楊凌輝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中環(huán)境行為與心理的交互關系
楊凌輝
(云南藝術學院,云南昆明 650500)
環(huán)境行為心理學興起較晚,屬于設計與心理學的交叉學科,又融合了許多西方引進的設計經驗,它的內容和形式還不夠完善。本文意在通過對室外景觀中的公共設施這一具體對象,來分析環(huán)境行為與心理對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指導和影響作用。希望通過“以點帶片”式的漣漪效應,來理解什么是環(huán)境行為,以及如何科學有效的來設計滿足環(huán)境行為和心理的公共環(huán)境設施小品。
環(huán)境行為;環(huán)境心理;情境因素;公共設施
環(huán)境是一個復雜的概念,它的核心是人。而既然有人的存在,那么環(huán)境也會被改造與利用,并將其中擁有的價值體現在這個核心與周邊環(huán)境交互的過程里。人同樣也是環(huán)境欣賞的主體,任何環(huán)境都要由人來接受、認知、理解、欣賞、享受和評價才有價值。比如作品在設計的過程中,最早的出發(fā)點都是從功能的角度進行考慮,而并不會對情感的東西有太多涉足,但隨著設計的深入,審美情趣的東西就會被放大,繼而成為主體的一部分。我們都知道人的審美層次是多方面、多層次的。因此,我們要根據社會的需要,對人的興趣、愛好、審美能力、文化水平、地域或民族特征、心態(tài)等方面進行細致的研究,才能創(chuàng)造一個合理的、舒適的人性化公共空間環(huán)境來。
從理論上看,環(huán)境行為主要由環(huán)境刺激、心理過程和行為反應構成。所以從整體上看,在進行與人密切活動的公共設施設計當中要具體的來分析人的行為目的,根據人的不同的行為與使用目的來分析設施的合理性。而環(huán)境意識指的是人與環(huán)境直接的關系反映總和,包括因為環(huán)境所產生的各種情緒與直接反映等等。
關于公共設施的解釋,一般定義為:“公共設施就是指城市內開放的用于室外活動的、人們可以感知的設施,它具有幾何特征和美學質量,包括公共的、半公共的供內部使用的設施”。但從目前的研究情況上看,一些研究人員劃定的公共設施更加具體,包括綠化用地、廣場、通道和公共空間等。但有一點可以肯定的是,公共設施的意思,應當更偏向那些直接面對公眾開放的區(qū)域,涉及到交通、文化、娛樂等多個方面。這些內容和所處空間的關系有直接的聯系。
因此,對于公共設施的設計就更強調在空間、環(huán)境和人之間的關系,因為這些東西的總和是人活動的一個行為場所,是人與自然直接進行對話的工具,能夠協(xié)調人與環(huán)境的和諧,同時豐富生活,提高生活質量。正因為如此,好的公共設施才能夠為宜居城市的建設提供基本的可靠保障。
數字化、信息化發(fā)展的的速度非???,人的因素也在其中扮演越來越重要的角色?!耙匀藶楸尽钡膱猿郑灿l(fā)在今天的設計語境中變得重要起來。在這種情況下,公共設施自然而然成為了高度發(fā)展科技、經濟中的人文精神體現。在經驗的指導下,目前影響公共設施人性化設計的因素有很多。但綜合看來,易用、安全、系統(tǒng)的東西總是很受歡迎,要是能保持審美、獨特、合理與環(huán)保的話,這種情況就更理想了。不同區(qū)域的不同特色圍繞核心展開,往往能創(chuàng)造出不同的、可喜的效果。但前三者,尤其是那些受歡迎的部分,是一定要保留的。
易用性(Usability)是針對產品的概念,簡單來說就是好不好用的問題。這個問題是在進行公共設施設計時所考慮的充要條件之一(見圖1)。
圖1
垃圾桶設計都充分考慮到了產品的易用性原則,既防水又便于投放與清理。但是對于垃圾腐壞的通風原理,第二款設計則不利于垃圾的自我環(huán)境降解,可是卻可以將腐壞的臭味起到一定程度上的密封作用。而第一款與第三款設計垃圾桶雖然在材料上運用了合理環(huán)保的通風材質,卻不利于氣味的遮蓋。由此可以看出,在公共設施的易用性方面要考慮各種人的行為因素,才可以最大程度上的滿足人性化的實用設計。
公共設施的設計必須要考慮到不同情況下可能出現的安全隱患,并在空間中做出合理的應對,用被動的方式防御主動的可能。這需要在材料、結構、工藝上下很多功夫,有時甚至需要結合許多新技術與新思路(見圖 2)。
圖2
球狀的低矮型草坪地燈的設計滿足了上述的安全性原則同時也增加了趣味性,簡潔的造型也使設施本身具有時尚科技的氣息。在材料的運用方面使用了環(huán)保的人造黑曜石材與節(jié)能的LED光源。此種設計理念可以運用到不同的地區(qū)環(huán)境中。材料的選擇可以因地制宜如:木質、竹制、不銹鋼等等。圓形光潔的球面設計,可以使在草坪上嬉戲的兒童增加安全性與趣味性。低矮性設施設計當中因盡量避免鋒利的直角型線條的出現,因多運用弧面與曲面的圓滑型線條這樣可以減少沖撞或劃傷的傷害程度。同時網面孔洞的設計也要注意其疏密和孔洞間距的大小,防止卡住人群與兒童,由于兒童具有好奇的探究心理,喜歡將身體各處甚至于頭部放置在孔洞當中,因此設計師在進行此方面的造型考量時要尤為的注意。
