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亞麗
摘 要:桐城歌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信息,當?shù)氐霓r(nóng)桑稼墻、婚姻形式、社會組織、民風民俗、價值觀念、審美趣味等在桐城歌里都有生動的反映。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生產(chǎn)方式,以男耕女織為主的勞作模式,以血緣關系、家庭紐帶為基礎的宗法經(jīng)濟,長幼有序,親疏有別的倫常觀念,展示了桐城悠久而厚重的農(nóng)耕文化。崇尚讀書、重視教育的地域風尚,勤勞自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諧禮讓、律己寬人的道德觀念,體現(xiàn)了儒家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理想。深入挖掘桐城歌的文化內(nèi)涵,對于保護傳承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提升現(xiàn)代民眾的精神品格、構(gòu)建和諧社會等都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關鍵詞:桐城歌;地域文化;農(nóng)耕文化;儒家文化
中圖分類號:G127文獻標識碼:A文章編號:1672-1101(2017)04-0070-06
Abstract:Tongchengs folksongs contain a wealth of regional cultural information, reflecting many aspects of social life here, such as the local agriculture, the form of marriage, social organization, folk customs, values, aesthetic tastes, etc. The long and thick cultivation culture of Tongcheng is embodied in the agricultural-dominated mode of production, the labor model of male cultivating and female weaving, the patriarchal economy based on blood relationship and family ties, and the ethical order. While the Confucian values and humanistic ideals are reflected in the regional custom of advocating and paying attention to education, the proactive life attitude of hard work and self-reliance, and the moral values of harmonious comity and self-discipline. Exploring the cultural implication in Tongcheng's folksong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the protection of excellent cultural heritage, the promotion of spiritual character of modern people, and the building of a harmonious society.
