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歡宜
(銅仁學院 梵凈山佛教文化研究院,貴州 銅仁 554300)
□西南民族文化研究
明清時期破山禪敏樹系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流布考
蔣歡宜
(銅仁學院 梵凈山佛教文化研究院,貴州 銅仁 554300)
明清時期流布于梵凈山地區(qū)的破山禪敏樹系禪僧主要有敏樹如相及其法嗣天隱道崇、天湖正印、穎秀真悟、圣符道越,其法孫大凡昌宗、識竺海倫、長明性炅、福圓滿、衡岳行規(guī)、慧惺海闊、云石明源,其重法孫弘宗圓祖共13人。該系禪僧多為蜀籍,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流布呈現(xiàn)出以梵凈山金頂及山麓為中心,向石阡、玉屏及湘西等地輻射的特點。
明清時期;破山禪敏樹系;梵凈山地區(qū);流布
破山禪派又名“萬峰法派”“雙桂堂法派”,是臨濟宗天童系密云圓悟法嗣破山海明開創(chuàng)的禪派,屬天童系的分支。破山禪派支系眾多,各振家聲,是明清時期活躍于西南地區(qū)的重要佛教流派之一,有力地推動了西南地區(qū)佛教的發(fā)展。王路平在其專著《貴州佛教史》中指出,破山法嗣于黔弘法者或與黔省臨濟燈系有關聯(lián)者有敏樹如相、象崖性珽、丈雪通醉、靈隱印文、半云如慧、兩生真從、蓮月印正等共13人[1]。據(jù)現(xiàn)存資料來看,明清時期,明確可考的活躍于梵凈山地區(qū)的破山禪派禪僧有敏樹如相及其法嗣天隱道崇、天湖正印、穎秀真悟、圣符道越,其法孫大凡昌宗、識竺海倫、長明性炅、福圓滿、衡岳行規(guī)、慧惺海闊、云石明源,其重法孫弘宗圓祖;有象崖性珽法嗣純一道源,其法孫無涯昌太;有兩生真從法孫證覺;有半云如慧法嗣性佛天恒;有破山法嗣丈雪通醉和眾多承破山之法但師承情況不甚明晰的禪僧。其中,人數(shù)最多,影響力最大的非敏樹系莫屬。
梵凈山又名三山谷、辰山、思邛山、九龍山、飯甑山,三峰高聳,脈分9支,橫跨黔東印江、江口、松桃3地,是貴州著名的佛教圣地。梵凈山山體綿延不絕,橫亙今貴州銅仁地區(qū),占地六七百里。明代,梵凈山地區(qū)隸屬銅仁、思南、石阡、思州4府管轄。清初因襲4府建制,雍正八年增設松桃廳。鑒于明清兩代梵凈山地區(qū)的建制沿革未有較大的變動,這里的分析主要以明代4府設置為準。
敏樹如相,四川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俗姓王。崇禎元年,在本境鑒空和尚座下出家。崇禎六年參破山海明,獲其印可,為臨濟宗第三十二世傳人。得法后,擔任四川墊江(今重慶墊江)百丈禪院、楚江(今湖北恩施)萬壽寺、貴州石阡三昧寺(今貴州石阡縣湯山鎮(zhèn)五老山)、遵義海龍山古龍禪院、四川萬縣慈云寺、貴州貴陽大興寺等寺院的住持僧??滴跏荒陥A寂,享年70歲,僧臘45年,留有《語錄》10卷[2]230。敏樹如相在南明永歷八年十二月受楊沅公居士之邀擔任石阡三昧禪寺住持僧,至十三年十月遷任遵義海龍山古龍禪寺住持僧[3]326,其間有近5年的時間在石阡駐錫弘法,有力地推動了梵凈山地區(qū)的佛教發(fā)展。
