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衛(wèi)芬
【摘要】小班新入園的幼兒普遍存在著不同程度的戀物行為,導致問題出現(xiàn)的主要原因是幼兒安全依戀的需求得不到滿足,從而把注意力轉移到特定的物品上。文章從案例入手,剖析小班新生戀物行為的產(chǎn)生原因,提出了有效的應對策略,通過家園配合,幫助孩子盡快改掉戀物習慣,以達較快適應并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的目的。
【關鍵詞】小班新生;戀物行為;集體生活
【中圖分類號】G615;G78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1-0075-02
一、案例記錄
又是一年九月開學季,幼兒園迎來了新的一批小班的孩子。
“媽媽,我要媽媽……”
剛開學那幾天,哭喊聲圍繞著整個幼兒園。在這一片哭喊聲中,天天小朋友是個特殊的存在。
天天是個小男孩,長得虎頭虎腦的,雙眼皮,一笑起來眼睛晶晶亮透著陽光,特別可愛。他每天早上來,背著自己的“奧特曼”小書包,不哭也不鬧,安靜地玩玩具。無論吃飯還是睡覺,小書包從不離身,因為小書包里放著他心愛的物品——媽媽的睡裙。這是一條棉質的、粉色的、有小碎花的睡裙,很溫馨,摸上去軟軟的。到了午睡時間,天天從小書包里拿出睡裙,蓋上毛巾毯抱著睡裙安然入睡,睡醒了又把睡裙仔細疊好放進小書包背起來。這是一個多么乖巧的小男生喲!老師看在眼里喜在心里。但是,一旦小書包離開了他的身邊那可就糟糕了,天天馬上會哭鬧不休,直到找到小書包。老師通過與家長的溝通,了解到天天的父母都在離家十多公里的城區(qū)工作,每天起早摸黑的,白天只能由在農(nóng)村的爺爺奶奶照看,天天從小就抱著這條睡裙睡覺,潛意識里讓天天感覺到媽媽的味道,帶給他“媽媽就在身邊”的舒適感受。
怎樣才能逐步減輕天天對睡裙的依賴呢?老師思索著……
入園兩周了,老師看看時機開始成熟,于是建議天天把小書包放在衣物柜里。天天“嗯嗯”地并不情愿地答應了,但一到自主活動時間,他就會馬上跑過去看看小書包是不是還在。午睡時間,天天還是要抱著媽媽的睡裙。老師看他睡著了,又悄悄移走睡裙放在小床邊。沒多久,天天就會從夢中醒過來到處找睡裙,拿到了睡裙才會抱著繼續(xù)睡。
入園一個月后,天天有了明顯的改變——早上來園時能主動把小書包放在衣物柜里。老師認為這是一個良好的進步,于是就悄悄地把睡裙藏了起來。午睡時間到了,天天找不到睡裙,遲遲不睡,“嗚嗚……”小聲地哭。老師告訴他“睡裙臟了,拿去洗了……”。聽完后,天天把自己蒙在毛巾毯里,在老師的輕輕拍背安撫下過了一會兒睡著了。隨后幾天,老師都沒有拿出睡裙,天天每到午睡時間,總是表現(xiàn)得很不安,有時會咬咬小毯子,有時會拉拉老師的手。老師在他旁邊安撫,告訴他“別怕,我在你身邊陪你……”。隨后,天天也能安靜入睡,但入睡時間明顯晚于其他幼兒。
一個半月后,午睡時,天天已經(jīng)不需要老師的安撫也能自己入睡了。
二、案例分析
在兒童的世界里,為什么會出現(xiàn)“戀物”行為呢?
