沈蓮
摘 要: 語言是人思想的現實載體,知識信息的載體,是人際之間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學術明星現象給社會帶來的思考、啟示,遠遠不止于他們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名利。從學術明星到普通教師,在這里,我要談的是語言風格、語言方式給政治課堂教學語言帶來的啟示。政治專業(yè)術語,構筑學生政治素養(yǎng)堅固堡壘。政治“趣說”語言, 改善學生認知心理內部環(huán)境。政治智慧語言,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基礎。政治德育語言,堅固學生精神人格靈魂支柱。時代社會語言,建立學生與時俱進現實基礎。
關鍵詞: 語言;課堂教學;正說;趣說;妙說
近幾年,學術界關于學術娛樂化與學術通俗化的問題進行了不知疲倦的爭論,爭來爭去,最終得出來的結論符合辯證法的一般規(guī)律。作為一名在一線的政治教師,我也喜歡看易中天、于丹等人不遺余力的為博得觀眾關注而接二連三抖出的包袱,一樂之下也獲得了一些文史、出世的道理。在批評之聲烽煙四起之時,我覺得他們的學術講座能夠給觀眾留下深刻的印象,能夠贏得觀眾的喝彩之聲,能夠在課后互相之間討論所學,那么它就有了它存在的必然理由,他們就必然地成功了。從教育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成功的教師,能夠駕馭如此大的課堂,能夠讓這么多的學生喜歡聽他們的課,并能夠實實在在的學到一點兒東西,拿不叫成功叫什么呢?我們眾多的在一線的教師大概終其一生也就是在追求這么個效應吧。那么是什么使得他們的課堂產生了這樣的“教學效果”呢?我認為在于語言,在于語言的多元化。
語言是人思想的現實載體,知識信息的載體,是人際之間交流思想情感的主要工具。無論是茹毛飲血、石刀石鐮的上古時代,還是手機短信、EMAIL頻發(fā)的現代化信息時代,人與人之間的溝通交流無可避免地以語言(話語)作為基礎的。在課堂教學中,語言既是教師教書育人的基本手段,又是一種專業(yè)化的創(chuàng)造性藝術。在課堂教學過程中,講課是核心。講課效果成敗的關鍵,取決于教師口語表達技藝的水平。語言表達水平的高低,因個體差異而不同,導致的結果就是對于同一個問題的不同表述,會達到不同的個體接受結果??涿兰~斯說,教師的嘴,就是一個源泉,從那里可以發(fā)出知識的溪流。師生之間信息的傳遞和情感的交流,都是以語言為載體的,教師的教學語言藝術水平,對教師的教學效果有決定性的意義。
學術明星現象給社會帶來的思考、啟示,遠遠不止于他們通過這種方式獲得的名利。從學術明星到普通教師,在這里,我要談的是語言風格、語言方式給政治課堂教學語言帶來的啟示。
易中天把自己說史風格分成三個境界:其一為“正說”,也就是以歷史事實為依據,不胡說,不瞎說,保持一種嚴肅的治學態(tài)度;其二為“趣說”,即在堅持真實的基礎上強調表述方式的栩栩如生,為了達到這個境界,加進去一些無厘頭的搞笑語言;其三為“妙說”,也就是在前兩說的基礎上對歷史進行分析,給觀眾以啟迪。
把這這些境界引入政治課堂之中,并進行針對性的改造,勢必可以使政治教學語言可以達到獨有的美學效果,而不至于使學生聽后乏味、課堂空洞了。
一、政治專業(yè)術語,構筑學生政治素養(yǎng)堅固堡壘。
政治專業(yè)術語,也就是易中天的“正說”。易中天在《品三國》的開場白中指出“沒有前因,就沒有后果。只看‘名,不看‘實,咬文嚼字,死摳字眼,那不叫‘嚴謹,只能叫‘鉆牛角尖”。對“歷史”負責的謹慎、嚴肅的態(tài)度,也是古往今來治學的根本精神。
