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亦川
歷代有很多文人善于畫竹,著名的有北宋畫家、蘇軾的表兄兼好友文與可。他在寓所周圍種了許多竹子,無論冬夏晨昏,他都仔細觀察。即使這樣,每次畫竹之前,他都不急于動筆,而是在心中把竹子的形象孕育成熟了,好像見到了他所想畫的竹子一樣,然后振筆直揮,追上他心中竹子的形象,就像地上的兔子剛跳起來,猛禽就飛撲下去,非常敏捷。
文與可畫竹的時間很短,動筆之前“執(zhí)筆熟視”的時間卻很長。這個“熟”是仔細的意思。既然還沒有畫出來,那他在看什么呢?在“看”心中的竹子。他看的還不是一兩竿竹子,更不是一兩片竹葉,而是整個畫幅。他要解決的是整幅畫的布局,包括疏密、濃淡、遠近、主次等,可以說,竹子在他心中活了,他的精神也注入在竹子上了。
蘇軾由此受到啟發(fā),創(chuàng)造出成語“胸有成竹”,精辟地展示了從觀察到構思,再到表達這個藝術創(chuàng)作的過程。其中的“成”不是現(xiàn)成,而是完整。這個成語給人們的啟發(fā),就不局限于畫竹了,而是現(xiàn)在比喻做事之前有充分準備,心中有譜;通盤考慮,整體構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