蔣天平
隨著科學技術的不斷進步,人類已經進入信息化時代,網絡是人們獲取信息、表達信息、傳遞信息的重要手段。迅猛發(fā)展的網絡技術,已深深改變了人們的生活方式、工作方式、學習方式、教育方式以及思維方式。將網絡與教育結合起來至關重要,因為網絡能夠打破時空的界限,不管身在何方,只要可以上網,就能獲得豐富而又生動的材料。這些都是寶貴的教育資源,這些資源的運用不僅能提高課堂效率,更能拓寬學生的化學視野,培養(yǎng)新世紀人才。
一、再現微觀世界,調動感官
由于肉眼的分辨率有限,我們不可能直接看到化學中的原子、分子,也不能直接看到化學反應發(fā)生時微觀粒子是如何變化的。教師應當結合網絡來再現微觀世界,調動學生的感官,讓學生從根本上理解化學知識。
比如在教學必修二專題1的《微粒之間的相互作用力》時,教學的重難點是離子鍵的概念與形成,以及學會用化學用語(電子式)來進行化學的學習。化學鍵的本質是作用力,作用力是看不見、摸不著的,我們只能將它抽象成一個模型。為了調動學生多感官學習,加深學生對化學鍵的理解。在教學第三單元《從微觀結構看物質多樣性》時,我同樣用動畫為學生模擬了晶體的結構。晶體從宏觀來看具有規(guī)則的形狀,那么晶體規(guī)則的形狀是由微粒的形狀還是微粒的排列導致的呢?結合網絡上的資料,我可以給學生提供一個直觀清晰的答案——是由于微粒的規(guī)則排列。離子晶體中陰陽離子規(guī)則排列,分子晶體中分子規(guī)則排列,原子晶體中則是原子。
結合網絡,教師可以查找到很多化學微觀世界的資料,進而為學生展示再現,加深學生對化學知識的理解。
二、模擬實驗過程,深度探究
比如在教學必修二專題3的《化石燃料和有機化合物》時,甲烷的取代反應是教學的重難點。但從安全角度考慮,我沒有讓學生做這個實驗,而是采取講解加模擬的方法。首先,我為學生播放了在網絡上下載的《甲烷與氯氣的取代反應》動畫視頻,然后我又為學生播放了其他人實際做的甲烷取代反應的實驗,并記下他們的實驗現象。最后,我指導學生使用化學仿真實驗軟件,對此實驗進行模擬,探究氯氣和甲烷比例不同時,生成的產物有什么變化。這也是在各種化學考試中經常會涉及的題目。通過模擬實驗,學生進行了深度探究,對甲烷的取代反應有了更深入的理解。
網絡上有其他教師、實驗人員分享的各種各樣的實驗視頻、模擬動畫等。教師應善于利用這些視頻以及實驗仿真軟件,讓學生能夠在直觀理解的同時,模擬實驗過程。這樣一來,即使不能實際做實驗,學生也能最大程度地對實驗進行深入探究。
三、鏈接前沿知識,點燃情感
比如在教學必修一專題3的《含硅礦物與信息材料》時,我首先為學生介紹了硅在自然界中的主要存在形式以及硅提純時的化學方程式以及二氧化硅的物理性質和化學性質。然后為學生介紹了這兩種物質在人們生活中的應用。因為本節(jié)教學目的之一就是激起學生發(fā)現、研究新材料的意識,因此最后我介紹了與硅相關的前沿應用。在前面的課程中,我介紹到硅在太陽能電池的應用時,學生們十分驚奇和激動,幾乎認為這就是最好的方法了,但是我又為學生們介紹道:最近德國科學家研發(fā)了一種太陽能眼鏡,它能夠顯示太陽光照強度和周圍環(huán)境溫度,甚至能夠給手機充電,但是它所采用的是有機太陽能電池,相比于傳統的硅太陽能電池,它采用具有光敏性質的有機材料如酞菁化合物、卟啉、菁等,更輕、更靈活,有著更為廣泛的應用領域。學生們再一次驚嘆于科學家的智慧,紛紛表示自己以后也要打開思路,對新材料進行研究,解決實際應用中的問題。
通過對化學學科前沿知識的了解,學生不僅擴充了化學知識儲備,而且產生了濃厚的化學研究興趣,這對于學生未來的發(fā)展都是十分重要的。
結合網絡進行化學教學,是一種先進的、行之有效的教學方式,通過再現微觀世界、模擬實驗過程以及鏈接前沿知識,能夠讓學生調動感官、深度探究、激發(fā)情感,進而拓寬學生的化學視野。作為化學教師,我們也應該與時俱進,在教學需要的時候,利用好這種教學方式,來解決傳統教學中遇到的諸多問題,這樣我們才能培育出更多適應時代發(fā)展的優(yōu)秀人才。
作者單位江蘇省宜興中學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