孟世悅+++張文青
摘 要:公平是人類自由體系中最為基本的權(quán)利,也是教育所追求的重要目標之一。其中,性別平等問題更是一個國家需要重點關注和應對的重要議題。以洪堡建立柏林大學為標志,德國為世界高等教育開辟現(xiàn)代大學紀元。德國高等教育從20世紀初至今在改善性別不平等問題上所做出令人矚目的努力,并總結(jié)其能我國推動高等教育體系中的性別平等帶來些許啟示。
關鍵詞:社會性別;德國;高等教育;啟示
19世紀80年代起,人口結(jié)構(gòu)的急劇變化和知識密集型產(chǎn)業(yè)的轉(zhuǎn)型使得歐洲在后來的數(shù)十年中面臨嚴重的技能短缺問題。為確保多元并均衡的勞動力結(jié)構(gòu),市場與企業(yè)的高效運轉(zhuǎn)需引入更多的女性力量。1958年,歐盟將“同工同籌”以法律形式載入《羅馬條約》,并在第119條中明確規(guī)定:成員國需確保并持續(xù)一個原則,即男女應當同工同籌[1]。迄今,歐盟通過6次《平等機會行動綱領》的實施,倡導歐洲企業(yè)加強引進女性勞動力以激勵學生進入非典型教育領域,減少性別所導致的橫向(高等教育水平)與縱向(高等教育專業(yè))隔離,縮小男女薪酬差距[2]。性別平等已成為人權(quán)實現(xiàn)狀況和社會結(jié)構(gòu)發(fā)展水平的重要量度,眾多國家將消除基于性別的一切歧視和改善女性地位列為國家發(fā)展日程中的重要事項。
較其他西方國家而言,德國在縮小兩性差距和鼓勵女性參與高等教育方面起步較晚且歷經(jīng)波折。直到1891年,海德堡大學第一次正式錄取女性學生[3]。20世紀初,德國大學之門才真正陸續(xù)向女性開放。不同于美國較為激進的女子教育運動,德國在婦女運動上經(jīng)歷了“意識形成和表達(1968-1976年)”“多元化、專業(yè)化、制度化的融合(1976-1989年)”“國際化、團結(jié)、新定位(1989年至今)”這三大階段的努力[4],在改善性別之間的教育不均衡問題上做出了從邊緣化到“貫穿整個生命周期平等”的中心化的巨大轉(zhuǎn)變[5]。女性不再處于過去的劣勢境地,甚至在許多方面超越了男性。雖然并沒有達到起點和結(jié)果層面上的完全平等,但德國女性在高等教育領域的參與水平位于世界前列,對其他國家的發(fā)展起到一定的示范作用。
一、德國高等教育中女性的參與狀況
隨著民主體制在德意志聯(lián)邦共和國的確立,歷屆德國政府將教育公平置于德國民主政治發(fā)展的中心地位,頂層化設計的德國教育體系也將高等教育公平視為實現(xiàn)社會平等的重要標志之一。二十世紀六七十年代開始,女子教育改革的浪潮越來越高,引起政府、公共輿論界、研究者的高度關注。此后,德國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改革措施,如頒布法律、建立女子機構(gòu)或社會團體等。而后學校中的女生比例也大幅度上升,獲得上大學資格的文理中學的女性畢業(yè)生人數(shù)已經(jīng)超過男生,高等教育和研究機構(gòu)中的女性比例也不斷上升。[6]
德國高等教育統(tǒng)計機構(gòu)的數(shù)據(jù)顯示,在高等教育的入學率上,2011年,德國高等教育的女性入學率為24.8%,男性為22.4%[7],且女性入學比例高于男性的趨勢一直持續(xù)。在學生總體人數(shù)上,女性占47.43%,男性占52.57%,男女人數(shù)相對均衡。在最終學歷統(tǒng)計中,獲得博士學位的女性學生占45.4%,博士后女性學生為27%[8]。在專業(yè)選擇上,女性往往傾向于選擇傳統(tǒng)的“女性優(yōu)勢學科”,如選擇教育教學專業(yè)的學生中女性占比76.7%,選擇人文藝術(shù)專業(yè)的學生中女性占比65.4%,選擇服務專業(yè)的學生中女性占比49.4%,選擇工程制造和建筑專業(yè)的學生中女性占比僅有25%[9]。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方法①也證明了女性在醫(yī)學、工程、物理三個系別領域中的效能水平較低[10],反之男性則更多集中于這些理工科專業(yè)??梢?,性別分流的個人專業(yè)選擇導致了男性和女性畢業(yè)后擇業(yè)上的不均衡和隔離。
