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呂昱衡[集美大學(xué),福建 廈門 361021]
《四庫提要·鄂州小集》考證三則
⊙呂昱衡[集美大學(xué),福建 廈門 361021]
《鄂州小集》為羅愿文學(xué)作品集,今存以康熙程哲刻本及其傳本較完善,共6卷(含補遺1卷),其中包括詩35首,詞1首,文59篇,共計95篇,并收錄于《四庫》之中。綜觀《四庫總目提要》中所載《鄂州小集》,雖記述詳盡、筆筆中肯,但確有爭議之處。本文就其中三處加以梳理考證:一、四庫所載史書卷數(shù)有誤差。二、四庫所錄《鄂州小集》版本考證。三、據(jù)四庫考證羅愿離世年齡。最后并對《鄂州小集》于今沉寂的原因予以分析探究。
羅愿 《鄂州小集》《四庫全書總目》 卷次 版本
《鄂州小集》為羅愿文學(xué)作品集,今存以康熙程哲刻本及其傳本較完善,共6卷(含補遺1卷),其中包括詩35首,詞1首,文59篇,共計95篇,并收錄于《四庫》之中。據(jù)《宋史·羅愿列傳》記載:“羅愿,字端良,號存齋,徽州歙縣呈坎人。汝楫子。蔭補承務(wù)郎。宋乾道二年(1166)進士,歷任鄱陽知縣、贛州通判、鄂州知事,人稱羅鄂州。精博物之學(xué),長于考證。文章精煉醇雅,有秦漢古文之風(fēng)。所撰《新安志》10卷,體例完備,章法嚴(yán)密,舍取并合隨主旨而定,尤詳物產(chǎn)。提出編纂方志要注重民生,為后世學(xué)者重視?!?/p>
一、《四庫全書總目》云:“《鄂州小集》,史稱10卷,與原集不合。蓋《宋史》多訛,不足為據(jù)。”
此處有誤。中華書局版《宋史(卷三八)》,列傳第139,第11724頁有《羅汝楫傳》,其后附有《羅愿列傳》。原文如下:“愿字端良,博學(xué)好古。法秦、漢為詞章,高雅精練,朱熹特稱重之。有《小集》7卷,《爾雅翼》20卷。知鄂州,有治績,以父故不敢入岳飛廟。一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人疑飛之憾不釋云?!贝颂幱涊d小集為“7卷”,而《四庫提要》卻稱是“10卷”。應(yīng)是傳抄失誤。
又上海辭書出版社的《全宋文(卷五八三三)》,第259冊,第253頁。有《羅愿小傳》曰:“《羅鄂州小集》原為10卷,久佚。明洪武間,其七世孫輯得詩文凡92篇,厘為5卷。今本6卷,又有所附益。本書以粵雅堂叢書本為底本,校以文淵閣四庫全書本,另輯得佚文5篇,合編為5卷。”由此觀之,《四庫》輯得6卷,《宋史》記載7卷,《全宋文》著錄5卷。似是編次之故,莫衷一是。
二、《四庫全書總目》云:“《鄂州小集》,止6卷。”此處結(jié)合歷代刊刻本對《鄂州小集》版本卷數(shù)進行考證。
(一)宋刻本
(二)明刻本
萬歷四十五年(1617)畢懋康編《合刻浮溪鄂州二集》22卷,其中《浮溪文集》15卷,附錄1卷:《羅鄂州小集》6卷。該合刻本半頁9行19字,白口,單黑魚尾,四周單邊,二集首卷首頁下皆題曰“明楚黃李長庚酉卿、新安畢懋康孟侯、嘉禾陳德元叔仁同?!?。書前有畢懋康《合刻浮溪鄂州二集序》,中有言曰:“偶從里中敗笥得鄂州舊本,甚珍之;會大中丞李公出所藏《浮溪集》示余,足稱合璧,遂命纂棗,公之同調(diào)云云?!蹦┦鹉暝聻椤叭f歷丁巳十月既望”。由此,知是本《羅鄂州小集》乃依據(jù)舊本刻于萬歷四十五年丁巳(1617)。
該本《羅鄂州小集》卷5末為“敘”,卷6為“傳”,所收實際是《新安志》中“義民”“仙釋”小敘及諸人傳記;正文附除曹涇《羅公傅》《羅郢州遺文》、羅頎《羅郢州墓志》外,尚有羅頌《記程叔清女死節(jié)事》及羅似臣《徽州新城記》;此外,又有附錄曰《月山錄文》,總體頗為雜蕪。然細(xì)檢其內(nèi)容,可發(fā)現(xiàn)該本《羅鄂州小集》中《羅公傳》附有小字雙行的方回《〈雨雅翼〉跋》;卷1《帝統(tǒng)》前類別題為“帝統(tǒng)”,“賦”類下誤收羅頌《鸚鵡洲賦》;卷2“說”類《孝文遺詔》中“凡教之育之訓(xùn)”至“蓋父能生之”間留有一段空白,諸多特征與洪武羅宣明刻本相同,因此筆者認(rèn)為雖然此本所含內(nèi)容較為冗繁,但其主要部分應(yīng)是源出于洪武羅宣明本。