引用于政治課堂教學語言,“正說”是指從整體上具有高度的準確性、嚴密性、簡練性,體現謹嚴之美。對文本的理解有根有據,“不胡說,不歪說”。表達上,語意清晰,遣詞得當,造句符合文法,推理合邏輯等。教學語言切忌不顧學生的認知水平而過多使用專業(yè)性、學術性的陌生化詞語而使學生莫明其妙的故作高深的“謹嚴”。
特別要指出,體現教學語言的嚴謹之美,這不僅是指少量的詞句,個別的片斷,局部的亮點,也是指在宏觀與微觀的結合上駕馭、調控語言,井然有序,環(huán)環(huán)相扣,前后呼應,巧妙銜接,各語言環(huán)節(jié)的銜接緊密而自然,渾然一體。從而表現出一種整體的嚴謹美感,能“幫助學生獲得內涵豐富的政治素養(yǎng),在工作、學習和生活中有效地發(fā)揮其作用,能適應需要,繼續(xù)發(fā)展,不斷提高”。
二、政治“趣說”語言, 改善學生認知心理內部環(huán)境。
“劉備對諸葛亮的好,好到讓關羽和張飛覺得就像‘老鼠愛大米”“韓信,你不是個厚道人”“劉邦在多年征戰(zhàn)中風餐露宿,得個風濕性關節(jié)炎啥的,那倒也是可能的”易中天把精英文化從象牙塔尖上搬運下來,給傳統文化輸入新的時代血液,使之變成活的現代文化,深入淺出,化雅為俗,成為廣大群眾喜聞樂見的言語形式、言語內容。正如他所言“加進去一些無厘頭的搞笑語言,有時無厘頭是必要的,這就像燒菜得加胡椒、味精等調料一樣,能極大調動觀眾的聽講興趣?!?/p>
同樣,課堂教學語言首先要考慮的不是雅而是俗,語言也要加進一些“佐料”。要考慮我們的學生能接受什么,喜歡接受什么。深入可以,但一定要淺出,要讓他們聽得懂、喜歡聽。研究表明,學生對所聽到的語言是要進行篩選的,只聽那些他們能聽懂的、喜歡聽的話。老師通過“趣說”的語言表述來調動學生聽課的積極性,引發(fā)他們聽課的興趣、探索的熱情。德國的學者海因茲·雷曼麥指出:“用幽默的方式說出嚴肅的真理,比直截了當地提出更能為人接受?!?/p>
教學語言的“靈動之美”,即生動、靈活、機智幽默的美感。教師應具有很強的駕馭語言的能力,對各類語匯呼之既出,信手拈來。使無聲的漢字通過生動的語言描述,變得有聲有色,使深奧的道理形象化,抽象的概念具體化,枯燥的知識趣味化。同時,面對復雜的教學語境,面對課堂上的突發(fā)、偶發(fā)事件,教師如果能夠審時度勢,隨時隨勢而變,巧妙疏導,這些場合中的語言特別能夠表現出靈動之美。
三、政治智慧語言,提升學生思辨能力的基礎。
易中天品三國,有他帶有現代幽默感的言語方式之外,更有其將三國納入胸中“運籌帷幄”的大氣。他以現代視角進行個性化解讀,品讀歷史人物和事件背后的人性,讓觀眾、讀者獲得現代語境觀照下的古今歷史與政治對比的感悟。在“一點思想,一點啟示……”中給我們以思想啟迪,以精神享受,以人生領悟。
對一個教師來說,單追求“趣說”,一如只重外表花哨,只有花架子,難免華而不實,我們更要追求語言的“魂”—— 豐富的知識,深刻的思想、獨到的見解。老舍對小說創(chuàng)作曾說過“風格與其說是文字的特異,還不如說是思想的力量”,同樣,教學語言與其說是語言的力量,還不如說是思想的力量。優(yōu)秀教師課堂教學有聲有色,令學生入情入境、欲罷不能,其中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他們那精彩迭出教學語言有寬廣的內涵。教學語言富有啟迪、暗示、點撥、引導性,既有鞭辟入里的深刻,又有絲絲入扣的聯系,這樣的語言才會令人耳日一新,才會具有感染力和吸引力,從而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和學習的主觀能動性,讓學生產生內在的自我學習要求與愿望。
