黎琴
摘 要:隨著現代教育技術的不斷深入發(fā)展,信息技術在教育教學領域中得到了有效的應用,越來越發(fā)揮出自身的優(yōu)勢,它為學生的學習和發(fā)展提供了豐富多彩的教育資源。尤其在促進語文學教學中具有一定的優(yōu)勢,運用多媒體現代信息技術輔助語文教學,豐富了語文學習情境,提高語文素質。
關鍵詞:教學形式(興趣 情趣)突破難點
我們都知道,語文教學離不開對學生進行讀寫訓練,而讀寫又離不開生活中的人際交往和交流。"讀"、"寫"與"交往"的關系與庫日益發(fā)達的信息技術發(fā)展相聯系,在教學中應該思考語文教學如何在保持其特點的同時又體現出鮮明的時代性,并隨時代的發(fā)展而發(fā)展。 媒體教學以其直觀形象、生動新穎、圖文并茂以及視聽結合等明顯的優(yōu)勢,打破了傳統(tǒng)語文教學那種平淡、靜態(tài)、單色調的課堂模式,取而代之的則是立體、動態(tài)、多色調的全新教學格局,因此在語文教學中應充分發(fā)揮信息技術教學作用,提高教學質量和效率。
一、利用信息技術激發(fā)學生學習語文的興趣
(一)、運用多媒體,培養(yǎng)識字能力,激發(fā)識字的興趣。
識字教學是低年級語文教學的重點和難點。低年級的語文教學,能夠適時的利用多媒體的優(yōu)勢進行有效的教學,多媒體課件以其圖、文、聲、色、光等優(yōu)勢,創(chuàng)設了對學生多種感官形成刺激,漢字本身較為形象,其中又有形近字、多音字,真是復雜。而由于年齡的關系,低年級學生的注意力比較差,利用現代化的教學手段,能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提高學生的識字能力。
(二)、運用現代信息技術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能力
閱讀能力主要是指對書面材料充分調動認讀、理解和評價的能力,閱讀是一種基本的復雜的智力活動。培養(yǎng)學生良好的閱讀能力最重要的一點就是結合教學內容,培養(yǎng)學生的閱讀品質和思維能力。因此在進行閱讀教學時,如何充分發(fā)揮現代信息技術的作用,進行有效的教學設計,引導學生自己提出問題,分析問題和解決問題,達到培養(yǎng)學生閱讀能力、發(fā)展思維、開發(fā)智力的目的。
(三)、運用多媒體,營造氛圍,解決寫作困難。
葉圣陶先生說過:“興趣是最好的老師”以往寫作文常常是令學生感到頭疼,煩心的事。將信息技術或豐富多彩的網絡資源運用于作文教學中,有效的緩解了這一問題。教師可在課前收集、整理與本節(jié)作文訓練主旨有關的文字、圖畫、聲音等相關的資料,將枯燥的材料、題目具體化、形象化、生動化,使其具有強烈的感染力,使學生調動多種感官認識世界,從中汲取多種營養(yǎng),豐富自己的作文素材,從而進一步激發(fā)其寫作興趣,為動筆寫作打下基礎。學生上作文課時,學生“咬筆頭、皺眉頭”的情景大大減少,學生的思想集中,精神專注,興趣濃厚。 運用多媒體,優(yōu)化作文教學 發(fā)揮多媒體優(yōu)勢,培養(yǎng)觀察能力.對小學生來說,無話可說是大部分學生寫作文時的最大障礙。解決這個問題最主要的方法就是觀察。多媒體在課堂教學中既能演示靜態(tài)圖像,又能模擬動態(tài)過程,在一定程度上能突破時空限制,展示課堂內不易看到或不可能看到的事物。教師在教學中,要注意把多媒體觀察目標集中統(tǒng)一的特點與作文教學緊密結合,有針對性地組織學生觀察,把觀察能力的培養(yǎng)貫穿于作文教學的始終,抓住事物的特點,教給學生觀察方法,提高了學生的觀察興趣與能力?!墩Z文課程標準》中指出:“作文教學應重視引導學生在自我修改和相互修改的過程中提高寫作能力。”多媒體的應用為作文教學提高學生評改能力提供了一個平臺,能引導學生進行“實戰(zhàn)訓練”,領悟評改作文的方法,養(yǎng)成修改作文的能力和習慣。上課時,將準備好的范文通過多媒體顯示出來,并在范文的旁邊附上本次習作的要求。
二、發(fā)展思維,拓展視野,突破難點,解決學生學習上的困難。
(一)、用多媒體突出重點,突破難點。
在教學中,可以適時的利用多媒體,化抽象概括的語言文字為形象具體的可感的東西,使文字與客觀事物間建立起聯系,最大限度地調動學生的感官去感知。
(二)運用多媒體教學,解決表達能力與思維能力方面的困難。
訓練思維方法在語文教學法中占有突出的地位。語言是思維的工具,是思想交流的工具,發(fā)展思維與發(fā)展語言是統(tǒng)一的。而現代多媒體教學直觀形象,既能滿足兒童的好奇心,又便于教師指導學生說話,,在練習說話時,教師借助課件,創(chuàng)設情境,在觀察思維的基礎上,通過創(chuàng)造性復述課文,編故事、想象說話等多種訓練表達方式,啟發(fā)學生動腦,合理想象,激發(fā)學生的表達欲望,強化語言與思維的訓練。
教師可通過文字、聲音、圖像、動畫等多種媒體有條不紊的演示,將抽象的教學內容演繹得具體,形象生動,容易使學生理解,如在教學《燕子》這課時,第三段講到“還有幾只橫掠過湖面,剪尾或翼尖偶爾沾了一下水面,那小圓暈便一圈一圈地蕩漾開去?!睂W生由于受生活環(huán)境的限制,沒有觀察過燕子在空中如何飛行,以至于很難理解“橫掠”的意思。為了使學生理解這個詞,教師可以制作燕子“橫掠”可行的課件,在教學過程中,適時地播放,展現燕子飛行的動態(tài),而且能使課堂氣氛變得生動活潑,活躍了學生的思維,大大調動了學生的學習積極性,也使課堂學習的效果顯著。三、教師有效運用教育信息技術進行課外延伸,拓展了探究的空間,培養(yǎng)學生的探究精神,提高學生的語文素養(yǎng)。
課外延伸是對課文內容的有效補充。農村條件有限,大多數學生不能上網查找資料。在課后,我利用網絡查找了課外補充材料,打印出來,貼在班級的學習園地,讓學生閱讀欣賞。讓學生盡情地展示了自己的探索成果。這樣的延伸活動,拓展了探究的空間,放飛了學生的思想,拓寬了學生的知識面,也提高了學生的語文素質。
總之,隨著課程改革的進一步推進,多媒體輔助教學必將變得越來越重要,在農村小學語文教學中的作用是顯而易見的,為教育教學帶來了無限的生機和活力。信息技術及多媒體教學手段在小學語文教學中發(fā)揮著巨大作用,大大提升了小學語文課堂教學效率,使課堂變得多姿多彩,充滿活力。
參考文獻
[1] 周立夏.使用多媒體授課優(yōu)化課堂教學探討.現代教育技術,2004年第1期
[2] 王世堪.多媒體教學的概念.小學語文教學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