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建華
【摘要】《弗蘭肯斯坦》被世界文壇公認為是第一部真正意義上的科幻小說,而《紅字》是美國浪漫主義小說的代表作。一部是科幻文學的鼻祖,另一部則是開創(chuàng)了美國心理分析小說的先河。雖然兩部小說的文學題材不同,但是在寫作風格以及作品所展現(xiàn)出的意識形態(tài)上卻有著異曲同工之處,本文深度分析了兩位都具有浪漫主義情懷的作者為何都采用“始于浪漫,終于哥特”的文學寫作風格。
【關鍵詞】浪漫主義;哥特;文學題材;寫作風格
【中圖分類號】I565 【文獻標識碼】B 【文章編號】2095-3089(2017)14-0025-01
浪漫主義作為一種文藝思潮產(chǎn)生于十八世紀后期歐洲資產(chǎn)階級革命時代。1789年,法國爆發(fā)大革命,開辟了歐洲資本主義發(fā)展歷史上的新時代。法國革命也對英國產(chǎn)生了深遠的影響,各種愛國和民主的社團紛紛出現(xiàn),發(fā)出爭取自由、平等和博愛的呼聲。與此同時,自十八世紀下半葉以來的工業(yè)革命對英國的社會、政治、經(jīng)濟和文化也產(chǎn)生了巨大的影響。產(chǎn)業(yè)革命促使新生的工業(yè)資產(chǎn)階級和掌權的土地士紳貴族及金融資產(chǎn)階級之間的矛盾日益尖銳,資產(chǎn)階級與勞工之間的矛盾也更趨緊張。法國革命的影響和國內(nèi)矛盾的激化引起了社會思潮的沖突。從某種意義上說,英國文學史上的浪漫主義運動是英國工業(yè)革命和法國大革命以及英法文化交融的產(chǎn)物,反映了部分作家和詩人在社會變革時期的人生觀和意識形態(tài)。浪漫主義文學強調(diào)人的主觀精神和個性自由,著力表現(xiàn)個人的思想與情感;注重對自然的描寫以及自然對人類的影響;強調(diào)想象的作用。
哥特,最早是文藝復興時期被用來區(qū)分中世紀時期(5~15世紀)的藝術風格。在15世紀時,意大利人有了振興古羅馬文化的念頭因而掀起了燦爛的文藝復興運動,由于意大利人對于公元3~5世紀哥特族摧毀羅馬帝國的這段歷史情仇始終難以釋懷,因此為了與這段時期有所區(qū)分,他們便將中世紀時期的藝術風格稱呼為“gothic”,即“哥特”,意為“野蠻”。哥特小說在浪漫主義占統(tǒng)治地位的時代達到繁榮,但它并不像一般浪漫主義那樣從正面描繪理想的社會、政治和道德觀念,而是通過揭示社會的邪惡和人性的陰暗面來深入探索。顯著的哥特小說元素包括恐怖、神秘、超自然、厄運、死亡、頹廢、住著幽靈的老房子、癲狂、家族詛咒等。哥特式小說起源于18世紀后期的英國,成為最流行的體裁,并迅速從英國擴展到整個歐美。哥特文學探討極端的情感以及黑色的話題,因而充滿神秘色彩的情節(jié)通過令人恐怖的自然環(huán)境烘托,再加上人物塑造,成就了獨具特色的文學流派。
綜上,我們不難看出,《弗蘭肯斯坦》與《紅字》兩部作品都包含有浪漫主義和哥特式兩種文學體裁的特點,就讓我們從個人情感,自然描繪和想象三個方面加以分析。
