章君艷
摘 要:愛沙尼亞在2015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中的綜合排名取得世界第三的成績,其基礎教育成效值得關注。愛沙尼亞基礎教育呈現(xiàn)低時間投入、高教育成效、生均表現(xiàn)差距小等特點,實現(xiàn)了公平與優(yōu)質兩大目標;綜合學校制度、學校和教師的高自主權是愛沙尼亞基礎教育取得成功的重要原因;愛沙尼亞基礎教育存在師資后備力量不足、教師收入低、社會對教師職業(yè)的認同感低等問題。
關鍵詞:愛沙尼亞;基礎教育;公平;優(yōu)質;自主權
2015年國際學生評估項目(PISA 2015)測試結果公布后,愛沙尼亞以綜合排名第三的成績進入世界基礎教育排名前列。自2006年參加PISA測試以來,愛沙尼亞的排名逐步上升(2009年第十三名,2012年第九名)。愛沙尼亞和芬蘭僅一灣之隔,芬蘭曾憑借在PISA測試中的優(yōu)異表現(xiàn)吸引了世界各國的目光。相比之下,愛沙尼亞在國際教育研究中鮮被提及,國內對愛沙尼亞基礎教育的研究也幾乎為零。本文以PISA 2015測試成績?yōu)榍腥朦c,分析了愛沙尼亞基礎教育的整體特征以及促進基礎教育取得優(yōu)異表現(xiàn)的原因,同時提出了目前制約愛沙尼亞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因素,得出對我國基礎教育發(fā)展的啟示。
一、整體特征
愛沙尼亞是經合組織(OECD)成員中最貧窮的國家之一,2014年的人均GDP僅為28140 美元(OECD成員的平均水平為39333美元)。愛沙尼亞是多民族國家,有109種語言,根據(jù)2000年的普查,67.3%的居民說愛沙尼亞語,29.7%的居民說俄語。截至2010年7月2日,84.1%的居民為愛沙尼亞人。大部分學校用愛沙尼亞語教授課程,少部分學校是俄語學校。愛沙尼亞教育體系分為普通教育、職業(yè)教育和興趣教育①。普通教育又分為學前教育、基礎教育、中等教育、高等教育四個層級。
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年齡為7~16歲,義務教育持續(xù)到基礎教育完成或學生滿17歲。九年基礎教育在綜合學校進行,以公立學校為主,國家設置課程大綱。學生在課業(yè)上至少達到3分②,并且完成一項創(chuàng)造性作業(yè)才能從基礎教育學校畢業(yè)。同時,學生還須參加三門考試(愛沙尼亞語測試或將愛沙尼亞語作為第二語言的測試、數(shù)學測試、自選科目測試),以提供客觀的、可比較的數(shù)據(jù),讓社會、家長、學校、政府等評估基礎教育教學成效。和芬蘭一樣,愛沙尼亞基礎教育階段沒有常規(guī)期末考試,一至六年級使用描述性評價而不用分數(shù)衡量學生表現(xiàn)。
愛沙尼亞PISA 2015綜合排名歐洲第一,高分段學生比例也位居世界前列(愛沙尼亞13.5%,OECD成員平均8%),低分段學生比例在歐洲最低。數(shù)學、閱讀、科學的男女生差距均較小,校際差距小,社會經濟背景對教育結果的影響較小,家庭環(huán)境對學習成績的影響也小。并且,愛沙尼亞學生每周在校學習時間約為25小時,低于大部分OECD成員的學生在校時間,每周課程量少于3/4的OECD成員的課程量。和其他在PISA測試中排名前列的成員相比,愛沙尼亞的教育經費投入較少。[1]
上述數(shù)據(jù)表明愛沙尼亞基礎教育在一定程度上實現(xiàn)了“低投入、高產出、均衡化”。
二、獲得優(yōu)異成績的原因
(一)歷史溯源
從愛沙尼亞的教育發(fā)展歷程來看,民眾受教育率從17世紀開始就比較高。到18世紀,50%的農民可以閱讀;到1922年,90%的人口能讀寫;1944-1991年,處于蘇聯(lián)統(tǒng)治時期,該時期教育普及率更高,教育為工業(yè),尤其是軍事工業(yè)服務,課程大綱側重實用知識,尤其是在自然科學領域。雖然因為社會變革等原因,目前愛沙尼亞經濟水平在OECD成員中排名較為靠后,但從歷史溯源來看,愛沙尼亞社會整體教育基礎較好。國際成人能力評估項目(PIAAC)的相關調查顯示,愛沙尼亞接受過基礎教育的50~60歲人口的技能處于OECD成員前列。[2]
(二)教育改革的推動