敏樹如相一生建道場7座,傳有法嗣53人,弘法于黔者有天隱道崇、天湖正印、穎秀真悟、圣符道越等10余人。其中,活動于梵凈山地區(qū)的有天隱道崇系、圣符道越系及天湖正印、穎秀真悟、云石明源等12人。
據(jù)《黔南會燈錄》卷2《敏樹相法嗣石阡中華天隱崇禪師》的記載,天隱道崇,蜀東(今重慶墊江縣)人,俗姓畢。明崇禎十八年破山海明住持重慶梁山萬年寺,道崇于其座下披剃。后遍參高僧,終在敏樹如相座下徹悟,得其印可,久居思南太平禪院。道崇雖在破山座下出家,卻在敏樹座下受印可,屬敏樹法嗣,為臨濟宗第三十三代傳人。此外,天隱道崇曾在石阡中華寺駐錫10余年。《黔南會燈錄》卷5《石阡中華識竺海倫禪師》中就記載了識竺海倫在石阡中華山(今貴州鳳崗王寨)跟隨天隱參禪并協(xié)助管理寺院,任寺監(jiān)10余載之事。天隱道崇嗣法弟子眾多,開法于梵凈山地區(qū)的有識竺海倫、大凡昌宗2人。
識竺海倫,重慶夔州(今重慶奉節(jié))人,俗姓張。寓居湖北荊州時于天吼座下披剃,后在敏樹如相座下受具足戒,獲天隱道崇印可,為臨濟宗第三十四代傳人。輔助天隱開辟石阡中華寺,協(xié)助管理寺院10余年,待天隱圓寂,主持中華寺[4]248。
大凡昌宗,四川人,俗姓謝。在我一座下出家,后在石阡中華山跟隨天隱參禪學法,受具足戒,并獲得印可,為臨濟宗第三十四代傳人。后于思南太平寺開法,即天隱道崇所住持的梵凈山太平禪院[4]248。
另外,天隱道崇的法孫,以德四教的法嗣弘宗圓祖[3]325是梵凈山羅江寺的開山祖師。羅江寺正殿出土的清康熙四十一年《聚圣山石碑記》載:“弘宗大師,楚澤大善,面壁功高,自康熙三十三年飛錫于銅屬省溪之崇山,曰丁家坪,云瓢雨笠,合目參禪。既登山后,野獸遠跡,山魎潛行,饒多古風。有大慈施主楊玉林者,遂以此施作佛場焉。于是弘大師偕其友,率其行徒行孫,相水開溝,負土墾田,創(chuàng)造梵宇,朝夕拮據(jù),不(遑)寧處。數(shù)載間,而后堂前殿巍峨大觀:田成片段,殊異不毛。后世之食其田、安其宅者,皆弘大師之厚澤所及也?!盵3]328這詳實地記錄了弘宗圓祖對羅江寺的開辟之功。羅江寺后所立的咸豐五年弘宗塔碑所刻的《臨濟正宗第三十五世上弘下宗字圓祖老和尚之塔》,佐證了弘宗圓祖是臨濟宗第三十五代傳人的身份。塔碑下部還詳細地羅列了臨濟宗第三十六世至第四十五世的77位法徒的名號??梢?,弘宗圓祖在此大開破山臨濟禪法,使梵凈山羅江寺臨濟宗法盛極一時。
圣符道越,生于萬歷四十年,寂于康熙三十一年,世壽80歲,為破山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傳人。圣符道越主要活動于梵凈山地區(qū)的思南、江口一帶?!惰髢羯教斐卦汉i熁坌识U師正覺塔銘》載:“壬寅春,思唐王公鎮(zhèn)臺清(請)師圣符,符乃破山明祖三世嗣孫也。眾記詣師,宗通大振。”[3]252思唐即思南府,因府城東有思唐山而名。道光《思南府續(xù)志》載:“思唐山,在城東四里,南達德江,北枕印江。《方輿勝覽》作唐山,昔人因以名郡,郡曰古思唐郡?!盵5]從塔銘來看,其一,圣符道越在梵凈山地區(qū)的知名度較高,信眾較多,影響力大;其二,圣符道越于康熙元年到思南、江口一帶弘法后,便長期住持于江口香山寺,在香山授法,使江口香山寺成了圣符燈系的發(fā)源地?!肚蠒翡洝肥珍浻惺シ涝蕉U師在江口香山寺于佛成道日(臘八)、元旦、中秋節(jié)等日“上堂”的語錄[6]236,可以窺見他在香山寺的弘法活動頻繁度和影響力。