每一個公共設施都是一組完善的系統(tǒng),他們彼此之間并不是割裂的,他們需要彼此在一起才能發(fā)揮一個完整的功能。公共設施的使用本身就是一個過程,而這種過程的延續(xù)性通常就是以系統(tǒng)性為保證的(見圖3)。
圖3
鋪裝良好的具有指向性、導向性的燈光路面鋪貼系統(tǒng),可以使在夜間活動的人群,具有良好的視野和安全性。這種設計,可以抵消人們行走在夜間的恐懼心理。同時,絢爛的色彩可以使人的心情愉悅,也將人們喜好熱鬧的心理發(fā)揮到極致。在景觀設計當中也可以成為一件具有特色的景觀小品。但是要注意大量具有眩光的色彩燈光不適于過渡密集的采用,這會造成在行進當中的司機和人群產生炫目、視線閃耀而造成交通事故。
審美是一種主觀行為,也是判斷公共設施的一把尺子。好的審美融入可以提高設施的使用頻率,讓人們更加愛惜,從而延長設施的使用壽命,增強人們對于空間的歸屬感與參與性。這需要通過使用不同的設計方式,比如造型、色彩、材料、工藝、裝飾、圖案等來進行構思、優(yōu)化,從而滿足人們的審美需求。
隨著各類加工技術與生產方式的進步,早期人類工業(yè)所呈現出來的粗糙的批量化生產方式,正在向更小型的、更人性化的方向轉變。人的因素在今天被空間的強調,并且獨特也開始成為一種可以允許的狀態(tài),在越來越多的領域中被應用起來。拋開恒定的因素不談,公共設施中的獨特性,更多所指的是目標人群自身所處的文化環(huán)境與文化背景,以及如何將這些文化背景更好地通過技術與材料糅合到具體的功能因素中去。這些內容本來就已經深深根植在了人們的心中,也成為了一大部分人的審美傾向,因此對于他們的運用,可以更好幫助人們快速的融入空間,甚至是對于那些初來乍到的人也一樣。今天的城市設計越來越強調這個因素,并使之成為我們建設下一個時代建筑時的重要考慮因素之一。只不過由于經濟發(fā)展的不平衡,這種問題始終處在一個有限度的探討范圍內。這需要更多不同專業(yè)的人對我們已有的文化體系進行研究,從而提出更多可以被操作和實現的方案。
合理性的內容可以表現為功能合理性與材料合理性。功能合理性,其實也就是功能適度的意思。它強調一個產品或者設計品的功能,只能是明確的趨于一種或幾種非常簡單明了的功能,而不是基于作品本身對于使用者的一種暗示,使之以為這些物品還可以有其他不一樣的用法。因此,適度也意味著限定,一群有功能限定的東西出現在一起,也就框定了公共設施的服務空間,劃定了其本身的作用范圍。
而材料合理性更多考慮的是耐用和經濟性。公共空間不比我們私有的家庭空間,它的維護工作和延續(xù)對于任何一種形式的組織和政府都是嚴峻的挑戰(zhàn)。因此,設計師更應該選擇那些性價比高的,尤其是經久耐用的材料來進行公共空間的創(chuàng)造。而不是僅僅強調美感而投入太多財力,更不能為了節(jié)約而選擇那些劣質的東西,從而從根本上破壞了我們之前提到的幾個核心要素。這把尺子的把握非常重要,以至于有時候成了我們辨別一個設計師好壞的直觀標準。
從上世紀開始,經濟發(fā)展得到緩解的中國逐步開始從落后生產力中解放出來,開始嘗試思考關于生態(tài)文明建設的問題。并由此衍生出了許多關于綠色環(huán)保的概念。這對于合理性而言是一種基于材料認識的延伸,它更強調在現在的科學體系內,對于那些涉及到材料選擇、設施結構、生產工藝等問題時的考慮。同時,也將公共設施從時空中一個恒定的點的概念,提升到了一個動態(tài)可變的層次,從而開始認真考慮是不是可以將公共空間在環(huán)保層面賦予更多的功能,比如環(huán)保、節(jié)能,甚至清潔能源等等。
綜上所述,公共設施是城市建設中的關鍵一環(huán),它除了要發(fā)揮功能作用以外,還要能夠體現出足夠的裝飾性、意象性。公共設施在城市整體空間中的視覺創(chuàng)意,影響著其規(guī)劃的品質,這些設施或許不能成為城市的標志,但卻影響著公眾的日常生活,它與城市中的自然景觀相互輝映,真實的反映了一個城市的經濟、文化以及審美的水平與層次。由此,設計師們就需要更多的總結同一共性中的不同人的環(huán)境行為與心理,以此來設計出更多的滿足大部分受用群體要求的公共設施小品來。
[1]吳嬌蓉,華陳睿,王達琳.公共設施布置與慢行出行行為的關系[J].城市規(guī)劃,2014,38(7):57-60,67.
[2]鄭衛(wèi).鄰避設施規(guī)劃之困境——上海磁懸浮事件的個案分析[J].城市規(guī)劃,2011,35(2):74-81,86.
[3]宋正娜,陳雯,袁豐,等.公共設施區(qū)位理論及其相關研究述評[J].地理科學進展,2010,29(12):1499-1508.
TU984.191 文獻標識碼:A 文章編號:2096-4110(2017)04(a)-01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