Key words:Tongchengs folksongs; Regional Culture; Cultivation Culture; Confucian Culture
桐城歌是起源于安徽桐城的一種地方民歌,興盛于明代中葉,逐漸流布到江淮和江南兩域。明人沈德符在其著作《萬歷野獲編》“時尚小令”中記載:“嘉隆間,乃興《鬧五更》《寄生草》《羅江怨》《哭皇天》《干荷葉》《粉紅蓮》《桐城歌》《銀紐絲》之屬,自兩淮以至江南,......不問南北,不問男女,不問老幼良賤,人人習之,亦人人喜聽之。以至刊布成帙,舉世傳誦,沁人心腑。”[1]明代馮夢龍的《山歌》一書中采錄桐城歌24首,并辟專卷稱之為“桐城時興歌”,明代萬歷年間李子匯選編的《風月詞珍》與明代崇禎時鈔本《明代雜曲集》都收錄有“桐城歌”。桐城歌2008年被列入國家第二批非物質(zhì)文化遺產(chǎn)。
一方水土孕育一方民歌。桐城歷史悠久,春秋時稱為桐國,唐朝至德二年(公元757年)定名桐城,沿用至今。桐城地處皖中偏西南,位于長江北岸,大別山東麓。亞熱帶氣候,四季分明,雨水充沛。自西北向東南,山地、丘陵、平原依次呈階梯形分布。獨特的地理環(huán)境決定了當?shù)厝说纳a(chǎn)和生活方式,同時也決定了桐城歌的地域色彩。桐城西北環(huán)山,龍眠山蜿蜒深秀,故一般山歌盛行;東南濱湖,河道縱橫,良田萬頃,故田秧山歌發(fā)達;境內(nèi)集鎮(zhèn),交通便利,經(jīng)濟富饒,因之流行俚曲小調(diào),馮夢龍收集的“桐城時興歌”和《風月詞珍》采錄的桐城歌均屬此類,近現(xiàn)代產(chǎn)生的如《五更鼓兒》、《十只戒指十個郎》等也是婦孺喜聽的俗曲小調(diào)。
“語言是記錄文化的符號系統(tǒng),因此可以通過語言的研究來揭示其中積淀的文化。”[2]12桐城歌產(chǎn)生于當?shù)匕傩盏纳a(chǎn)勞動和生活活動中,是一種特殊的地域文化載體,是桐城地域文化的活化石,是反映當?shù)厣鐣v史、時代生活、風土人情、精神風貌的一面鏡子,本文試從桐城歌解讀觀照桐城地域文化。
一、桐城歌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物態(tài)層面
“文化的物質(zhì)層次是人改造自然界的活動方式及其全部產(chǎn)物,它所反映的是人與自然的關系?!盵2]109從桐城歌里可以了解到當?shù)氐纳a(chǎn)方式和衣食住行。
(一)從桐城歌看當?shù)氐纳a(chǎn)方式
桐城農(nóng)業(yè)開發(fā)較早,兩漢時期已進入農(nóng)業(yè)文化的穩(wěn)定時代。桐城歌中的生活歌、勞動歌吟唱的內(nèi)容多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活動。
境內(nèi)東南平原圩區(qū)地肥水美,出產(chǎn)優(yōu)質(zhì)水稻,清代康熙縣志記載,境東的大宥鄉(xiāng)“其地多稻糧魚鮪菱欠,可供民生。土沃多豐,田塘價值較他鄉(xiāng)數(shù)倍”,清凈鄉(xiāng)“濱江一帶蘆葦百里,遠近皆湖,魚鹽舟車絡繹,風土清美,有粳稻之饒”[3]。插秧、薅草、車水等是桐城歌詠唱的內(nèi)容,如:“四月里來種田忙,哪有閑人在路旁?人人都把秧在手,口唱山歌手插秧,沒有辛苦哪有糧”[4]8“姐在田里薅草忙,哥拿草筢跟上班,會拔稗子不漏行,秧苗一抵三天長,三天長,多收稻子有指望”[5]67“新打水車二人頭,安在乖姐屋背后,二十歲的哥哥來車水,問妹討點梳頭油,梳頭油,借潤車軸把瞅”[5]139。endprint
