江南布衣
第一次聽到夏衍的名字還是個初中生,當時的語文課本節(jié)選了夏衍早年的名作《包身工》,說的是三十年代上海灘日本紗廠包身工的悲慘遭遇,給我留下了終生難忘的深刻印象。而書中的新名詞“拿摩溫”馬上被我們活學活用,轉贈給老是在課堂上嚴詞厲色訓人的溫老師,每當她在教室走廊那頭出現,一聲警告“拿摩溫來了!”剛才還打鬧喧嚷的教室頓時就變得鴉雀無聲。不過,我對夏公的了解只限于教科書與文學史上記載的一鱗半爪,直到退休后搜集整理與家鄉(xiāng)有關的人文歷史資料時,才驚奇地發(fā)現夏老一生中最重要的三個女人,都與浙江的德清有著千絲萬縷的關系。
夏衍是杭州人,三歲那年父親沈學詩就中風去世,家庭的重擔全落在母親徐繡笙一個人身上。徐繡笙娘家就在離杭州不遠的德清縣城關鎮(zhèn)(今乾元鎮(zhèn)),在當地也算得上名門望族。徐繡笙雖識字不多,但性格堅強頗有主見,男人早逝家道中落,她竭力支撐精心安排,使這個失去頂梁柱的破家漸漸擺脫風雨飄搖的困境,站穩(wěn)腳跟,渡過難關。盡管自己家里依然在窮困邊緣徘徊,但徐繡笙還是經常伸手幫助比自家更困難的左鄰右舍,逢年過節(jié)德清娘家親戚們送來的魚肉年糕等年貨,她都要從牙縫里省出點分給村里的孤寡老人。徐繡笙愛貓成癖,因為老鼠是她養(yǎng)蠶的天敵。這點癖好也傳給兒子,夏衍童年與一只同歲的小貓同床共眠,與貓咪有著深厚感情,長大后只要條件許可,那怕是從事地下工作頻頻搬家的艱苦環(huán)境,家中飼養(yǎng)的貍斑貓裝在網籃隨同遷移。晚年家中有外賓來訪,他家的貓照樣爬在主人的膝上,全家上下都愛貓,連孫女都是“貓癡”。1975年7月12日,被監(jiān)禁了八年多的夏衍終于回家了,全家噓唏不已之際,一只老貓循聲而來,家人見狀大為驚訝,原來這只叫“博博”的老貓在夏公被抓走后就離家四處流浪,一直不見蹤影,今天竟神助一般出現在主人身邊。第二天這只貓就死了,夏公親手埋葬了它,說這是“義貓”,感慨道:在這人與人關系如此緊張的年代,唯有貓卻始終如一忠誠。
母親的心靈是子女的課堂,兒童成長階段潛移默化接受的美育熏陶,很容易成為影響他一生的內在因素。母親徐繡笙是夏衍生命中最早出現、影響最深遠的女性,不僅給了他生命肌膚,更重要還將獨立自強、慈善博愛的美好品德播撒兒子的心田,孕育了夏衍對國家、對人民、對家人的大愛至誠。
1920年9月,夏衍在浙江省甲種工業(yè)學校就讀時,在惜賢愛才的許炳坤校長推薦下公費留學日本,經過三個月的語言強化補習后,終于順利進入日本明治專門學校學習電工技術。1923年,夏衍利用暑假的機會回到闊別三年的杭州,見到了思念已久的母親與家人。夏衍到德清舅舅家探親時,受錢姓鄰居之托捎帶衣物給其在省城讀書的女兒,由此結識了杭州女子師范學校的德清姑娘錢青,在錢青的宿舍里認識了她的同學符竹因。符竹因是女子師范小有名氣的才女,不僅學習成績突出,每次考試都名列前茅,而且能歌善舞,還會彈琵琶、曼陀鈴等樂器。兩人再次邂逅是在西湖的柳浪聞鶯,與朋友相約游西湖的夏衍被綠蔭環(huán)抱的亭子里傳來“大珠小珠落玉盤”的琵琶聲所吸引,走近才驚喜地發(fā)現演奏者居然就是前幾天剛結識的符姑娘,她與同學出來踏青,面對如畫的西湖美景一時技癢,誰知招來了特別觀眾。夏衍被這位多才多藝的少女所吸引,留下難以忘懷的美好印象,平靜的心湖不由自主地掀起陣陣漣漪。暑假期間,夏衍以找錢青借書等理由想方設法接近符竹因,大家談談音樂,聊聊詩歌,說說讀書,日子過得挺快。