自20世紀80年代中期開始,愛沙尼亞教育系統(tǒng)持續(xù)尋求改革。1987年,愛沙尼亞爆發(fā)教師運動,反對蘇聯(lián)教育體系,要求進行課程改革,目標是培養(yǎng)學生解決問題的能力、培養(yǎng)批判性思維、增強個人責任意識、促進民主決策;核心是教會學生自我反思、自我管理。1989年,愛沙尼亞語學校開始進行課程改革。1991年,愛沙尼亞獨立后,課程改革運動擴展到整個教育系統(tǒng);20世紀90年代政府開始下放權力,讓校長擁有充分的自主權。1992年,確立了綜合學校的原則——不根據(jù)學生成績招生、合法化私立學校。同時,愛沙尼亞向芬蘭學習,將芬蘭國家教育委員會成員作為制定國家課程大綱的“咨詢師”,具體學習借鑒了給予學校課程設置權、學習成果評價權等舉措。這也是目前愛沙尼亞基礎教育和芬蘭有諸多相似之處的原因。[3]
縱觀愛沙尼亞的教育改革歷程,一直圍繞著“追求教育公平”和“擴大學校自主權”兩大主題。
(三)平等原則與擴大學校自主權
基于平等原則,愛沙尼亞基礎教育階段實施綜合學校制度。學校不根據(jù)學術能力和成績選擇學生,也無論學生的家庭條件或者經濟地位,為每位學生提供最好的學習環(huán)境,并且對有特殊教育需要的學生提供特別關注。自2004年以來,愛沙尼亞在各類國際教育測評中取得了不錯的成績,當?shù)孛襟w對上述成績的報道引發(fā)了各界對愛沙尼亞教育的討論。愛沙尼亞的教育專家進一步主張堅持“以學生為中心”的教育理念,強調必須保證教育系統(tǒng)的公平、公正。因此,更多的改革措施被用于提高教育公平。例如,PISA 2006顯示,俄語學校學生的成績低于愛沙尼亞語學校學生,之后,愛沙尼亞向俄語學校投入了更多的資源,包括提供額外的學習材料,保障俄語學校進行改革;為俄語學校教師提供更多的在職學習機會,讓他們熟練掌握愛沙尼亞語,以方便其和愛沙尼亞語學校教師一起參加職業(yè)發(fā)展活動。
愛沙尼亞政府采取諸多措施保障每名學生享有公平的受教育機會。包括建立特殊咨詢中心,保證教學質量和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關注弱勢學生,保障教育系統(tǒng)的公平性和全納性;每年安排專門人員與學生一一面談,交流學習、生活等方面的情況;對于年度成績不理想的學生,學校實時跟進,制定個性化幫扶措施;所有學校配備為特殊需要學生提供服務的人員。自2007年起,為避免學生輟學,學校向學生提供個性化援助,包括特殊教育、語言療法、心理幫助等。鄉(xiāng)村地區(qū)學校比城市學校更多地使用這些服務,減少了因地域差異而造成的教育不公平。endprint
愛沙尼亞基礎教育階段的學校和教師擁有很大的自主權。國家規(guī)定了基礎教育階段學生必須達到的學習目標,但如何實現(xiàn)這些目標由學校決定。學校校長擁有充分的自主權,包括教職工任免、學校環(huán)境建設、教職工工作協(xié)議協(xié)商、學校財務管理、教育教學目標制定等。
綜上所述,在民眾受教育水平普遍較高、社會重視教育的大背景下。愛沙尼亞基礎教育采用綜合學校制度保障學生平等入學的機會,同時采取一系列措施保障學生的教育過程公平,對弱勢學生、弱勢學校、弱勢地區(qū)給予更多幫助,在起點公平和過程公平的前提下,保障了教育結果公平。使得學生之間、學校之間、地區(qū)之間差距較小。此外,通過下放權力,給予學校和教師更多的自主權,充分調動學校的積極性。最終成就了高質量的基礎教育。
三、制約發(fā)展的因素
愛沙尼亞在PISA中的表現(xiàn)也暴露出其在基礎教育領域仍需提高的方面。例如,雖然男生和女生的成績差距小,但低分段男生比例仍然較大;愛沙尼亞語學校和俄語學校學生之間仍存在差距。不過,筆者認為,從現(xiàn)實層面講,個體間教育差距的存在是必然的,愛沙尼亞政府近年來一直為縮小上述差距而努力。教育政策的實施效果是需要一定周期才能體現(xiàn)出來的,長遠來看,上述教育差距問題不會成為制約愛沙尼亞基礎教育發(fā)展的瓶頸。而愛沙尼亞基礎教育面臨的最嚴峻挑戰(zhàn)是師資問題。
目前,愛沙尼亞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多為40余歲的中年女性——50%的教師超過50歲,人均已有22年的教學經驗,且女性教師占比達到84%。教師隊伍急需補充新鮮血液,并引進更多男性教師。但在大學畢業(yè)生中,師范專業(yè)畢業(yè)生成為最低收入群體之一。數(shù)據(jù)顯示,愛沙尼亞基礎教育階段的教師課時費處于OECD成員中的最低梯隊。雖然超過90%的在職教師職業(yè)滿意度高,但只有14%的教師認為教師這個職業(yè)在社會上是受到重視的。公眾對教師的職業(yè)價值認同感普遍較低,總體來說,教師在愛沙尼亞并不是一個令人向往和能享受較高社會地位的職業(yè)[4]。這使得教師行業(yè)難以吸引高質量的教師后備人才,尤其是高水平的數(shù)學和科學教師。“一流的師資才能培養(yǎng)一流的學生”,如果上述問題得不到解決,必將影響愛沙尼亞的基礎教育質量。
