崔玲
摘 要:由于深受傳統(tǒng)課堂機械論范式的影響,高中政治課堂普遍存在重知識輕生命、重講解輕學習、重教材輕經驗、重預設輕生成等“不生態(tài)”的現象。生態(tài)思維的欠缺、教學激情的消失、教學內容的僵化、教學環(huán)境的封閉,使生態(tài)課堂的構建遭遇困境。為此,文章作者建議從堅持“三變”理念、開展“四學”活動、實施“全程”質控來構建高中政治生態(tài)課堂,進一步煥發(fā)師生的生命活力。
關鍵詞:高中政治;生態(tài)課堂;“戴明環(huán)”
一、高中政治課堂“不生態(tài)”的現象
1.重知識輕生命
在應試教育的背景下,政治教師上課時習慣就知識講知識,把政治課堂淪落為具體知識記憶的場所。課堂呈現的是機械記憶、重復訓練、死氣沉沉的凄涼景象。學生只要記住了知識點,做對了題目就大功告成,至于生命的自主性是否發(fā)揮、學得是否輕松、是否學會遷移、能否解決實際問題,教師鮮有思考。在教學過程中,教師自身是否發(fā)展,是否體驗到教書育人的快樂,更是無從談起。
2.重講解輕學習
講解法本身沒有任何問題,也可以夸張一點說,離開講解,政治課堂則無法進行。但是,課堂不能一味地講解,講解的目的是“不講解”,促進學生自學能力的提升。政治教師一般都特別能講,經常一講到底,一氣呵成。不少教師樸素地認為講了也就代表學生學了。殊不知,講只是由教師將信息傳遞給學生,實現了教師—學生的“人際轉換”。學生必須經過由學—學會的“自我轉換”才是真正學習的發(fā)生。
3.重教材輕經驗
學生不是空著腦袋進入課堂的,他們總是帶著自己對人生的看法、生活的感悟參與教學活動。遺憾的是,不少政治教師只是“講教材”,不是“用教材”,不去研究教材的內容是否貼近學生、貼近生活,更不去研究學生的“最近發(fā)展區(qū)”。政治課堂尤其要“基于學”“為了學”,在學生已有經驗的基礎上,促進學生經驗的不斷改組與改造。
4.重預設輕生成
凡事預則立,不預則廢。好的預設是成功的前提,政治教師課前的備課必不可少。但是,課堂教學是種復雜的實踐活動,它是不斷變化、動態(tài)生成的。過于重視預設,害怕或阻止“課堂意外”的發(fā)生,會使課堂歸于沉寂,缺少活力?,F實中的不少政治課堂就是如此,教師嚴格控制學生的思想、行為,讓學生保持和自己的“步調一致”。禁止學生發(fā)出和標準答案不一致的聲音,學生一旦背離教師的思路,就會遭到訓斥、管束、壓制,因而加深了學生的逆反心理[1]。
二、高中政治生態(tài)課堂建構的困境
1.生態(tài)思維的欠缺
生態(tài)思維就是整體性、和諧性、開放性思維,它認為課堂中的教師、學生、教材、環(huán)境等之間是一個相互聯(lián)系、相互依賴的有機整體。生態(tài)思維的欠缺主要表現為人為地割裂師生之間的關系、主體和環(huán)境之間的關系,把課堂看成是沒有生命的存在,是機械的、靜止的,這給生態(tài)課堂的建構帶來重重阻力。
2.教學激情的消失
生態(tài)課堂的主體教師和學生都是活生生的人,如果人缺乏活力,整個課堂生態(tài)就會不斷惡化。學生是學習的主人,這就需要其在課堂上積極探究、有效表達。筆者通過觀察發(fā)現,政治教師長年累月地“講道理”,職業(yè)倦怠嚴重。學生被動記憶,沒有入腦、入心,普遍感到“被政治”,厭學情緒嚴重。
3.教學內容的僵化
立德樹人是學校教育的根本任務,作為立德的主要課程,新時代的新要求也不斷進入政治課堂。但是,現在眾多思想政治教學內容嚴重脫離學生的生活,背離學生的實際,學生只是為了考分而被動記憶,而不是主動體驗和感悟,課堂沉悶、低效、“缺氧”。
4.教學環(huán)境的封閉