1.缺少同齡的玩伴
父母要上班,老人對孩子過度的呵護,生怕他摔著碰著或者被別的孩子欺負了,過度的保護無形中隔絕了孩子與外部世界的正常交往和交流,加上父母不在身邊,情感的寄托只能在熟悉的物品上。進入幼兒園,陌生的新環(huán)境讓孩子感到焦慮,有一個熟悉的物品在身邊可以有感情的安慰。
2.缺失安全感
在嬰幼兒時期,通常是由于兒童對安全不確定性的心理需求得不到滿足而產(chǎn)生某種戀物行為。在兒童成長過程中,一般會對一直照顧自己的人產(chǎn)生依戀,由于母親在家庭中所扮演的角色,這個依戀的對象通常是孩子的母親。兒童能從媽媽那里得到關愛的擁抱與撫摸,在抱一抱、摸一摸、親一親、拉拉手等肢體動作的接觸中,孩子逐步豐富了感知覺和觸覺,同時也得到了身心的慰藉,在這過程中孩子能強烈感受到父母對自己濃濃的關愛。
小班幼兒剛上幼兒園,來到一個新的環(huán)境,獨自面對新的小伙伴、各種新玩具新事物,沒有了情感的依靠的感覺就會愈加強烈。
3.缺乏新鮮玩具的刺激
喜歡玩玩具是兒童的天性,在玩的過程中產(chǎn)生樂趣,學習新知識,學會新技巧,懂得如何與小伙伴相處。天天之所以離不開睡裙,就是因為他沒有什么其他更讓他感興趣的東西,在沒有更多選擇的情況下,媽媽的睡裙就變成了他依賴的“寶貝”。
三、案例反思
針對這種現(xiàn)象,教師采取了以下教育策略:
1.家園協(xié)調,減少孩子獨處時間
教師及時與孩子家庭進行溝通,針對天天的行為表現(xiàn)進行深入的交流,家長認識到戀物行為的不利影響,達成矯正孩子戀物行為的共識。在家,家長陪孩子看看動畫片、一起做節(jié)目,在游戲中一點一滴重建和諧的親子關系。在園,教師要有意識地對天天多一點笑容,多一份愛意,多一些擁抱。這些肢體語言會暗示天天:我喜歡你,我在你身邊,別害怕,有我呢……
2.家園配合,尋找同齡玩伴
利用節(jié)假日,父母帶孩子出去郊游,多看看外面的世界,多交新朋友。在幼兒園,教師給予他更多的關注,天天自己也找到了一些新朋友交往,有了同齡朋友,在與同伴的交往中,同伴的勸說和示范作用比教師的直接介入更有效果,他容易受同伴的影響,慢慢糾正戀物行為。
3.家園合作,提供多樣化的玩具
新鮮的玩具可以轉移孩子的注意力。家長要有意識有目的有步驟地準備一些更具吸引力的玩具,通過一起玩的方式來參與到孩子的游戲中,從而逐步分散孩子對睡裙的注意力,減少對睡裙的依戀;在幼兒園,教師引導天天參加有趣的游戲,玩一些新奇的玩具,有東西可選,有游戲可玩,激發(fā)他對新鮮事物的興趣,他就不會留戀著睡裙了。
4.家園共育,逐步矯正戀物習慣
家園配合下,孩子對睡裙的興趣逐步降低,慢慢擺脫戀物依賴。隨著教師的安撫和溫柔可親的話語,天天心理上的自我調節(jié)完成,覺得舒適放松,慢慢接受了新環(huán)境和新朋友,戀物行為也逐漸消失,盡快適應幼兒園集體生活。
5.家園一致,避免戀物行為反復
孩子在家的時間多于在園時間,教師和家長達成共識,共同努力矯正戀物行為,光教師在園努力是沒有成效的。家園要一致,避免戀物行為的反復性。
兒童的戀物行為不是一朝一夕形成的,也不是馬上就可以糾正過來的,只要家長和教師相互配合,正確對待,通過各種教育和引導幫助孩子擺脫依賴,相信孩子的戀物行為會自行(轉下頁)(接上頁)消退,孩子會正常融入幼兒園集體生活和學習,身心全面發(fā)展。
參考文獻
[1]田靜.消除新入園幼兒“戀物”行為的措施[J].早期教育·教師版,2010(9):45.
[2]吳艷.幼兒戀物行為現(xiàn)象的剖析與對策[J].山西教育·教學,2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