2011年,歐洲統(tǒng)計局發(fā)布的勞動力調(diào)查報告顯示,在數(shù)量上,德國的勞動力市場中男性比率為77.3%,女性比率為67.7%,兼職工作的女性占總?cè)藬?shù)的45.1%[11];在收入水平上,女性的整體收入比男性低23.1%[12],且因年齡、學歷、管理水平的不同,男女在整體收入的差距上梯度更大[13]。在高校中,女教師占總教師人數(shù)的38.2%,行政管理體系中的女性員工占31.7%[14],在尋找職業(yè)培訓崗位時,男性比女性更容易找到聲望和報酬更好的雙元制培訓崗位,女性則更多地進入全日制職業(yè)學校任教。[15]
從目前德國高等教育研究數(shù)值可以分析出,德國高等教育在女性入學整體比例上基本上做到排除性別歧視和不公,如今的側(cè)重點在于如何追求高等教育的過程公平。
二、德國高等教育中
促進性別平等的改革措施
(一)促進高等教育起點的性別平等
德國一直以優(yōu)質(zhì)的高等教育聞名世界,雖然其各地的社會經(jīng)濟發(fā)展相對均衡,但仍存在著地區(qū)差異,如原西德地區(qū)的經(jīng)濟發(fā)展水平略優(yōu)于原東德地區(qū)[16]。但從高等教育的經(jīng)費投入來看,“窮”地區(qū)并沒有“窮”教育,其高等教育質(zhì)量之間并沒有存在較大差異。近年來,聯(lián)邦政府一直加大對教育的投資,對科學和研究機構(gòu)的資助年度增加了3%,研究經(jīng)費也高達59億歐元?!兜乱庵韭?lián)邦共和國基本法》的修訂和“卓越戰(zhàn)略”等都致力于德國高等教育公平和國際競爭力的提高[17]。高等教育的均衡發(fā)展為學生的擇校提供了多元化的選擇,加快了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男女入學機會平等的步伐。
同時,為引進更多優(yōu)秀的學生和科研人員,德國教育、科研機構(gòu)設有專門針對女性的獎學金和專門提供給女性科研工作者的研究項目,以增加高層教學、科研隊伍中女性的比例。如萊比錫商學院(Handelshochshule Leipzig,HHL Leipzig)專門開設了“女性商業(yè)獎學金”,主要是為學術(shù)能力較強的優(yōu)秀女性提供將近占總學費25%的獎勵,以鼓勵女性在原學科基礎上兼修工商管理課程。
除此之外,德國聯(lián)邦經(jīng)濟合作與發(fā)展部(The 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BMZ)在聯(lián)邦政府的協(xié)助下,將確保女性權(quán)利并消除多方面的不平等作為其工作目標之一。為此,該機構(gòu)分別從性別主流化、賦權(quán)、多邊政策對話三個方面制定了新的發(fā)展策略,通過政策工具、經(jīng)濟和技術(shù)合作項目加強德國在兩性教育起點層面相關項目、策略、數(shù)據(jù)的透明度,通過針對性的教育和能力建設指導,向女性及婦女組織賦權(quán),從下至上地強化女性權(quán)利主體意識。[18]endprint
(二)促進高等教育過程的性別平等
在消除性別歧視的過程中,德國高等教育體系在其教育教學和管理過程中也做出了頗多努力。一方面,德國高校為所有學生專門開設女性教育課程。此類課程旨在通過課程教授的方式傳遞性別平等觀念。另一方面,德國高等教育不斷創(chuàng)新多元化的管理方式。決策參與是女性政治參與中最重要的一種形式,女性參與決策過程可以直接影響到女性包括政治權(quán)利在內(nèi)的更廣泛權(quán)利的實現(xiàn),是改變女性與男性不平等狀況最為直接和重要的途徑。為提高女性在高等教育管理的地位,在2007年召開的聯(lián)合國世界婦女大會上,德國卓越婦女與科學中心(Center of Excellence Women and Science,CEWS)的研究員安德里亞·路德(Andrea L?觟dther)制定了具體的性別平等方案與機構(gòu)的評估標準,旨在幫助女性申請到較高的管理職務[19];在德國召開的第五屆高等教育性別平等歐洲大會上,跨學科性別研究中心(Interdisziplin?覿res Zentrum für Geschlechterforschung,IZG)的研究員瑪麗安·克里希奧(Marianne Kriszio)重申大學行政部門的體制結(jié)構(gòu)和文化重構(gòu)對推動兩性平等的重要作用[20];在德國女教師協(xié)會的影響下,越來越多的女性教師可以參與管理決策,做到在管理層面上從“無聲”到“發(fā)聲”的轉(zhuǎn)變。