東南圩區(qū)有境內(nèi)最大的淡水湖,面積達27萬畝的菜子湖,水產(chǎn)資源豐富,捕魚撈蝦是圩區(qū)百姓的家庭副業(yè),如“吃過午飯下長河,郎馱絲網(wǎng)姐馱籮,郎馱絲網(wǎng)沿河打,姐馱魚籮乘河摸,乘河摸,螺蚌魚蝦一大籮?!盵5]71
桐城西北部為幽深秀麗的龍眠山區(qū),據(jù)《安慶府志》 記載,桐城北五里龍眠山,與華崖山并峙,“有巖有壑,多峭壁,俯清流,愈深愈佳,逶迤窈曲,擅江北名山之秀”[6]115。茂林綿延,茶園遍布,打柴、采茶也自然成為桐城歌歌唱的對象,如:“小郎砍柴在高山,干柴好燒柴難擔。上山路陡難行走,下山擔子壓腰彎,壓腰彎,姐燒干柴心疼郎”[5]75“姑娘披彩霞,竹籃手中拿。翻山又越嶺,上山采新茶”[5]113。
在當?shù)剞r(nóng)業(yè)生產(chǎn)中男耕女織是主要的勞作模式,男人干較重的體力活,如插秧、砍柴、打魚等,女人則從事洗衣、做飯、紡織等家務勞動,如:“郎在田里忙插秧,姐在河邊洗衣裳”[5]136“郎在田里插黃秧,姐拎籮筐去采?!盵5]70“哥打魚來妹織網(wǎng),哥掌舵來妹劃槳”[5]71“姐在家中把鍋燒,郎唱山歌聲聲飄”[5]228(郎在田地里邊干農(nóng)活邊唱山歌),這些歌謠描繪出一幅幅田園牧歌式的生活圖景。
“桐城自古水路通暢,航運便利,船舶可由長江直抵練潭、金神墩、青草塥、雙店、孔城、楊灣、義津等地?!盵7]356當?shù)爻霎a(chǎn)的優(yōu)質(zhì)稻米和茶葉經(jīng)由水路被運往江南蘇杭各地,換回蘇杭精致時尚的絲織物和其他日用品,對此桐城歌有反映:“新打船兒倉連倉,裝船白米下蘇杭”[5]72“廿歲哥哥去放茶,叫聲妻子緊看家?!胰シ挪璐蟀肽?,飯館吃飯旅館眠”[5]114“九月采茶是重陽,重陽做酒菊花香。家家都吃重陽酒,販茶哥哥沒回鄉(xiāng)”[4]81“二十歲大哥下南京,一帶一色花絨線,二帶二色插花針,三帶水粉姐搽臉,四帶四尺小缸青,五帶五尺漂白布,六帶六尺大紅綾,七帶七巧梳妝盒,八帶八幅絲羅裙,九帶瓷盆穿衣鏡,十帶環(huán)珮墜耳根。”[4]152。農(nóng)產(chǎn)品的豐富帶動了商業(yè)貿(mào)易,使得商品物流交易繁富,同時帶來了文化的交流傳播。從這些桐城歌里可以看到當?shù)剞r(nóng)業(yè)不斷發(fā)展的一個側(cè)影。
(二)從桐城歌看當?shù)氐囊率匙⌒?/p>
民以食為天,當?shù)匾缘久诪橹魇?,副食品是小麥制品,對此桐城歌有顯示:“白米干飯噴鼻香,我上東鄉(xiāng)去插秧,人人一把秧在手,口唱山歌手插秧,唱唱想起小情郎”[4]114“立夏三天連枷響,油菜麥子上稻場。磨焦面,發(fā)麥粑,炸圓子,挑疙瘩”[5]199,其中的焦面、麥粑,炸圓子、疙瘩都是用面粉制成。
桐城種茶歷史悠久,茶是當?shù)仫嬍澄幕械闹匾M成部分?!白蟻順蛳滤?,龍眠山上茶。家鄉(xiāng)水最清甜,故園茶頂呱呱”[5]111,這是一首贊美桐城茶葉的歌謠。西北山區(qū)盛產(chǎn)的毛尖茶、小花茶明代曾被列為貢品。清代乾隆時期桐城人姚興泉在其創(chuàng)作的桐城歌《龍眠雜憶》中寫道:“桐城好,谷雨試茶鐺。椒園異種分遼薊,石鼎連枝販霍英,活火帶云烹?!盵8]5此首贊美的是桐城小蘭花茶,簡稱桐城小花,此茶種植于深山蘭草茂盛處,一般采摘于谷雨后幾天,選一芽兩葉或三葉精制而成,每斤成品茶有芽頭0.8至1萬支,沖泡后芽葉似蘭花,而且含有野蘭清香,故名小蘭花。“方竹園,板栗嶺,日夜炒茶難供應;半天山,占灣嶺,大家都把名茶等”[5]112,這首桐城歌再現(xiàn)了每年清明和谷雨前后新茶上市供不應求的盛況。