圣符道越法嗣分別是思南天慶寺福圓滿禪師、石阡鳳凰寺衡岳行規(guī)禪師、天池院慧惺海闊禪師,此3人皆在梵凈山地區(qū)弘破山之法。
福圓滿禪師,生卒年不詳,南直鳳陽(今安徽省鳳陽)人,俗姓楊。幼年出家,19歲時云游至楚之靖州(今湖南靖州)青云山,于愿如禪師座下受具足戒,后至銅仁府江口縣香山寺,受圣符道越和尚印可,住九臺山天慶禪院[4]250。福圓滿禪師的受戒之所青云山,位于今湖南懷化會同縣縣城“東七十里”處。九臺山天慶禪院,又名天慶堂、天慶寺,“在思南府木社(金花溪畔),明萬歷間建”[5],后遷至高曠靈異之九臺山上。
衡岳行規(guī)禪師,生卒年不詳,楚南武攸(今湖南城步)人,俗姓蔣。“在黔之銅仁江口香山寺,禮圣符和尚剃染,圓具,并以印可,為其得法弟子。后住石阡鳳凰寺。終塔于鎮(zhèn)遠潕陽迎仙寺后,世壽四十九,僧臘十八?!盵4]250
慧惺海闊,禪典闕如,其生平事跡唯見《梵凈山天池院海闊慧惺禪師正覺塔銘》[4]251,該塔銘由其法弟悟惺海澄撰刻于康熙二十六年。由《塔銘》可知,慧惺海闊禪師,生于明天啟四年,圓寂于清康熙二十五年,世壽62歲,四川茶陵人,俗姓楊。幼時遁入空門,云游四方,訪問名賢。順治十七年侍巾瓶于梵凈山見空性曉禪師,并得法名“海闊”,承妙玄燈系,住持天池院??滴跄觊g,圣符道越在思南江口香山寺住持弘法,慧惺前往,幸蒙圣符道越印可,為臨濟禪宗第三十四世傳人。塔銘中“日月同全”應有合梵凈山妙玄系與臨濟宗破山禪派為一之意,自此,破山禪法在梵凈山地區(qū)盛極一時?;坌屎i熕〕值奶斐卦海置斐靥?、護國寺,位于梵凈山西北麓,距金頂11km,是西面上山的必經(jīng)之寺,為梵凈山4大皇庵之一。
穎秀真悟,生卒年不詳,巴渝長壽(今重慶長壽)人,俗姓黃。在《黔南會燈錄》卷2中被稱為“思南安化東山穎秀悟禪師”,可見他曾在思南安化東山寺弘法。在其法嗣長明炅的《塔銘》中載有“公昔年曾遇象崖和尚……乃上黔中思南東山參穎秀悟和尚,直叩濟北宗旨”[7]783之言可為佐證。從清朝的地方行政沿革來看,安化原系思南府城郭,即今思南縣。東山寺,方志無載,存疑。
長明炅,蜀東涪陵(今重慶涪陵)人,俗姓石。幼年出家,從渤水法師習大乘經(jīng)論,曾參象崖性珽,無悟,乃上黔中思南東山參穎秀真悟,直扣臨濟宗旨。后穎秀真悟行道湖南辰州,長明炅同住辰州(今湖南沅陵)龍泉山,穎秀真悟付其曹溪正脈,終成破山法脈的合法傳人。后出龍山,行至澧州慈利(今湖南張家界和慈利),受大休禪師及眾居士之邀,住七星山菩提禪院。后沅州(今湖南懷化芷江)信眾聞其道望,迎請其住沅州芷江明山太和禪院??滴趿辏L明性炅回龍山掃穎秀真悟舍利塔。又上沅水,過浦市(今湖南瀘溪)之時受浦峰寺法席??滴跏辏L明炅于浦峰寺圓寂,在寺左側建舍利塔[7]782??梢?,盡管長明性炅主要開法于包括辰州、沅州、澧州在內的大湘西范圍內,但他早年曾在思南東山寺求法,并獲曹溪正脈。
除天隱系、圣符系、穎秀系禪僧之外,流布于梵凈山地區(qū)的還有敏樹如相法嗣天湖正印、法孫云石明源2人。
