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國芳(浙江省春暉中學,浙江上虞312300)
2015年實施新考改以來,浙江省已經(jīng)進行了5次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暨高考選考科目考試。特別是2016年10月的選考以來,選考命題逐漸進入穩(wěn)定期和成熟期。因此,對2016年10月以來三次選考科目考試政治試卷進行分析,對今后的備考教學不無指導意義。
課本是教學的主要材料,考試說明是考試命題的主要依據(jù)。如果對試題進行追本溯源的分析,讓試題回歸考點、回歸課本,或許我們能從中找出教學、備考的方向來。
2017版的《浙江省普通高中學業(yè)水平考試暨高考選考科目考試說明》中,思想政治學科共有257個考點,其中a級(識記)考點68個,b級(理解)考點144個,c級(運用)考點45個。筆者粗略地把近三次選考卷的考點分布作了統(tǒng)計,具體見表1。
表1
從上述統(tǒng)計可以得出三個結論:一是近三次政治選考卷中考點的覆蓋率比較高,約在21%~25%。這告訴我們,在下階段的備考復習中,務必做好查漏補缺,考點掌握力求全面、不留死角。二是a、b級考點保持相對穩(wěn)定,c級考點有所增長,特別是2017年11月選考中更是達到了19個之多,占比超過c級考點的42%,遠遠高于考點平均覆蓋率。這告訴我們,c級考點是考試命題的重中之重。三是2017年11月的選考卷中綜合題部分考試要求明顯提高,8個設問中考查了6個c級考點。這說明主觀題命題難度加大,可能是命題者想更好地發(fā)揮作為選考科目考試的選拔功能。這啟示我們在今后的備考復習中,要進一步重視主觀題命題、解題的研究。
當然,在考點復習中,最基本的還是按考試說明的要求,做到“到位”,該識記的要記清記準,如2017年11月選考的判斷題第5題“當今世界,主權國家和國際組織都是國際社會的主要成員”和第7題“漢字的發(fā)明,標志著人類進入文明時代,使人類文明得以傳承”,就是要求對知識識記的清楚準確;該理解的要理解,如判斷題第2題“小明上書店購書,這屬于社會再生產(chǎn)過程的交換環(huán)節(jié)”錯誤率很高,就是學生對社會再生產(chǎn)的四個環(huán)節(jié)沒有很好地理解;該運用的要真的會用,如第38題(2)“從‘價值規(guī)律’角度,簡析政府宏觀調(diào)控政策的科學性”也是一個拉分的題目,考查學生運用這一知識分析問題的能力,光會背而不會用,此題是很難得高分的。
近三次的選考試卷結構,詳見表2。
表2
由上表可知,從題型題號到模塊分布、再到分值比例,近三次選考試卷都已基本穩(wěn)定。從分值上看,經(jīng)濟、哲學占了大頭,政治、文化、“國常”“法?!被静畈欢啵黄渲?017年4月選考卷的文化和哲學主觀題分值有1分的“搖擺”。這一方面給我們提供了一個方向,使我們在備考復習中的練習編制和考試命題有章可循;另一方面,我們也要保持清醒,這個結構并不是一定不變的,如果政治生活部分考查主觀題的話,試卷的結構可能就會隨之進行調(diào)整。筆者的理解,政治生活主觀題不考的時間越長,或許離考的時間也就越近了。
命題要強調(diào)創(chuàng)新。但創(chuàng)新并不等于考過的內(nèi)容就不能考。從某個角度看,考試命題是一個推陳出新的過程。因為推陳,所以我們不能厭舊;因為出新,所以需要我們提高能力、靈活應變。
2016年10月選考卷與2017年4月選考卷共同考到的考點為9個,2016年10月選考卷與2017年11月選考卷共同考到的考點為10個。2017年4月選考卷與2017年11月選考卷共同考到的考點更是達到了16個,占比超過了2017年11月卷所涉考點(共60個)的四分之一,內(nèi)容涵蓋了6個模塊,其中經(jīng)濟生活部分有:生產(chǎn)要素按貢獻參與分配;政治生活部分有:公民參與政治生活應遵循的基本原則,我國政府的宗旨和工作的基本原則,全國人民代表大會和地方各級人民代表大會的性質(zhì)、地位和職權,人大代表的法律地位、義務和權利,民主集中制及其在人民代表大會制度中的體現(xiàn);文化生活部分有:文化的力量,大力建設社會主義核心價值體系,全面提高公民道德素質(zhì);生活與哲學部分有:一切從實際出發(fā)、實事求是,事物發(fā)展的前途、道路及其要求,量變與質(zhì)變的辯證關系及其要求,社會存在與社會意識的辯證關系,矛盾的含義和基本屬性;國家和國際組織常識部分有:中國在聯(lián)合國中的地位和作用;生活中的法律常識部分有:夫妻財產(chǎn)的主要內(nèi)容及其處置方法;等等。