在穿著方面,過去桐城普通百姓身上穿的大多是用自己紡織的土布(俗稱老布)縫制而成的布衣,腳上穿的也是自制的舒適透氣的布鞋,從桐城歌里可窺見一斑:“老布褂子四拐齊,哥哥穿了莫惹泥”[5]62“八月采茶茶已稀,姐在家中做寒衣。不做綾羅不做緞,多多做些粗布衣”[4]81“遠望我姐坐門里,手拿大針納鞋底”[4]94“小小花針寸把長,捉針做鞋送小郎”[5]133。
舊時平民百姓住的是用土坯(當?shù)胤Q土墼)筑成的草屋,“黃土打墻五板高,墻里牡丹嫩妖嬈”[4]149,墻體是用黃土一層層夯實而成,“夯歌”生動地再現(xiàn)了用黃土壘墻的過程:“小小石硪重千斤,打一下來哼一聲。高高起來重重落,眾人打硪要齊心。打一層來板一層,打出金來打出銀。千斤石硪好好打,高樓萬丈摸到星”[5]69。
桐城過去老百姓出行路多是步行,肩挑手提:“家住北門十里外,清早挑柴上街賣”[5]71“郎挑秧苗過山?jīng)_,山高路陡步難行”[5]75“桑木扁擔軟悠悠,挑著貨擔下蘇州”[5]76。沿河地帶小船是常見的出行工具:“姐愛小郎在河東,要想看郎把船撐”[5]136。
從桐城歌所反映的生產(chǎn)方式和衣食住行來看,舊時桐城是魚米之鄉(xiāng),是自給自足為主的小農(nóng)經(jīng)濟。
二、桐城歌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制度和行為層面
“文化的制度層次,是人改造社會的活動方式及其全部產(chǎn)物,即在社會生活中形成的制度、風俗,以及相關的理論、規(guī)范等等,它所反映的是人與人的關系。”[2]122從桐城歌中,可以觀察到當?shù)氐幕橐鲂问?、社會組織和民風民俗。
(一)桐城歌顯示的婚姻形式
舊時桐城多包辦婚姻、買賣婚姻,童養(yǎng)媳為其中的一種。童養(yǎng)媳指女子年幼時被人家領養(yǎng)做兒媳婦,待女子成年后再與其子完婚。童養(yǎng)媳與小丈夫年齡差距很大,難以產(chǎn)生真正的愛情。“石榴花開長又長,十八歲大姐周歲郎。日日把屎把尿服侍好,還要天天晚上抱上床”[5]79“吃過晚飯黑下天,姐大郎小撂一邊。深更半夜難入睡,等郎長大到何年,到何年,人有幾個二十年”[5]60“井里栽花不發(fā)棵,姐大郎小好心酸。心中只把爹娘恨,將奴姻緣錯配著,這都是爹娘坑害我”[4]182,這些歌謠唱出了童養(yǎng)媳的哀怨和心酸,她們不僅忍受著無愛婚姻的折磨,還受盡公婆的虐待,她們是夫家廉價而馴服的勞動力,有一首被黃梅戲整體采用的桐城歌《苦媳婦自嘆》[5]84,從正月唱到十二月,唱的是童養(yǎng)媳在婆家一年四季日日夜夜的辛勞和煎熬。這些民歌反映了童養(yǎng)媳婚姻對女性身心的嚴重摧殘,控訴了這種舊俗給女性帶來的不幸和痛苦。endprint
包辦婚姻制度雖然嚴重禁錮著青年,但對美好愛情和自主婚姻的向往和追求是封建禮教壓抑不了的?!昂苫◥叟号簮凵?,花兒香來藕兒甜。荷花愛藕絲縷縷,藕愛荷花朵朵鮮,朵朵鮮,人意相投共枕眠”[5]133,追求的是情投意合的愛情和婚姻;“姐家門前有塊田,小郎心想種半邊,郎干農(nóng)活門前過,姐叫小郎吃筒煙,吃筒煙,田作紅娘把線牽”[5]136,郎有情女有意,想借助田地為媒結(jié)為連理;“姐家門前一棵桑,手拽桑枝望小郎。昨日望郎挨頓打,今日望郎一身傷,舍得皮肉舍不得郎”[5]142“情姐愛哥愛得深,不怕爹娘不答應。打開皮來還有肉,打掉肉來還有筋。要我變心萬不能”[5]142,表達了對戀人的癡情和堅貞。