天湖正印,“蜀之重慶李氏子。參敏樹和尚。徹證源底。親承印可”[6]236,為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傳人?!肚蠒翡洝肪?中有“思南中和天湖正印禪師”之語,是天湖正印開法于思南中和山的佐證。中和山位于今貴州思南思唐鎮(zhèn),上有著名的宋代古剎華嚴寺,天湖正印是否住持華嚴寺,史料闕如,無法確證。
云石明源是赤松道領的嗣法弟子。赤松道領,四川潼川(今四川三臺)人,俗姓韓。15歲入南望山靜修,到九峰山參靈藥,于白云西識座下披剃,參敏樹如相,獲其印可,為臨濟正宗第三十三代傳人。閉關3年后,開辟貴陽黔靈山,弘法30余年,道振黔地,有嗣法弟子10余人[6]237。
云石明源,“高安吳氏子。母胡氏。在楚平溪紫氣山,禮省念剃染。矢志行腳。至常德翠微。依雪崘和尚圓具。參赤松和尚印可”[4]250。“楚平溪”,即思州府平溪衛(wèi),今屬玉屏縣。從其行實來看,云石明源應在湖南常德、貴州玉屏及貴陽黔靈山活動過。
以上詳細考察了13位破山禪敏樹系禪僧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流布情況,簡要匯總如下表。盡管這個數(shù)據(jù)無法完全將活躍于梵凈山地區(qū)的破山禪敏樹系禪僧囊括殆盡,但足以一窺破山禪敏樹系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活動范圍及深遠影響。
明清時期破山禪敏樹系禪僧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活動統(tǒng)計表
綜觀上表,可以發(fā)現(xiàn)破山禪敏樹系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流布主要有兩個明顯的特征:
第一,在梵凈山地區(qū)活動的破山禪敏樹系禪僧大多為蜀籍。明清時期,今重慶地區(qū)為重慶府,隸屬四川管轄,故其籍貫為重慶地區(qū)者均可視為蜀籍。由上表可知,明清時期活躍于梵凈山地區(qū)的13位破山禪敏樹系禪僧中有8人為蜀籍,2人籍貫不詳,湘籍、贛籍、徽籍各1人,蜀籍禪僧占總人數(shù)的61.54%。
這一特征與明清時期西南地區(qū)佛教的傳播情況相吻合。明清時期,西南地區(qū)的佛教興盛,寺院林立,僧侶活動頻繁。在活躍于西南地區(qū)的僧侶中,尤以破山禪人數(shù)最多,影響最大。陳垣在考察明季滇黔的佛教時指出“滇黔僧多蜀籍”,而“《黔南會燈錄》所載之黔僧,蜀人居十之八九,不獨黔南然,不獨禪宗然”[8]266。破山禪派禪僧多為蜀籍,破山禪敏樹如相系禪僧是西南地區(qū)破山禪派禪僧的重要組成部分,自然以蜀籍居多。四川地區(qū)自唐代起就是佛教的隆盛之地,在一度衰落后,至破山海明創(chuàng)破山禪派,宗風大振,再度興盛,故有人贊曰:“西來一宗,自天童中興,濟下兒孫遍天下,可謂盛矣。然未有如雙桂之尤超于諸方也?!盵9]533破山海明在四川大弘臨濟之法,培養(yǎng)了一大批本地僧人,故破山禪派禪僧多為蜀籍,敏樹如相系禪僧也不例外。
