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99热精品在线国产_美女午夜性视频免费_国产精品国产高清国产av_av欧美777_自拍偷自拍亚洲精品老妇_亚洲熟女精品中文字幕_www日本黄色视频网_国产精品野战在线观看

      ?

      失地婦女融入城市的困境分析

      2017-12-14 07:27:38許曉瓊
      關鍵詞:失地失地農民市民

      許曉瓊

      (成都大學, 四川 成都 610106)

      失地婦女融入城市的困境分析

      許曉瓊

      (成都大學, 四川 成都 610106)

      失地婦女是被動地、非自愿地進入陌生現代性城市的一個群體,通過對失地婦女就業(yè)、收入、居住、交往和婚姻等因素的調查表明,失地婦女融入城市主要面臨就業(yè)不穩(wěn)定、交往范圍狹窄、角色轉變難、婚姻困境等諸多難題,需要政府、社區(qū)和社會組織共同努力,從政策、資金、服務、教育多方面幫助失地婦女融入城市,消除城市“二元結構”。

      失地;婦女;困境

      城鎮(zhèn)化本質上是人的城市化,只有失地農民融入城市才是真正的城鎮(zhèn)化。對失地農民融入城市可以多視角研究,有學者采用“資本—年齡”兩個維度對失地農民進行分類考察,認為性別在資本上沒有差異,無需進行性別分析[1]。事實上,由于多種因素影響,失地婦女一直是城市中的邊緣群體,是沒有真正融入城市社會的城市居民。婦女進入城市有主動和被動兩種情況。主動流入城市的婦女是為了謀求更好的發(fā)展主動進入城市,其在農村仍擁有土地。而失地婦女則是由于社會變遷和土地被征用,被動地、非自愿地失去了賴以生存的土地,進入陌生的現代城市。與主動涌入城市尋求發(fā)展機會的婦女不同,失地婦女是被推進城市的,她們是被城市化的[2];失地婦女戶口變成了城市居民,表面上城市化了,但離真正融入城市還有較大距離。本文關注的就是這樣一個群體,因土地征收或流轉而集中生活在城市的農村婦女,在紛繁復雜的城市生活中,如何平穩(wěn)順利地逐步融入現代城市社會。

      一、失地婦女融入城市的現狀調查

      在成都市大力推進統(tǒng)籌城鄉(xiāng)發(fā)展,城鄉(xiāng)戶籍制度改革的大背景下,更多的農村婦女來到城市謀生和發(fā)展。婦女轉入城市后,除獲得了城市戶口以及依附這個身份上的各種權利外,還不斷與市民交往,學習城市文化,適應城市生活方式,培養(yǎng)城市意識。一系列的調研數據充分表明,作為新市民中重要成員的失地婦女在自身角色轉變的過程中正面臨著歷史性的巨大挑戰(zhàn)。

      (一)數據來源

      本文從性別視角研究失地婦女的城市融入狀況,一是因為失地婦女是新市民中的特殊邊緣群體,二是失地婦女的城市融合直接影響失地家庭的城市融合。為了探求失地婦女的生活現狀和適應城市環(huán)境的心理狀況,進而更全面地觀察婦女在角色轉變下遇到的困難和問題,筆者于2014年7月帶領學生對龍泉驛區(qū)黃土鎮(zhèn)洪安村的失地婦女進行了實地走訪調查。由于成都市貨運編組站的擴建,部分土地被征用,以及省國土資源廳于2009年6月批準增減掛鉤項目,引進黑金果業(yè)公司,以租賃承包的方式規(guī)模流轉洪安村剩余部分土地,以從事標準化綠色葡萄生產基地建設。洪安村土地全部被征用、流轉,村民全部轉為市民,集中安置在現代新居、怡和新城小區(qū)。本次調查共向失地婦女發(fā)放問卷193份,經過兩步篩選,獲得有效問卷170份,問卷有效率88.1%。調查主要集中在16至50歲這一年齡段,35歲以下102人,平均年齡37歲。調查對象中,絕大多數文化程度為初中及以下,占89%,有近5%的女性為文盲或識字很少,受過高中及以上教育的為11%。通過問卷分析和訪談,就失地婦女的就業(yè)觀念、工作技能、心態(tài)壓力、社會交往、婚姻等方面進行調研。