假期結束回到日本后,相隔萬里,兩人依然書信往來,談學習談生活談理想,彼此之間有說不完的共同話題。然而,當涉及到愛情這類敏感話題時,姑娘明確表示雙方只能“永遠做一個朋友”,讓對其心向往之的夏衍頓感失落。后來通過錢青輾轉打探,方知此時姑娘已心有所屬,他就是當年風頭正勁的“湖畔詩人”汪靜之。第二年的春天,汪靜之與符竹因相約一起投奔當時大革命的中心武漢,不久即結為伉儷。汪靜之先后任中學國文教員、大學中文系的教授,但汪長于寫詩,似乎并不適合在三尺講臺傳道授業(yè)解惑,聽他課的學生常寥若晨星。因此,汪靜之憤然辭職,在老家先后辦過酒廠,與人合伙開了小飯館,雇不起伙計就自己跑堂。1952年,汪靜之投奔當年“湖畔詩社”的老朋友馮雪峰,被安排在人民文學出版社任編輯。不久因與頂頭上司聶紺弩不合,改為特約編輯,工資停發(fā)僅靠特約編輯費維持生計。直到1955年夏衍由上海調北京任文化部副部長,符竹因得知后,便寫信向當年杭師的同班同學夏衍的妻子蔡淑馨求助。夏衍從妻子那里了解到汪家的困境后及時伸手援助,汪靜之才得以轉入中國作協(xié)成為專業(yè)作家,每月可領取有限的創(chuàng)作津貼,且不受單位管束而相對自由。1965年“文革”前夕,汪靜之攜家?guī)Э陔x開京城回到浙江,隱居在杭州的陋巷里,夫妻倆安于清貧,耐得寂寞,不離不棄,相伴終身。
夏母為兒子婚姻大事牽腸掛肚,她到處物色,幾經周折,終于在德清老家相中了門當戶對的未來媳婦人選。蔡家與徐繡笙的娘家一樣也是縣城里數得著的名門望族,蔡潤甫是省城同業(yè)中名列前茅的緯成絲織有限公司駐上海的總賬房,其長女蔡淑馨原本在浙江蠶桑女子學校就讀,后來轉學到杭州女子師范學校,與符竹因、王映霞成了同班同學,不過她和夏衍從未謀過面。1924年暑假,夏衍第二次回國,主要任務就是奉母命到蔡家去相親。兩個年輕人見面后彼此之間都有好感,擺了定親酒,這門婚事就算定下了。從此,鴻雁傳書,談情說愛,彼此之間的感情在書信往返中逐漸升溫。夏衍在他的《日本日記》一書中透露,未婚妻蔡淑馨作為一個受過五四新文化運動熏陶的新女性,思想激進,開朗大方,還挺有浪漫情趣,在她寫給夏衍的信中經常有類似的羅曼蒂克:“你是我光明的星,溫暖的太陽,須有你,我才能復活?!彼洺_€會在信紙間夾上幾片花瓣,讓遠在天邊的戀人每次接到情書,似乎聞到了江南早春百花爭艷的芬芳,浮想聯(lián)翩,激動不已,夜不能眠。
1925年夏天,夏衍第三次歸國探親,這次回來的主要任務是接未婚妻赴日留學。按當時的習俗,已從女子師范學校畢業(yè)后的蔡淑馨應履行婚約,為人妻后一般不外出工作,在家里生兒育女,相夫教子,操持家務??刹淌畿笆墙邮堋拔逅摹彼汲庇绊懙臅r代新女性,她有自己的理想抱負,不愿就此被小家庭所束縛,打算畢業(yè)后到日本繼續(xù)深造。她的計劃得到未婚夫的大力支持,盡管蔡淑馨的父親沒有答應女兒的留學請求,但小兩口還是義無反顧地踏上開往東瀛的輪船。蔡淑馨于1925年9月正式入讀日本國立女子師范大學,1927年下半年,在杭州女師的老同學、德清同鄉(xiāng)沈茲九(婦女社會活動家,胡愈之夫人,新中國成立后任全國婦聯(lián)常委、宣傳教育部長)的反復勸說下轉到東京學習油畫。當時在東京的中國留學生成立了藝術家聯(lián)盟,夏衍、沈茲九與弟弟沈西苓(夏在浙江工業(yè)學校的同學,著名左翼電影編導)都是聯(lián)盟的重要骨干,蔡淑馨加入后也成了活躍分子。endprint