這一特征也與明清時期西南地區(qū)的局勢息息相關。明末天下擾亂,中原、西蜀更是戰(zhàn)火紛飛,獨“貴州粗安”[10],原偏安于蜀地的破山禪派禪僧不得不逃蜀入黔,尋找安身之所。梵凈山橫亙湘、渝、鄂3省市交界的黔東北邊陲,是明清時期由蜀入黔、湘的孔道。明后期的兩次敕建,造就了梵凈山地區(qū)寺院林立、古剎巍峨、信徒眾多、香火旺盛的佛國凈土景象,在一定程度上吸引了逃禪的破山禪敏樹系禪僧來此駐錫弘法。
第二,破山禪敏樹系禪僧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活動以梵凈山金頂及山麓為中心,向石阡、玉屏、湘西等地輻射。破山禪敏樹系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活動主要集中在石阡中華寺、江口香山寺、思南東山寺、太平寺,波及石阡三昧禪寺、鳳凰寺、梵凈山羅江寺、護國寺、思南天慶寺。
石阡,秦為黔中郡,元時設石阡等處長官司管轄,明代先后置石阡長官司、石阡府,府轄石阡司(今貴州石阡)、龍泉坪司(今貴州鳳岡)、葛彰葛商司(今貴州石阡本莊鎮(zhèn))、苗民司(今貴州思南塘頭鎮(zhèn)堯民村)。嘉靖元年,始筑府城[11]。石阡三昧寺,又名三昧禪院,坐落在石阡縣湯山鎮(zhèn)五老山,始建于明初。三昧寺分為上下兩院,上院名云峰寺,是明清時期梵凈山地區(qū)極有影響力的腳庵之一;下院名伴云寺,明末由元代葛章葛商長官司副長官安德勇別墅改建而來。中華寺、鳳凰寺,史料闕如,失考。
江口,在明清時期隸屬銅仁府。據(jù)道光《銅仁府志》載,明設貴州布政司管轄銅仁府,府轄銅仁縣、省溪、提溪、烏羅、平頭正副司,江口即為省溪司副長官衙署之所在,清代改置松桃、銅仁2廳縣[12]。作為圣符道越系禪僧活動的中心,香山寺“位于江口縣城,始建年代不詳,重建于清道光二十二年。正殿分前、后兩進,兩邊有廂房多棟數(shù)十間,占地面積約11 000平方米,是一個寺廟建筑群”。該寺“中央殿堂主要供奉觀音菩薩、釋迦、彌勒佛祖像,殿堂兩邊是四大天王、八大金剛、護法神將”[13]23。羅江寺在梵凈山最高峰鳳凰山麓的聚圣山丁家坪,屬今江口縣閔孝鎮(zhèn)。
思南府,設于明初,轄水德江司、蠻夷司、郎溪司、沿河祐溪司等。清沿明制,仍設思南府,轄安化縣、務川縣、印江縣及沿河祐溪司(今貴州沿河)、朗溪司、蠻夷司等。思南太平寺,又名太平禪院,在思南府郎溪司水社,即今梵凈山西北部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zhèn)金廠河畔。始建于明朝初年,清初里人楊國彥擴建,道光七年思南知府張元俊增修觀音堂,道光十一年重修正殿、廂房、墻垣。歷經(jīng)多次重修和維護,20世紀50—80年代漸次拆毀,現(xiàn)僅留下觀音堂和廂房3間[3]32。天慶寺,又名天慶堂、天慶禪院,位于梵凈山麓,即今印江土家族苗族自治縣木黃鎮(zhèn)金星村,是北上梵凈山的必經(jīng)之寺,為梵凈山4大皇庵之一。初建時間不可考,明萬歷四十六年獲敕封為皇庵。明末清初改為天慶堂。清康熙元年思南總兵王平捐資,深持和尚監(jiān)工,建大小殿堂僧房共45間。次年深持和尚于寺西側建九皇觀。咸同年間,寺中大部分建筑毀于“紅號”之亂。此后,屢遭動亂時局沖擊,慘淡經(jīng)營至今[3]16。