(三)構(gòu)建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
德國政府建立了一套女性就業(yè)保證體系,確保女性享有平等的就業(yè)權(quán)利。作為保守主義福利體制國家,德國曾以居民收入和個稅交納額作為社會福利資格的基礎與依據(jù),國家形成的社會救助體系鼓勵母親在家照顧家庭[21]。這一福利制度在一定程度上導致女性的社會參與度較低,受教育的積極性不高。為改變這一情形,德國頒布《一般平等待遇法》,削減女性依靠配偶可取得的福利以鼓勵女性就業(yè),即“成年勞動者”模式[22]。由于女性往往身兼母親的角色,在考慮到工作時間與家庭責任的沖突而無法發(fā)揮自身最大潛能時,很多有才華并有抱負的女性在生產(chǎn)之后會選擇放棄其原先的理想追求。2001年,《聯(lián)邦養(yǎng)育津貼法》規(guī)定父母有權(quán)獲得從孩子出生起累計的3年育嬰假[23],該法律的特殊性在于育嬰假并不僅僅針對母親,而是從社會性別的角度考慮到父母雙方,將女性從“家庭義務的主要承擔者”轉(zhuǎn)化為“職業(yè)和家庭義務的兼顧者”[24],給予女性在繼續(xù)工作和暫時退出勞動力市場以照顧子女之間自由選擇的權(quán)利。這些舉措都加強了女性的自主意識,緩解了女性一定的就業(yè)和家庭壓力,提高了發(fā)展期望。家庭角色的重置也進一步消除了社會對性別角色行為模式的固化,為女性提供了更為廣闊的發(fā)展空間。
三、總結(jié)與啟示
在聯(lián)合國“千年發(fā)展目標”(Millennium Development Goals, MDGs)中,促進兩性平等并賦予婦女權(quán)利被列入第三條,促進性別平等已成為全球應努力達成的共同愿景。但2016年發(fā)布的《全球性別差距報告》(The Global Gender Gap Report 2016)中指出,如今,還沒有一個國家做到將性別差距縮小至50%以下,而這一結(jié)果往往受教育成就指數(shù)②所驅(qū)動[25]??梢钥闯觯鲊诟纳菩詣e差距上仍有很長的路要走,其中,教育尤其是女性接受高等教育的程度在改革上發(fā)揮著重大作用。
從社會性別角度來審視德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是將女性教育問題放在男女兩性的關系結(jié)構(gòu)中進行分析,它并不是將男性作為對立面或絕對平均地追求目標,而是用其基本立場和觀點給既有的教育性別分化現(xiàn)象和知識內(nèi)容帶去新的沖擊,破除教育領域的性別偏見。教育領域中引入性別議題也能為重新審視該議題帶來新的契機,從根本上減少甚至消除性別的不平等現(xiàn)象。[26]
德國高等教育的發(fā)展經(jīng)驗可以為我國推動高等教育中的性別平等帶來以下啟示。
第一,提高宏觀經(jīng)濟的發(fā)展水平。德國社會學家馬克思·韋伯說:“直接決定人們行為的是(物質(zhì)和觀念)的利益,而非觀念,但觀念所創(chuàng)造的“世界觀”往往像扳動規(guī)定利益驅(qū)動行為前行的軌道[27]。”改善高等教育中的性別不平等現(xiàn)象,首先毋容置疑需提高經(jīng)濟實力,尤其是經(jīng)濟薄弱地區(qū),縮小地域、城鄉(xiāng)、學校間的差別。教育起點層面的不均衡問題會隨著高等教育大眾化和社會經(jīng)濟的發(fā)展逐漸得到解決,平穩(wěn)發(fā)展的社會塑造的良好氛圍可以為女性進入高等教育提供非制度化的力量支持。