與原來的文綜考試相比,現(xiàn)在的考試次數(shù)增多、題量加大,每次命題要想對考過的考點進行回避,是不可能的,也是沒有必要的??剂嗽倏紝浅B(tài),但每次考試的角度和要求將會推陳出新、力求變化。這對我們備考復習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只有真正吃透考點,才能以不變應萬變。對于考試說明中的每一個考點,我們都應該全面梳理,有的考點還需要適度拓展延伸。如政治生活中“公民必須履行的政治義務”這一考點,屬a級(識記)考試要求,如果就考點論考點,只要能識記公民的政治義務的含義和內(nèi)容即可。但我們?nèi)绻麑Υ丝键c作些必要的拓展,就可發(fā)現(xiàn)別有一番天地:從“維護國家統(tǒng)一和民族團結”的角度,可以聯(lián)系第七課中我國處理民族關系的原則的相關知識;從“維護國家安全、榮譽和利益”的角度,我們可以聯(lián)系第八課中國家利益的重要性、我國國家利益的構成、維護我國國家利益的正當性和正義性等內(nèi)容。這樣就打通了知識之間的聯(lián)系。
政治試題命制中,常常會引入一些熱點材料,作為命題情境。那么,這個熱點這次考過了,下次還會考嗎?答案是肯定的。分析2017年兩次選考所用的命題素材,我們可以發(fā)現(xiàn),兩份試卷用到了諸多共同的命題情境,具體如表3所示。
表3
政治課的教學和復習中,要結合現(xiàn)實,創(chuàng)設情境。但問題是,熱點事件很多,而時間有限。因此,在教學中如何選擇情境材料就是一個很重要的問題。上面五個情境的共同特點是:它們都接地氣,與生活息息相關;且都具有一定的長效性。因此,我們在選擇情境材料時,需要放平心態(tài),不一定都要盯著那些“大事件”。當然,選擇之后,如何利用情境材料更是一個問題。其實,無論新課教學還是備考復習,都需要我們有一雙慧眼,善于從不同的角度(經(jīng)濟的、政治的、文化的、哲學的、“國常”的、“法?!钡模?、不同的層次(是什么、為什么、怎么樣、怎么辦)去審視材料,不斷有新的發(fā)現(xiàn)。從新材料中有新發(fā)現(xiàn),固然有益于學生,但如果能從舊材料中找到新角度、提出新觀點,可能更能激起學生的好奇心、探究欲,也能更好地提升和優(yōu)化學生的思維品質(zhì)。
隨著課程改革的深化,學科核心素養(yǎng)的培育,也一定會在學考選考中得以體現(xiàn)。筆者試從學生素養(yǎng)培育的角度,對2017年11月選考試卷作個分析,可能不一定符合命題者的意圖,但至少也是一種對政治試卷的期盼吧。
如果我們在學習的過程中,不去理解、不求運用,不能讓學到的內(nèi)容成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那么死記硬背的東西再多,也只是死的知識,是外在于個人的,所以談不上素養(yǎng)的提升。如果我們讓學到的知識成為自己精神生活的一部分,沉淀為思想、內(nèi)化為精神,便是學識,便是素養(yǎng)。以第40題(2)“運用美國兩黨制的相關知識,進一步說明國際社會和許多美國老百姓對美式民主深感失望的道理”為例,如果學生只會背美國的兩黨制及其實質(zhì),肯定是答不好這個題目的,甚至連題目的答案也不一定看得懂:①美國兩黨制是美式民主的重要內(nèi)容。②雖然,美國兩黨制在形式上提供了民眾參與國家政治生活的渠道,也使執(zhí)政黨和在野黨形成相互制約,③但美國總統(tǒng)選舉過程中所揭露的丑聞、腐敗指控和選舉舞弊等表明,美國兩黨之間的制約水平有限,總統(tǒng)選舉不過是資產(chǎn)階級不同利益集團之間的政治游戲而已,兩黨制存在的制度性問題至今得不到解決。④由此說明,美式民主不是民主的典范,國際社會和許多美國老百姓對美式民主深感失望是有道理的。(說明:序號為筆者所加)為什么要有①?因為問題是“運用美國兩黨制的相關知識,進一步說明國際社會和許多美國老百姓對美式民主深感失望的道理”,①這句話就把“兩黨制”和“美式民主”聯(lián)系起來了,這就是分析問題的邏輯性。為什么要有②?美式民主也是“民主”,②這句話強調(diào)的就是“民主”。為什么要有③?③這句話是在分析美式民主“令人失望”的原因,有兩個層次:一是結合材料的現(xiàn)實,二是結合課本的理論。為什么要有④?④這句話是得出結論。這個答案,邏輯嚴密,層次清楚,論證有力,結論明確,這樣的分析,才體現(xiàn)一個人的學識,體現(xiàn)一個人的素養(yǎng)。
考試考的是學生對知識的“識記”“理解”和“運用”能力,考試所依靠的基點是知識。如果在考試過程中能讓學生增長見識,那自然是另外一個境界了。政治命題中,經(jīng)常會用到一些先進人物事跡的情境材料,如2016年10月選考第23題開國將軍甘祖昌夫人龔全珍、2017年4月選考第26題的全國文明家庭評選表彰等,在考試過程中可能不太會引起學生注意。2017年11月選考試卷中也有此類事例,且有四則之多:第25題創(chuàng)造荒原變林海、沙漠變綠洲奇跡的塞罕壩人;第28題進行“沙漠土壤化”試驗的中國科學家;第30題袁隆平等杰出科學家“畢生成一事”的堅持;第32題“圓夢中國人”宣講報告會的展示。我們且不評論一份試卷中設置四個同類素材是否妥當,但就四個案例對人的影響而言,效果還是比較明顯的,在無形當中讓學生見識了什么是奉獻、什么是追求、什么是人生價值。當然,給學生的見識可以是多方面的,也應該是多方面的。我們的教學、我們的考試,如何讓學生在學習知識的過程中增長見識,這是個值得關注的問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