護國寺,又名天池院、天池堂,位于梵凈山西北麓,是西上金頂?shù)谋亟?jīng)之寺,為梵凈山4大皇庵之一。初建時間不可考,明萬歷四十六年獲敕封為皇庵。同治三年毀于兵燹,十二年重修,更名為天池堂。光緒初年毀于劉滿之亂,戰(zhàn)火平息后,在寺舊址左側設“梵凈山護國汛”,此后護國營署長官吳月樓等重建,更名為護國寺。護國寺坐南朝北,規(guī)模宏大,有大堂正殿3重及客房數(shù)百間。一度善男信女、文人騷客絡繹不絕,留下較多題詠、楹聯(lián),現(xiàn)有匾額3塊、長聯(lián)1幅及《梵凈山詩會集韻》傳世。建國初期,護國寺被毀,僅余殘垣、荒基,20世紀90年代以后陸陸續(xù)續(xù)重修,至2003年護國禪寺正式落成[3]16。東山寺,史料闕如,失考。
通過對破山禪派敏樹系禪僧在梵凈山地區(qū)所駐錫寺院的考察,可以發(fā)現(xiàn),思南府印江縣、銅仁府江口縣、石阡府石阡縣是破山禪敏樹系禪僧在梵凈山地區(qū)流布的中心。梵凈山橫亙銅仁、思南、石阡、思州4府,其主峰位于銅仁府江口、松桃與思南府印江3地交界處。從破山禪敏樹系禪僧駐錫弘法的寺院來看,該系在梵凈山地區(qū)的流布是以梵凈山金頂及山麓為中心,向石阡、玉屏、湘西等地輻射。
[1]王路平.貴州佛教史[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01.
[2]前田慧云,等.黔南會燈錄卷1[M]//卍新續(xù)藏(第85冊).[中國臺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3]政協(xié)銅仁地區(qū)工作委員會.中國梵凈山佛教文化文物研究[M].貴陽:貴州人民出版社,2011.
[4]前田慧云,等.黔南會燈錄卷5[M]//卍新續(xù)藏(第85冊).[中國臺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5]夏修恕,周作楫,修;蕭管,何廷熙,纂.思南府續(xù)志[M].清道光二十一年(1841年)刻本.
[6]前田慧云,等.黔南會燈錄卷2[M]//卍新續(xù)藏(第85冊).[中國臺灣]臺北:新文豐出版公司,1983.
[7]嘉興藏編委會.浦峰長明炅禪師語錄[M]//嘉興藏(第37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
[8]陳垣.明季滇黔佛教考[M].石家莊:河北教育出版社,2000:266.
[9]嘉興藏編委會.象崖珽禪師語錄序[M]//嘉興藏(第34冊).北京:民族出版社,2009:533.
[10]王夫之.永歷實錄[M].清同治四年(1865年)曾國荃金陵刻本.
[11]羅文思.石阡府志[M].清乾隆三十年(1765年)刻本.
[12]敬文,修;徐如澍,纂.銅仁府志[M].清道光四年(1824年)刻本.
A
1674-3652(2017)06-0015-05
2017—09—22
貴州省哲學社會科學規(guī)劃2016年度青年項目“梵凈山佛教地理研究”(16GZQJ30)。
蔣歡宜,女,湖南安化人,博士生,主要從事宗教文化研究。
丹 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