新中國成立后,戀愛自由婚姻自主有了制度保障,“有了《婚姻法》,你我再不怕,自做主來自當家,不要媒人兩頭夸,哥愛妹子哥來娶,妹愛哥來妹就嫁”[5]220“石榴花開葉兒青,我和乖妹結(jié)同心,往日爹娘來做主,今朝自己訂終身,不娶乖妹枉為人”[5]142,年輕人可以自由自在追求屬于自己的幸福?!拔壹矣袀€小大姐,年輕貌美正十八。媒婆跨進大門檻,要給我姐說婆家。我媽笑著答應她,我姐繃臉開口罵:男大女大自當家,不要媒婆兩頭夸”[5]76,這首桐城歌里的小大姐已不是過去不能掌控自身命運的童養(yǎng)媳,她竟敢挺直腰板嚴正聲明“男大女大自當家”!多么鮮明的時代變化!
(二)桐城歌呈現(xiàn)的社會組織
“宗法制是中國古代社會獨特的社會組織,是三千年來的中國社會結(jié)構(gòu)的基本細胞?!盵2]131宗法制的基本組織是家族。舊時桐城大姓家族聚族而居,累世同堂,名門望族有張、姚、馬、左、方、錢、潘、光等,都建有宅第,世家大族宅第多集中在桐城老縣城北大街,《龍眠雜憶》里有記載:“桐城好,累世可同堂。伯叔弟兄常款接,冠婚喪祭好商量,有事大家?guī)?。”[8]21家族是以血緣關系為紐帶,依靠血緣關系增加家族凝聚力,此首桐城歌中“冠婚喪祭好商量,有事大家?guī)汀斌w現(xiàn)出伯叔弟兄同堂而居在處理家族大事上所發(fā)揮的作用?!凹易逦幕钔怀龅谋硐筇卣骶褪鞘囟Y,禮貫穿于古代家族生活的各個方面?!盵9]114舊時桐城家族內(nèi)部長幼有序,每個家族成員要恪守家族禮法,成員之間有明確的尊卑貴賤關系,每個人都有自己的責任和義務?!巴┏呛茫附瘫葞焽?。不容頃刻稍貪戲,但認尊卑即別嫌,呵斥動相兼”[8]22,可見家規(guī)家教嚴厲?!巴┏呛?,宦后敢驕夸?鄉(xiāng)人照舊稱兄長,公子何嘗叫少爺,怕的是爹爹”[8]15,當?shù)胤Q祖父為爹爹,子孫輩為官作宰后仍然要嚴格遵循父子、夫婦、兄弟、長幼、內(nèi)外的人倫規(guī)范,這是桐城深受儒家倫理思想熏染的表現(xiàn)。
舊時桐城最底層的社會組織被稱為“甲”,從《孔城十甲娛樂歌》里可以看到“甲”這個專有名詞。此首桐城歌流行于民國年間,再現(xiàn)了水鄉(xiāng)古鎮(zhèn)孔城上元日燈會的熱鬧場景:“一甲咚咚鏘,高蹺帶五猖。二甲肯花錢,劃出彩輪船。三甲花樣想,撐出玻璃傘。四甲人多出,抬出十二屬。五甲個個行,舞出一條龍。六甲人有才,紙神扎上街。七甲跟得緊,獅子滿地滾。八甲喜歡俏,抬出大花轎。九甲不示弱,悠秋加臺閣。十甲鏘咚咚,演上太平燈。甲甲藝齊上,長街勝天堂。”[5]31孔城老街有1800多年歷史,舊時分為十甲?!氨<字贫纫话闶怯晒俜阶陨隙峦菩械囊环N基層政權(quán)組織制度,因為它是以家或戶為編制的最小單位,所以保甲制度又往往和戶口調(diào)查及戶籍管理聯(lián)系在一起。保甲制度在中國歷史上可以說是持續(xù)時間最長,推行朝代最多的基層政權(quán)組織形式?!盵10]明清時期,保甲制度較為嚴密完備,清代的保甲法,十戶為牌,十牌為甲,十甲為保。民國時保甲制度全面推行,《桐城縣志》記載:“民國24年改編保甲,全縣由9區(qū)并為5區(qū),計編149聯(lián)保、885保、8344甲?!盵7]57保甲制度成為農(nóng)村共同擔保、整肅秩序的手段和工具。
(三)桐城歌展現(xiàn)的民風民俗
桐城歌中的俗儀歌可以說是桐城的民風傳和民俗志。如,“先滾頭,中諸侯;再滾頸,烏紗圓頂;再滾腰,騎馬挎刀……”[5]87這首“三朝滾臉歌”反映了新生兒洗三朝時家人用去殼的熟雞蛋為嬰兒搓滾臉蛋的風俗,“抓起筆硯龍門進,抓起刀槍疆場奔,抓起算盤元寶滾,抓起扁擔挑金銀”[5]87, 這首“抓周歌”反映了孩子滿周歲抓周的風俗。正如張希玲在《中國民俗文化專論》中所言,“人生儀禮的一個最突出的特征是對生命的強烈關注與關愛”[9]141,所唱的歌謠寄托了長輩親人們對新生命美好的祝福和期待。