“這其實并不容易,就像說話既直白又深刻并不容易一樣。在這里,真正難的還不是深刻,而是直白;不是雅,而是俗。因為媚俗的結果一不小心就是惡俗,正如直白一不小心就是淺薄。所以,俗而不惡難,俗而能大更難,由大俗而大雅,那就難上加難。但是,不容易并不等于做不到,關鍵是你愿不愿意做?!保ㄒ字刑臁队性捘憔椭闭f》)
四、政治德育語言,堅固學生精神人格靈魂支柱。
培養(yǎng)學生高尚的道德情操和健康的審美情操,形成正確的價值觀和積極的人生態(tài)度,是政治教學的重要內容,不應把他們當作外在的附加任務,應該注重熏陶感染,把這些內容貫穿于日常的教學過程中。
當前的課改把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設納入了他的基本精神,使學校教育真正轉變到以人為本,以教學促進學生全面發(fā)展上來。為學生有一個良好的終身發(fā)展奠定了牢固的基礎,新課標中的德育工作高度重視課堂所起的作用在課堂活動中真正是學生在價值觀人生觀科學觀等方面做到知行統一,得到和諧發(fā)展和提高。
一提到德育,人們就想到政教處和班主任,以為這是他們的事。這種觀點是錯誤的,也是目前未成年人德育教育實際性不強的原因之一?,F在的孩子道出了他們的心聲;我們喜歡說真話動真心傳真請的課堂。從中我們可以看到學生需要互動理解溝通,能激發(fā)創(chuàng)造欲望的教育。這就要求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在傳知授法過程中必須把德育融入課堂,他們是相輔相成的,是一個統一的整體。
因此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德育內容的語言是勢在必行的。社會在不斷進步和發(fā)展,道德標準也會發(fā)生變化。在現代社會中我們不能以以往的經驗來衡量,我們必須時時刻刻幫助學生解決心中的疑惑,形成良好的認識,堅固學生精神人格靈魂支柱。
五、時代社會語言,建立學生與時俱進現實基礎。
社會在發(fā)展,時代在進步,語言也在千變萬化。如果還是墨守者以前的語言基礎,那么勢必要被時代所拋棄。作為一名政治教師,必須走在時代的前列,要有與時俱進的膽魄,能夠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滲透一些時代語言,使學生在課堂上能夠接受時代先進教育。
在這方面,一是要有高度的政治責任感和較強的政治敏銳性,關心國家大事,大量閱讀報刊書籍,并時刻注意影視廣播,從中汲取豐富營養(yǎng),從發(fā)展著的國內外形勢中去提煉語言,堅決摒棄陳舊落后的術語,使自己的課堂語言不斷升華,進而啟迪學生。二是親自實踐語言訓練,積極參加各種報告會、學術活動和實踐活動;虛心向自己的教學對象學習,從中捕捉新思想、新知識、新語言。三是教師之間要經常切磋研討交流,互相聽課,互相學習,取他人之長,來豐富自己的語言。文學家肖伯納說過,你有一個蘋果,我有一個蘋果,互相交換,每人仍是一個蘋果;你有一個思想,我有一個思想,相互交換,每人就有兩個思想。這個富有哲理性的比喻,同樣適用于教學語言的交流。
通過這些途徑,在課堂上運用具有時代特色的語言,一能夠使學生喜歡聽你的課,認為你的課有特色、生動、有趣味。同時也能夠提高政治課堂教學效率,建立學生與時俱進現實基礎。
綜上所述,如果能夠在課堂教學中廣泛的運用各種多元化語言一定能夠激發(fā)學生的聽課積極性,激起學生探求知識的欲望,這是成為一名優(yōu)秀教師的最為重要的素質。把課堂教學語言在教學活動中的作用發(fā)揮得盡善盡美,應成為每個政治教師的至高追求。
參考文獻
[1]《品三國》.易中天.上海文藝出版社.
[2] 教師語言藝術的魅力.李斐斐.網絡.
[3] 論教師語言藝術.羅婷婷.網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