      (二)調查與數據分析

      1.就業(yè)情況。調查顯示,失地婦女的年齡不同、文化程度不同,在從業(yè)類型上存在著明顯差異。35歲以下受過高中、初中教育的婦女,從事比例最高的職業(yè)是銷售、服務人員,占同類人群的55.9%;而受教育程度為小學、年齡大的失地婦女只能從事家政服務、保潔等工作,或者難以找到固定工作。

      表1 失地婦女就業(yè)情況

      2.收入情況。與低技能職業(yè)相對應的是低收入。失地婦女因無法滿足城市對高級專業(yè)技術工人的需求,只能從事對技術要求不高的銷售、服務等低層次職業(yè),收入水平難以提高。2013年成都市就業(yè)人員年平均工資47 644元,80%以上失地婦女的工資在社會平均工資之下,與農民工基本持平,收入高的主要是自謀職業(yè)者和月嫂。

      表2 失地婦女2013年收入情況

      3.居住情況。在土地被征用前,失地婦女的家庭一般有獨立的院落或樓房,人均住房面積一般在50平方米以上。失地后,按照成都市拆遷安置辦法,每位失地農民都可以獲得35平方米的安置房,絕大多數失地婦女都有拆遷安置房,且居住條件不錯。幾乎所有的家庭在安置時會選擇2套以上的小戶型,一套自住,其余用于出租。大部分失地婦女家庭實際人均居住面積在30平方米以下,甚至有一家六口共住90多平方米的情況。集中安置區(qū)到工作地點一般有5公里以上的距離,路途花費時間超過半小時,有的在一小時以上,要乘坐地鐵或出租車等交通工具。為了找到較好的工作,有27.2%的受訪者在異地租房居住,其中多數是與人合租,人均住房面積在20平方米以下,還需要支付較高的房租費,支付的房租一般在500元至800元之間。

      4.交往情況。從調查看,失地婦女閑暇時間的活動主要集中在看電視、閑聊、上網等方面,精神生活匱乏。雖然有35.5%的人表示經常和鄰居串門聊天、拉家常,但51%的人認為當前交往頻率在減少,人與人之間感情交往的投入越來越少。交往對象的順序依次是親戚、以前的村民、朋友同學、同事,而與本小區(qū)的非本村村民、其他小區(qū)居民、城市居民基本沒有交往。34.3%的受訪者表示很少與社區(qū)其他居民往來,經常交往的只有15.2%。認為和以前同村村民的關系越來越疏遠了的占59.4%,只有12.4%人還保持親密關系。與社區(qū)其他成員的交往只停留在表面,沒有深度交往,親密度不高,64.7%的人認為與社區(qū)其他居民的關系一般。

      表3 與社區(qū)居民交往狀況

      5.婚姻意愿?;橐鍪鞘У貗D女融入城市的重要途徑。隨著失地婦女身份的轉變,在工作中開闊了眼界,增長了才干,轉變了思想,接受了現代婚姻理念:按照自己的意愿與條件選擇意中人。在選擇結婚對象的時候,會綜合考慮雙方的情感基礎、對方的經濟基礎、自己家人的看法、對男方前途的信心、對方社會地位和成就、雙方性格等因素,來判斷對方是否值得“一生托付”。據統(tǒng)計,當問及選擇對象哪個因素最重要時,43位未婚失地婦女中,27.9%選擇了兩個人的感情基礎;37.2%要考慮感情基礎;16.3%認為最重要的是對方的經濟基礎;9.3%則看中對方的未來;3.8%面臨婚姻問題時難以定奪,希望家人能夠拉一把。65%都希望找個城市人,而且要求有感情基礎,追求愛情、物質、長相的均衡,即綜合收益最大化。即使是已婚的失地婦女大多數也希望自己的子女找個城市人。