當?shù)嘏f時婚姻禮俗中有退嫁神風俗,傳說新娘坐花轎時有嫁神護衛(wèi),須在進男家前停轎,司儀唱“退嫁神”歌,請退嫁神。其歌曰:“嫁神嫁神,護駕來臨。三牲酒禮,送駕回程。車來車駐,馬來馬停,一把喜果,撒開轎門。吉星高照,福壽康寧。”[5]90新娘下轎后至婚宴期間,主婚人要唱“新婚絮祝歌”[5]90,新人進洞房時,主婚人要唱“砸?guī)じ琛盵5]93,祝福新婚夫婦恩愛百年美滿幸福。
建新居是當?shù)厝松钪械拇笫?,當?shù)嘏f時建房子上梁時要舉行一系列的儀式,這在桐城歌“建房立木上梁式”[5]95里有體現(xiàn)。上梁是建房的關鍵步驟,要選擇吉日良辰,在堂屋里設香案,案前架著正梁,案上擺放燈燭、三牲、茶和大米等物品,伴隨著木工唱請梁歌、祭梁歌、上梁歌、贊梁歌、進梁歌的順序,大梁被四平八穩(wěn)地按上屋梁,大功告成。這些繁復的儀式反映了老百姓祈求富貴吉祥、平安如意的心理。例如上梁歌唱道:“五尺紅,梁上掛。斧頭紅,系斧把,現(xiàn)在就把正梁上。梁上無口,給我主東開梁口。梁口開得深又深,秤稱銀來斗量金。梁口開得淺又淺,榮華富貴萬萬年。”[5]96
喪葬舊俗在葬儀歌里有體現(xiàn)。舊時實行土葬,出殯時,抬棺材者唱“出殯掌彩歌”:“一杯酒祭龍頭,子孫后代做諸侯;二杯酒祭龍腰,子孫后代戴紗帽;三杯酒祭龍尾,子孫后代在朝里”[5]100。下葬時,唱“請龍詞”、“祭井詞”、“呼龍詞”,“龍”指的是人死后厝放在野地的棺材,一般三至五年后安葬?!熬敝傅氖枪撞陌卜胖?。這些俗儀歌既表達對逝者的哀思,又希望逝者入土為安,保佑子孫后代興旺發(fā)達,反映了驅(qū)災保生的心理。一般世家大族多蓄墓田,歲時節(jié)日子孫要上山祭祖:“桐城好,世族墓田豐。霜露遠延宗祖祀,羨余惠及子孫窮,伏臘隨時同”[8]16。endprint
這些民風民俗具有鮮明的農(nóng)業(yè)文明印記,是祈福納祥和道德教化并重,且尤重道德教化,它們潛移默化地影響著當?shù)厝说木衿犯瘛?/p>
三、桐城歌所反映的地域文化的精神層面
“文化的心理層次是人改造主觀世界的活動方式及其全部產(chǎn)物,包括價值觀念、思維方式、審美趣味、道德情操等等。它所反映的是人與自身的關系。”[2]136文化的心理層次即文化的精神層面,是文化的核心部分,是文化的獨特個性之所在。從桐城歌中可以了解桐城人的價值觀念、審美趣味和道德情操。
(一)桐城歌折射的地域風尚
桐城自明代中葉起人文勃興,境內(nèi)以讀書科舉為榮,文風昌盛。明代《風月詞珍》中收錄的11首“時興桐城山歌·斯文佳味”大多為女子贈情郎的情歌戀曲,主人公或是待字閨中的小家碧玉或為風月場所的歌女樂伎,但幾乎首首不離讀書科舉,首首期望情郎科場得意,蟾宮折桂,如:“大比之年赴選場,姐扯衣裳不放郎。想你廣寒宮里去,月中丹桂要高扳,嫦娥只敬讀書郎”[5]3“送郎送到大門東,愿郎別我赴科場。我郎只想功名好,我為情郎想斷腸,郎你早占鰲頭返故鄉(xiāng)”[5]4,連女子都崇文尚讀,可見當時對讀書科舉的看重。清代境內(nèi)的讀書盛況在道光續(xù)修《桐城縣志》里有記載:“子弟無貧富,皆教之讀。通衢曲巷,書聲夜半不絕?!盵11]。尊師重教成為地域風尚,乾隆時桐城歌有贊:“桐城好,課子重名師。四時八節(jié)情意重,兩飯三茶恐怕遲,學俸好元絲?!盵8]22。明清至民國,桐城私塾書院遍布城鄉(xiāng)。“民國二十四年(1935),全縣有私塾1200余所,學生14000余人?!