首先,從個人情感方面分析,兩部小說都包含有復仇主題?!陡ヌm肯斯坦》中維克多因沉迷于探索“生命的奧秘”,而用自己學到的科學知識創(chuàng)造出了一個可怕的“怪物”。他對自己制造出來的科學怪物感到討厭至極,恐怖至極,故而想毀掉自己的科學嘗試的成果。正是這一毀掉之舉,導致了怪物的復仇,這個怪物接連殺害了維克多的小弟弟、他最好的朋友和維克多的妻子。這些親朋的死讓維克多也燃起了復仇心理,他深陷于對怪物的瘋狂復仇之中而不能自拔。這部小說中,從個人情感而言,正反兩個人物都認為自己罪孽深重,最終維克多在毀滅了怪物之后也死去了。《紅字》中的齊靈沃斯身份也類似維克多,只不過他研究的是歐洲的煉金術。當他知道自己的妻子有情人之后,便假借醫(yī)生的身份對丁梅斯代爾實施心理折磨,進行精神上的報復。最終,當丁梅斯代爾被他折磨致死,他也失去了生活的目標,也死了。兩部小說中的個人情感都以“好”為起點,一個為了科學研究,一個為了維護自己美好的婚姻,卻都以“惡”――死亡而結束。也就是說,兩部小說的情感經(jīng)歷都始于“浪漫”,終于“哥特”。
其次,從自然描繪方面分析,兩部小說中的情境都先后對“浪漫主義”和“哥特式”做了鋪墊?!陡ヌm肯斯坦》中,維克多在精神沮喪的時候決定去攀登蒙坦弗特高峰,希望純潔的、永恒的、壯觀的大自然景色能振奮他的精神;怪物也是如此,在度過遭人遺棄、天寒地凍的一個冬天以后,對著春天的到來,他感到心情舒暢多了;沃爾頓去北極的航行探險也是尋求“精神養(yǎng)料,去做新的研究,創(chuàng)造新的奇跡”;維克多在描述他發(fā)現(xiàn)了生命的奧秘時說:“一道閃光猛然間劈開了我四周的混沌黑暗――這一道閃光,那么明亮奪目,不可思議?!惫庠谶@里起到了揭示、照明、澄清的作用,沒有光無法看清世界,而只有看清世界才能通向知識寶庫的大門。而最終,完成復仇之時,維克多追蹤怪物直至北極荒原,雙雙死在冰天雪地之中。
再次,作為浪漫主義和哥特共有的元素,想象在兩部小說中也有不少的描述?!陡ヌm肯斯坦》中想象是整個故事的開端,沒有維克多求索的科學想象,也不會有“科學怪物”的問世;而因為對科學未來走向的憂慮,導致科學創(chuàng)造的被毀滅,也是想象走向“哥特”的最好例證。《紅字》中珠兒特別富于幻想,以至于到了令人忍俊不禁的地步。比如當她的母親在海邊同齊靈沃斯談話時,那想象力豐富的孩子用海藻為自己做了一件小人魚的衣裳;當海斯特最終為眾人所接受,那個代表“通奸(Adultery)”的A字仿佛變成了能干(Able)和天使(Angel)的化身,在此時,想象插上了翅膀,為海斯特的人格升華做了錦上添花的注解。兩部小說中,想象也同樣是始于“浪漫”終于“哥特”。
《弗蘭肯斯坦》的作者瑪麗·雪萊因為自己幼時喪母,父親再娶,與繼母關系緊張,所以從她的作品中我們可以品讀出盡管作者擁有美好的浪漫主義情懷,但是最終結局都是因“被拋棄”心理而引起的復仇從而毀滅;《紅字》的作者霍桑則幼時喪父,母親窮困潦倒,帶領全家投奔親戚,9歲時,霍桑腳受了傷,不得不幽閉在家中數(shù)年。這也不難理解他的作品中那種向往美好的浪漫情懷和神秘恐怖的氛圍并存的緣由了。兩部久傳于世的鴻篇巨著就這樣始于“浪漫”,終于“哥特”,景仰之余不免令人噓唏。
參考文獻
[1]哈弗藍星雙語名著導讀:弗蘭肯斯坦張春曉譯天津科技翻譯出版公司.
[2]納撒尼爾·霍桑的紅字及其他作品:余珺珉譯外語教學與研究出版社.
[3]霍?!都t字》的浪漫主義藝術特征探析:李燕齊魯師范學院學報2014年第6期.
[4]從《弗蘭肯斯坦》初探瑪麗·雪萊的浪漫主義觀:陳靜安徽文學2009年第10期.
[5]論小說《弗蘭肯斯坦》中的浪漫主義與現(xiàn)實主義元素:陳瑩呼倫貝爾學院學報2009年第6期.
[6]從精神分析解讀《弗蘭肯斯坦》中的被拋棄心理:孫小沛文學教育2014年第12期.
[7]試論《弗蘭肯斯坦》小說中的浪漫主義“激情”及其反思董巖內(nèi)蒙古民族大學學報2008年第6期.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