第二,落實高等院校性別平等的政策。無論是政府的一般國家政策還是高校中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等微觀政策[28],都要充分重視政策“第一”的角色。從女性當事人、教育者、學生的自身經(jīng)驗出發(fā),提出的問題并不僅僅針對女性,而是面向所有追求民主平等的群體代言人,確保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政策主流,利用反映弱者聲音、消除等級制度和權(quán)威的平等研究模式來加強其實施過程中的連接性、有形化、中心化[29]。盡管今天的女性已經(jīng)成為高等教育發(fā)展中人力資源的重要部分,但從整體基數(shù)上來看,女性進入“核心集體”的數(shù)值與男性并不對稱,關注女性的發(fā)展狀況更反映了高校的變遷和一流指數(shù)[30]。因而,傾聽女性的聲音、提高女性學術(shù)競爭力、建立新的上升梯度和生涯發(fā)展策略對減少女性發(fā)展滯后具有重大意義。
第三,完善女性教育執(zhí)法監(jiān)督體制,建立良好的社會保障體系。從教育起點的性別偏差到職業(yè)發(fā)展,社會化環(huán)節(jié)的監(jiān)督保障對破除兩性人性發(fā)展的禁錮[31]、削弱性別敏感度、解放女性起著重要作用。市場經(jīng)濟的隱性運行往往會導致一定的性別偏見和職業(yè)分割,在該情況下,政府需做好監(jiān)督,完善對女性就業(yè)的政策引導,對因性別差異而拒絕接受女性畢業(yè)生的用人單位或個人施予一定的懲戒[32]。社會權(quán)利的保證與公共支持直接促進了女性參與高等教育的積極性,拓寬了女性個人發(fā)展的路徑。國家、政府、社會、個人四個維度上的統(tǒng)一將有效改善女性的整體生存狀態(tài)。
注釋:
①數(shù)據(jù)包絡分析方法是評價具有多投入與多產(chǎn)出的同質(zhì)決策單位(Decision Making Units, DMU)相對效率的數(shù)學規(guī)劃方法,是一種非參數(shù)的評估方式。endprint
②教育成就指數(shù)=2/3成人識字率指數(shù)+1/3綜合毛入學率指數(shù)。
參考文獻:
[1]European Commission.2017 Report on Equality between Woman and Men in the EU[EB/OL].http://www.equineteurope.org/2017-Report-on-equality-between-women-and-men-in-the-EU,2017-09-20.
[2][7]European Commission.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Gender Equality in German-Country Profile,2012[EB/OL].http://ec.europa.eu/justice/gender-equality/files/epo_campaign/country-profile_germany_ en.pdf,2017-09-20.
[3]Martin Kitchen. A History of Modern Germany 1800-2000[M].Oxford: Blackwell Publishing,2006:156.
[4][5]王蓓敏.女性發(fā)展與性別平等——“中德比較研究”研討會綜述[N].山東女子學院月報,2016,9(5):49.
[6]閆瑾.德國促進教育公平的方針策略[J].世界教育信息,2016(10):7.
[8]ResearchGate.Gender Diversity in German Higher Education System[EB/OL].https://www.researchgate.net/publication/270761206_Gender_Diversity_in_German_Higher_Education_Syste,2017-09-25.
[9]Eurostat Education and Training(2002, 2010,2011)[EB/OL].http://ec.europa.eu/eurostat/web/education-and-training,2017-09-20.