盵12]280“清代書院,較明代興盛,先后辦的就有六所,名為毓秀書院、培文書院、天城書院、白鶴峰書院、豐樂書院、桐鄉(xiāng)書院?!盵12]281當?shù)剜l(xiāng)紳與名士熱衷于興辦教育,桐城歌里有反映:“桐城好,鄉(xiāng)校頌聲傳。都堂繼志開家塾,南路延師啟后賢,膏火給良田”[8]21,作者姚興泉在本首自注:“余舅氏總憲墨莊先生遵外祖贈公遺命,一設家塾以教育族人,一建義學以吸引后進。各捐田數(shù)頃為膏火資?!盵8]22
“關關雎鳩,最好讀書。在河之洲,最好養(yǎng)豬。少君幺女,哪知日子苦?窮不能丟書,富不能丟豬”[5]31,這首桐城歌中的“窮不能丟書”成為桐城人的家訓。讀書不僅是為了求取功名,更為了識字明理,桐家教兒經(jīng)里有“勸學篇”:“勤讀苦學知書理,學富五車天下行。縱然不把文墨就,也算知書識理人。讀得書多無價寶,一字不識好傷心”[5]53,這是老百姓對讀書意義的樸素認識。
(二)桐城歌蘊含的價值觀念
勤勞是中華民族的傳統(tǒng)美德,桐城人也以勤勞為美?!吧礁柙匠柙蕉?,大路越走越光削,刀子越磨口越快,剪子越用銹越脫,家庭越勤越富著”[5]72,相信勤勞會帶來財富,勤勞會創(chuàng)造出美好的生活;“桑樹扁擔軟唆唆,四根麻繩掃地拖,挑擔柴兒長街賣,賣柴買米過生活,過生活,淌點汗水算什么”[5]70,砍柴郎對自己出力流汗過生活不但不覺得低賤,反而充滿自豪、自信和喜悅;“燈籠花開噴鼻香,好花長在田埂上。王孫公子難采到,種田小郎天天賞,天天賞,鮮花當為種田郎”[5]72,美麗的田家姑娘只鐘情于勤勞的種田郎,王孫公子縱然出身高貴家有千金,但卻難以贏得田家姑娘的青睞。
勤勞的莊稼人會受到人們熱烈的歌頌和贊美:“大山頭上出茯苓,稻棵頭上出黃金,桑樹頭上出綢緞,不貪富貴不貪貧,只愛莊稼種田人”[5]141;而好逸惡勞的懶漢只會遭到大家無情的嘲笑和辛辣的諷刺:“抬什么頭來望什么天,你望我家煙囪冒什么煙。肚子餓了就回家把飯吃,干柴烈火不起煙,你活兒懶做吃上前”[5]67。
桐城歌中所歌唱的女性美不僅美在外表而且兼有勤勞的品質(zhì),這也反映了當?shù)厝说膶徝廊の??!疤栯x山?jīng)]多高,大姐挑水過明朝。桑樹扁擔扭扭閃,大紅汗巾緊系腰,收拾打扮等郎瞧”[4]72,此首沒有寫姑娘的外貌,但姑娘擔水時扁擔扭扭閃的動作和大紅汗巾緊系腰的裝束,突顯了姑娘身材的苗條和健美,這是一種活潑明快的勞動美。桐城歌中所贊美的姑娘都是在勞動狀態(tài)下的,她們或者在采茶、或是在做針線活、或是在干家務活。如:“十八歲大姐來摘茶,十指尖尖繞成花。左腳踏在云縫里,右腳踩在懸崖上,懸崖上,恰似仙女下茶山”[5]113,這位摘茶姑娘心靈手巧膽大勇敢;“遠望乖姐站門廳,手納鞋底笑盈盈。櫻桃小口白牙齒,兩眼賽過天上星,天上星,賽過南海觀世音”[5]140,這位納鞋底的乖姐貌美賽神仙;“籃里洗菜籃里漂,十指尖尖往里撈。撐船哥哥來看見,丟著篷索放著篙。放著篙,一心要看姐多姣”[4]144,這位正在洗菜的姑娘,吸引小伙子的是她洗菜時靈秀的尖尖十指,可見勞動中的姑娘是多么美!
桐城文化是儒家文化,提倡自強自立,“一年三百六十日,天天都把力氣出。不管是旱還是澇,出了力氣總有報。就是特災無指望,再窮也不去討飯”[5]31, 再窮也不去討飯,這是做人的底線,每個人只有靠著自己的努力才能贏取尊嚴和幸福,這對女性也不例外,“爹娘有,隔著層兒隔著手;丈夫有,不抵自己懷里有;朋友有,禮尚往來有換有;姊妹有,枝椏分開各自顧;要有自己有,快活得神仙妒;若是己身無,處處就得愁”[5]64, 爹娘有、丈夫有、朋友有、姊妹有都只是別人有,只有用自己的勞動和智慧得來的財富才真正屬于自己!