愛沙尼亞政府已經意識到問題的嚴重性,并采取了若干行動,確定2014-2020年的教師政策重心為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教師工資合理化。具體體現(xiàn)在提高教師工資、創(chuàng)新基于能力的職業(yè)發(fā)展模式、在大學建立支持教師專業(yè)化發(fā)展的研究中心,并且鼓勵校際教師合作[5]。愛沙尼亞教育與研究部部長馬依利斯·列普斯(Mailis Reps)表示,為了保障基礎教育的發(fā)展,未來必須重視教師培養(yǎng),提高教師工資,提升教師社會地位。[6]
四、啟示
愛沙尼亞在PISA 2015中取得優(yōu)異成績的背后是多年來不斷地進行教育改革。從20世紀80年代的教師運動,到90年代學習芬蘭的教育政策,教育改革的成果經過相當長的一段時間才得以顯現(xiàn)。這提示我國教育改革不能急于求成,政府、社會、家長需要給予教育改革更多的耐心,讓改革措施有足夠的時間發(fā)揮效力。
研究證明,高質量的基礎教育離不開高素質的教師隊伍,較高的工資對于教師社會地位的提升具有助益。但愛沙尼亞基礎教育卻在教師工資較低、社會地位較低的背景下實現(xiàn)了公平和優(yōu)質??v觀愛沙尼亞基礎教育取得成功的原因,可以總結出采用綜合學校制度和給予學校自主權對實現(xiàn)基礎教育優(yōu)質發(fā)展的重要性。綜合學校制度保障了學生平等的入學機會,各類扶持弱勢學生、弱勢地區(qū)的措施保障了教育公平。給予學校和教師自主權,可以調動學校和教師的創(chuàng)造力,提高教師熱情,彌補教師收入低、社會認同感低帶來的負面影響。
目前,中國地區(qū)經濟發(fā)展差異大的事實造成無法真正平衡學校間的發(fā)展,雖然我國對貧困地區(qū)和薄弱學校也采取了各種扶持措施,但優(yōu)質教育資源集中且稀缺的現(xiàn)實在短時間內無法解決。同時,我國的師資培養(yǎng)、教師社會地位的提高也需要一個相對漫長的過程。諸如此類的促進基礎教育發(fā)展的措施都依賴于社會經濟的發(fā)展和政府的財政支出?;诖耍畱o予學校和教師更多的自主權,以最大程度發(fā)揮現(xiàn)有教育資源的效益,促進基礎教育朝優(yōu)質化方向發(fā)展。
注釋:
①興趣教育指非學歷、非全日制在學校教育,類似于國內的課外興趣培訓。
②學生的知識、技能和表現(xiàn)按照以下標準衡量:5分-非常好(very good),4分-好(good),3分-滿意(satisfactory),2分-差(poor),1分-弱(weak)。
參考文獻:
[1][2]Republic of Eston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Summary of PISA 2015[EB/OL]. https://www.hm.ee/sites/default/files/pisa_2016_booklet_eng.pdf,2016-12-20.
[3]OECD.PISA 2015 High Performers[EB/OL]. https://www.oecd.org/pisa/PISA-2015-estonia.pdf.2016-12-06.
[4]Estonia. Teachers and Teaching Conditions(TALIS 2013)[EB/OL].http://gpseducation.oecd.org/CountryProfile?primaryCountry=EST&treshold=10& topic=TA,2013-06-27.
[5]Republic of Estonia Ministry of Education and Research.Teacher Policy[EB/OL].https://www.hm.ee/en/activities/teacher-policy,2014-12-08.
[6]Mailis Reps.PISA 2015[EB/OL].https://www.hm.ee/sites/default/files/pisa_2016_eng_final.pdf,2016-12-06.
編輯 朱婷婷 校對 許方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