[10]J.Glazer-Raymo,B. K. Townsend, B. Ropers-Huilman,(Eds.).Women in Higher Education:A Feminist Perspective [M].Boston, MA: Pearson Custom Publishing, 2000:153.
[11]Eurostat Labour Force Survey(LFS)(2011)[EB/OL].http://ec.europa.eu/eurostat/web/microdata/european-union-labour-force-survey,2017-09-20.
[12]Eurostat Structure of Earning Survey (2009, 2010)[EB/OL].http://ec.europa.eu/eurostat/web/microdata/structure-of-earnings-survey,2017-09-20.
[13]Federal Ministry for Family Affairs, Senior Citizens, Woman and Youth: Pay Inequality between Woman and Men in German[EB/OL].https://www.bmfsfj.de/blob/94442/efbd528467e361882848c23486 fcc8d8/pay-inequality-data.pdf,2017-09-24.
[14]Eurostat[EB/OL].http://appsso.eurostat.ec.europa.eu/nui/submitViewTableAction.do,2017-09-23.
[15]Solga H, Dombrowski R. Soziale Ungleicheiten in schulischer und auβerschulischer Bilding[R].DuSSELDORF:han-Bckler-Stiftung,2009.
[16]孫進.德國促進基礎教育均衡發(fā)展的政策分析[J].教育發(fā)展研究,2012(7):68.
[17]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The Budget of the 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EB/OL].https://www.bmbf.de/en/education-and-research-priority-areas-of-federal-government-policy-1410.html,2017-09-23.
[18]Federal Ministry for Economic Cooperation and Development: Gender Equality in German DevelopmentPolicy[EB/OL].http://www.bmz.de/en/issues/frauenrechte/deutsche_politik/index.html,2017-09-24.
[19]Sabine Grenz,Beate Kortendiek,Marianne Kriszio,Andrea L?觟ther:Gender Equality Programmes in Higher Education Introduction[M].Publisher NameVS Verlag für Sozialwissenschaften, Wiesbaden,2008:9.endprint
[20]Federal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Gender Equality in Higher Education, August 28-31,2001,at Humboldt Universit t zu Berlin[EB/OL].https://frauenbeauftragte.hu-berlin.de/de/informationen/publikationen/weitere/recommendations-conferenc-eng.pdf,2017-09-23.
[21]Mary Daly. The Gender Division of Welfare:The Impact of British and German Welfare System[M].Cambridge, UK: 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0:114.
[22]賀贊.社會保障制度視野下的就業(yè)性別平等——德國經(jīng)驗與中國實踐[J].華南師范大學學報,2014(4): 8.
[23]Monika Merz. Womens Hours of Market Work in Germany:The Role of Parental Leave[R].IZA Discussion Paper Series, No.1288,2004.
[24]Ann Shola Orloff.Womens Employment and Welfare Regims:Globalization, Export Orientation and Social Policy in Europe and North America[R]. United Nations Research Institute for SocialDevelopment, Social Policy and Development Programme Paper Number 12, 2002.
[25]World Economic Forum: Global Gender GAP index 2016[EB/OL].http://reports.weforum.org/global-gender-gap-report-2016/rankings/, 2017-09-22.
[26]鄭新容.性別與教育[M].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05:8.
[27]Mr. Weber. Gesammelte Aufsaetze zur Religionssoziologie [C].Tuebingen: UTB, 1988:252.
[28]吳媛媛,張曉鵬.高等教育潛在的性別不公平分析與教育政策思考[J].高教論壇,2010(8):6.
[29]J. A. Cook, M.M. Fonow. Feminist Research Methods: Exemplary Readings in the Social Science[M].Boulder: WestiviewPress,1990:69.
[30]B. Cass, M. Dawson. Why so Few: Woman Academics in Australian Universities[M].Sydney: Sydney University Press,1983:158.
[31]王靜.女性主義教育學視域下大學性別平等課程研究[D].南京師范大學,2013.
[32]張宏玉.我國女性高等教育中的公平問題探析[J].蘇州大學學報,2009(3):99.
編輯 呂伊雯 校對 徐玲玲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