《四庫提要》著錄《鄂州小集》云:“6卷,附錄2卷……又以《新安志》中小序2篇入之……后2卷附愿兄頌、愿弟頎、愿侄似臣之文,末又有明人《月山錄》1卷,冗雜鄙陋?!眲t《四庫全書》所收即此本。
三、《四庫全書總目》云:“淳熙甲辰,愿由知南劍州改鄂州,乙巳卒于官?!庇值溃骸吧w年止四十余,使老壽,進未艾也。”此處考證羅愿離世時的年齡。
據(jù)元曹涇《鄂州太守存齋先生羅公傳》載:“淳熙十一年(1184)七月十三日,適值天旱,羅愿立日中禱雨,致疾而卒,年四十九。鄂人感懷其德,繪像于靈竹寺以祠之。”與上述記錄羅愿的死因不同,正史持是“因果報應(yīng)”一說。《宋史·羅愿列傳》載:“(羅愿)知鄂州,有治績,以父故不敢入岳飛廟。一日,自念吾政善,姑往祠之,甫拜,遽卒于像前。人疑飛之憾不釋云?!贝藙t將羅愿之死歸咎于因果報應(yīng),頗荒誕不經(jīng),不知其源出何處,疑為后人附會。此處記載羅愿的去世時間為淳熙十一年,即1184年。如此,元曹涇與《宋史》所載羅愿離世時間一致。
與正史所載不同,宋末方回另持一端。他在跋《雨雅翼》中道:“羅愿易畀鄂州,明年淳熙乙巳卒?!薄端膸焯嵋芬喑衅湔f。按淳熙乙巳為淳熙十二年(1185),如此,依古人算法,羅愿卒時為五十歲(虛歲),與世所謂四十九歲而卒之說相異,又與方回跋文中“蓋年四十余,使老壽,進未艾也”之語亦自相矛盾。且前已知羅愿于淳熙九年(1182)底知鄂州,而方回之意為羅愿卒前一年即淳熙十一年(1184)知鄂州,此亦誤。故知方回之說實不足為信,四庫館臣襲其誤,蓋未深考。
綜觀羅愿一生,行年不過五十,而真正為官時間不到九年,大部分時間居家待闕或奉祠,從官宦角度講,或是羅愿仕途之憾事;但從另外角度看,居家賦閑又無疑為其學(xué)術(shù)創(chuàng)作提供了相對便利的環(huán)境。在不足五十年的人生中,羅愿為后世留下了《雨雅翼》《新安志》及《鄂州小集》等著述,一如曹涇《羅公傳》末之贊語所云:“存齋之存,其為斯文?!钡钊诉z憾的是,就目前所調(diào)查到的資料來看,自民國以來,比較通行的文學(xué)史著作12種里,沒有一種論及羅愿的古文成就,甚至現(xiàn)當(dāng)代學(xué)者也沒有專篇論文對羅愿的文學(xué)地位加以論列,如此不免有滄海遺珠之憾。筆者究其原因,可能有兩方面的因素:一方面應(yīng)當(dāng)是由于羅愿詩文數(shù)量少,傳世不及原作的十分之一,僅《鄂州小集》5卷,補遺1卷;另一方面也由于《鄂州小集》刊布不廣,元明清刻版極少,至于整理本,只有《叢書集成初編》據(jù)粵雅堂叢書本整理排印過一次,且只施句點。職此之故,在民國時《鄂州小集》已被認(rèn)為是僻書。而且因為羅愿無專傳、作品大都散佚、文集流布不廣等,民國以來,治文史的學(xué)者都略而未加考究。平心而論,羅愿古文實為南宋一重鎮(zhèn),正如王芭孫所說:“自宋以來,若羅鄂州、王長宗數(shù)家者,文有少而不可廢,芥子又安在其多哉?”
[2]脫脫.宋史[M].北京:中華書局,1985.
[3]程敏政.新安文獻志[M].黃山:黃山書社,2004.
[4]方信.新安志補[M].蕪湖:安徽師范大學(xué)出版社,2012.
[6]唐圭璋.全宋詞[M].北京:中華書局,1999.
[7]顧宏義.宋朝方志考[M].上海:上海古籍出版社,2010.
[8]曾棗莊.全宋文[M].上海:上海辭書出版社,2006.
[9]程光裕.羅愿著作考[M].臺北:中國臺北編譯館,1981.
[10]夏廣興.羅愿和他的《爾雅翼》[J].辭書研究,1997(5).
作 者
:呂昱衡,集美大學(xué)文學(xué)院在讀碩士。編 輯
:張晴 E-mail:zqmz0601@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