嘉行
“視而不見”不是“看不見”
“視而不見”語出《禮記·大學》:“心不在焉,視而不見,聽而不聞,食而不知其味?!薄耙暋笔强?,“見”是看到。雖然睜著眼睛看了,卻什么也沒看進去。后多用這個成語來形容對看到的事物漠不關心、毫不重視。例如唐·韓愈《明水賦》:“視而不見,謂合道于希夷;挹之則盈,方同功于造化?!崩仙帷缎挛乃嚬ぷ髡邔蚯倪M的一些意見》:“大家也并沒有去深究此中的原因,只取了視而不見的態(tài)度,一任舊戲曲自生自滅,隨它去吧?!?/p>
確實有那么個東西存在,也確實是看見了,但是沒有引起注意,如同沒看見一樣,只有這種情況才能說“視而不見”;對于不存在或并未看見的東西是不能說“視而不見”的。比如:“我們時常留心書店里有關市場經(jīng)濟理論的新書預告,卻視而不見這方面書籍的出版?!弊髡呦氡磉_的意思是,只看到新書預告,卻遲遲看不到新書出版。既然書還沒有出版,讀者根本看不到,怎么能說“視而不見”呢?顯然作者是把“視而不見”誤解為“看不見”了。這句話改起來倒很簡單,只要把“視而”二字刪掉,句子就通順了。
“絕無僅有”并非絕對沒有
“絕無僅有”這個成語出自宋·蘇軾《上神宗皇帝書》:“改過不吝,從善如流,此堯舜禹湯之所勉強而力行,秦漢以來之所絕無而僅有?!币馑际羌词共皇墙^無,也是僅有。后用“絕無僅有”形容極其少有。例如宋·文天祥《吉州右院獄空記》:“上有所好,下從而逢之,是未可知。夫以百余年兩見之事,可謂稀闊,而其可疑又如此,然則雖謂之絕無僅有可也。”鄧賢《中國知青夢》:“在凌衛(wèi)民一聲號令下,全線停工停產,揭開云南知青為爭取返城權利而進行的共和國歷史上絕無僅有的百日大罷工的序幕?!?/p>
從以上書證可以看出,“絕無僅有”不是絕對沒有。它強調的是有,但是極少?!鞍儆嗄陜梢姟贝_實很少,但還是見了;“百日大罷工”解放后極少發(fā)生,但還是發(fā)生了。使用“絕無僅有”的人往往只看見“絕無”,卻丟掉了“僅有”。比如有這樣一句話:“可以斷言,所有大大小小的知識分子,沒有得到過這位‘不說話的老師(按,指各類辭書)指教的,絕無僅有?!碑敶闹R分子,連字典都沒有查過,是不可思議的,因此只能說絕對沒有,不能說“絕無僅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