課堂的教學環(huán)境是課堂生態(tài)系統(tǒng)中的基本要素,良好的教學環(huán)境是生態(tài)課堂建構的基礎。然而,寬松的、和諧的、開放的、創(chuàng)造的教學環(huán)境建設還是任重道遠。現實的政治課堂還是教師“一言堂”,師生缺少情感交流,幾乎無互動,信息與能量的傳遞單向、低效。由于生態(tài)系統(tǒng)的多樣性導致開放性,人的社會性帶來了開放性,因此,封閉的教學環(huán)境阻礙了生態(tài)課堂的建構。
三、高中政治生態(tài)課堂建構的策略
1.堅持“三變”理念
(1)變教師“教”為學生“學”。在政治課堂中,不是不要教師的教,而是要精準的教、精練的教。課堂不是教師的“一言堂”,而是師生的“群言堂”。學生能看懂的堅決不教,學生怎么也弄不懂的堅決不教,學生學習還未啟動時,堅決不教。政治教師要把知識融入具體的生活情境中去,激發(fā)學生探索的興趣,維持學生較高的動機水平,促進學生持續(xù)不斷地改變。這樣,學生學習的主體地位得到進一步凸顯,課堂也就有了生命的活力[2]。
(2)變“記中學”為“悟中學”。建構主義認為,知識不是對現實世界的準確表征,而是對世界的一種解釋或假設,是不斷發(fā)展變化的,它需要學生以自己的方式進行主動建構。單純靠記憶獲得的知識是僵化的知識,不能應對靈活多變的現實世界。思想政治課程更多的是一種價值性的知識,這種知識只有通過悟中學,才能成為學生的行動準則和行為動力[3]。在政治課堂中,記憶存在三大問題:記不住,記住了容易忘,記住時不考試。記了忘,忘了再記,學生在高耗低效中徘徊。因而在政治生態(tài)課堂中,學生要在適度記憶的基礎上,經由體驗、反思、比較、權衡、取舍、相互激發(fā)、借鑒、建構等活動進行悟中學,實現學習方式由“記”到“悟”的飛躍。
(3)變“個人學”為“互動學”。學習從來不是學生個人自己的事,學習總是嵌入在一定的情境中,離開具體的情境,學習就無法真正發(fā)生[4]。學習除了具備內容和動機維度,還有互動維度。學習不僅是知識的獲得過程,也是人際互動的過程。在政治生態(tài)課堂中,教師與學生、學生與學生、師生與文本之間進行著多元、多級、多層、多向的交流與對話,互動與共生,通過彼此之間的協(xié)作活動,實現了意義的建構。
2.開展“四學”活動
(1)激學。激學就是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生態(tài)課堂強調的是創(chuàng)設符合教學內容的情境和提示新舊知識之間聯(lián)系的線索,來激發(fā)學生的興趣。政治課程的特殊性,要求情境的創(chuàng)設要來自學生的現實生活,生活才是最好的思想品德教育。為此,政治教師要創(chuàng)設生動的生活情境,讓學生在生活中了解生活,積極尋找教材與生活之間的關系,并建立聯(lián)系,使學習材料對學生有意義。同時,可以創(chuàng)設沖突情境,讓學生從自己知道的、認為是重要的、感到驚奇的東西開始,并試圖在一個獲得與澄清的鏈接過程中取得進步。只有這樣,學生的學習品質才會不斷優(yōu)化,學習興趣才會不斷增強。
(2)探學。探學指的是探究學習,一種“問題解決式”的學習。這是學生在積極主動參與課堂教學的前提下,根據自己的猜想、假設或困惑,在科學理論指導下,運用科學的方法對問題進行共同的探究,在探究過程中獲得創(chuàng)新實踐能力、思維發(fā)展,自主構建知識體系的一種學習方式。教師首先要和學生圍繞生活實際問題確定一個共同的愿景,明確主題和任務,啟動探學;其次,營造寬松、自由、和諧、開放的環(huán)境,維持探學活動的深入開展;最后,師生共同提煉方法,形成自己的方法與能力系統(tǒng),使探學成為一種習慣化、智慧化的行動。
