劉蕙心
摘 要:通過對一年級科學教學的總結,對提升一年級科學課有效性提出了三方面的建議:準確理解教科書;精心設計教學結構;充分突出學生主體。結合教材和教學實際,對這些方面進行了充分且結合實踐的論證以及如何進行實際操作。
關鍵詞:一年級;教學有效性;科學課
隨著《義務教育科學課程標準》的頒布,小學科學教學正式進入一年級課堂。面對之前科學教學從未有過的新教材、新對象,我們該如何貫徹實施新的課程標準呢?該如何提升一年級科學課的教學有效性呢?通過一學期的一年級科學教學,總結了以下幾個方面。
一、準確理解教科書
準確理解教科書,是提升一年級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前提。準確把握教科書的特點有利于讓實際教學過程始終位于一個正確的方向,能夠讓我們在正確完成教學任務的同時提升教學的有效性。
我認為一年級科學教科書主要有以下幾個方面需要重視。
1.教科書貫徹新課程理念
小學科學課程倡導以探究式學習為主的多樣化學習方式,促進學生主動探究。一年級的教科書每一課都分為聚焦、探索和研討三部分。利用聚焦為學生創(chuàng)設一個生活情境化的探究環(huán)境后,強調讓學生通過探索獲得知識,即在做中學和在學中思,最后通過一個研討環(huán)節(jié),培養(yǎng)了學生交流與合作的能力。
小學科學是一門基礎性課程,不僅需要教給學生科學學習的基礎知識和方法,更要為學生今后的生活及終身發(fā)展打下基礎。一年級教材在開始之前設置了一節(jié)“科學家這樣做”,這個設計不僅僅是教給學生一種科學方法,更是將學生的科學學習同生活實際聯(lián)系在一起,讓學生能夠有目的性地將學習到的科學方法應用在生活里。
2.教科書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
教科書按照聚焦—探索—研討的程序進行,讓學生體會科學認識的基本程序,為后期學生進行完整科學探究活動(提出問題—作出假設—制訂計劃—搜集證據(jù)—處理信息—得出結論—表達交流—反思評價)打下基礎。教材中的自然物體和自然現(xiàn)象具體、直觀、淺顯易懂。如第一冊的樹木、樹葉、紙、尺子,都是具體的,看得見,摸得著的生活常見物,學生能夠親身觀察體驗的物體?!督o動物建個“家”》等課也都是以兒童喜歡的物體為教具,通過讓他們自己動手來發(fā)展智力,培養(yǎng)興趣的。
這套教材充分落實了新的課程標準,編寫也符合學生的心理特征和認識規(guī)律,因此我們在使用的過程中應該準確把握,具體貫徹,讓一年級科學課開始在一條正確道路上。
二、精心設計教學結構
課堂教學結構可以理解為一節(jié)課的環(huán)節(jié)及各環(huán)節(jié)的進行順序與時間分配。一節(jié)課的效果如何、質量高低往往取決于課堂結構是否合理。精心設計好課堂教學結構,是提升一年級科學課有效性的關鍵。
結合教科書的編寫,我將課堂的教學結構總結為這樣的基礎框架“聚焦—探索—研討—反思—拓展”,下面我們具體說說每個環(huán)節(jié)的操作及落實。
聚焦:(1)通過具體情景創(chuàng)設,激發(fā)學生興趣,集中注意力,引發(fā)好奇心,并通過引導學生聯(lián)系舊知識和經(jīng)驗,引出課堂問題。(2)問題呈現(xiàn)后幫助學生確定任務,通過游戲等方式讓學生了解材料,清楚程序要求,明確目標,給學生以提示。(5分鐘)
探索:以個人或小組合作的形式讓學生設計思考,養(yǎng)成科學思維并動手操作。教師可以巡回指導,觀察情況,發(fā)現(xiàn)問題并及時給予學生指導或提示。(20分鐘)
研討:這個環(huán)節(jié)是為了分析、研究操作過程和結果,發(fā)現(xiàn)知識規(guī)律及正確方式方法,可以先讓學生自由討論,再實施引導。教師要善于啟發(fā)引導,以學生為主體得出結論,充分調動學生的知識經(jīng)驗。(7分鐘)
反思:這個環(huán)節(jié)是一個總結交流的過程,即讓學生能夠把自己做過的科學探究用自己學過的科學語言表達出來,同時能夠在傾聽和表達的過程中發(fā)現(xiàn)自己的問題。(5分鐘)
拓展:科學來源于生活,回歸于生活。我們應當從生活中聚焦,認識知識或解決問題后能將其應用于生活實際。(3分鐘)
綜上所述,我們應當關注教學的結構,不斷優(yōu)化教學結構,從而提升一年級科學課的有效性。
三、充分突出學生主體
充分突出學生主體是提升一年級科學課堂教學有效性的保證。學生是學習和發(fā)展的主體,我們可以通過充分發(fā)展學生的學習方式來凸顯學生的課堂主體性。在一年級科學教學中常用的學生學習方式是聽、看、做和說。
聽:即傾聽。傾聽并學會模仿是學生學習的主要方式,也是學生獲取間接經(jīng)驗的主要途徑。教師要用學生能夠理解的語言來表達,并幫助學生把握傾聽的主體內容。
看:即觀察。觀察是兒童認識世界的重要途徑,也是學生獲取知識的前提。教師要為學生提供充足的生動具體的感性材料,引導學生對需要觀察的材料進行認真細致的觀察。針對不同的教材內容,應采取不同的觀察形式。一般分為課內、課外和獨立觀察。前兩種是在教師的指導下有目的地觀察,后者是學生根據(jù)研究對象而進行的。
做:即實驗。實驗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做:即實驗。實驗是在人為控制條件下,借助儀器認識自然事物的教學方法。有的實驗可以通過控制條件進行對比,使學生更清楚地認識某些自然事物的性質、變化過程、變化原因與規(guī)律,通過學生摸一摸、做一做,從中獲得生動形象的感性認識。
說:即表達。語言表達能力是學生基本的科學素養(yǎng)之一。課程標準要求一年級學生能夠在教師指導下簡要講述探究過程與結論,并與同學進行討論交流。
準確把握教科書特點,精心設計教學結構,充分突出學生主體是我在一學期的一年級科學課教學中總結提煉的認為能夠充分提升課堂有效性的幾點方法和建議。
編輯 魯翠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