1927年4月,已加入日本共產黨的夏衍因參與日本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活動,被東京警方強行驅逐回國,難以忍受相思之苦的蔡淑馨也在這一年的年底放棄學業(yè),回到了上海。夏衍回國后不久就申請加入中國共產黨,當時正處于大革命低潮時期,國民黨到處屠殺共產黨人,夏衍在這最危險的時刻加入,需要極大的勇氣與堅定不移的崇高信仰。為了不讓摯愛的親人受到牽連,夏衍選擇了推遲婚期,并得到了蔡淑馨及其繼母吳鏡平的理解與支持。在白色恐怖最猖獗的時候,她們毫不猶豫地讓夏衍藏身于蔡家的深宅大院里,躲過了國民黨鷹犬的追逐。1930年,夏衍已是中國左翼作家聯(lián)盟的重要成員,對外的公開身份是海歸戲劇家、翻譯家,有了可作掩護的公開身份,還有了相對穩(wěn)定的經濟收入,并在上海虹口找到理想的房子安家。就在這一年的暮春,兩個相愛六年的有情人終成眷屬,在上海新僑酒店舉辦了隆重的婚禮。不久兩人愛情的結晶也誕生了,夏衍給大女兒取名沈寧。是啊,在這腥風血雨的白色恐怖年代,擁有一個寧靜溫馨的家庭是多少人可望而不可及的夢想。
蔡淑馨則因丈夫的特殊身份,不得不經常變換自己的工作,一個女子師范畢業(yè)、還有留學經歷的海歸才女,卻只能輾轉在上海一些中小學教美術和寫字等無關緊要的雜課。因為如果長期在一所學校任教,就要按當局的要求詳細登記自己的固定住址、家庭情況與社會關系,這樣容易給從事秘密工作的夏衍帶來更多的危險。新中國成立后,蔡淑馨擔任了上海延平中心小學校長。1955年,夏衍由上海市委宣傳部長調任文化部副部長,全家隨行進京。蔡淑馨辭去工作做了全職太太,一直在家操持家務,相夫教子?!拔母铩敝?,夏衍作為江青三十年代在上海活動的知情者,被受人指使的紅衛(wèi)兵當著家人的面打罵,家中也遭到徹底查抄,夏衍被拘捕入獄長達八年。蔡淑馨精神上就此受到極大刺激,身心受到嚴重摧殘,漸漸出現幻聽幻覺,以致長期臥病在床成了植物人,1984年國慶節(jié)與世長辭。
正如俄國著名教育家蘇霍姆林斯基所說:“一個好女人,是男人的一座偉大學校?!边@先后出現在夏衍生命中的三個女性,在其人生漫長歲月中起到了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首先是母親徐繡笙,不僅含辛茹苦將兒子養(yǎng)育成人,還培養(yǎng)了他自強不息、崇善守正的優(yōu)良品性,讓他受用終身。第二個是女師的才女符竹因,讓他嘗到了甜酸苦辣、五味雜陳的初戀滋味,同時也學會了換位思考,變得成熟冷靜起來。而最后出現的蔡淑馨則是他生命中最重要的女人,為了丈夫的革命事業(yè)做出了巨大犧牲,放棄了自己教書育人的崇高理想,無私奉獻,風雨同舟,無怨無悔,相伴終身。
電視劇《大腳馬皇后》的片頭曲《家有賢妻萬事興》唱道:“女人本是男人的心,男人還要女人親;相依相伴幾多情,風雨同舟天下行。女人撐起半邊天,紅顏也建大功勛;家事國事天下事,千絲萬縷芳草心。古今多少英雄漢,一片丹心照汗青;巾幗也有大丈夫,家有賢妻萬事興。”言簡意賅,客觀透徹,道出了男人與女人之間相互理解、相互依存、相互促進的真諦,應銘記在心,時?;匚?,終身受用。
(責任編輯:劉躍清)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