山留《養(yǎng)生隨筆》。大到《本草綱目》,雜至《清稗類鈔》《素食說略》,林林總總,自有一方洞天。
對文人來講,夸獎他烹調(diào)有方,咸淡得當(dāng),自有美意浮心頭。且看蘇軾一剪書文“與君對坐莊門,吃瓜子炒豆,不知有今日否?”“瓜子炒豆”的新香于文人來講,其味郁香醇,令人興味盎然。流韻、情、食味,這是文人酣暢感情的方式之一。作家諶容也染有此“疾”:荒煤說她的鴨子比烤鴨店烤得入味,葉蔚林道在她家吃飯最為稱心至飽,就把她高興得不知怎么是好;散文家張放新著《家園的味道》,其中有一文《歡迎茄子》,敘說茄子的幾種烹飪方法,筆法頓挫逶迤,一種文化人的好烹之心,躍然紙上。
烹調(diào)生香———日常生活最為文人所疏筆處,又如此溫暖親潤的地方,令一些于此有心有意的文人,縈懷不釋,令人久久難忘。北京老作家汪曾祺是作家中的美食名家,他不但善吃能寫,更有不凡的“烹功”。他原籍江蘇高郵,拿手菜是揚州菜“拌干絲”。清人惺庵居士一首《望江南》就有干絲小景:“揚州好,茶社客堪邀。加料干絲堆細(xì)縷,熟銅煙袋臥長苗,燒酒水晶肴?!边@昔日的“加料干絲”正是今日“拌干絲”的前身,今日作來更為精妙。且看汪曾祺先生動作:豆腐干切成細(xì)絲,以涼水潑二三次,去鹽鹵味,除豆腥氣。然后入沸水煮之,煮到當(dāng)宜,撈起,瀝干,置于碗內(nèi)。青蒜切寸段,略略焯洗,蝦米發(fā)透,一并堆臥豆腐絲上。再以花生米去皮,取其五香者為佳,撒在周圍,滴放上好醬油、小磨香油,香醋淋之,拌勻即好。他又囑到:須要姜絲,多多益善,才口味上佳。
國畫大師張大千在烹調(diào)上的造化亦非尋常。他常邀賓朋至席,自己親下廚房,肩搭汗巾,手持烹勺,“唱”一道拿手川菜,直辣得大家眼淚直流,他才心滿意足地?fù)嶂蠛友鎏齑笮σ环?。張大千這種豪放的烹調(diào),如作畫,如著文,確有浩蕩奔放的氣韻。
元代的《饌史》一書曾開列一張名單,把元代以前中國歷史上善于烹調(diào)佳味的人、精于品味的人以及追求奢侈、追求異味佳肴的人,等等,劃成七個類型,其中文人為其大類。閱來,甚感文味之妙。
食以文而貴,以“文趣”入肴,可謂美味與文味相融、相生。明代戲曲作家“瑞南道人”高濂,著有膾炙人口的傳奇劇本《玉簪記》。而川菜“原籠玉簪”菜式,便是根據(jù)《玉簪記》中的形態(tài)和玉簪花和玉搔頭意趣而創(chuàng)制的?!霸\玉簪”者,豬排經(jīng)精心修整后似玉簪之形,暗藏《玉簪記》中道姑陳妙常同書生潘必正結(jié)合之趣也。這樣,極為普通的“粉蒸豬排”,一下子變得如此風(fēng)雅,也可算得“烹文”的功績。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