      表4 失地婦女婚姻意愿

      二、失地婦女融入城市的困境

      失地婦女在戶籍身份上已是市民,但大多數還沒有從心理上真正地認同自己的“市民”身份,而是被城市邊緣化了。失地婦女融入城市主要面臨以下困境。

      (一)職業(yè)困境

      作為城市人最重要的經濟特征就在于從事一份城市性的、穩(wěn)定的、有一定技術性的工作。由于失地婦女文化水平和技術技能方面處于劣勢,對新興技術掌握甚少,缺乏管理能力和創(chuàng)新能力,多數不能順利進行職業(yè)轉換,無法從農民這種職業(yè)脫離出來從事城市職業(yè)。雖然一些人已經就業(yè),但基本也是從事一些簡單的、低層次的勞動,職業(yè)穩(wěn)定性差、收入低,離真正的城市人還有較大差距。而職業(yè)流動主要為平層流動,向上流動的機會不多,提升空間不大。失地婦女由于長期依賴土地,文化水平低,對要求較高的工作難以適應,身份被轉化后找到固定工作的難度大。調查顯示,21.7%的失地婦女認為在城市找不到滿意的工作是她們融入城市最大的障礙。失地婦女和城市工人同工不同酬、同工不同時、同工不同權。此外,進城后巨大的生活壓力,生活、教育、就業(yè)、醫(yī)療、交往等成本劇增,也是阻礙失地婦女融入城市的因素。失地婦女在就業(yè)競爭中處于弱勢地位,既不能與城市女性競爭,就業(yè)率也明顯低于失地男性。

      (二)交往困境

      失地婦女進入城市生活后,未能適應城市社會的交往規(guī)則,交往對象一般還是其家人、親戚、朋友、鄰居及社區(qū)居委會工作人員。

      交往認知滯后。生活環(huán)境的改變必然引起交往觀念的轉變。在交往觀念層面,失地婦女由于保守性和被動性特點,仍保留傳統(tǒng)民間記憶,對與城市人交往較為抗拒,短時間內無法適應新環(huán)境產生的新文化,導致交往認知滯后,產生內心恐懼、自尊心受挫、缺乏安全感等一系列反應后,就會越來越封閉自己。

      交往方式轉變難。農村的社會交往方式是以血緣、地緣為主,業(yè)緣為輔,是熟人間的直接交往,如紅白喜事互相幫忙、閑暇時間一起聊天、帶著小孩去串門等。而城市社區(qū)的交往方式更多的是以業(yè)緣為主。隨著城市的擴展,失地婦女入住新區(qū),多數人搬進高樓小區(qū),這一居住方式改變了他們的交往方式,串門等交往活動不方便,節(jié)日集會也受到限制?!案邩窃诰幼⌒问缴系姆稚⑿?、空間上的封閉性,打破了村落熟人社會特有的交往方式,從同質化向異質化過渡,私人空間與公共空間的嚴格區(qū)分,改變著失地農民串門子、守望相助的習慣舉動,人們的社會交往頻率降低,交往認知發(fā)生變遷?!盵3]

      交往范圍狹窄。失地婦女的關系網絡還是以地緣、血緣為特征,主要交往對象還是原有的家庭、親戚、朋友,但也因為進城,他們的交往頻次逐漸減少。有工作的除與同事有些交往外,與其他城市居民交往非常少。她們的空間也非常狹窄、封閉,外面世界發(fā)生的變化對她們沒有絲毫的影響。社區(qū)安置打破了她們原有的交流平臺,村委會不復存在,節(jié)慶活動減少。而新的社區(qū)剛剛成立,基礎設施、娛樂設施尚未完善,很少組織活動,這讓失地婦女與市民欠缺交流的平臺,使二者的生活被隔絕開來,不能滿足她們的情感、友誼及信息交流的需要。當然,隨著集中安置小區(qū)房屋的出售、出租,居住成員越來越多元化,以傳統(tǒng)農村社區(qū)為依托的熟人交往越來越少,職業(yè)化、角色化的交往開始增多。

      (三)文化困境

      困擾失地婦女融入城市的文化困境就是缺乏歸屬感。根據社會學角色理論,失地婦女面臨從農民轉為市民的角色轉換問題,在角色轉換過程中會遇到角色不清與角色中斷兩種問題?!八^角色不清是指失地婦女在進入城市以后對于市民這一角色的行為標準不清楚,不知道市民這一角色應該做什么、不應該做什么和怎樣去做。角色中斷指失地婦女在她原來的‘農民’角色和進入城市以后的‘市民’角色這兩個角色之間發(fā)生了前后矛盾的現象?!盵4]農民角色與市民角色之間跨度太大,角色轉換的難度大,“表現為我群體的內部疏離、他群體的外在隔膜,以及由此帶來的居民歸屬感的缺失。”[5]在調查中當問到“從生活方式看,你是農民還是市民?”30.5%的人回答是“農民”,25.3%的人認為“介于農民和市民之間”,只有26.7%的人認為自己已經是“市民”。這說明在自我身份認同方面,多數失地婦女沒有認同市民身份。因為不能順利地完成這種角色轉換,導致市民角色扮演的失敗,影響了市民化進程。