(三)桐城歌顯現(xiàn)的道德情操
中國文化的優(yōu)秀傳統(tǒng)是“和為貴”,儒家強調(diào)“禮之用,和為貴”,和諧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內(nèi)容。墨家道家也崇尚“和”,墨家主張“兼相愛,交相利”,道家信守“萬物負陰而抱陽,沖氣以為和”。“和”是一種至高的思想境界,桐城人尤尚“和”。六尺巷的故事在當?shù)貗D孺皆知。清朝康熙年間,桐城人張英,時任文華殿大學士,其家人與鄰里因宅地基產(chǎn)生矛盾,互不相讓,派人馳書京城請張英處理此事。張英閱罷書信立即揮筆草詩一首:“一紙書來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萬里長城今又在,不見當年秦始皇”,并讓送信人飛馬帶回家。家人讀詩后,立即主動退讓地基三尺,鄰人見狀深為感動,也隨之把地基退后三尺,這就讓出了一條寬寬的“六尺巷”。這個故事被老百姓編成歌謠傳頌鄉(xiāng)里,“一紙家書只為墻,讓他三尺又何妨?長城萬里今猶在,不見當年秦始皇,秦始皇,宰相家訓記心上”[5]51。多一分禮讓,社會就多一分和諧,講求和諧禮讓成為桐城的鄉(xiāng)風,也成為當?shù)厝藢⒆舆M行啟蒙教育的必備素材。endprint
“勸郎切勿學橫強,橫強沒有好下場。強中還有強中手,你強我強更有強。馬背跌死英雄漢,河邊淹死會水郎。桐城有個六尺巷,宰相讓人三尺墻,三尺墻,和諧美名世代傳”[5]52,此首桐城歌告誡人們?yōu)槿颂幨啦灰獧M強,因為橫強必然會招致災禍,要效仿張宰相謙恭禮讓。在桐城歌“勸書文”[5]54中,勸婆媳、姑嫂、娘兒、父子、兄弟姊妹、嫂叔、鄰里、郎舅、親戚六眷莫相爭,要和睦相處,互敬互讓。家庭和睦,社會才會安定?!笆率獎駮?,勸你們親戚六眷莫相爭。古言道修己而不責人,不是親來也是親”[5]56,正如歌中所唱“修己而不責人”,桐城人大多謙遜平和,律己寬人,寬容禮讓的淳樸民風在當?shù)卮鄠鳌?/p>
四、結(jié)語
桐城歌內(nèi)容豐富多彩,涵蓋了當?shù)厣鐣畹姆椒矫婷?,蘊含著豐富的地域文化信息。它較為全面地反映了桐城當?shù)氐霓r(nóng)桑稼墻、婚姻形式、社會組織、民風民俗、價值觀念、審美趣味等方面的文化,具有鮮明的桐城地域特色。桐城歌無論其中的生活歌、勞動歌還是風俗禮儀歌,反映的大都是農(nóng)業(yè)生產(chǎn),情歌也是以農(nóng)桑稼穡為背景,主人公也大多是插田種地的農(nóng)家郎和采茶紡織的田家女。以農(nóng)業(yè)為主的生產(chǎn)方式,以男耕女織為主的勞作模式,以血緣關系、家庭紐帶為基礎的宗法經(jīng)濟,長幼有序,親疏有別的倫常觀念,展示了桐城悠久而厚重的農(nóng)耕文化。崇尚讀書、重視教育的地域風尚,勤勞自強、積極進取的人生態(tài)度,和諧禮讓、律己寬人的道德觀念,體現(xiàn)了儒家的價值觀念和人文理想。桐城歌是寶貴的文化遺產(chǎn),深入挖掘桐城歌的文化內(nèi)涵,對于保護傳承優(yōu)秀文化遺產(chǎn),提升現(xiàn)代民眾的精神品格、構(gòu)建和諧社會等都具有非常重要的現(xiàn)實意義。
參考文獻:
[1] 沈德符.萬歷野獲編[M].北京:中華書局出版社,1959:647.
[2] 邢福義.文化語言學(增訂本)[M].武漢:湖北教育出版社,2000.
[3] 康熙桐城縣志[M]//中國地方志集成·安徽府縣志輯12.南京:江蘇古籍出版社,1998:68.
[4] 安徽人民出版社.安徽民間歌謠選[M].合肥:安徽人民出版社,1962.
[5] 葉瀕.桐城歌[M].合肥:黃山書社,2012.
[6] 史州.安徽史志綜述[M]. 合肥:安徽教育出版社,2002:115.
[7] 桐城縣地方志編纂委員會.桐城縣志[M].合肥:黃山書社,1995.
[8] 姚興泉.龍眠雜憶[M].桐城:桐城縣稅務局知青印刷廠,1982.
[9] 張希玲.中國民俗文化專論[M].哈爾濱:哈爾濱地圖出版社,2007:114.
[10] 冉綿惠,李慧宇.民國時期保甲制度研究[M].成都:四川大學出版社,2005:2.
[11] 金鼎壽.桐城續(xù)修縣志[M].臺灣:成文出版社,1975:91.
[12] 葉瀕,姚平懷,孫泉,等.桐城民俗風情圖典[M].合肥:黃山書社,2009.
[責任編輯:吳曉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