(3)悟學。在課堂教學中,教師和學生往往關注學什么、怎么學、怎么考,對為何學、為誰學考慮不多。其實,學生一旦明白后者,怎么學與怎么考也就豁然開朗。悟學使學生明白學習的意義和知識的價值,可以有效遏制學生的厭學思想和行為,能有效解決“善學”與“樂學”問題,培養(yǎng)學生的核心素養(yǎng)。因此,在政治課堂教學中,教師不要受制于教學進度,盲目追求所謂的整齊劃一與有序推進,不能為了應付考試而實施大容量、快步走的教學。教育是慢的事業(yè),思想品德教育尤為如此。課堂上要留有足夠的時間和空間讓學生去慢慢體驗、去甄別權衡、去反思借鑒、去自主建構。
(4)用學。在政治生態(tài)課堂中,要把“用”看成是一種學習,而且是更重要的一種學習。學生在學習中反思,在反思中實踐,在實踐中創(chuàng)新。教師要強化學生遷移能力的培養(yǎng),將課堂中習得的知識用于學生的生活,解決真實的生活問題。教師的教學要來源于生活,找出課堂教學與現實生活的共同要素,最終回歸于生活,使學生從千變萬化的復雜的生活現象中,去抓住問題的本質,舉一反三、觸類旁通。
3.實施“全程”質控
(1)課前計劃與預設。沒有課前的計劃與預設,就不會有課堂精彩的生成。政治教師要基于“戴明環(huán)”(PDCA循環(huán))中的計劃環(huán)節(jié)(P),確定教學目標與過程,并從各種教學實施方案中落實具體的教學的步驟。其主要包括四個方面:首先是學情分析,教學重、難點的確定;其次是找準學生學習中可能遇到的主要問題和問題的主要方面;再次是分析問題,找準突破點;最后是課堂“意外”“驚喜”的處理、引導辦法。
(2)課中執(zhí)行與檢查。借鑒全面質量管理方法中“戴明環(huán)”的執(zhí)行階段(D)與檢查階段(C),保證前文所述的激學、探學、悟學、用學活動的順利開展。其中,探學活動是“四學”關鍵。為了使“探學”活動取得預期的效果,探學前,教師要精心、精準創(chuàng)設生活情境來激發(fā)學生的學習興趣。之后,教師要引導學生通過體驗、感悟、分享進行“悟學”,發(fā)現知識的價值和學習的意義。最后聯(lián)系學生的實際生活,用“用學”來發(fā)現、分析并解決“探學”存在的問題,及時鞏固“探學”的成果[5]。
(3)課后反饋與處理?!按髅鳝h(huán)”的第四個階段是處理階段(A),就是要再次發(fā)現問題,這是持續(xù)改進的契機,增進課堂活力的有效措施。教師的教育教學工作,日復一日,年復一年,一節(jié)課結束預示著下一節(jié)課的開始。因此,一節(jié)教學雖然暫時結束,但學習、反思和研究才剛剛起步。下一次教學或另一個班級的教學可以完善或修正計劃,也可以調整行動、改善行為。此階段包括兩個步驟:一是總結課堂教學存在的問題,彌補不足、修補缺陷、修正錯誤,同時可以將成功的經驗轉化為標準、規(guī)范、模式加以提煉、鞏固、總結與推廣,形成個人獨特的教學風格;二是將未解決的、需要進一步診斷的問題或困惑轉入下一個循環(huán),持續(xù)改進。
參考文獻:
[1]陸光輝.高中政治課堂滲透情感教育的意義與方式[J].中學教學參考,2017(13):56-57.
[2]陸春庚.基于學生立場的學習型課堂創(chuàng)建[J].中小學心理健康教育,2018(10):26-28,31.
[3]吳剛平.知識分類視野下的記中學、做中學與悟中學[J].全球教育展望,2013(6):10-17.
[4](丹)克努茲·伊列雷斯.我們如何學習:全視角學習理論[M].孫玫璐,譯.北京:教育科學出版社,2010:20.
[5]陸春庚.全面質量管理視域下職校課堂教學質量的診斷與改進[J].職業(yè)教育研究,2018(7):34-38.