      造成失地婦女角色轉換困難有內外兩方面原因。內在因素主要是個人素質和心理問題。失地婦女受教育程度低,尤其是40歲以上的人群,學歷層次低,難找到工作,不和外面人接觸,把自己封閉起來;外在因素則是農村與城市生活方式的差異,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文化與城市文化的撞擊,失地婦女仍保持原有的道德信仰、法律意識、風俗習慣,對城市社會生活缺乏正確的認識。在城市,一方面是傳統(tǒng)的鄉(xiāng)村文化已經消失,另一方面現代城市文化還沒有被接受,結果是大多數失地婦女在心理上沒有真正地認同自己的“市民”身份。

      (四)婚姻困境

      未婚的失地婦女希望能找到能給自己幸福、可靠的城市男人,真正融入城市,憧憬城市化的浪漫愛情,對家庭背景、貧富程度、外表模樣不太苛求。但由于步入城市時間短,學歷、工資低,就業(yè)不穩(wěn)定,加上狹窄的社會交際圈使得她們的精神文化生活單調,大多數失地婦女仍有游離于都市外的感覺。剛進入都市的年輕失地婦女大多對愛情充滿幻想,其中75%希望自由戀愛,但自由戀愛的成功率并不高,僅有25.3%因自由戀愛而結婚。通過親戚介紹、媒人說親而認識的雖有所下降,但仍占33.4%。由于城市社會利緣、業(yè)緣、情緣交往因素趨于強化,而血緣、地緣關系趨于淡化,失地婦女要實現婚姻夢想面臨的困境,一是交往面狹窄,二是現代性、開放性不如城市女青年,而擇偶要求又高于進城女農民工,缺乏競爭力。

      三、促進失地婦女融入城市的策略

      失地婦女原有的社會支持網絡不復存在,要真正融入到城市生活當中,需要政府、社區(qū)和社會組織以及失地女性的共同努力。

      (一)從決策層面為失地婦女提供支持,促進融合

      “政府應該從政策、服務、資金和制度保障等方面為失地婦女提供支持。政策支持方面,充分注意到失地婦女職業(yè)獲得的邊緣地位,應將公共資源相對公平地配置到失地婦女群體中,確保權益平等、機會平等、資源平等;服務支持方面,努力為失地女性提供法律、信息、技術、項目等方面的援助,打破職業(yè)隔離,促進職業(yè)流動;資金支持方面,劃撥失地婦女幫扶專項資金幫助失地婦女的創(chuàng)業(yè)和就業(yè),促進失地婦女向上的職業(yè)流動?!盵6]

      (二)建立全面的社會保障,解除失地婦女的后顧之憂

      目前失地農民社會保障體系存在著項目不完整、保障水平偏低、可持續(xù)性不強等共同問題。建立和健全失地農民的社會保障制度,可以降低進城婦女的生活成本以及生活中可能遇到挫折帶來的風險,逐步地提高失地婦女社會保障的水平,達到與城鎮(zhèn)居民相等的保障水準。決策層要有長遠的戰(zhàn)略發(fā)展眼光,將社會性別意識納入決策主流,加強對政策法規(guī)的性別平等評估,對拆遷安置、收益分配、社會保障、創(chuàng)業(yè)就業(yè)、醫(yī)療衛(wèi)生等公共政策中違背男女平等基本國策的內容進行清理,為失地婦女融入城市營造平等的生存與發(fā)展環(huán)境。

      (三)搭建更多交往平臺

      失地婦女向市民角色轉變過程中存在不適應,需要為她們提供更多的社會支持,以助其改變原生活習慣,融入城市。這需要“整合社區(qū)中的多種資源,發(fā)揮多種社會組織的協同作用,為失地婦女服務,進而形成更廣泛的社會網絡支持;同時引導婦女積極參與社區(qū)事務,提升自己,擴大視野,增強社會網絡關系,擴大發(fā)展的空間”[5]。社區(qū)應開展豐富多彩的文化活動,拓寬失地婦女與市民的交往渠道和文化交流渠道。還可以通過社區(qū)互助等社區(qū)組織系統(tǒng),幫助失地婦女解決工作和生活上遇到的困難,增強失地婦女的社區(qū)歸屬感。

      (四)開啟“新市民”培養(yǎng)計劃

      失地婦女融入城市難的內在原因是個人適應能力差,提高失地婦女的自身素質是解決角色轉換問題的有效途徑。成都市實施的“新市民”培養(yǎng)計劃,就是針對城市經濟發(fā)展中的進城農民工、集中居住區(qū)的失地農民,推出的一項素質教育培訓與提升工程。通過開展社區(qū)市民化教育,可以有效轉變失地婦女的思維觀念,提高就業(yè)技能,使她們適應現代城市生產方式的需求,實現向現代化就業(yè)的轉型[7]。新市民學校每年針對失地婦女開展多種宣傳、培訓,讓她們改變思維意識和思想觀念,幫助她們學習和選擇積極有效的適應性行為,學會遵守城市的各種規(guī)章制度,培養(yǎng)社區(qū)和公共意識,調適自己的心理和做出正確的行為選擇,增強對城市的認同感、歸屬感、責任感,幫助她們更快更好地融入城市。

      [1]聶洪輝.失地農民城市融合的一個分析框架[J].湖南社會科學,2009(5):68-71.

      [2]嚴蓓蓓.人的城鎮(zhèn)化與失地農民城市適應性障礙之消除——以南京市江寧區(qū)為例[J].人民論壇,2013(26):140-142.

      [3]王燕,王文廣.失地農民社區(qū)交往空間記憶重構[J].人民論壇,2014(17):158-160.

      [4]楊盛海,曹金海.失地農民市民化的瓶頸及對策思路[J].廣西社會主義學院學報,2005(2):33-35.

      [5]楊雪云.空間轉移、記憶斷裂與秩序重建——對征地拆遷安置小區(qū)農民城市融入問題的觀察[J].社會學研究,2014(4):111-115.

      [6]張慧.城市化進程中失地女性的城市融入——以昆明城郊S社區(qū)為例[N].中國婦女報,2014-05-06(2).

      [7]高柱,邱志.成都開啟“新市民”培養(yǎng)計劃[N].工人日報,2013-11-07(07).

      C913.2;F323.6

      A

      1004-342(2017)06-25-05

      2016-09-23

      許曉瓊(1965—),女,成都大學副研究員。

      (實習編輯:鄭 舒)

      猜你喜歡
      失地失地農民市民
      10kV線路單相失地故障處理淺談
      西部論叢(2019年29期)2019-10-21 05:18:36
      話劇的盛會·市民的節(jié)日
      影劇新作(2018年4期)2018-07-27 01:17:28
      填海圍墾下濕地變“失地”
      中國周刊(2018年1期)2018-01-11 12:38:41
      打造城市名片 方便市民出行
      人大建設(2017年2期)2017-07-21 10:59:25
      西藏城郊失地農民市民化研究
      西藏研究(2017年1期)2017-06-05 09:26:11
      International Volunteers for G20 Summit in Hangzhou
      文化交流(2016年10期)2016-10-27 03:10:44
      “意義”的問題所在
      英語學習(2015年11期)2015-02-01 19:57:13
      失地農民在土地征收中的救濟失范及司法回應——以司法權的適度介入為視角
      城鄉(xiāng)統(tǒng)籌背景下農村失地婦女就業(yè)問題探討——基于福建省的實證研究
      東陽市失地農民就業(yè)保障研究
      莲花县| 云龙县| 辽阳县| 达尔| 阿鲁科尔沁旗| 双牌县| 卫辉市| 白银市| 泾川县| 新建县| 文昌市| 阿图什市| 宁津县| 马关县| 和政县| 瑞金市| 微山县| 监利县| 淮滨县| 河池市| 年辖:市辖区| 饶阳县| 扶绥县| 黔江区| 来宾市| 上虞市| 依兰县| 密山市| 托克托县| 孟州市| 穆棱市| 广宗县| 视频| 邻水| 伊春市| 浏阳市| 彭水| 攀枝花市| 永春县| 布尔津县| 丹巴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